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鋒楓2016

    個人認為,封禪到宋朝以後就名存實亡,毫無含金量。乾隆帝自認為古今天下第一帝,自堯舜以來無幾個帝王可以與其比肩。所以封禪這種古代崇高的儀式己經不能顯示出其尊嚴和功績。

  • 2 # 隔壁東叔教歷史

    先說一下秦始皇封禪泰山的原因:秦始皇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開創先河的地位,不僅是首個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更是將中華文化進行了統一,為了彰顯自己的尊貴地位,秦始皇在泰山進行封禪泰山得儀式,昭示自己是天子,擁有震撼三山五嶽的地位。

    身為天子,必然要登上最高的山,泰山最為五嶽之首成為了最佳選擇,如果能秦始皇一樣豐禪泰山,也不枉做一回皇帝了。像漢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都去封禪過。

    原因

    明朝起,朱家皇帝就沒封禪過,因為朱元璋討厭這樣的虛頭,他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朱元璋沒有開創封禪泰山先河,他的後代子孫也不敢逾越。後來到了清朝也一直延續明朝不封禪泰山得要求。

    乾隆皇帝雖然六次登上泰山,可只是僅僅寫了170多首詩,也沒有舉行封禪得儀式。乾隆皇帝在一首名為《登封臺》的詩中寫道:“登封降禪古來傳,總屬誇為可鄙旃。造極至今凡六次,無他只謝愧心虔。”只要我心中虔誠,我得威名將永垂不朽!

  • 3 # 日慕鄉關

    封禪泰山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件大事,所謂“泰山安,則天下安”,封禪不僅僅是個儀式,還包含了豐富的政治內涵,《五經通義 》曰:“ 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漢書作者班固也持有類似觀點:“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透過祭拜泰山這樣一座巍峨險峻的高山,達到上通天庭的目的,讓人間的帝王與上天的諸神建立一種心到神知的聯絡,進而證明自身統治的合法性和優越性。

    正因如此,自秦始皇封禪泰山一來,無數帝王夢想效法先人,開創萬世帝業,上表與天。

    但究竟有多少位帝王在泰山封禪,沒有定論,有說十幾位,也就說幾位,但歷史清晰記載的的確有六位,分別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元休。

    在此之前,也有君王曾於泰山封禪,《 管子 》一書中《 封禪篇 》對此專門做過記載,無奈年代久遠,早已失傳,孔子曾說: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文治武功曠古絕今,封禪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到了泰山,他先是來到鄒嶧山,行祭禮,後又自定禮制,整修山道,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

    秦始皇封禪的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宣,蘊含了強烈的神秘主義味道,更加增添了封禪泰山的神秘感和儀式感。

    此後的漢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紛紛效法秦始皇,於天下大治後到泰山封禪,以彰顯自身文治武功。

    當然,封禪也並非一時心血來潮之舉,作為帝王禮儀的一部分,封禪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文化體系。比較公認的有三點:

    一是封禪帝王要真正開創了大一統二是在位期間要做到國泰民安,要有傑出的行為三是要有祥瑞的出現

    秦皇漢武自然是當仁不讓,唐高宗唐玄宗也都有可取之處,其中唐高宗後世雖聲名不佳,但其在位時,天下大治也是事實,尤其是早年的“永徽之治”,比之貞觀年不逞多讓,而後世的唐玄宗更是憑藉開元盛世,贏的了赫赫威名。

    對照起來,宋真宗的封禪簡直是個笑話,北宋一朝,安居一隅,不僅未能實現大一統,就是傳統的中原地區,也因為幽雲十六州的失守而門戶大開,即便經濟發達,也只能算是個半吊子,距離秦皇漢武的霸業相差甚遠。

    有趣的是,自宋朝以後,中原王朝的帝王們再未有封禪泰山的舉動,即使是光復漢室的朱元璋也沒有做,滿人入關後,深受漢文化影響,尤其是乾隆皇帝,從乾隆十三年陪皇太后第一次登臨泰山,到乾隆五十五年最後一次巡幸山東並登上泰山,前後共11次來泰安,抵達泰安,其中有6次成功登頂,一共留下詠誦泰山的詩篇170餘首,御筆碑碣130多塊。

    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乾隆自號“十全老人”,那麼為什麼他不在泰山封禪,讓自己的名聲更進一步呢?

    這與中國儒家社會的指導思想轉變有很大關係。

    秦漢時代,承接春秋禮儀,讖緯之學大行其道,“讖”是一種隱秘的語言,假託神仙聖人,預決吉凶,告人政事,讖書是占驗書,“緯”是相對“經”而言的。與之相對應的學說包括包括古代河圖、洛書的神話、陰陽五行學說及西漢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尤其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幾乎奠定了漢武帝以後一千年的儒家思想基礎。

    對於端坐九五的地王來說,讖緯之學是一柄雙刃劍,既可以幫助他們找到政權的合法性, 也容易成為政治對手妖言惑眾的理論依據,譬如秦朝時流行的箴言:“亡秦者胡”,再比如唐朝太宗年間有人預言“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都是讖緯之學的產物。

    魏晉以後,統治者逐漸意識到讖緯之學的危害性,開始大加禁止,至隋煬帝時期,讖緯之書大量散失,其社會地位大大下降,宋代歐陽修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他作《論刪去九經正義中讖緯劄子》,將讖緯之學徹底逐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而封禪作為讖緯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此遭到了宋代以後各朝皇帝的摒棄。

    此後雖然也有君王登臨泰山,但都作為祭拜,而不是封禪,封禪就此成為絕唱,即使是乾隆皇帝,為了江山穩固,也沒有選擇恢復古制。

  • 4 # 寄暇學宮

    乾隆統治著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人口,坐擁有史以來最大版圖的帝國。在乾隆看來,去泰山進行封禪,與其說是沒有必要,不如說乾隆對封禪一事充滿了不屑!

    去泰山封禪,不僅僅是彰示自己的文治武功,更多的是解決自己面臨的危機!

    秦始皇滅掉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帝國。這個帝國從一建立開始,就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危機,那就是東部地區隱藏的不安定因素。

    秦始皇頻頻東巡,並且在泰山進行封禪,就是要不這種不安定因素消滅於無形!

    漢景帝時期,轅固與黃生的辯論引出了漢室的正統性問題。這個問題被漢景帝強行壓制了下來。

    漢武帝時期,漢室的正統性已經被提上了日程,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

    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用“君權神授”解決正統性的問題。同時漢武帝從元封元年開始,先後到泰山封禪八次!

    劉秀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書請求劉秀封禪泰山。劉秀詔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以此壓制住了請求封禪的言論。

    劉秀統治了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究竟是劉秀自謙,還是事實就是如此?

    劉秀夜讀《河圖會昌符》,一句“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便令劉秀做出了封禪的決定。

    從劉秀拒絕封禪,僅僅過了兩年,劉秀便效仿漢武帝,進行了封禪。

    或許統治三十年真的遇到了什麼危機,還是讖緯的威力左右劉秀的決定?

    讖緯貫穿了整個東漢。從東漢伊始,讖緯便如幽靈一般,擺脫不掉。

    唐朝從李世民,直到唐玄宗,傳承一直很混亂。

    李世民玄武門後以禪讓得位,想以封禪來正名。沒有這種意思大臣們是不會上表請求的。

    “群臣猶請之不止,上亦欲從之,獨魏徵以為不可。”李世民三番五次推讓,最終決定封禪。魏徵不識時務的阻止了李世民。之後李世民多次決定封禪,又多次取消。

    唐高宗李治,患風眩之病,身體健康每況愈下。政權由唐高宗李治開始向武則天轉移。

    李治封禪之舉,恐怕在鞏固權力的同時,還多了一重祈福的意思吧!

    唐玄宗李隆基,靠著一路爭鬥上位,傳承到了這裡,也是需要以封禪來做正名!

    宋朝是趙匡胤黃袍加身得來的,趙匡胤之後傳位趙光義。趙光義傳位給自己兒子趙恆,即宋真宗。宋真宗此時的處境非常尷尬,由此也帶來了皇權不穩的因素。

    宋真宗為了擺脫這種處境,大量製造天書祥瑞,增加自己的正統性!封禪之舉正是出於這種無奈!

    從宋真宗之後,再無帝王舉行過封禪。主要原因有四:

    1、前面進行封禪的皇帝,都具備封禪的資格。宋真宗沒有封禪的資格,卻進行了泰山封禪,直接拉低了封禪的檔次。

    2、後世的儒家,已經拋棄了讖緯學說。

    3、從元朝開始,已經改變了權力的遊戲規則,沒有必要採用封禪這種形勢了。

    4、從秦始皇到宋真宗一共是六位皇帝進行了封禪。如果加上武則天,就是七位了。所謂“七上八下”,所以沒有人願意做第八為封禪的皇帝。雖然有爭論,武則天算不算封禪的皇帝?這種事一般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一武則天算一位,那自己不就是第八位了嗎?

    元朝沒有封禪,明朝沒有封禪。等到清朝的時候,更加不需要以封禪來加強統治。

    前面的皇帝封禪,儒生們都要為此喋喋不休。每次的儒生參與,都是增加儒家的話語權。

    到了乾隆在位時期,已經把儒家牢牢地掌控在手中。乾隆自然不會因為沒有必要的封禪舉動,再次重新賦予儒家話語權。

    乾隆沒有封禪泰山,不是沒有封禪的資格,而是沒有必要,更對此舉有些不屑!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女人曾經說很愛你,而她跟別人結婚十年之後又回來,你會接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