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92舒暢

    ——七月十五是鬼節,也是中元節。在這種靦腆故人的節日裡,人們總是一種沉重的心情來到墳地墓前,為先人祖先拜祭!

    這一天,只有燒紙,磕頭拜祭!或許家人、後人哀之之際,放聲大哭一場,感動上帝!

    當然,鬼節主要是人死後成鬼,為鬼拜祭,這也是後來傳說的鬼文化!雖然不是桃源聖地,仙谷天境,那也是一種傳說中的需要後人崇拜的“境地”!這裡面百姓們常叫“七月半”,也是一種思念祖先,拜祭鬼神的祭祀方式!

  • 2 # 荒城臨古都

    中元節,俗稱鬼節

    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到來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聚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玉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到來。

  • 3 # 風中菸缸

    中元節,又名七月半、祭祖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七月半原是古代民間的祭祖節,東漢道教後,始有中元節的叫法。道教有三元說,即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唐代道教興盛後,中元節也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日期定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並延續至今。

    另外,中元節在華人文化圈裡也被稱為盂蘭盆節,這是佛教的說法,這裡就不詳述。

    中元節和除夕、清明節以及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節日。

    在舊時,中元節祭祖是一種孝道的體現,也是基於對祖先的追思紀念,源於民間,卻也被官方支援,很多地方採取商辦官助的形勢,甚是隆重熱鬧,是一個民眾參與度很高同時娛樂功能鮮明的節日,這方面有點類似除夕。一些古人的詩詞也側面反應了這一場景,比如: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竟把清河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中元節有感》——王凱泰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一直到50年代末期,因為商家多被改造沒收,官方也不提倡,終於開始沒落冷清。到了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其他所有的傳統節日更是被官方一律取締。也就是在這段特殊歷史時期,中元節才被打上宣揚封建迷信的標籤!

    雖然改革開放後,官方又重提復興傳統文化,但中元節終究還是沒有再次興起,只保留了民間自發零散的祭祖活動。

    《中元節過長壽庵感懷》——李之世

    搗衣驚此月,鄉夢起秋砧。況值盂蘭節,誰無寸草心。

    金錢資佛曾,香缽趁禪林。復想家堂薦,遙遙淚滿襟。

    如今的中元節,已經不復舊時盛景,只剩下一個純粹寄託哀思的民間節日,所以說中元節快樂顯然是不合適的。

  • 4 # 禪易先生

    一、概括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道教稱作中元節,佛教稱作盂蘭盆節,在日本稱作“お盆”(おぼん、發音:O-bon,盂蘭盆會簡稱),北韓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中元節屬於中國三大鬼節之一。

    二、中國的三大鬼節指的是清明、中元、寒衣

    1.清明節

    大家呢,眾所周知,也為踏青的習俗。清明節,來源於中國古代的農曆曆法,也可以稱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合理的陰陽合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古代中國的歷法稱作農曆,也可以稱作為就是因為它是用於農事活動,農事活動主要就是研究農作物的播種收割時間,所以就形成了小時候背的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分別為: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2016年,我們的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農曆為什麼最合理,由於文字太多,我會在其他的文章專門講述)

    2.中元節

    第二個鬼節指的是中元節,就是每年的七月十五祭祖祭亡靈的日子。

    3.寒衣節

    第三個就是寒衣節,也俗稱十月一,因為是在陰曆的十月初一那天,也稱祭祖節”, 冥陰節 。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擔心先人在陰曹地府挨凍受餓。

    總結:

    這就是中國的三大鬼節,中元節屬於中國三大鬼節之一。

    三、那有人會問為什麼稱作中元節呢?

    這是源於中國的對節令的“三元”的稱法,分別為上元、中元、下元。

    1.正月十五的上元,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的誕辰,為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每逢正月十五,下人間校訂人的罪福,故稱作“天官賜福”。

    2.中元祭地官,是因為七月十五是地官的誕辰,也稱作清虛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所以這一天為中元節,這一天地宮,開啟地府之門,也就是地府開門之日,所以民間這一天有祭祖的習俗。

    3.下元是水官,也稱作洞陰大帝,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也有說法為:一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

    補充:

    我們古人呢也經常把三元用作其他地方,與這裡的三元千萬不要搞混,三元在文化上,

    可以代表天地人三才。

    1.比如這也是我們古人常用的劃分180年,我們分為:“三元九運”,

    第一個60年為上元,

    第二個60年為中元,

    第三個60年為下元。

    2.還有我們一年為24節氣,一個節氣是15天,每個節氣呢又可以分為三部分,

    一個部分為5天,所以一個節氣就分為三元,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年分為72侯的來歷,現在常說的氣候這個詞的來歷。

    四、宗教文化

    中元節呢,不但歷史悠久,更是影響廣泛,不但我們國家有各地風俗,更且呢影響到了中國周邊國家,比如日本、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等,而且呢各地的風俗也有具體將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風俗文化。

    1.佛教的盂蘭盆法會

    “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這一天呢,根據《盂蘭盆經》,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舉行,祭拜亡靈,超度、放生,還陰宅等等,

    2.道教的中元節

    主要是道士誦經,來普度眾鬼與祖先,期望地官赦罪,獲得解脫。

    3. 當然這一天民間有些禁忌:

    比如不能夜遊,不能亂喊名字,游泳,熬夜,撿路邊的錢,筷子不要插在飯中央 等等。

    五、風俗文化

    各地風俗文化儀式略有不同,但是整體都是按照我們常用的一些食品祭司。

    我給大家介紹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七月十五的風俗文化。

    1.石頭餅簡介

    想必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吃月餅,而不知道七月十五吃什麼餅,七月十五在山西吃石頭餅,臨汾方言(ge lan),大家都知道在平底鍋上做餅,但是不知道還有在石頭上做的餅。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石頭餅,主要流行於山西陝西,尤其是晉南地區,是七月十五必備用來紀念祖先的貢品。石頭餅,又稱石子饃,我們山西臨汾稱作(ge lan),這個稱呼的具體來歷不詳,不過應該與古語相關,因為本人在山陝地區發現有很多方言都是古代的文言文,有的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唐朝時稱石頭餅為石鏊餅,明清朝稱天然餅。有明顯的古代石烹遺風。

    2.石頭餅做法

    石烹,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種烹飪方法,石頭餅就是用此種方法,顧名思義,當然少不了石子,很多人介紹最多是怎麼做麵食,我在這裡給大家個提示,

    A.選石子是相當有講究的,一般不用白石子,因為白色的那種石子一經過高溫就會燒的有渣滓,就會粘在石頭餅上,所以我們一般選擇青色的那種石子,石子選擇大小不能大,也不能小,並且形狀要圓滑,不能要有那種有稜角的等等將就。

    B.在麵食方面,我個人覺得最好吃的,還是白麵加糖、雞蛋、油、芝麻,然後透過手工揉麵,把餅放在高溫的石子上,接著再蓋上一層高溫的石子等操作,過上六七分鐘,一般就熟了。

    這種餅調料看似簡單,但是真的是味道非常好吃,希望大家有機會去品嚐一番。(提示:機器做的很難吃)

    3.石頭餅祭祀

    石頭餅祭拜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新墳(去世三年及以內的),一種是舊墳(三年以上的)。

    舊墳是在早上吃飯時在家裡供桌上祭拜,在中午就可以收了;然而新墳是需要去上墳祭拜,

    一般人都會做很多石頭餅,作為平時的乾糧。

    六、文人墨香

    在古代的文人墨客,對這一天也寫了不少詩詞,比如李商隱寫的《中元作》。

    《中元作》

    中元作(唐)李商隱

    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節主要也是對去世親人的思念與緬懷之情,對萬事萬物的敬重之情!

  • 5 # 992舒暢

    ——七月十五是鬼節,也是中元節。在這種靦腆故人的節日裡,人們總是一種沉重的心情來到墳地墓前,為先人祖先拜祭!

    這一天,只有燒紙,磕頭拜祭!或許家人、後人哀之之際,放聲大哭一場,感動上帝!

    當然,鬼節主要是人死後成鬼,為鬼拜祭,這也是後來傳說的鬼文化!雖然不是桃源聖地,仙谷天境,那也是一種傳說中的需要後人崇拜的“境地”!這裡面百姓們常叫“七月半”,也是一種思念祖先,拜祭鬼神的祭祀方式!

  • 6 # 荒城臨古都

    中元節,俗稱鬼節

    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到來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聚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玉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到來。

  • 7 # 風中菸缸

    中元節,又名七月半、祭祖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七月半原是古代民間的祭祖節,東漢道教後,始有中元節的叫法。道教有三元說,即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唐代道教興盛後,中元節也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日期定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並延續至今。

    另外,中元節在華人文化圈裡也被稱為盂蘭盆節,這是佛教的說法,這裡就不詳述。

    中元節和除夕、清明節以及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節日。

    在舊時,中元節祭祖是一種孝道的體現,也是基於對祖先的追思紀念,源於民間,卻也被官方支援,很多地方採取商辦官助的形勢,甚是隆重熱鬧,是一個民眾參與度很高同時娛樂功能鮮明的節日,這方面有點類似除夕。一些古人的詩詞也側面反應了這一場景,比如: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竟把清河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中元節有感》——王凱泰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一直到50年代末期,因為商家多被改造沒收,官方也不提倡,終於開始沒落冷清。到了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其他所有的傳統節日更是被官方一律取締。也就是在這段特殊歷史時期,中元節才被打上宣揚封建迷信的標籤!

    雖然改革開放後,官方又重提復興傳統文化,但中元節終究還是沒有再次興起,只保留了民間自發零散的祭祖活動。

    《中元節過長壽庵感懷》——李之世

    搗衣驚此月,鄉夢起秋砧。況值盂蘭節,誰無寸草心。

    金錢資佛曾,香缽趁禪林。復想家堂薦,遙遙淚滿襟。

    如今的中元節,已經不復舊時盛景,只剩下一個純粹寄託哀思的民間節日,所以說中元節快樂顯然是不合適的。

  • 8 # 禪易先生

    一、概括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道教稱作中元節,佛教稱作盂蘭盆節,在日本稱作“お盆”(おぼん、發音:O-bon,盂蘭盆會簡稱),北韓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中元節屬於中國三大鬼節之一。

    二、中國的三大鬼節指的是清明、中元、寒衣

    1.清明節

    大家呢,眾所周知,也為踏青的習俗。清明節,來源於中國古代的農曆曆法,也可以稱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合理的陰陽合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古代中國的歷法稱作農曆,也可以稱作為就是因為它是用於農事活動,農事活動主要就是研究農作物的播種收割時間,所以就形成了小時候背的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分別為: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2016年,我們的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農曆為什麼最合理,由於文字太多,我會在其他的文章專門講述)

    2.中元節

    第二個鬼節指的是中元節,就是每年的七月十五祭祖祭亡靈的日子。

    3.寒衣節

    第三個就是寒衣節,也俗稱十月一,因為是在陰曆的十月初一那天,也稱祭祖節”, 冥陰節 。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擔心先人在陰曹地府挨凍受餓。

    總結:

    這就是中國的三大鬼節,中元節屬於中國三大鬼節之一。

    三、那有人會問為什麼稱作中元節呢?

    這是源於中國的對節令的“三元”的稱法,分別為上元、中元、下元。

    1.正月十五的上元,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的誕辰,為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每逢正月十五,下人間校訂人的罪福,故稱作“天官賜福”。

    2.中元祭地官,是因為七月十五是地官的誕辰,也稱作清虛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所以這一天為中元節,這一天地宮,開啟地府之門,也就是地府開門之日,所以民間這一天有祭祖的習俗。

    3.下元是水官,也稱作洞陰大帝,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也有說法為:一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

    補充:

    我們古人呢也經常把三元用作其他地方,與這裡的三元千萬不要搞混,三元在文化上,

    可以代表天地人三才。

    1.比如這也是我們古人常用的劃分180年,我們分為:“三元九運”,

    第一個60年為上元,

    第二個60年為中元,

    第三個60年為下元。

    2.還有我們一年為24節氣,一個節氣是15天,每個節氣呢又可以分為三部分,

    一個部分為5天,所以一個節氣就分為三元,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年分為72侯的來歷,現在常說的氣候這個詞的來歷。

    四、宗教文化

    中元節呢,不但歷史悠久,更是影響廣泛,不但我們國家有各地風俗,更且呢影響到了中國周邊國家,比如日本、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等,而且呢各地的風俗也有具體將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風俗文化。

    1.佛教的盂蘭盆法會

    “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這一天呢,根據《盂蘭盆經》,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舉行,祭拜亡靈,超度、放生,還陰宅等等,

    2.道教的中元節

    主要是道士誦經,來普度眾鬼與祖先,期望地官赦罪,獲得解脫。

    3. 當然這一天民間有些禁忌:

    比如不能夜遊,不能亂喊名字,游泳,熬夜,撿路邊的錢,筷子不要插在飯中央 等等。

    五、風俗文化

    各地風俗文化儀式略有不同,但是整體都是按照我們常用的一些食品祭司。

    我給大家介紹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七月十五的風俗文化。

    1.石頭餅簡介

    想必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吃月餅,而不知道七月十五吃什麼餅,七月十五在山西吃石頭餅,臨汾方言(ge lan),大家都知道在平底鍋上做餅,但是不知道還有在石頭上做的餅。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石頭餅,主要流行於山西陝西,尤其是晉南地區,是七月十五必備用來紀念祖先的貢品。石頭餅,又稱石子饃,我們山西臨汾稱作(ge lan),這個稱呼的具體來歷不詳,不過應該與古語相關,因為本人在山陝地區發現有很多方言都是古代的文言文,有的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唐朝時稱石頭餅為石鏊餅,明清朝稱天然餅。有明顯的古代石烹遺風。

    2.石頭餅做法

    石烹,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種烹飪方法,石頭餅就是用此種方法,顧名思義,當然少不了石子,很多人介紹最多是怎麼做麵食,我在這裡給大家個提示,

    A.選石子是相當有講究的,一般不用白石子,因為白色的那種石子一經過高溫就會燒的有渣滓,就會粘在石頭餅上,所以我們一般選擇青色的那種石子,石子選擇大小不能大,也不能小,並且形狀要圓滑,不能要有那種有稜角的等等將就。

    B.在麵食方面,我個人覺得最好吃的,還是白麵加糖、雞蛋、油、芝麻,然後透過手工揉麵,把餅放在高溫的石子上,接著再蓋上一層高溫的石子等操作,過上六七分鐘,一般就熟了。

    這種餅調料看似簡單,但是真的是味道非常好吃,希望大家有機會去品嚐一番。(提示:機器做的很難吃)

    3.石頭餅祭祀

    石頭餅祭拜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新墳(去世三年及以內的),一種是舊墳(三年以上的)。

    舊墳是在早上吃飯時在家裡供桌上祭拜,在中午就可以收了;然而新墳是需要去上墳祭拜,

    一般人都會做很多石頭餅,作為平時的乾糧。

    六、文人墨香

    在古代的文人墨客,對這一天也寫了不少詩詞,比如李商隱寫的《中元作》。

    《中元作》

    中元作(唐)李商隱

    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節主要也是對去世親人的思念與緬懷之情,對萬事萬物的敬重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湖人隊如果這個賽季不奪冠,後兩三個賽季機率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