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大觀史

    宋朝在前期並沒有實行高薪,只是在《澶淵之盟》簽過之後,宋朝進入了發展期,才開始進入出來高薪養廉的制度,但是這個制度並沒有打擊到貪官越來越少,反而致使貪官越來越多 ,主要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高薪養廉制度是按照等級劃分,越往下薪資是越來越少

    高薪養廉的政策的確是好的政策,但是這個政策的福利大部分都被上層人士霸佔,對於低階級的小吏而言是一點實惠都沒有的,不然也不會到後面有十個官員九個貪的說法了,而這些貪官都是小官員,他的薪資是非常低的,高薪說的是高階層的薪資,而沒有解決小官小吏的薪資,更有甚者到最後一個縣一年的稅收只夠發那些高官的養老費用,這些肯定都讓那些小官小吏寒心,這也是說明這個制度實際只是關照了上層,而使下層更加眼紅,別無他法就要貪墨。

    2.人之本性,羨慕高層

    在看到高層有那麼好的待遇之後,而且發現自己一個縣的稅收只給官員養老,怎麼會不氣憤了,自己辛苦的勞動成果,就這樣被糟蹋,還不如自己拿來享用,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很多的思想實際已經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家庭貧困或者家族生活的小官,體現的非常明顯,這也是後面這個制度走形變樣的最主要原因。

    高薪養廉這個制度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它的關注點和重點抓錯了物件,反而致使貪墨現象越來越嚴重,甚至威脅了整個朝廷的。

  • 2 # 吾味雜譚

    貪腐自夏朝即開始出現,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史其實也是一部腐敗與反腐敗的鬥爭史。

    鑑於五代時期的官場黑暗和貪腐誤國,宋朝自太祖建國伊始就推行了高薪養廉的政策,宋太祖在開寶年間就宣稱“與其冗員而重費,不若省官以益俸”。此後范仲淹和王安石都主張高薪養廉。如范仲淹說:“養賢之方,必先厚祿,厚祿然後可以責廉隅,安職業也。”宋朝也確實有增俸之舉,到南宋中期,官員的俸祿據說有七、八倍於北宋初年。然而高薪之下為何仍然貪腐成風呢?

    對於宋代官員的俸祿,事實上也只有少數高階官員的俸祿非常優厚,大多數低階和底層的官員的俸祿並不高,不能足以養廉。

    入宋以後,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刺激了人們追求財富、講求享受的私慾。逐利風氣日益流行,金錢至上的觀念瀰漫於社會各個階層,從而對傳統倫理道德造成很大的衝擊。“豪富之家,狗馬婢妾無有制度。縱慾相矜,財物不及者,則極力為之。恩義之薄,而財利之厚,上及

    大臣,下及黎庶,莫不然也。” 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官僚士大夫紛紛置禮義道德於腦後,“廉恥道喪,貪兢成風”。許多人或以權謀私,違法經營,“興販禁物茶、鹽、香草之類,為以舟車懋遷往來,日取富足”;或權錢交易,貪贓枉法,“小大循習,貨賂公行”。時人秦觀感嘆道:“民常困於聚斂之吏,而吏常嫉於兼併之民,所謂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恠哉!”南宋後期,黃震總結主要時弊,其中之一便是“士大夫日以無恥”。顯然,宋代官場腐敗現象的日趨嚴重,與士人價值觀的淪喪和道德防線的崩潰有著直接關係。

    宋代官場腐敗現象十分嚴重。宋政府雖採取不少措施進行治理,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總結其

    中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突出特點。一是重立法,輕執法。重視反腐法律的制訂,具體執行時卻又有很大的隨意性,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突出。二是重監察,輕制度。注重以嚴密的監察體系強化對官員的督察,忽視制度建設與完善,沒有注意到相關制度的設計缺陷與漏洞。三是重處罰,輕引導。採取多種方式處置貪腐行為,忽視對官員的價值觀引導和廉政氛圍的營造。

  • 3 # 蓑衣閒客

    一句話----封建社會里“高薪養廉”本來就是個偽命題!!!別說宋朝,就是公認吏治最嚴苛的雍正朝,“高薪養廉”都未能阻止官場索賄、受賄的發生!這就意味著“高薪養廉”政策的徹底失敗!

    宋朝和清朝的“高薪養廉”異曲同工,歸根到底也只是一種制度,只要分析出“高薪養廉”的由來和背景,就會明白其中弊端

    首先說由來,“高薪養廉”是如何產生的呢?

    能提出“高薪養廉”的皇帝,大約都不是昏君,因為他們充分意識到官場腐敗的危險性,採取這個措施,為的就是防範於未然、避免腐敗的發生

    接下來咱們再看看封建社會的官場結構:京城高官、地方督撫、縣衙州官!這些就是基本組成。那麼問題來了,哪個群體的開支更大呢?

    京城高官的主要開支是家用和應酬;地方督撫的主要開支除了家用和應酬外,還有一部分是“報銷”時的孝敬錢;地方州官就更多,既要照顧家用、應酬,為了升職還要時不時對上級進行“孝敬”!也就是說,隨著職位的降低,開支會越來越大,而單靠朝廷的俸祿已經無法滿足這種需求,那麼錢從哪來?庫房屬於國庫,都有記載,一不小心可能就把小命搭進去。所以,他們就會退而求其次,利用手中的權利對百姓進行盤剝

    在宋朝,“養廉銀”的主要來源就是百姓的賦稅,到了清朝,“火耗歸公”也成為養廉銀的一個來源!火耗指的就是碎銀在熔鍊成“整銀”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損耗,打個比方,十塊一兩銀子,熔鍊之後根本達不到十兩,這部分損耗誰出?百姓出,賦稅出!這種手段和這些增加的賦稅份額是朝廷預設的,只不過在執行過程中,地方官員會在朝廷標準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這在推行“養廉銀”的朝代就是公開的秘密

    另外再看看“養廉銀”的真正受惠群體,京城官員待遇本來就高一些,由於在天子腳下,時不時也會受點封賞,這些人裡拿“養廉銀”的較少,最底層的縣衙州官開支最大,但是“養廉銀”也分不到他們那,“養廉銀”最集中的群體就是那些督撫大員。當和老百姓接觸最多的地方官員被排除在“養廉銀”政策之外時,“養廉銀”就註定要失敗了,這些人可以隨時將貪婪的手伸向百姓,這麼一來,所謂的“高薪養廉”最終還是由百姓買單,又有什麼意義呢?

    清朝康熙皇帝不公開贊成“養廉銀”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將“養廉銀”的本質看的清清楚楚。在盛世,這點開支百姓可能還能承受,但是,一旦遇到動盪之年,這個理由就可能成為點燃民間起義的火苗

  • 4 # 史道驛站x

    中學的時候學過一篇劉基的文章,篇名是《賣柑者言》,對於文章裡面的一句‘’金如其外,敗絮其中‘’記憶猶新。而且故事的主人翁就是杭州一個賣水果的小販,作為明朝開國功臣的劉基,是不是借宋人之言來喻當時社會現狀,我在此不敢妄言,但要用‘’金如其外,敗絮其中‘’來比喻宋朝是恰切不過的。 宋朝是繼唐朝以後,又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朝代,經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宋詞和唐詩堪稱‘’國粹‘’,宋朝出現瞭如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曾鞏等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宋朝的經濟發達離不開後周奠定的基礎,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宋太祖趙匡胤的‘’抑武重文‘’政策。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大宋後,導演了‘’杯酒釋兵權‘’的劇目,從此後開啟了大宋的享樂之風。

    史料記載宋朝官員大部分的俸祿都很高,日子過得也悠閒,按說政府是為了高薪養廉,可為什麼宋朝的貪汙受賄特別嚴重呢?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真還不是一兩句話的事。一般來說,經濟發達,法治不嚴,都是很容易產生腐敗的,宋朝其實就是如此。一個社會的制度,會改變人們的思想和觀念。宋朝的科舉制度,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很多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完全可以透過科舉考試博得功名,正因如此門第觀念在人們的心裡慢慢的淡薄了。

    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消費,也提高了金錢的誘惑力,金錢不再是俗物。在這種思潮和社會形態的影響下,追求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也就成了一種時尚。宋徽宗時期宰相蔡京就上言宋徽宗,讓他及時行樂,皇帝和宰相都是如此,其他人只有紛紛效仿,因此整個宋代社會風氣奢靡,以奢侈為榮。節儉會淪為他人的笑柄,金錢主導了思想,就要尋找金錢的出處。

    宋真宗時期,官員的待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說明當時的政府真的有錢,再者說明經濟繁榮,需要促進消費。有人算過,當時宰相每月的薪水相當於現在的60萬人民幣,還不包括其他的福利,這個演算法是不是合理,也不好說,總之薪水是夠高的,過個日子那也是挺舒服的。但當時士大夫之間攀比之風盛行,他們之間不是比政績,也不是比文章。而是比家裡的房子多大,比有多少個老婆,比每頓吃了什麼菜,比養了多少妓女。

    這樣的攀比,再多的俸祿也不夠啊,於是大家就要想方設法去撈錢。官員撈錢的方法就是貪汙受賄,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錢權交易。為了得到更多的金錢,官員們不得不以權謀私。

    官員有大小,俸祿也有極大的差距,地方小吏收入有限,如果清廉,日子並不好過。王安石就有過這樣的日子,再就是包拯包青天,他們不貪不受賄,所以只能過苦日子。要想過上好日子,貪贓枉法是少不了的,於是貪腐成風,受賄成習慣,貪腐之人層出不窮,受賄之事時時發生。

    所以我個人覺得,宋朝雖說官員待遇不錯,但貪汙受賄現象依然嚴重,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享樂思想的形成,人們更多的痴迷金錢,從上到下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其二、經濟繁榮,物質豐富,攀比之風嚴重,攀比是需要金錢來實現的。其三、法治不嚴‘,雖說宋太祖曾強調"吏不廉則政治削‘’,可在他之後,出現了不少老好人皇帝,如宋真宗、宋仁宗等,一位講究仁德,不講法治。

    腐敗固然有其社會根源,但跟統治者的治國理念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說宋朝是‘’金如其外,敗絮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大叔熬夜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