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一樣的維強

    這個,我來談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朝廷輕視民變,民變乃是烏合之眾

    不值得下大本錢鎮壓,但是後期超出想象

    第二,大明一朝,外患是第一位,北邊蒙古諸部,再加上土木之變,以及以後的幾次蒙古蔻邊,外患都是第一位,遼東也一樣,朝廷不會輕易撤防關寧錦防線,退守山海關

    第三,幾任遼東督師,熊廷弼,孫傳宗,袁崇煥等都不主張退守山海關,主要是把戰線推到大淩河,以遼人守遼土,伺機犁庭掃穴,一舉收復遼河以東疆土

    第四,看地圖,山海關也就是秦皇島離北京太近,而民變在西北,中原,兩湖,四川,首要威脅北京的還是後金,後金的三次破關劫掠使朝廷要固守關寧錦防線

    第五,大明是有個性的朝代,不割土,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崇禎爺也不會讓遼東丟失,遼東一直是要守之後是收復,而不是退守山海關

    第六,農民軍不是滅不了,孫傳庭曾經打的李闖還剩一十八騎,洪承疇,盧象升也都差點撲滅民變,可惜,後金總是外患蔻邊,影響平亂佈局

  • 2 # 使用者174629721

    明末對後金戰略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天啟階段,天啟時明朝對後金佔據戰略優勢,後金當時前有寧錦防線,後有毛文龍,下有大連、金州防線,可以說三面為敵,而且魏公公雖然人人得而誅之,但他對邊關的錢糧供應還是及時的。所以退守山海關沒必要。

    第二階段是崇禎時期,崇禎先聽信袁崇煥‘五年平遼’,一味加強寧錦防線,削弱其他邊軍,後又斬殺毛文龍,戰略優勢大減。退守山海關不失為良策,但崇禎不願背書,大臣們也不願意背黑鍋,結果大家大眼瞪小眼不了了之了。

  • 3 # 第一歷史視角

    這個問題好回答,無非最主要四字“氣節”、"顏面",大明如果丟失或割讓遼東戰略重地,崇禎帝一是無法面對列主列宗,二也是將京城至於危險之中……

    大明自古就有“天子守國門,禦敵於外的傳統”,以前是為應對蒙古,如果丟失遼東,就得多應對了一個滿清!所以遼東萬萬不可以丟失……而國內李自成等這些經常被大明軍隊打的到處流竄的農民起義軍在崇禎帝眼裡根本不足畏懼……

    崇禎皇帝是一個有抱負的勤政皇帝,他有他自己的一份自信,他既不好色,也有英明的一面,比如說他曾不動聲色、雷霆萬鈞的剷除危害江山社稷的閹人魏忠賢及其一眾黨羽的手段,都讓普天下之人,交口稱頌。

    他心憂國家,也想像開祖皇帝一樣當一代明君,以致經常夜不能寐!他好顏面,認為大明乃中華上國,其它國皆為蠻夷之邦,認為與他們畏戰談和都是有辱國體,有損大明尊嚴!

    從他生平的事蹟來看,他所持奉的信念只有一個——哪怕是“大明以戰而死,也絕不苟且而生”!

    他的一生也體現了他“寧折不彎"的帝王個性,也許大家可以說他不是個好皇帝,也不是有道明君!甚至經常有些昏聵,亂殺國之棟樑……但他絕對是一個有氣節的皇帝,當國之將破,他既沒有逃亡南遷,也沒有"媚言屈膝,割地求和",而是自縊煤山,以身殉國!

    他曾兩次拒絕敵方談和的提議(一次是滿清要大明割地並承認其合法地位,年年給錢。二次是李自成要求大明為他劃地封王,給糧給餉),這些提議與崇禎皇帝堅持的信念相悖而馳……

    為了儲存大明的顏面,為了不愧對先皇列主……他只能選擇奮戰到底……直到以身殉國……

  • 4 # 鋒楓2016

    說簡單點,退守山海關是下下策。山海關到北京距離不過四百餘里,其中間可謂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如山海關被後金汗國所攻破,八旗鐵騎只不出幾日就可兵臨城下。這與南北朝對峙時,南朝與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為何以秦嶺,淮河大散關一線為分界線,而不是以長江為界道理一樣。

    北方少數民族遊牧政權一直是中原漢家王朝的心腹大患。中原王朝強大時,尚可對北方各民族形成威攝,與之建立朝貢關係;一旦中原王朝衰弱,北方強悍而飄忽地鐵騎便會直指中原。匈奴,鮮卑,突厥,女真,蒙古不斷地出現在北方草原,與漢,唐,宋王朝形成對峙,成為漢民族一個又一個可怕的夢魘。

    有明一朝,北方蒙古草原一直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將雄居中國,稱霸世界的蒙元王朝驅趕到了漠北草原。幾次徵對北元的戰爭,將這一強盛一時的強大王朝打回了原始部落。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親征蒙古六次,迫使蒙古草原各部落臣服於大明朝。然而僅僅過了不到四十年,蒙古再度崛起,先後強大的瓦刺和鞅靼對大明形成危協。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兩個汗國兵臨北京城下。而瓦刺汗國更是俘虜了明英宗,四十餘萬明朝精銳被消滅殆盡。在此情況下,明朝與北方這兩個強大的蒙古汗國形成了近兩百年的對峙,兩雙交戰各有勝利,互有損失。

    在明朝與韃靼汗國形成對峙時,居住在遼東的女真部落逐漸強大。關於這批女真人後世存在很大爭議,認為此女真人與幾百年前建立金朝的女真人毫無關係。而是原先居住在極遠之地西伯利亞的古斯通族。明朝初年時,這批古斯通人遷徒到了遼東,與當地的女真人,漢人混居。古斯通人的首領接受了明朝政府的策封,與明朝政府形成了朝貢關係。

    遼東女真人的強大,引起了明朝政府的警覺。明憲宗成化年間,明朝政府對遼東地區的女真各部展開了大屠殺。幾乎將遼東女真屠戮殆盡!

  • 5 # 火器工坊

    之所以不放棄關外土地,是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經過了幾年的經營,明朝在遼西地區已經有了將近50萬的人口,貿然遷徙,會引發大亂,而且隨時有可能被後金襲擊背後。

    第二,遼西地區的武將地主階級已經成型,出於利益最大化考慮,他們也不會同意就扔了自己的地盤。

    第三,明朝已經在關錦防線上耗資巨大,不能說扔就扔。而且就算明朝扔了錦州和寧遠,平定內亂以後,總是要反過頭來再去奪回這倆要塞的吧。問題是這倆要塞固若金湯,清軍不好打,那明軍反過來也不好打。再說明軍戰鬥力遠不如清軍,打起來還要更費勁。

    第四,山海關在當時的防禦作用已經大大降低了。在八旗軍的紅衣大炮面前,山海關也不是不能攻破的,況且山海關還有個地形劣勢,就是西部的山區上架上炮就能打到主城裡。

    第五,你退回山海關也不代表金軍不打你,而後退很明顯就是對後金示弱,大明處於面子也不會這麼做的。

    以上五個原因存在,所以大明是不會捨棄關錦防線全面退守山海關的。

  • 6 # 仁者厚德載物

    後金1616年成立,就對明朝構成巨大威脅,努爾哈赤帶領的後金軍在薩爾滸大戰大破幾十萬明軍,使萬曆帝遭遇一生最大的恥辱與慘敗。

    面對努爾哈赤後金政權咄咄逼人的威脅,明朝萬曆帝天啟帝都投入巨大的精力對付後金,而所謂內亂即李自成張獻忠等明末農民起義在萬曆帝天啟帝時期還沒有爆發,何談先消除內亂。

    天啟帝時期,明朝已經完全壓制後金,佔據明顯優勢,雖然天啟帝與魏忠賢等冤殺了抗金名將熊廷弼,但明朝的抗金名將仍然人才濟濟,比如孫承宗袁可立毛文龍沈有容孫元化滿桂等,尤其是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在1626年初的寧遠大戰帶領一萬多明軍大勝努爾哈赤帶領的十三萬後金軍主力,使努爾哈赤遭遇44年戰爭生涯唯一一次慘敗,努爾哈赤也被火炮擊傷,七個月以後鬱鬱而終。1627年夏季的寧錦大戰,袁崇煥又指揮明軍大勝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四大貝勒帶領的十幾萬後金軍主力,重傷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等,擊斃覺羅拜山巴希等,後金軍傷亡慘重,皇太極被迫撤退。袁可立毛文龍沈有容等抗金名將也多次在海上戰線襲擊後金的後方遼東半島等地,給後金沉重的打擊。

    天啟帝時期,明朝完全有可能一舉打垮後金,可惜權傾天下的大太監九千歲魏忠賢嫉賢妒能,孫承宗袁可立袁崇煥孫元化等抗金名將先後被魏忠賢的閹黨排擠,被迫離開朝廷離開抗金戰場,因此現在那些美化魏忠賢以詆譭袁崇煥的雜碎完全是顛倒黑白,如果不是魏忠賢的破壞,明朝在天啟時期完全有可能徹底打垮後金,消除導致明朝滅亡最致命的隱患。

  • 7 # 有得觀史

    明軍退守山海關,憑藉天下第一關的險要,讓熊廷弼帶兵把守,有三萬人足以,清兵不可能攻破山海關。

    崇禎十五年,松錦之戰明軍大敗,十幾萬機動部隊瞬間化為烏有,明軍沒有能力守住遼東了,於是被迫退守山海關,遼東總兵吳三桂守關,也就三萬多人,直到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大清也沒有攻破山海關。熊廷弼的軍事能力要比吳三桂強,清軍更沒機會攻破山海關。

    既然有把握守住山海關,明朝退守山海關,騰出精力對付農民軍,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策略。

    好策略為什麼不用?一是因為疼,二是因為捨不得。好比一個人被蛇咬了,中毒很深,斷臂求生是最好的策略,真正要斷臂的時候,一般人都會猶豫。把胳膊剌掉那該多疼,讓人不寒而慄;把胳膊拿掉,就成了殘疾人,只要還有一線希望,誰願意成為殘疾人?

    斷臂求生本來就是艱難選擇。遼東大片土地,主動放棄,當然會捨不得。祖宗留下的基業,被人搶去了,那是沒辦法的事兒,主動放棄,被人罵敗家子,情何以堪。

    實際上,崇禎是個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上任伊始先扳倒魏忠賢,掌握了皇權。接著馬上啟用袁崇煥,準備收復遼東。袁崇煥被殺後,崇禎也沒有停下收復遼東的腳步,崇禎十五年,他還派大明朝唯一的機動部隊去解錦州之圍。崇禎不想放棄,只想收復,只是他志大才疏,沒有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思想幫助美國取得了冷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