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守仁
-
2 # 對話歷史
公元552年,突厥部落攻滅柔然汗國,建立突厥汗國。突厥汗國強盛時,統治區域從東北一直到西域和中亞地區,東西跨度一萬多里,實力強大,對中原王朝產生重大威脅。
其族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隋朝建立後,隋文帝鑑於突厥的強大,對突厥汗國進行分化離間,使其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隋朝末年,中原出現動亂,東突厥汗國對中原的影響力變大,北方各割據勢力,如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王世充,甚至李淵都向突厥稱臣,以獲其軍事援助。
高祖(李淵)起義太原,遣大將軍府司馬劉文靜聘於始畢,引以為援。始畢遣其特勤康稍利等獻馬千匹,會於絳郡。又遣二千騎助軍,從平京城。唐朝建立後,感於突厥軍事援助之恩,給了突厥不少好處,但是突厥貪得無厭,依然抄掠唐朝邊境,給唐朝邊境的安全帶來威脅。唐太宗即位後,突厥頡利可汗入侵至渭水便橋北,距長安僅20餘公里,唐太宗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騎馬馳至渭水南岸,與頡利隔河而談,責他背約入侵,最後斬白馬,與頡利可汗盟於便橋之上,突厥撤軍退走。
經過渭水之盟,唐太宗深感突厥的威脅,便著手策劃攻滅東突厥。而這一年,突厥北方的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由於突厥的嚴重剝削,都開始叛離突厥,唐太宗於是派使者對其進行冊封,以拉攏他們。而且突厥出現大雪,牲畜凍死無數,突厥實力得到削弱。
頻年大雪,六畜多死,國中大餒,頡利用度不給,復重斂諸部,由是下不堪命,內外多叛之。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感到時機已經成熟,於是開始對突厥用兵:由兵部尚書李靖出定襄道,李世勣出通漠道,柴紹出金河道,李道宗出大同道,衛孝節出恆安道,薛萬徹出暢武道,凡六總管,共10餘萬人,統歸李靖節度。到第二年三月,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生擒頡利可汗,押送京師長安,盛極一時的東突厥滅亡。
唐高祖李淵起兵之時,由於實力弱小,故不得不對突厥稱臣以獲得支援,而當李淵登基建立唐朝之後,二者的關係就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兄弟之國。唐朝建立之初,忙於消滅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故對突厥一再忍讓,當完成統一之後,就開始對突厥進行防備和區域性反擊,直到唐太宗即位後,突厥由於遭受天災和窮兵黷武,四方背叛,實力削弱,給了唐朝攻滅突厥的機會,北方廣大區域納入唐朝版圖,前所未有!
突厥從當初的東西跨度一萬里、控弦百萬,到最後幾個月時間就被唐朝攻滅,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值得反思:
1、貪心不足,窮兵黷武。多次入侵中原,欺凌周邊部落,導致人心不服,四方背叛。
2、天災人禍。突厥出現連年雪災,牲畜凍死無數,突厥在此情況下沒有處理好與周邊部落和唐朝的關係,導致自己被孤立,無法獲得援助。
3、唐朝政策正確,戰機把握比較準。唐太宗拉攏被突厥欺凌的部落,使突厥被孤立,然後時機成熟後,立刻出兵進行征討,一戰而定乾坤!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
3 # 浩然文史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命李靖、李勣等人,分別領兵出擊東突厥。李靖先是採用離間之計,派間諜挑撥突厥頡利可汗和心腹的關係,使得頡利心腹大將投降李靖,突厥實力大損。然後他不顧嚴寒天氣,乘機夜襲頡利可汗的守城定襄,一舉攻入城內,頡利可汗倉皇逃走,又遭李勣軍隊的打擊,被迫請求講和內附,意欲贏得時間,以捲土重來。唐太宗派使者前去撫慰頡利可汗。李靖看破了頡利可汗的企圖,決心趁機消滅頡利可汗。遂率軍連夜進擊,頡利可汗缺乏戒備,再度逃走,本想北過大漠,又遭到李勣阻擊,不久被擒獲,東突厥從此滅亡。貞觀九年(635年),李靖又率兵平定了西部邊境少數民族吐谷渾的勢力。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解除。
-
4 # 留白0001
遠交近攻,各個擊破,扶弱抑強,保持地區勢力均衡,如聯新羅攻高句麗、百濟以及聯合鐵勒諸部扼制薛延陀;聯近抗遠,服近懾遠,穩定近鄰以攻擊或威懾遠方政權,如聯合吐谷渾以對付之;
-
5 # 大表哥說史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在他任內中國的文化和經濟開始走向巔峰,政治上萬國來朝,開創了大唐盛世。然而就是這個在中國歷史最出色皇帝之一的唐太宗,卻向北方少數民族的突厥,稱臣納貢了12年。
這個故事還要從突厥興起來講,在南北朝時期,中原出現了許多小的國家,這讓中原總體的國力非常遜色,然而就在這時候,西北的少數民族突厥興起了。 不斷壯大的突厥,總是來中原騷擾,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之後,建立了大隋。
由於國家統一軍事力量強大了,便開始打擊突厥,但是在隋二世楊廣登基之後,大隋國力越來越弱,群雄並起想要推翻大隋,這時候就有許多人攀附突厥,這些人當中也包括了李世民,李淵父子。 根據史料記載,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時,突厥軍隊便襲擊了太原城,大肆掠奪,這讓父子二人見識到了突厥軍隊的實力。所以為了能夠在太原立足,父子二人決定忍辱負重,先依靠突厥,跟他們談判,向他們稱臣納貢。 李氏父子二人的勢力越來越壯大,眼看著有了統一全國的趨勢。
然而突厥可汗卻沒有就此罷休,反而胃口越來越大,經常以個種藉口要求增加朝貢。李淵這個人比較保守,在軍事上不是非常激進,所以他一直隱忍著。就這樣一直到了唐朝統一天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奪取了政權。然而,掌握了實權的李世民為什麼還要向突厥低頭呢? 就在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的時候,突厥的可汗率領了15萬大軍在河北,山西,內蒙一代大肆掠奪,然後又派了10萬大軍直逼長安,在長安城外邊40裡地的地方駐紮,威懾著長安。由於李世民剛剛登基,軍事實力不自信,所以又開始了隱忍,他向突厥臣服,並且朝貢。
一直到了貞觀三年。也就是李世民當皇帝的第三年。在這三年中,李世民不斷地訓練士兵,增加軍事實力,現在他覺得已經做好了準備。於是出兵攻打突厥,突厥軍隊大敗,頡利可汗被活捉了。於是突厥見大勢已去,只好向唐朝稱臣納貢,自此12年的忍辱負重終於在這一刻洗清了! 欲取之,先予之,李世民將這一兵法之道運用得神乎其神,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他不僅懂得知人善用,也憑藉自己的文治武功,創造出了中國的盛世!
回覆列表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隋朝強盛的時候,東突厥其實是在隋朝的控制之下,當時隋煬帝去草原,東突厥啟民可汗稱臣跪拜迎接隋煬帝,但是當隋朝內亂爆發,突厥也很自覺脫離了隋朝,並在北方形成巨大的壓力。
向突厥稱臣這件事其實是李淵乾的,不過謀主確實是李世民,不過當時確實也是無奈之舉。
一方面東突厥相比中原割據勢力來說,確實是太強大了。李淵興起於太原,這塊地和突厥非常接近,如果李淵不搭理突厥,那麼李淵一但南下,突厥斷其後路,那是相當危險。
另一方面當時不光是李淵,北方的割據勢力,像劉武周,竇建德,梁都師等等,但凡離突厥近的,要不就稱臣了,要不就結盟了。李淵要想造反,就必須也得這麼幹。
還有一點,當時李淵向突厥稱臣是李淵還是隋臣的時候向突厥稱的臣,守住了最後的底線,李淵稱帝后就和突厥結成了國與國之間的盟約。而且突厥也派出了數千騎兵,在李淵稱帝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到唐太宗時,名義上已經沒有向突厥稱臣,而是結成了國與國之間的盟約,但是當時唐朝內部尚不穩定,且百廢待興,國力不比突厥,所以唐太宗還是想方設法避免和突厥起衝突。但是當初的盟約是突厥助李淵造反,李淵打下的地盤,土地,人口歸李淵,金銀財寶歸突厥,但是現在仗打完了,突厥人沒了油水,自然就坐不住了。
於是頡利可汗繼位後,多次聯合草原各部侵擾唐朝,可以這麼說,唐朝初年,唐朝是儘量避免和東突厥起衝突,但是突厥人反而屢次破壞盟約。
在公元626年,也就是李世民奪權那一年,頡利可汗聯合鐵勒率兵二十萬直撲長安,並紮營於渭水北岸。李世民則帶著長孫無忌、高士廉、房玄齡、侯君集、段志玄、獨孤彥雲六騎到長安城外的渭水便橋南岸,大罵東突厥背信棄義,同時尉遲敬德率兵擊敗突厥軍側翼,並將大將俘獲。
頡利可汗本就理虧,又因為側翼被迫,大將重臣被扣押,所以只能罷兵,和李世民在渭水定盟。
此次事件過後,李世民深以為戒,明面上大談和平,暗地裡施德政,修武備,大練軍隊,摩拳擦掌,只等一個機會。
後來,東突厥內部發生變動,頡利可汗弟弟突利可汗意圖篡位,草原各部群起反對突厥,鐵勒向唐朝稱臣。突厥本身也因為經歷大災而實力大減。
李世民抓住了這次機會,以東突厥侵擾河西為由,出六路大軍北伐突厥。
定襄一戰大敗東突厥,李靖雪夜襲陰山再次大敗頡利。後頡利率數十騎奔逃,半道上又撞上了李道宗的軍隊,結果被擒。
此戰後,李世民封頡利歸義王,右衛大將軍,讓其在長安居住,薛延陀首領真珠可汗也向唐朝稱臣,頡利之弟突利不久也歸降唐朝。
威脅唐朝北方數年的東突厥經此戰一蹶不振,唐朝得以安穩發展,為後來的盛唐奠定基礎。
當然,李淵開創了一條透過勾結北方遊牧民族從而奪取天下的道路,被許多後人模仿了,最像的就是石敬瑭,不過顯然石敬瑭沒李淵那水平,也沒李世民那好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