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郭來說歷史

    有人這麼說,還是受到了演義小說的影響。我認為,從三國的結局上看,曹魏的將領最多,東吳的將領要比西蜀要強點,西蜀將領最少特別是後期。

    首先說一下曹魏,除了曹家自己人曹洪、曹仁,夏侯淵等人外。還有五良將,于禁、樂進、張遼、張郃、徐晃。這些人在曹操、曹丕時期活躍在疆場,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而等到曹操曹丕去曹叡去三代君主世,曹真曹休掌握軍權的也去世,曹家的氣運好像已經用完,自己家已經沒有再湧現出可用的人才,後繼無人。外姓人才都投靠了司馬家,像鄧艾、鍾會等。

    其次就是蜀漢,他們更是如此,除了開國時期的五虎將之外,後期就沒有什麼好的將領。全靠幾個人在支撐。不是有句話嗎?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最後說一下東吳,我認為東吳後期是被低估的那個,但他也只比蜀漢強點,比不過司馬家。前期有周瑜,黃蓋,陸遜,到後期還有丁奉、陸景、孫歆等,先期的將領也是,後繼無人。

  • 2 # 路遙lgy

    謝謝邀請!《三國演義》小說是很明顯的褒揚劉備,貶低曹操。曹魏和劉備分別代表兩個陣營所謂的漢室的正統。而吳開始一直是曹魏在代表漢室封賜官爵的。 相對小說裡描述東吳的少了些。 然而,吳國的名將也不少,如孫堅,孫策都是一代英雄。周瑜,呂蒙,陸遜都是東吳的都督。黃蓋,程普,韓當,周泰,丁奉,徐盛,甘寧,太史慈,淩統,潘璋,這些都是孫吳的名將。

  • 3 # 大鵬說國學

    在宋代以前一直是魏為正,魏晉南北朝,而沒有把劉備的漢算在裡面!而且魏國在曹操的人才策略下,人才濟濟,曹操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唯才是舉!不管是謀士還是將領都是最多的,謀士有郭嘉,荀彧,荀攸,許攸,程昱,賈詡等,武將也很多張遼,徐晃,于禁,李典,夏侯淵,夏侯惇,曹仁,樂進,張郃,典韋,許褚等等很多啊

    到了宋代之後尤其明代之後,尊劉的思潮就越來越多尤其一部三國演義,把曹操刻畫到一個天下最壞的人一樣,最奸的人,最大的奸臣等等!這個時候要尊劉,那就要塑造人物,就有了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本來是個雜牌將軍也被美化到了完美將軍!進入了五虎上將!名氣都很響,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什麼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都給了關羽,劉備的將軍就很牛了!

    而不管是哪個角度,東吳都是沒有被 尊稱的,只是一方割據,所以就被邊緣化了,但其實他的將領都很牛四大都督,就牛逼的不得了,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哪一個都牛逼的很!其他的將領也有不少程普,黃蓋,甘寧,太史慈,周泰,淩統等等也不少,只是被邊緣化了而已!

  • 4 # 公孫楓翔

    首先, 三國時期名將輩出,魏蜀吳都有很多名將被人津津樂道。但不可否認,使這段歷史擁有超高人氣的原因就是《三國演義》的推廣。至今大多數人對於同一個三華人物常常分不清其歷史形象與小說形象。而演義中羅貫中是以曹操、劉備的對抗作為主軸來展開故事的,東吳集團大多數時期淪為陪襯。這也是孫吳的武將們知名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究其根本,曹魏與蜀漢都以自己為正統,其後的一千多年曆史中不同朝代、時期,有不同的人分別為兩大陣營的正統性發聲,雙方都有很多支持者。但江東集團從孫策死後,孫權掌權伊始就不再積極進取,不論當時還是後世都把它當做一個安於現狀的割據政權,比曹魏、蜀漢低半頭。這也導致為東吳效力的武將從宣傳效果上就沒法達到其他兩大集團。

    再次,曹魏的八虎騎、五子良將,蜀漢的五虎上將,提到這些人大家都會自然而然地腦海中浮現縱馬馳騁的英武形象,個個都是氣吞萬里如虎的強大氣場。但與這些人地位相當的東吳四大統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你很難把他們的形象想象成金戈鐵馬、縱橫沙場的戰將。這四個人都以智謀、戰略見長,除呂蒙外的三人都是以儒將形象存在於歷史,就算呂蒙曾經沒文化,可他最大的戰功也是透過詭計,並非正面戰場。而曹魏、蜀漢的頂級戰將,除了能夠獨當一面指揮部隊,也能夠先登殺敵,衝鋒在前。從這一點上,東吳統帥級別的武將由於重在指揮而非親自殺敵,所以氣勢上又矮了半頭。

    最後,東吳武將並非武功不強,初期的孫策既是武將也是主公,人稱小霸王,是真正掃平江東的強人。太史慈與孫策單挑不分勝負,也是一員虎將。但兩人去世太早,沒有經歷後期的大戰,非常遺憾。東吳其他主要將領都要受四大都督領導,地位上受到限制,沒有帶兵獨當一面的權力,所以表現機會受限。

    但是,甘寧、周泰、淩統為首的東吳武將在歷史上也都有非常亮眼的戰績,以他們為首的東吳主要戰將十二人在《三國志》中合傳,後世並稱“江表十二虎臣”,這些人是孫吳集團的武力擔當,實力也是非常不俗的。

    這十二人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

    綜上所述,東吳由於立國之初政治地位低於曹魏蜀漢、軍事體系以四大都督為統率,另外江東武將作戰多為水戰,很難有陸戰武將的亮眼戰績,所以其實東吳不乏武藝高強之人,但統帥級武將均為儒將,各種因素疊加,導致東吳以勇武著稱的戰將地位不如其他兩大集團。

  • 5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這個是偏見。

    我們看看歷史上,古人對三國名將的整理;並一起分析一下這種偏見產生的原因,並不全賴羅貫中。

    擺事實,講道理。

    關於中國古代名將的,有兩本書,歷史上有兩本相對被人認可的書(當然,可能我有盲點,如果大家有其他的權威推薦,更好)。在這兩本書中,列舉了歷史上的一百位名將。從這裡的名單看,東吳的武將人才,可是完全不比隔壁兩家少的。

    北宋張預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列舉的三國(漢末)名將有:

    魏:張遼、張頜、徐晃、李典、鄧艾、司馬懿蜀:諸葛亮、關羽、張飛吳:周瑜、呂蒙、陸遜、陸抗

    清朝丁日昌的(洋務運動領袖之一)《百將圖記》中,列舉的三國(漢末)名將有:

    蜀漢: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魏:張頜、張遼、典韋、鄧艾吳:周瑜、太史慈、甘寧、陸遜

    從這裡的記載可見,在古人印象中,即使把諸葛亮、司馬懿這種更像政治家的人物算在內,東吳的頂級名將也都不比隔壁兩家少。

    可是,我們依然不能把”東吳名將少“這個偏見都賴到《三國演義》頭上,畢竟,《三國演義》,只是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的集大成者,大家產生偏見的原因,我覺得主要有這麼幾個:

    在藝術作品中,東吳的配角定位,決定了貼金少

    好萊塢電影也好,電視劇也好,藝術作品也好,都習慣正邪大對決的劇情。

    而在民間作品中,由於觀眾、聽眾大多數都是勞苦大眾,劇情天然偏向於正邪大對決的方向,否則,直接一人發一本歷史書,自己看就好了,還要這些藝術作品幹什麼呢?

    而在三國中,劉備和曹操兩家,一直就是正邪對決的主角。

    早在三國演義流行之前,就有記載稱,聽眾聽到曹操取勝了,就各個著急得不得了,聽到劉備取勝了,就各個歡欣鼓舞。

    所以,東吳的名將不但幾乎沒有被藝術作品貼過金,他們的事蹟、功勞,還都被挪給“主角”們,就算是赤壁之戰,明顯是東吳水軍的傑作,也要帶入一個“借東風”。其他,如”草船借箭“等江東傑作,也都挪移給了諸葛亮等人。

    不但沒有任何貼金,就連赤壁之戰的功勞,還有分一大半給諸葛亮“借東風”。東吳立國較快,需要武將發揮個人勇武的時機少

    在民間,大家更樂意談論不可思議的個人勇武。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需要發揮個人勇武來扭轉戰局的時刻,也多是在局勢危急的時刻。比如,濮陽之戰中的典韋,長坂坡上的趙雲、張飛等等。

    比起四站之地發展的曹操和屢敗屢戰的劉備來,東吳的立國之戰算是比較順利,孫策很快就掃定了各地,因此,很快就進入到了比較穩定的時期。而且,孫策,好歹是個主君,不能算成將領。

    孫策、周瑜創業過程相對迅速、平穩,不需要依靠可歌可泣的個人勇武來救場。

    反倒是不需要怎麼創業的孫權,自己比較作,屢次在完全沒必要的情況下遭遇危難,需要周泰來解救。可是,周泰護主,一次是被山賊攻擊,有點拿不出手。一次是在逍遙津,逍遙津之戰只有一個主角——張遼,因此,不管是演義,還是民間傳說,都很少有很細緻地勇武描述。

    周泰救主的表現,蕩氣迴腸,只是,他的光芒被對面的張遼掩蓋得死死的。在濡須口對決中,甘寧等人的勇武表現,不讓曹軍諸將,只是,這種機會實在太少民間對名將武力的排名,多傾向於陸戰將領

    要讓人印象深刻,還是得時刻讓人有”感同身受“的感覺。

    如果說,各位朋友, 你在陸地上打過架嗎?我相信幾乎沒有人說從來沒有。

    可是,如果問各位,你們在水裡打過架嗎?在船上打過架嗎?想來,沒有多少人經歷過。

    東吳以水軍立國,大部分戰鬥發生在水上,可是,民間傳播的勇武故事,卻多是陸上的,所以,水戰的傑出表現,也入不了民間談資的法眼。

    《水滸傳》中,談到梁山能打的人,一般都提”梁山五虎“這些陸戰將領,誰提水軍猛人呢?

    因此,這就造成了大眾對”東吳少將“的誤解。

    請大家批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有趣的廣告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