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呵呵2
-
2 # 手機使用者70174962639
道德經: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把基本的東西,創造出需求,滿足人們需要,從而解決人們實際問題的東西;這是有智慧的人,能在沒有之前,先做出來,為人們所用,就能成為引領潮流的領導者。
比如:大豆,是一種基本的東西;做成豆腐、豆芽、豆漿、腐乳、豆油、腐竹等,各種製品,能先創造出來,滿足人們的需要。
土,是一種基本東西,做成陶器、陶瓷、高效能磁鐵、特殊合金、電子器件、隱形材料、耐高溫發動機等,各種製品,能先創造出來,滿足人們的需要。
同時,又能把這些用過的廢物,轉化為新的用途,加於利用;懂得不斷迴圈往復,服務於人類的人。
這種有智慧的人,就能成為引領潮流,促進社會進步的領導者。
-
3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解讀這句話時,不宜脫離《道德經》原章背景,應整體統一看,才易領悟。簡析幾句,供參考。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1,解讀技巧】
主要是四個:(1)明白全經每句話都在講“道”,而不是講“俗事”,就抓住瞭解義的根本。(2)明白全經都在講首章“道、無、有”三字的關係,就抓住瞭解義全經每句話的主線。(3)看懂本章前三小段是分談“人、天、地”,最後一段話是總結語,就抓住了全經含義的邏輯關係。(4)明白本章是老子在教育人“悟道”的方法,就抓住了全章思想性的落腳點。
【2,關鍵字的解讀法】
第一段:“雄、雌”指所代表的“人”的一切特徵屬性。“溪”為比喻,指人的一切特徵屬性從源頭開始綿延不絕的狀態。“常德”是“道”的同義詞。“嬰兒”是人之初,與“溪”近似,也指源頭,都是對“道”的母性的比喻。該段隱義指“人是道的化身”,知“己”即能悟“道”。
第二段,同理。“黑、白(夜晝)”指所代表的“天”的一切特徵屬性。“式”也為比喻,指“榜樣、示範”的意思。“忒”指“二”,引申義是“特別、互異”,“不忒”是相同的意思;“無極”是“道”的同義詞。該段隱義指“天是道的化身”,知“天”即能悟“道”。
第三段,同理。“榮、辱”指所代表的“地”的一切特徵屬性。“谷”也是比喻,指“孕育、蓄養、含藏”的意思。“樸”也是“道”的同義詞,指原始態、本來態。該段隱義指“地是道的化身”,知“地”即能悟“道”。
第四段:“樸散為器”是比喻,總結了前三段含義,引申義指“道”化身為萬物。“器”是比喻,引申義指“非天然、被製造的物件”的意思。“聖人用之”也是比喻,“聖人”就是悟道者,“用之”就是善用“道”(生髮和利益於萬物)的妙德性。“官長”也為比喻,指最高智慧者,也是讚歎語。“大制”是“德”的同義詞,指聖人用“道”能利益萬物的作用。“不割”指“道與德”的關係,指永是一體不分的,也統一於聖人的大行和大教。
【3,全章的兩種解讀法】
即能從“道”的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兩個角度,理解老子的教育思想。限於篇幅,此直譯標題句:
(1)本體解:“道”雖無形,但是萬物之母,並能化身為萬物。這種普利一切的“德性”,能被同為“道”化身的聖人所妙用,成為最高智者。所以,聖人治世都是把看不見的“道德性”發揮到極致,從未將之分開過。
(2)方法解:修行者若能領悟無形的“道”化身為萬物,自己與“道”是一體,就與已證道的聖人一樣,成為最高的智者,把“道德性”發揮到極致,永不將之分開。
【4,全章用“對立格”表意的原因】
是因在經文首章已講,“道”有兩個屬性,即“無和有”,前者無形,不可說、不可思;後者有形,可說、可思,而矛盾性是“有”的全部內容。因此,老子只用對立關係宣說人、天、地的“道德性”。
【5,全章的思想特色】
主要是四個:(1)“道”化身為“人、天、地”。不懂這層含義,就不懂多個比喻與“道”的關係。(2)“道”是永恆圓滿的,“道的德性”也是永恆圓滿的。不懂這層含義,就不懂“不離、不忒、足、不割”的描述物件。(3)修行者可以善用“道和德”的無窮善性,悟道和證道,利益世間,最終與聖人同願同行。不懂這層含義,就不懂“聖人與道”的關係。(4)“道”藏在“有”的矛盾性裡,暗起妙用。不懂這層含義,就不懂“道與矛盾性”的關係。
【6,常見的誤解】
主要是三類:(1)不明白此章裡的“矛盾與道”的關係,牽強硬解,歪曲老子的本意。(2)不明白此章裡“人、天、地與道”的關係,忽視“道”的統一性。(3)不明白此章的教育性,忽視“老子是在教人悟道”的淺顯義。
-
4 # 來取笑
“……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註解】
①樸:“道”的體相、法性或分身,在此指萬事萬物形成之前的自然本初狀態;“虛能應物曰樸”;“明白太素、純真無為曰樸”。
②散:由聚集而分離,此處有分發、分佈、派遣、施放、擴充套件之義。
④聖人:應運而生、化行於世,其思想可以影響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的的大善人,或德才雙馨、能夠安邦定天下的智者賢者。
⑤官長:古代丞相、現代百官的首長或領導成員。主要指協助“聖人”(國家元首)處理天下政務的百官之長,實指上至國君,下至鄉、村長的各級社會管理職守
⑥大制不割:指國體政體及法律制度等統治工具組成的國家機器,其組成部分不可或缺,而且必須正常有序執行,不可中斷或失控……
【譯文】
“道”的本原規律真樸,可以化為統治天下工具。聖人應用道的規律,可以成為率領各方官員的首長。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與道的規律相合而不可分割
-
5 # 熱帶雨林的午後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這句話描述的是道和德的具體關係。
樸的原意是指未經人工加工的自然而成的原木,在《道德經》裡則是用它的比喻意義,專指道的渾然無為的性質,樸既然是道的性質,引申而言,樸指的就是道本體。道本體變動不居,沒有一定的形體,而是渾然一體。就具體事物而言,凡是具體事物,也就是器,來自於道,來自於樸。用樸的比喻意義,原木經過加工,變成器物,怎麼變都具有樸木的性質。反過來,自來於道的器才有生命力和存在的可能。道表現為器,並存在於器之中,道不離器。
就人事而言,聖人是懂得這個道與器的關係的人。聖人遵從和利用這個原理,體現道的精神和性質,才能叫做有德,有德才能作民眾的首領,即官長。道不遠人,既存在於有著樸素自然生活的民眾身上,更集中地體現在能夠治理和帶領民眾的聖人身上。
我們看這句話的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這裡用了“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本質上說的都是復歸於道。復歸就成趨向、守持、保有。復歸就是德的本質。有德無德,就看是否能復歸於道。
漢代河上公所作《老子道德經章句》,其唐代以後的文字很有特色,它在每一章前面都加上一個兩個字的標題,概括每一章的主題。比如,第一章叫“體道”,第二章叫“養身”,第三章叫“安民”,等等,在這句話所在的第二十八章,標題是“反樸”,這個概括還是很準確的。
老子在《道德經》裡始終強調這種道與德的關係。可以說,整部書,說的就是道與德的關係,和如何身體力行道的精神,獲得德的品性。有德就是遵道,遵道就是復歸於道,這是老子最基本的理論依據。老子把自己這一思想總結為“觀復”,此實為老子思想的精髓。
這句話裡,第一句說的是自然現象中的道德關係,第二句說的是人類社會的政治關係,老子的重點在於說明後者。這也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特徵,遵道就有了政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否則什麼也不是。老子在這裡既有肯定,也有批判。
-
6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個人分散開來,就會成為小東西,聖人把他們集合利用起來,並作為他們的官長,就會天下大治,人們永遠都不會再分割開。
華為集團就是一個大製作,任正非就相當於一個聖人,否則一個一個分散的個人是沒有什麼大用的。
回覆列表
樸:原木,未加工的樹幹,無過多的枝葉。
官:原義,官舍為官,同館,同舘,官住的房屋。
官長:館中的長梁,棟樑。
大制:大的,玄妙的,合道的製作。
不割:不分割,不修修改改,不分散的。
翻譯:
原木割開,就變成器用,不堪大用,聖人會把好的原木直接做成房屋的主樑,所以玄妙的大製作都是渾然天成,而不是奇淫怪巧,修修補補所能成就的。
這是道經二十八章。知雄守雌,奪德之源頭,知白守黑,成德之谷口,源源不斷,成人之樸,堅韌而恆久。
而德散成用,樸散成器,華而不實,曇花一現,因果不絕,為聖人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