回覆列表
  • 1 # 白露為霜65799235

    趙國,從趙雍胡服騎射開始,迅速崛起為軍事強國,是給秦國統一帶來麻煩最多的,幾代國君也相當賢明,除了趙王遷。

  • 2 # 填哥嗑歷史

    什麼叫做不堪一擊?在闕與之戰中,大敗秦軍,在長平之戰中,使秦軍傷亡30多萬,國內空,在後來還多次大敗秦軍,逼得秦軍只得使用反間計,換掉趙軍主帥才能滅趙,這叫不堪一擊?應該說是不堪秦國的連續重擊才對。

    而趙國之所以弱於秦國,國君昏庸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根本原因,則是綜合國力弱於秦國。其表現為1.經濟實力不是一個層次。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興修水利,農業得到極大發展,又坐擁關中,巴蜀兩大糧倉,國富民強。反觀趙國,農業基礎薄弱幾乎成了趙國硬傷。長平之戰最後換將就是因為趙國缺糧了。縱觀整個戰國後期,有關趙國缺糧,饑荒的記載時有發現,而秦國卻很少發現。

    2.趙國四周強鄰環伺,發展空間受限制,秦國只有東面受到強大威脅。趙國東面是強大的齊國,南面是曾經的霸主魏國,西面是戰國中後期的黑馬秦國,北面是逐漸強大的匈奴,還有喜歡搞事情的燕國,哪個都不是懦弱之輩,而且都對趙國虎視眈眈,趙國虛弱時就會來咬上一口,趙國發展空間有限,且不得不分兵把手,防著周圍這些餓狼。秦國就不同,有威脅的基本上就來自東邊。而有函谷關,武關鎮守大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向東不能發展時,又可以向南,向北發展。

    3。趙國君主自武靈王以來一代不如一代,而秦國則出現六代明君。武靈王自己能力不錯,弄了個胡服騎射,但最終死於沙丘政變,前明後暗,惠文王有賢臣輔佐,趙孝成王只是信任公族,趙幽繆王,趙王遷只信任奸臣郭開,一代不如一代,而秦國則是六代明君,即使在位三天的秦孝文王也有賢明之舉,國力豈有不勝於趙國之理?

  • 3 # 火雲鞋神

    被秦國盯上了,自長平戰後,秦國就沒有停止過對趙國的討伐,直至趙國被滅。

    君王資質平庸,庸君昏君多,庸臣奸臣亂政,尤其是趙孝成王和趙王遷,真是一個比一個能敗家。

    例如趙王遷繼位的第三年,秦國再次進攻趙國,趙王遷重用了一個將領李牧,大敗秦國,秦軍主帥桓齮,也就是後來的樊於期畏罪被迫逃往燕國,後來荊軻還把他的人頭獻給了秦始皇。這一戰大大提升了趙國計程車氣,李牧也因此名聲大振,奠定了戰國四大名將的地位。

    但是秦國對趙國的進攻並沒有因為李牧而停止。趙王遷五年,趙國發生大地震,趙國都城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屋漏偏逢連夜雨,緊接著又大的饑荒。連年的戰亂,然後又是地震後又是饑荒,真是天都不佑趙國,而此時正式秦國下手的好機會。

    趙王遷七年,饑荒還沒有結束,秦國就派名將王翦領重兵攻打趙國。王翦不愧是名將,他並沒有因此輕敵。他深知李牧擅於打防禦戰,而且從無敗績,就連打秦軍,也是秦軍慘敗,如果正面交鋒一定是個大麻煩。他決定來陰的,故計重演,他再次使用了長平之戰時的反間計,結果趙國奸臣郭開誣陷李牧和秦軍勾結,趙王遷中計,把李牧換下秘密處死。又一個名將就這樣被趙國國君自己給害了。

    為什麼是又一個,因為在此之前,還有名將廉頗,他也是被這個叫郭開的奸臣用嘴就給害了,這就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著名典故。趙王讓郭開去替他瞅瞅廉頗,看看上了年紀的廉頗身體還行不行,結果他回來說,廉頗吃飯還行,就是我們坐一起聊天,一會的功夫他多次出去解手。聽了這話,趙王就知道廉頗不行了,又派人要換掉他。這次廉頗沒有像長平之戰那麼聽話,他一氣之下把來人給打跑了,這下犯了大錯,違抗上命,罪可不輕,清醒以後的廉頗也徹底明白了,趙國不行了,這昏君奸臣沆瀣一氣,趙國早晚滅亡,於是負罪逃亡。

    所以秦國僅僅利用郭開這個人的一張嘴,就毀了趙國兩員大將,而且都是難得的不世之才。透過這件事,你就知道趙國國君有多愚蠢了。外有強敵虎視,國內早已積弱不堪,還有奸臣昏君自毀,這樣的趙國哪有不滅的道理。

    可以說從長平之戰開始,趙國就開啟了自毀模式,一個錯誤接著一個錯誤,開始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上下的無能。而一心想要滅掉他們的對手秦國呢,從秦昭襄王到秦始皇,再到文臣武將,又個個都是狠角色,明的暗的一起招呼,趙國不亡,才是沒有道理呢。

    也就是趙國的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長平之戰後秦國又沒有一鼓作氣攻下趙國,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加之趙國軍民上下多死戰之士,頻發的戰爭更是練就了他們作戰的能力,使得趙國拖著殘軀硬是又支撐了二十多年。但也就是李牧被殺後幾個月的時間,趙國被滅,太子趙嘉逃到代地,七年以後再被殺。

  • 4 # 墨兮公子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戰國時期,如果說除秦之外最有能力統一天下的諸侯國是哪個?無疑是趙國,尤其是在趙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之後更加強盛,不用細說趙國如何如何,從秦國對趙國的態度也是可以反映這一點兒,初期秦國儘可能的避免了與趙國的大規模奪地之戰,只有互相戰術性交鋒且互有勝負,秦之東出戰略首先要打掉與之接壤的趙、韓、楚三國的牙齒,南韓一醬油角色左右搖擺不足為慮,強楚都城被秦逼迫東遷迅速衰落,理所當然最硬骨頭留在最後,足以見得秦國對趙國的重視程度可見一般,楚國之後眾諸候國將抗秦的希望 自然將希望寄託於實力雄厚的趙國之上,長平一戰秦軍損傷30萬,趙軍傷亡45萬,45萬之中大多被坑殺非戰損,秦軍可是實實在在的戰損,更加能說明的是長平之戰後秦趙雙方在交換戰俘的事宜上竟然痛快的達成了一致,足見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大傷元氣,急需交換戰俘以恢復元氣,所以說問題中趙國不堪一擊的說法是錯誤的。

    至於趙國國君?

    武靈王之後趙君一代不如一代,反觀倒是趙國貴族平原君趙勝的戲份夠足,趙勝歷靈王、惠文王、孝成王三代趙王,在趙國 對抗秦國一事上起到重要作用,明是輔君抗秦,實則是小人一個誤國誤民起了反作用,貪圖上黨十七城引發秦趙兩國之間的舉國之戰-長平之戰,將趙國過早的拖下了水……

  • 5 # 狐筆春秋

    要說國君的資質在這場賭國之戰中確實舉足輕重,縱觀“長平之戰”以來,秦趙兩國的君王素質實在是不可以道理計。此外,加上當時天下的整體形勢,趙國之敗也算是理所應當了。

    一: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五代無昏君

    秦國崛起於西部戎狄之中,以善戰肯戰能戰聞名,是列國之中絕無僅有的崇尚武功而疏於逸樂的國家,自秦孝公“商鞅變法”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期間歷經六世君王,雖不是個個雄才大略,卻沒有一個昏君,不僅如此,個別君王素質之高,足稱賢君明主而無愧。

    於此同時,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迅速崛起,拓土開疆,雄霸中原一直到趙佳“亡代滅國”。期間歷經六任君王,除武靈王、惠文王之外,著實乏善可陳。期中悼襄王和幽繆王二人更是直接導致趙國一蹶不振的禍首罪魁。

    國君乃是一國之首,特別就戰國後期這樣一個軍權高度集中的時代。君王的個人素質直接決定了國家的興衰存亡。而原本就是世仇的秦、趙兩國在這種此消彼長的情形之下,自然高下立判。

    二:秦國的舉賢任能和趙國的任人唯親

    自古秦國的發展發展壯大都離不開各華人才的效忠,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和蹇叔而躋身五霸;秦孝公重用商鞅而威震西戎,再之後更有魏冉、範睢、蔡澤、尉繚、韓非、李斯等人為其所用,人才濟濟,稱勝一時。

    到了秦始皇時期更是為了得到韓非而不惜大興兵戈,圍攻南韓首都,迫使南韓君王交出韓非子,其求賢若渴,握髮吐哺的決心和誠心當時,足以冠絕海內而無愧。

    至於趙國則向來重用同族,而家族利益又往往凌駕於國家公義之上。所以,在國家危難之際,趙國的實際掌權者趙威後還不捨得讓自己的幼子長安君為質。

    而影響秦、趙兩國國運長平之戰”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平原君趙勝為了擴張個人影響力,而在其堅決主持之下開戰,並最終戰敗的。

    此外,戰國四將中,秦國除白起是因為政治鬥爭而被賜死之外,王翦則備受器重,地位崇隆。子孫後代更是世享國家恩遇。至於趙國的廉頗和李牧二人,廉頗被逼遠走異國,李牧則生生被讒言陷害而死。

    三:趙國也不是不堪一擊,只是形勢所迫而已

    自“長平之戰”後,秦國始終秉持“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對趙國進行了持續不間斷的打擊。趙國由於特殊的地理形勢和戰略割據。雖然元氣大傷,卻也苟延殘喘40年,這在當時已經稱得上是個奇蹟了。畢竟在秦國戰車驅馳之下,龐然大物如楚國也不過只堅持了十來年的時間。

    此外,就秦趙地理位置而言,秦國三面環山,一面有險,直面山東之時,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形勢。可以放心的集中全國兵力,進行大規模的兵團作戰而不必有後顧之憂。

    至於趙國則不然,畢竟,它的北面是剛剛崛起虎視眈眈的匈奴和東胡、西面是實力不濟卻野心不死的燕國,南面則是驕矜自大的楚國和不甘失敗的魏國,西面則是堂堂大秦,可謂是四面受敵,所以在對戰之際不能不分兵以受,從而形勢危殆難以持久。

    綜上所述,趙之亡,非兵不利戰不善,實在是天時地利人和有所不齊罷了。假使秦趙兩國異地而出,那麼我始終認為最終統一天下的很可能就是趙國。畢竟,在冷兵器時代,地勢形勝與否對於戰爭的勝敗有著至為關鍵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末年在後金投入巨大的精力,為何不退守山海關先結束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