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原放歌teacher

    蕭紅的散文,是從心裡流淌出來的歌,寂寞與貧窮是她人生的這兩大主題。翻開蕭紅的散文,你會感覺她的經歷令人心痛。

    一、精神的孤獨與寂寞

    她自幼成長於孤寂冷漠的環境中,後花園和儲藏東西的小屋是她全部的生活天地。祖父是唯一疼愛她的人,然而祖父的死很快就使她陷入頹喪之中。父親”為著貪婪而失掉了人性”,母親對她則是”惡言惡色”,她象個被人丟棄的小動物一樣無聲無息地生存著。

    從異鄉奔向異鄉這希望是多麼渺茫況且送我的是海上的波濤迎接我的是異鄉的風霜

    蕭紅去日本所著

    二 飢餓與貧窮是蕭紅生活的主旋律

    蕭紅活在世間只有短短的 31 個春秋,她瘦弱的肩上卻載著生命難以計數的痛苦。她敏感的個性使本已沉重的生活增加了一層精神的焦慮,在痛苦中煉出來的倔強的品性又在對抗孤獨的過程中呈現為戰鬥的激情和渴望,兩種精神並肩而生,不斷扭結,派生出一個矛盾的人一個情緒化的作家。

    蕭紅的作品帶有著濃烈的個人情緒,對生的憂患和對死的抗拒使她執著於揭示因閉鎖因飢寒因自我的”無價值”而帶來的生存的尷尬,憤然喊出”只有飢寒,沒有青春”(《餓》)

    蕭紅對生命意義的不懈追求,使她在逆境中既有反抗命運、不屈從、不依賴的雄強美,又有纖弱稚真的陰柔美。剛柔兩性在特定的條件中表現出特有的性格。如散文中描述:在哈爾濱旅館身陷困境,無力自拔,孤苦無援,《當鋪》中男人不願去當鋪,”好,我就願意進當鋪。

    由真實而爽直,由簡潔而犀利,這是蕭紅散文的最大特色。蕭紅彷彿不是在做文章,而是在做人,無須選擇細節和意象,只要是走在生活之中,信手拈來,筆墨一淋,便足以將飢餓、寂寞和那份悲劇性的女性意識勾畫出來了,令人一看,便好象冬季自己走到嚓嚓作響的冰河上,心涼透底,又兼細風吹過,不禁要快速逃離,憐惜憤慨又讚歎不已,當然那帶著自然光澤的散文更使人讀起來欲罷不能了。

  • 2 # 佐書妍

    在蕭紅的散文作品中,透過她在題材、主題、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法諸方面的種種特點,可以不斷感受到的是她那忠實、細緻地反映現實生活和真實、坦白地表現內心情感的創作個性,是作品中飽含著的生活氣息、時代感和真切質樸而又熱烈的感情色彩。

    01 深深地執著於現實的社會生活

    蕭紅的散文大都是敘事性的,其中尤以自傳性和追憶性的作品為多。在她的散文中,我們看到的不是由想象構造出來的幻景世界,也沒有渺遠難及的古人古事,而常常是真切可感的現實生活。

    當時社會的黑暗與醜惡,使得許多追求光明而又尋覓不到出路的作家,往往喜愛在散文創作中建造出一個美好的想象世界,以表現自己的理想、追求以及對現實的厭棄、批判或逃避。蕭紅的散文創作則深深地執著於現實的社會生活。

    個人的生活經歷、熟悉的人物以及印象深刻的素常見聞,經常成為她創作的主要題材。儘管取材的範圍不算廣闊,沒有跨出她個人生活的界限,但也沒離開過現實的土地。

    她兩部最得好評、代表著她散文創作成就的《商市街》和《回憶魯迅先生》,寫的都是普通的生活事件。特別是後者,很能見出她選材的特點。

    魯迅逝世後,頌悼和緬懷文章很多,大都是讚揚魯迅的功績或追述他在一些重要事件中的活動。而《回憶魯迅先生》卻單單選取了魯迅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小的事情,從平時的衣著、言談乃至舉手投足都纖悉無遺、活靈活現地被描繪出來。

    蕭紅的足跡遍佈半個中國,還到過日本,她的散文卻多取材於她的東北故鄉的生活。在中國現代文學中,反映東北生活的作品不多,其中相當一部分還只是浮光掠影的觀感遊記。像蕭紅那樣觀察細緻,感受深切的描述和敘寫,那樣充滿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的作品史是少見。

    蕭紅卻不同於此。雖然在她的散文中也能見到對某些細小事件的意義的開掘,也有內心感受的直接抒寫,但她並不以開掘生活的深刻見長,也不以借題發揮、酣暢淋漓地抒發感受取勝。

    與她獨特的取材範圍的角度相聯絡,她用材的方式是著力地敘述和描寫生活事件的過程和情景。她最初的散文作品,如《棄兒》、《廣告副手》、《小黑狗》等就已明顯地見出這一特色。

    後來為數不多的幾篇以比較重大的事件為題材的作品,如寫學生反對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的示威運動的《一條鐵路的完成》和寫日寇飛機轟炸重慶的《放火者》等,也都致力於把事件的過程和當時的情景生動逼真地再現出來;給學生們的救國熱情和侵略者的凶殘主要以形象的展示,而不是就事論理的揭示。

    “鴿子在門樓上飛,雞在柳樹下啼著,馬群越著原野而來,黃豆象潮水似的在鐵道上翻湧。”

    題材的選取和運用很能見出作家的創作個性,像蕭紅這樣在選用題材的範圍、方式上的特點,突出地體現了她散文的創作風格和作品的藝術特色。

    蕭紅的小說像散文,而她的散文又像小說。如散文集《橋》中的《小六》和《手》等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小說;以致於有人認為《橋》並非是散文集,而是小說、散文的合集。這種散文像小說的特點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在題材選用上的獨特。

    02 在努力反映社會人生的同時,也加重了表現自己的成份

    創作中的題材選用,取決於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所要表現的思想情感與審美趣味。蕭紅的散文比起她的小說來,在努力反映社會人生的同時,表現自己的成份也大大加重了這在題材的選用上已經明顯地表露出來,而主要的還是體現在她所要表現的思想情趣上。

    蕭紅的散文作品有百篇左右,寫作的時間前後相距十年,具體內容也各不相同,因此,每篇作品表達出的情感和思想意義也不可能完全一樣。但縱觀她的作品,其中大多數都被一種深厚、強烈的思想情趣貫穿著,即是:對生活的熱愛、希望和追求。

    蕭紅散文中記敘的事件是真實的,大都是實際發生過的事。但這些事實在她的作品中再現出來的已不是事實的簡單複述。她所寫的只是她感受深切或印象深刻的那些事情,並且在敘寫之中又把自己的感情融合進去。因此,在蕭紅散文中看到的遠非僅只現實生活事件的本身,還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在字裡行間洋溢著的思想情感。

    她所以不到幻象世界中去遊歷,而堅持在現實的土地上行走,不是隻憑藉事實來深說透論或大發感慨,而是極力地把生活的情景生動地描繪出來;其主要原因是她要在這些現世的、活生生的生活情境中,把自己的內心生活折射、透露出來。

    “從祖父那裡,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蕭紅沒有在其它作品中再三地重複這幾句話,但在她的大多數作品中,人們從她所描述的生活情景中不難感受到她對這種“溫暖”和“愛”的追求。

    儘管她生途坎坷、波折多難,卻能堅信合理與美好的生活存在於現實之中,充滿信心和希望地在現實生活中追求、表現著她的溫暖與愛,並且始終沒有完全放棄或停止這種追求和表現。

    同樣重要的是,她還忠於現實,在她個人所能達到的思想水平上正視現實,而不是閉上眼睛加以粉飾,她在“溫暖”與“愛”的追求和憧憬中,能夠較為清醒地看到和反映現實中的悲苦與艱難、罪惡與黑暗。

    因此,她作品中的“憧憬和追求”包含著一種真實感人的、充滿青春活力和樂觀向上氣息的生活熱情,而不是頹喪消沉的嘆息或幻滅絕望的哀聲。

    這種熱情所以真實感人,根本原因在於它是從現實的艱難困苦中滋生萌發出來的,有著比較堅實的客觀現實生活的內容,而不是逃避現實,沉酒在烏托邦中的浪漫或純粹的主觀臆造。蕭紅作品表現的思想傾向的最主要的積極意義也在這裡。

    此後的《小黑狗》、《廣告副手》、《清晨的馬路上》、《破落之街》等作品在寫了個人經歷的同時,也較多地涉及了其他下層勞苦群眾的生活,表現了個人的頑強抗爭,也讚揚了許多下層勞動人民的美好品質和真摯熱誠的情感。

    蕭紅雖然出身於封建階級家庭,但是自身悲苦的遭遇使她能夠在感情上同貧苦的下層勞動群眾聯絡在一起,並不自覺地在他們身上搜尋發掘現實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煩擾的一日》、《小六》等作品更多地顯示出作者把個人的追求和對現實生活的思考結合起來,眼界也更為開闊一些。在壓抑的情緒中蘊含著憤恨不平,在苦苦的思索中充滿著熱情。

    最能體現和代表她的這種思想情趣和傾向的是《商市街》。這部散文集其實看作為一部完整的長篇散文更合適,因為其中的四十一篇作品不僅在內容情節上緊密相連,更主要的是各篇敘寫的眾多的生活事件是在一個原則的推動下聚合起來的,即是對生活的熱望與追求。

    作者遇到的艱難和遭受的貧困是讓人同情的,但作品感人至深的地方卻不在這裡,而是在那種境遇中所迸發出的生活勇氣、信心、熱情。生計無著、飢寒交迫的困境,憲兵警察的刺刀和手鐐的威脅都沒有使他們屈從躺倒、萎靡不振。

    蕭紅在表現他們與黑暗現實和命運抗爭的同時,還敘寫了他們索尋感受著生活中已是所剩無幾的歡樂。比如《家庭教師》中,掙到了一頓飯錢的喜悅,作者灑下了那樣多的輕鬆快活、又有些天真稚氣的筆墨;而當述說他們夏日裡去公園散步,到江中游泳、划船、唱歌的時候,則不僅陶然,甚至有點浪漫的情調了(《公園》、《夏夜》、《冊子》)。

    這些敘寫與其說只是對生活經歷的忠實記錄,不如說是對人生意義的一種朦朧而又積極的肯定和對合理、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嚮往。

    黑格爾在評價取材於村俗生活的荷蘭繪畫時說:

    “這些景象卻顯得滲透著一種毫無拘束的快活熱鬧的氣氛,以至形成真正的題材內容的不是那些平凡村俗的東西而是這種毫無拘束快活氣氛。”

    蕭紅的《商市街》和其它一些作品何嘗不是如此。

    抗戰開始後,由於她個人生活的一些原因,她那充滿青春活力的熱情有所減退,但時代的浪潮又促使她在散文創作中眼界更為寬廣一些。在《火線外》(二章)、《失眠之夜》、《牙粉醫病法》、《放火者》等作品中,她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侵略者的憎恨,顯示出她作為一個忠於現實的作家在時代的感召下,生活熱情和追求的一種更為積極的擴充套件與昇華。

    積極地敘寫、描繪現實生活,刻意地表現、傳達自己的人生態度,二者的緊密聯合使得蕭紅的散文在主體上構成了一種現實生活氣息濃厚、時代色彩明晰和感情真切、質樸而又強烈的風格特色,它象一部樂曲的基調和主旋,定下了蕭紅散文這部生活之曲的音高和貫穿主導了全部樂章。

    03 獨特的敘事與寫景藝術,反映著她的思想情感發展變化過程

    敘事和寫景是蕭紅運用最多,也最擅長的藝術表現手法。敘事散文的情節線索要求並不嚴格,再加蕭紅在敘事中所飽含的情感和深切的感受,因而她散文的敘事是很生動感人的。

    一些說來普通常見、平淡無奇的小事,在她的筆下往往變得有聲有色,娓娓動聽。而一些較為重大的事件,像《一條鐵路的完成》中的學潮,她也寫得既板眼分明又跌宕起伏。《回憶魯迅先生》在總體結構上比較散,都是些魯迅不同時間的生活斷片。但每一片斷中的細節卻講述得富於條理、層次,讀來並無零亂之感,倒是顯得更自然、親切。

    她那女性特有的細膩在敘事中也表現得很突出,一些看來很微小的事情,她常常寫得很細緻、認真。如《孤獨的生活》寫的是她旅居日本時某一天的生活,不僅一天中做的事幾乎都寫了出來,連許多細枝末節也都進行了較詳盡的描述。雖然有時顯得有些瑣碎,但總的給人一種如同正在與體己貼心的摯友深談暢敘的真誠、親熱感,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動人力量。

    此外,她時而在敘述之中加進內心情感的直接剖白,也加重了那種赤誠坦白、推心置腹的感情色彩。因此,蕭紅的淳厚、樸實和直爽的性格特徵也總是在敘述中顯露得更生動、分明。

    寫景在蕭紅散文中是運用得非常成功的。蕭軍曾說到蕭紅:

    “繪畫的才能是很高的,可惜她沒有把它認真發揮出來。”

    蕭紅確是很少繪畫,但她繪畫的才能卻在她的文學創作中,特別是在景物描寫上充分發揮出來,為她筆下的生活情景增添了豐富的色彩。當然,現實的生活態度與飽滿的生活熱情和深切的生活感受與女性特有的細緻觀察應當說是她長於寫景的最堅實的基礎。

    寫於重慶時的《長安寺》、《滑竿》、《林小二》等作品記錄了她在當地的見聞,其中下層人民的生活情景、風土人情及自然景色的描寫儘管客觀介紹的成份比起她的其它作品多一些,但仍然很生動,富於層次感和色彩感。

    從她的整個創作看來,同她對上海、重慶、香港及日本等外鄉異地相比,她對東北家鄉的描繪更加惟妙惟肖,也更富於感情色彩。東北鄉村美麗富饒的景色、淳厚質樸的民俗風情,在她的筆下展現得那樣生動,那樣逼真。

    一座小小的《後花園》,被她描繪得那樣絢麗多彩、姿態萬千。她對家鄉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常常就溶含在這些美好的畫面之中。不獨是鄉村,東北大都市的許多生活圖景也在她的作品中真實、形象地再現出來。

    “春是來了,街頭的白楊樹竄著芽,拖馬車的馬冒著氣,馬車伕們的大氈靴也不見了,行人道上外國女人的腳又從長筒套鞋裡顯現出來。笑聲,見面打招呼聲,又復活在行人道上。商店為著快快地傳播春天的感覺,櫥窗裡的花已經開了,草也綠了,那是佈置著公園的夏景。”

    北方的春天不似江南那樣花紅柳綠,特別是城市中,自然景色更是缺少明顯的特徵。但她巧妙地捉取了人們生活中的變化,並以此為重;因而,儘管著墨不多,卻把北方都市特有的春景活靈活現,充滿生活色彩地在人們面前舒展開來。

    接下來對春夜的描繪更是濃墨爪彩、繪影繪聲。那充滿了音樂的春夜,那得意快活地在街上聚集、閒蕩的外國紳士、流氓、貴婦和千金,那瑟縮蜷曲在街角牆根的中國窮苦老人、婦女和孩子,構成了一幅非常奇特又非常真實生動的圖景,讀來真有如身臨其境。

    蕭紅散文中佔多數的是現實社會生活的情景,而不是單純的自然景色,她寫景往往不是平面、靜態的,而多是立體、流動的。因此,她的寫景事實上是常常與敘事結合在一起的。

    她筆下的景色有時即是所敘述的事件中的場景,而她所敘的事又往往在這些場景中進行、發展開來。這樣的敘寫結合使得蕭紅作品中的景與通常的山水遊記的景不同,她所描繪的景大都真實可感,生活色彩濃厚;同時,這樣的敘寫結合,又增強了她所敘事件的生動性。

    所謂“風格即人”,蕭紅一生遭遇坎坷,從孩提時代的父親的斥罵、冷眼到韶光華年的孤獨早逝,短短的三十二年的人生過程中,所謂真正的幸福之光,人間之愛,並沒有照臨過她,沐浴過她。

    但是,逆境困苦可以使人躺倒、消沉,也可以使人更加倔強和堅忍。蕭紅即是後者,她始終沒有喪失掉生活的勇氣和信心,種種的不幸或波折倒是形成了她非常地自尊和增強了她對合理、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渴求。

    她最早的作品,小詩《春曲》,寫在她孤身被棄,陷入絕境之時,然而詩中洋溢著的生活情趣卻是那麼濃厚、強烈。而她正式踏上文學道路,開始創作又正是她絕路逢生,對生活充滿希望、信心和要求之時。她作品中的那種開豁樂觀、朝氣蓬勃的情調正是在她這段生活道路上發出的。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她還呼喚著“不甘,不甘”。

    忠實於現實,熱愛生活卻又缺乏明確的政治理想,因而她的筆就自然地集中在她感受深切的生活經歷上。她沒有直接投身到現實鬥爭的巨大洪流中去,寫出來的當然多是日常的生活。她那真摯而又濃重的情感加之細密的觀察和出色的敘寫,使得那些小事很是生動感人;但思想上的侷限又影響了她開掘生活,以小見大的能力和反映生活的深度。

    蕭紅在散文創作中並非沒有試圖去探幽發微,但遠不如她對生活的直接敘寫和描繪。像《商市街》中的《同命運的小魚》,她力圖用小魚的死和被食用來對比揭露和批判弱肉強食的現時社會,但實在太牽強、生硬,由此而發的議論也是有些不著邊際;與其它篇章比較起來,確是黯然失色。

    蕭紅是在“五四”新文學的直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作家,但她卻沒有追隨或專一模仿任何人,而是從開始就不斷地摸索著一條自己的路,並堅持走下去。

    她的散文不論是早期還是晚期的作品,都很容易見出是她的手筆。從起首的藝術上的粗糙、淺陋,到後來的日臻成熟、完美,其間的進步是相當大的,但又可以很明顯地見出後者與前者在藝術手法上的聯絡、相通的東西。這也是蕭紅散文的創作個性既獨特又比較統一的原因。

    回答完畢。

  • 3 # Z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蕭紅一九三二年開始文學創作。翌年秋天出版了同肖軍合寫的短篇小說散文集《跋涉》。一九三四年初在青島寫完中篇小說《生死場》,這年十月同肖軍一起到上海。第二年在魯迅熱情幫助下出版了《生死場》奠定她以後文學創作基礎。此後還寫了一些小說和散文,大都以農村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生活為題材,散文小說《橋》、《商市街》、《牛車上》等。抗戰時期蕭紅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仍然堅持創作,完成傳記小說《呼蘭河傳》,諷刺小說《馬伯樂,以及散文《回憶魯迅先生》。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二日,簫紅寂寞悲傷中,病死於香港。

    簫紅的作品主要傾向於小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其核心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進步意義。

  • 4 # 林染

    “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每次讀到這句都忍不住潸然淚下,這就是真情實感,不論過多少時間,不論生在大江南北,你都能體會到的真情實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定期壽險買到多少歲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