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方歷史觀

    在晚清時期,當時的國家實際統治者並非是皇帝,而是慈禧太后,而且慈禧太后的掌權自同治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就連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登基都是慈禧太后所指定。為什麼作為皇室的愛新覺羅家族會容忍慈禧太后以太后身份掌權這麼長時間呢?

    原因一:慈禧太后掌權程式正當

    慈禧太后的掌權是以太后“垂簾聽政”的方式,這在當時是符合規矩的,而且慈禧太后雖然掌權多年,但在最開始時,她並非是一家獨大。

    慈禧太后是透過“辛酉政變”奪權,在辛酉政變之後,清朝的政治格局是“二宮垂簾,親王議政”,除了慈禧太后,還有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後,慈禧太后打壓了恭親王,方得以大權在握,而從始至終慈禧太后都是按規矩垂簾聽政,間接的去使用權力。

    原因二:慈禧太后沒有顛覆清朝

    雖然慈禧太后掌權多年,但是清朝還是愛新覺羅這個皇族姓氏的天下,龍椅上坐的皇帝依然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再者慈禧太后以太后身份垂簾聽政,沒什麼大的理由讓人去挑剔。雖然皇族人數眾多,但是慈禧太后的手腕強硬,連恭親王奕訢這位實權親王都被壓制,其他人就更不用提了。

    而且關鍵就是,在當時皇族人看來,慈禧太后若是去世,那麼清朝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所以犯不上去因為慈禧太后的掌權,去跟一個有手段、有勢力的太后去對著幹。

    總結

    對於當時清朝的皇族來說,不容忍慈禧太后也沒辦法,畢竟慈禧太后掌權程式正當,而且地位穩固,況且慈禧太后沒有選擇自己做皇帝,皇帝仍然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所以當時的皇族犯不上做炮灰去跟慈禧太后對著幹。

  • 2 # 曹老師xixi

    這充分的說明慈禧權術手段玩的高明。

    清末愛新覺羅家族的領袖一般認為是咸豐皇帝之弟、恭親王奕訢。

    在咸豐皇帝病逝後,由咸豐之子同治繼位,一點符合法律程式,作為宗室室其他王爺包括奕訢在內都沒有人有意見,但同治年幼,咸豐託孤未託一名同父兄弟,實際上給了肅順八大臣打壓宗室的機會。

    輔政大權落到旁系大臣手中必然引起奕訢等王爺不滿,因此奕訢聯合了同治生母慈禧發動了著名的“辛酉政變”,扳倒了肅順八大臣,奕訢被推為至高無上的議政王頭銜,清朝開始了“兩宮垂憐,親王輔政”的運轉模式。

    這個時候慈禧羽翼已豐,利用中法戰爭罷黜了以奕訢為首的一班軍機大臣,啟用親後黨控制軍機處,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沈葆禎等漢臣,逐漸架空了愛新覺羅家的勢力,甚至連七王爺奕譞也成為了慈禧的勢力。

    這種局面下,也是無可奈何,清王朝確實還是愛新覺羅的天下,光緒依然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幾個王爺能力比曾左李張差的遠了,皇室心知肚明這個時期只有慈禧才能穩住愛新覺羅天下局面,幾個王爺都不反對,後面的小輩能怎麼樣,尤其是最後期愛新覺羅家族的領袖慶王爺奕劻都是慈禧的勢力,其他宗室成員能說什麼,慈禧說到底重來也沒打算謀朝篡位。

    總結來說,愛新覺羅甘心慈禧掌權,簡單的講也就兩個原因,一是天下仍然是愛新覺羅了,二是愛新覺羅家族沒有能力。

  • 3 # 禾川化學汪工

    第一,清朝後期擁有皇位繼承資格的繼承人稀缺,大家也都知道,清朝後期出現三個沒有子嗣的皇帝。後幾任皇帝也都年幼,資歷尚淺,慈禧手中的權利不會被動搖。第二,慈禧在咸豐駕崩時,慈禧聯合恭親王、醇親王等這些宗族中比較近的人,發動辛酉政變(祺祥政變),從此獲得與慈安太后一起兩宮垂簾聽政的資格。由於慈安太后沒有政治才能與遠見被慈禧太后除掉,清政府的最高權力都落到慈禧手裡。第三,皇室貴族大多都是站在慈禧這邊的,為什麼?這就跟一件事有關,變法改革!回頭看歷史,商鞅是怎麼死的,就是變法剝奪了貴族的權力。而此時光緒也是和康有為等人一起準備戊戌變法,遭到清朝貴族的反對,像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這些條款完全觸犯了親貴的利益。貴族不會考慮國家未來,尤其滿清入關以後親貴大多都是紈絝子弟,只會在乎眼前的利益。所以這幫貴族聯合慈禧,要廢掉光緒殺了戊戌六君子。從這來看,貴族的利益由慈禧得以保全,他們自然不會反對慈禧!第四,慈禧的權術,最先能夠拉攏當時鬱郁不得志而又想重振大清國的恭親王奕訢對付顧命八大臣,後又讓醇親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做皇帝,以此拉攏醇親王分化恭親王權力。不要以為慈禧的手段只在宮裡施展,慈禧在中國大大小小的運動上也有所施展。洋務運動,慈禧支援過;義和團,慈禧也支援過。把晚清的幾個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可謂玩弄於股掌之間,她很聰明,她看到了那些人的私心,那些或是想垂名青史,或是想過把皇帝癮的私心,她看的十分明白。總之,慈禧的政治才能不是特別高明,但此人的權術是高明的,能夠平衡各方勢力同時又使各方勢力相互制衡,不至於有勢力來推翻他的地位。貴族守舊派始終站在慈禧這邊,只有他們在一起,他的利益才不會被剝奪。再加上京師附近的兵權也在自己信任的人手裡,即使有勢力反對,也無可奈何!

  • 4 # 歷史不能改寫

    慈禧太后能夠掌握清廷最高權力數十年之久,首先是基於清帝皇統繼承乏人這一客觀原因。 這根源就是咸豐帝的臨終決定,他打破清朝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直接將慈禧太后推上了權力的巔峰。

    咸豐帝死後,兩宮太后與輔政八大臣爆發了激烈的爭論,甚至將年幼同治帝嚇哭,當場尿了褲子。這時候慈禧太后明白以自己的力量抗不過八大臣,她必須尋找“盟友”,被排除在輔政之列的恭親王,自然就成為最佳的選舉。

    經過一番密謀,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利用咸豐帝靈柩返回京城的機會,發動政變,將八大臣一舉擒獲,史稱辛酉政變。最後肅順被處死,載垣、端華自盡,景壽等五人被免職。自此,27歲的慈禧太后開始“垂簾聽政”,成為清朝的實際控制者,統治時間長達47年之久,將中國徹底推入半殖民的深淵!

    清王朝自天命汗努爾哈赤至宣統帝溥儀,共計12帝。這12位皇帝子女的多寡,與大清王朝的興衰有著密切的關聯。道光及其之前的7位皇帝,子嗣最少的雍正和嘉慶帝也有14個子女;被稱之為“多子翁”的康熙帝甚至有55個子女;而到了咸豐帝,一生僅有二子一女;同治、光緒和宣統帝,竟然一生子女皆無。這就使道光以前各帝在皇位繼承人問題上,選擇餘地較大。而自咸豐開始的三位皇帝,少子或無子,幾乎喪失了選擇餘地或可能,出現了皇位繼承乏人的危機。  

    清朝最後幾位皇帝壽命之短促,則進一步加深了這一危機。道光以前各帝,除順治帝情況較為特殊,只活到24歲外,其他均活至五六十歲,甚至八九十歲。而同治帝只活了19歲,咸豐帝、光緒帝雖壽命較長,但也不過才三十幾歲。

      道光以後各帝壽命之短促,子嗣之不旺,預示著大清皇統的危機。晚清御史胡思敬在談到光緒帝死後無嗣繼位時說:“國統再絕,而家無令子,識者早知其必有亂矣。”講的正是這個意思。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數十年干政,與清末三位皇帝、特別是其子同治帝繼位時年齡太小,不無直接關係。

  • 5 # 宇子呀

    在慈溪掌權之前,她的丈夫咸豐帝掌握國家大權,可惜咸豐帝能力一般,面對內困外擾的清王朝,壓力很大,常常近於酒色,甚至偶爾會讓慈溪幫忙批閱奏摺,因此,咸豐帝英年早逝,在駕崩之前,他曾經有兩點考慮,第一,殺了蘭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溪),這個主要是考慮到西漢時期漢武帝殺死鉤弋夫人之事,當時漢朝的太子劉弗陵只有八歲,漢武帝擔心劉弗陵即位後會出現漢初是的呂后專政一樣,因此漢武帝殺死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然而咸豐畢竟不是漢武帝,他不具有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也就政治家那種權力至上的作風),他不忍心殺蘭貴妃(後來的慈禧),再者,即將繼位的六歲的哉淳還太小,不能沒有母親,還有,就是蘭貴妃(後來的慈禧)聰明過人,知道見風使舵,因此,源於種種原因,咸豐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第二,咸豐在河北承德避暑的時候(這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他是駕崩在河北承德),他擬定了詔書,也就是哉淳即位後有八大臣輔政,這點是因為清初順治(福臨)繼位時六歲,有皇叔多爾袞輔政,然而多爾袞大權獨攬,甚至表現出篡權奪位的野心,為了避免這種局面,孝莊太后(順治的母親)在康熙八歲繼位的時候安排了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鰲拜,遏必隆),目的是讓他們相互牽制,權力相互制約,不至於造成一人獨斷專政的局面,可是鰲拜善於玩弄權術,排擠打壓其他三人,最終還是獨斷專政,因此,咸豐帝在擬定詔書時特意安排八位大臣來輔政,為了以防萬一,還特意給了慈安,慈禧(慈安是正妃,即東宮,慈禧是後來封的,即西宮)一個很重要的權利,那就是在八大臣代替哉淳(未來的皇帝)下詔的時候,必須有兩宮皇太后的玉璽印章,方可生效,否則,八大臣的詔書視為無效,目的就是為了讓權利即不被太后完全掌握,也不被大臣完全掌握,讓他們相互牽制,可是咸豐死後,還沒回到北京,就在承德,八大臣為了大權獨攬,與慈安和慈禧發生了嚴重的矛盾,她們(尤其是慈禧)為了不至於愛新覺羅家族的權利旁落,暗中聯絡在北京的奕??(恭親王),發動政變,斬殺八大臣,奪回權力,慈安對政治沒多大興趣,也沒那個能力,因此管理後宮事物,然而慈禧則野心勃勃,對政治天生敏感,更是有比一般人多的精力去工作,遍逐漸的走向了前臺,後來沒有得力的繼位人,即政治形勢不允許她下臺,從此,便拉開了慈禧統治中國即將半個世紀的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衛戈爾的一生》,如何判定生命是否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