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闖珠海

    阿炳是一個來自社會底層的民間藝人,他用二胡創作演奏的《二泉映月》是他的代表作,充分顯示了他那高超的演奏技能,表達了他的悲慘人生。阿炳是一個用音樂來表達人生的偉大的藝術家。

  • 2 # 物語情歸

    1.個人經歷

    1893年出生在無錫

    1901年隨父學司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

    1918年患眼疾而雙目失明,靠賣藝為生

    1949年,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展露頭角。

    1950年阿炳病逝。終年57歲。

    2.音樂成就:

    1950年,阿炳創作了最為動人的樂曲《二泉映月》,是象徵了他一生命運的樂曲,樂曲包含了溫柔,悽苦,憤恨,寧靜和不安的情感交織,好像夜晚的一輪明月一般,不僅描寫二泉映月的風景,深刻地表達了他的悲慘痛苦的身世。此後,這首樂曲國內外廣泛流傳,獲得很高的讚賞和評價。後來被眾多音樂家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曲和絃樂等,錄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流露出阿炳辛酸和痛苦的情感,如泣如訴,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無與倫比的意境,展示中國二胡的藝術魅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除此而外,他還創作了《聽松》,《寒春風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等樂曲

    阿炳作為民間藝人,藉助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感染他人的心靈,他音樂上的成功來源他個人成長經歷,和社會環境,他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他音樂的傳播來自於街頭的賣藝和傳唱和他的人生經歷,正是這個原因,才造就了這個樂曲豐富的藝術內涵,才有了阿炳音樂的成功。↗

  • 3 # 琴緣61

    華彥鈞,別名阿炳,(1893一1950年),出生無錫,正一派道士,民間音樂家,二胡演奏家,後因患眼疾,雙目失明。

    華彥鈞3歲喪母,成為孤兒,由同族嬸母撫養,在私塾讀了三年書,8歲隨父在雷尊殿作道士,學習二胡,笛子,琵琶,他從小聰明,對音樂有天賦,12歲能演奏各種樂器,經常參加誦經道場活動,他一表人才。又有一副好嗓子,被稱為小天師,21歲時,父親去世,他繼承了雷尊殿道士當家,後因交友不慎,吸食鴉片,導致眼疾,雙目失明,所以流落街頭賣藝為生,在這期間,他與農家寡婦董彩娣結婚,組成家庭。

    在這段時期裡,創作了大量的二胡曲,和琵琶曲,有《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以及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等作品。

    《二泉映月》,反映了舊社會,一位雙目失明的藝人,坎坷辛酸的命運,飽經辛酸和痛苦,樂曲如泣如訴,此曲由每段低音向高音,層層推進,結構返復,有頓弓,抖弓,漫弓,撥絃等組成,在演奏此曲當中,讓聽者心酸落淚。

    二胡曲《聽松》,描寫了宋代愛國將領岳飛,抗擊金兵,打得敵人心驚膽戰,無處躲藏的戰爭場面,也表現了岳飛如青松高尚的氣節,氣勢豪邁,為二胡曲之珍品。

    二胡曲,《寒春風曲》,作品表現初春寒風的描寫,表達了舊社會勞動人民,被剝削和壓迫生活,在哀嘆聲中,也表現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希望。

    琵琶曲《大浪淘沙》,表現了作者無限的感慨,命運不公平的嘆息。

    琵琶曲,《龍船》,表現了人們在端午節龍舟競賽的場面,歡樂的情景,有著積極向上拼搏的精神。

    琵琶曲《昭君出塞》,作品表現昭君出塞,離別故土,遠離他鄉,愁腸百轉的離別情緒。

    華彥鈞先生的音樂作品,在(l950年),由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才得以保留現在,流傳至今,成為名曲,受到了國內外的音樂愛好者,歡迎和喜愛,二胡是中國民族樂器之一,經阿炳的藝術作品,和獨特的演奏枝巧,獨特音樂風格,使二胡曲《二泉映月》,名揚四海,所以,華彥鈞先生被稱為二胡之祖。

  • 4 # 滿目琳琅

    20世紀的80年代時,中國的文、史界和新聞界曾引發過一場曠日持久的論爭,而爭論的焦點則是如何評價阿炳的歷史形象。

    當時,中國的新聞界有人認為,阿炳在生活上不夠檢點,不像個正派之人,因而不能作為音樂家來紀念;而文物、史學界則認為,作為道人,阿炳有著自己的愛情追求,不管怎樣,他的6首傳世名曲早已為舉世讚譽……文、史界和新聞界的這場爭論潛移默化地影響並左右著無錫市政當局對阿炳故居是否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決定,亦影響著阿炳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據考證,阿炳故居系毗鄰無錫市圖書館不遠處的一座破舊的小閣樓,阿炳當年即居於東側的一間房屋。據阿炳故居的老鄰居、一位老阿婆講述,當年道士華彥鈞(即阿炳)因為吸食鴉片而又手中拮据,就把自己的居室賣給了老阿婆。這位老阿婆還讚譽:阿炳二胡拉得非常悠揚,且善於待人,樂於向人施教,因而有許多人都來向他求教。市政府文管會的有關人士認為,如果過分強調阿炳私生活的不嚴肅性,顯然是在對阿炳歷史形象的評價上有失公允,應從阿炳一生中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上來考慮,阿炳仍不失為中國的一位民族音樂家。

  • 5 # 勤酬lio劉大林

    阿炳,名華彥鈞。江蘇無錫人。青年時失明。失明後身背琵琶手提胡琴,沿村演奏沿街乞討。能唱會拉。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得到了廣大人民崇敬!他是人民的藝術家,是人民的歌唱家!民間藝術的佼佼者。他那渾厚的聲音是那麼好聽,他那柔韌的絃聲是那麼悅耳。被人稱為偉大民間藝術家。他一生圪坷家貧無助。他有較高的音樂天賦,勤學苦練的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勞累,忍痛練弦,茹苦揉音。這需要多麼大毅力呀!……因為我會拉弦子,所以我知道拉胡琴彈琵琶的難處。多麼難哪!手指磨破了,用布包住還練。指尖累抽筋了,摔一摔還練。因此,我對他的評價是很高的。他是我們的好榜樣!是我們的好楷模!向阿炳學習向阿炳致敬!為阿炳喝采!為阿炳點贊!

  • 6 # 獨石火火

    從阿炳身上可以看出,一切的文學藝術的創作,似乎都是在極度痛苦中完成的!

    尤其堪稱偉大的作品,更是如此。不經歷人生極端的痛苦磨礪,沒有人生深刻的積澱,往往就寫不出,或創作不出經典代表性的作品。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著有《兵法》,屈子放逐,賦有《離騷》……等等。阿炳的人生經歷,也告訴我們,作為大師的他,比這些人的遭遇要更悲催一些!為何呢?看看他生前的身份吧!

    阿炳生前是嫖客、流浪漢、搞封建迷信者(道士,捉鬼等),死後,一夜成為大師!而且是世界級的超級音樂大師!這卻不是怪事一樁嗎?當世人欣賞、聽懂了阿炳的音樂,人們這個時候才真正發現其價值,才對其藝術天分大加稱道,天才音樂大師啊,人們不由得驚歎……

    其作品如《二泉映月》等,一時風靡世界!似乎,全世界的人都於那一剎那,被驚呆……世人開始對阿炳投去最關切的目光。可惜,這個時候,阿炳已經貧病交加,死了,死了!這真是夠有諷刺意味的了!這難道不能引起人們的深思嗎!!

    欣賞《二泉映月》,那是阿炳靈魂如泣如訴的獨白啊!二胡琴絃上,似乎有阿炳的魂魄在跳躍,在哭訴!讓每個聽眾為之傾倒,為之迷醉!聽眾的心和靈魂,也被徹底打動了,征服了……

    一出悲情音樂,讓我們從中哭著進去,再哭著出來。從此,整個人,從靈魂到肉體被阿炳和他的音樂所俘虜……

    偉大、經典的作品竟有如此魔力??!!讓我們為大師的鬼使神差般的創造力驚歎不已!

    最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為什麼自古以來,我們民族的大師們幾乎都有這樣的人生經歷?為什麼?阿炳、曹雪芹都是死後才成為大師的!生前,竟然什麼都不是,甚至有著非常糟糕的身份!

    我們民族需要各類文學藝術類大師,但是,我們似乎不想讓我們的大師再有那樣悲慘的遭遇……

    大師們啊,希望以後的大師別再擁有阿炳那樣讓人尷尬、不齒的身份和經歷!!

  • 7 # 潘點天下名字狠大氣

    《二泉映月》,無錫唯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標誌。小時候無錫人民廣播電臺的終了曲目,即使不瞭解《二泉》的創作背景也能聽到你不寒而慄。具有超級歷史穿透力的音樂,早已脫離技術,成為人類永遠的共同的精神財富,無與倫比。

    它的主人——阿炳,我外婆都有見過本人,流落街頭形同乞丐,絕對是個生活的失敗者。然而,其一生命運多舛,盛衰榮辱集於一身,唯有此深刻和專注的體驗才有如此精彩的表達。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的評價,誠不虛也。

  • 8 # 春陽景明

    華彥鈞,小名阿炳,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無錫縣東亭小四房人。後雙目失明,人稱瞎子阿炳。其4歲喪母,由同族嬸母扶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道士。後從父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為謀生計,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頭,自編自唱,淪為街頭藝人。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營養。抗戰時期,他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激發無數人們的愛國熱忱;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唱出了無數群民的心聲!Teana之音二泉映月,那是一首生命的絕響,有憂傷,有悽婉,也會有思考、暢想和振奮,一種不折不撓的力量!追憶阿炳,多半在黑暗與屈辱中生活,他那生命之魂,卻高尚無比,令人肅然起敬!

  • 9 # 炳元561

    阿炳是卓越的民族音樂家,無與倫比的,是無錫的驕傲。就可以了。其他的展開描寫是不必的,越描越黑越亂。因為真正瞭解阿炳的人真少,說他是紅的正義的抗日什麼的,說他是黑的抽大煙嫖娼不務正業敗光家產…說是舊社會的迫害讓他乞討流浪…可他死在1950年12月已解放一年半多了,難道是新中國讓他活不下去了?某種意義上是解放後禁鴉片煙後他活不了了…

  • 10 # 闖珠海

    阿炳是一個來自社會底層的民間藝人,他用二胡創作演奏的《二泉映月》是他的代表作,充分顯示了他那高超的演奏技能,表達了他的悲慘人生。阿炳是一個用音樂來表達人生的偉大的藝術家。

  • 11 # 物語情歸

    1.個人經歷

    1893年出生在無錫

    1901年隨父學司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

    1918年患眼疾而雙目失明,靠賣藝為生

    1949年,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展露頭角。

    1950年阿炳病逝。終年57歲。

    2.音樂成就:

    1950年,阿炳創作了最為動人的樂曲《二泉映月》,是象徵了他一生命運的樂曲,樂曲包含了溫柔,悽苦,憤恨,寧靜和不安的情感交織,好像夜晚的一輪明月一般,不僅描寫二泉映月的風景,深刻地表達了他的悲慘痛苦的身世。此後,這首樂曲國內外廣泛流傳,獲得很高的讚賞和評價。後來被眾多音樂家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曲和絃樂等,錄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流露出阿炳辛酸和痛苦的情感,如泣如訴,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無與倫比的意境,展示中國二胡的藝術魅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除此而外,他還創作了《聽松》,《寒春風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等樂曲

    阿炳作為民間藝人,藉助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感染他人的心靈,他音樂上的成功來源他個人成長經歷,和社會環境,他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他音樂的傳播來自於街頭的賣藝和傳唱和他的人生經歷,正是這個原因,才造就了這個樂曲豐富的藝術內涵,才有了阿炳音樂的成功。↗

  • 12 # 琴緣61

    華彥鈞,別名阿炳,(1893一1950年),出生無錫,正一派道士,民間音樂家,二胡演奏家,後因患眼疾,雙目失明。

    華彥鈞3歲喪母,成為孤兒,由同族嬸母撫養,在私塾讀了三年書,8歲隨父在雷尊殿作道士,學習二胡,笛子,琵琶,他從小聰明,對音樂有天賦,12歲能演奏各種樂器,經常參加誦經道場活動,他一表人才。又有一副好嗓子,被稱為小天師,21歲時,父親去世,他繼承了雷尊殿道士當家,後因交友不慎,吸食鴉片,導致眼疾,雙目失明,所以流落街頭賣藝為生,在這期間,他與農家寡婦董彩娣結婚,組成家庭。

    在這段時期裡,創作了大量的二胡曲,和琵琶曲,有《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以及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等作品。

    《二泉映月》,反映了舊社會,一位雙目失明的藝人,坎坷辛酸的命運,飽經辛酸和痛苦,樂曲如泣如訴,此曲由每段低音向高音,層層推進,結構返復,有頓弓,抖弓,漫弓,撥絃等組成,在演奏此曲當中,讓聽者心酸落淚。

    二胡曲《聽松》,描寫了宋代愛國將領岳飛,抗擊金兵,打得敵人心驚膽戰,無處躲藏的戰爭場面,也表現了岳飛如青松高尚的氣節,氣勢豪邁,為二胡曲之珍品。

    二胡曲,《寒春風曲》,作品表現初春寒風的描寫,表達了舊社會勞動人民,被剝削和壓迫生活,在哀嘆聲中,也表現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希望。

    琵琶曲《大浪淘沙》,表現了作者無限的感慨,命運不公平的嘆息。

    琵琶曲,《龍船》,表現了人們在端午節龍舟競賽的場面,歡樂的情景,有著積極向上拼搏的精神。

    琵琶曲《昭君出塞》,作品表現昭君出塞,離別故土,遠離他鄉,愁腸百轉的離別情緒。

    華彥鈞先生的音樂作品,在(l950年),由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才得以保留現在,流傳至今,成為名曲,受到了國內外的音樂愛好者,歡迎和喜愛,二胡是中國民族樂器之一,經阿炳的藝術作品,和獨特的演奏枝巧,獨特音樂風格,使二胡曲《二泉映月》,名揚四海,所以,華彥鈞先生被稱為二胡之祖。

  • 13 # 滿目琳琅

    20世紀的80年代時,中國的文、史界和新聞界曾引發過一場曠日持久的論爭,而爭論的焦點則是如何評價阿炳的歷史形象。

    當時,中國的新聞界有人認為,阿炳在生活上不夠檢點,不像個正派之人,因而不能作為音樂家來紀念;而文物、史學界則認為,作為道人,阿炳有著自己的愛情追求,不管怎樣,他的6首傳世名曲早已為舉世讚譽……文、史界和新聞界的這場爭論潛移默化地影響並左右著無錫市政當局對阿炳故居是否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決定,亦影響著阿炳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據考證,阿炳故居系毗鄰無錫市圖書館不遠處的一座破舊的小閣樓,阿炳當年即居於東側的一間房屋。據阿炳故居的老鄰居、一位老阿婆講述,當年道士華彥鈞(即阿炳)因為吸食鴉片而又手中拮据,就把自己的居室賣給了老阿婆。這位老阿婆還讚譽:阿炳二胡拉得非常悠揚,且善於待人,樂於向人施教,因而有許多人都來向他求教。市政府文管會的有關人士認為,如果過分強調阿炳私生活的不嚴肅性,顯然是在對阿炳歷史形象的評價上有失公允,應從阿炳一生中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上來考慮,阿炳仍不失為中國的一位民族音樂家。

  • 14 # 勤酬lio劉大林

    阿炳,名華彥鈞。江蘇無錫人。青年時失明。失明後身背琵琶手提胡琴,沿村演奏沿街乞討。能唱會拉。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得到了廣大人民崇敬!他是人民的藝術家,是人民的歌唱家!民間藝術的佼佼者。他那渾厚的聲音是那麼好聽,他那柔韌的絃聲是那麼悅耳。被人稱為偉大民間藝術家。他一生圪坷家貧無助。他有較高的音樂天賦,勤學苦練的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勞累,忍痛練弦,茹苦揉音。這需要多麼大毅力呀!……因為我會拉弦子,所以我知道拉胡琴彈琵琶的難處。多麼難哪!手指磨破了,用布包住還練。指尖累抽筋了,摔一摔還練。因此,我對他的評價是很高的。他是我們的好榜樣!是我們的好楷模!向阿炳學習向阿炳致敬!為阿炳喝采!為阿炳點贊!

  • 15 # 獨石火火

    從阿炳身上可以看出,一切的文學藝術的創作,似乎都是在極度痛苦中完成的!

    尤其堪稱偉大的作品,更是如此。不經歷人生極端的痛苦磨礪,沒有人生深刻的積澱,往往就寫不出,或創作不出經典代表性的作品。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著有《兵法》,屈子放逐,賦有《離騷》……等等。阿炳的人生經歷,也告訴我們,作為大師的他,比這些人的遭遇要更悲催一些!為何呢?看看他生前的身份吧!

    阿炳生前是嫖客、流浪漢、搞封建迷信者(道士,捉鬼等),死後,一夜成為大師!而且是世界級的超級音樂大師!這卻不是怪事一樁嗎?當世人欣賞、聽懂了阿炳的音樂,人們這個時候才真正發現其價值,才對其藝術天分大加稱道,天才音樂大師啊,人們不由得驚歎……

    其作品如《二泉映月》等,一時風靡世界!似乎,全世界的人都於那一剎那,被驚呆……世人開始對阿炳投去最關切的目光。可惜,這個時候,阿炳已經貧病交加,死了,死了!這真是夠有諷刺意味的了!這難道不能引起人們的深思嗎!!

    欣賞《二泉映月》,那是阿炳靈魂如泣如訴的獨白啊!二胡琴絃上,似乎有阿炳的魂魄在跳躍,在哭訴!讓每個聽眾為之傾倒,為之迷醉!聽眾的心和靈魂,也被徹底打動了,征服了……

    一出悲情音樂,讓我們從中哭著進去,再哭著出來。從此,整個人,從靈魂到肉體被阿炳和他的音樂所俘虜……

    偉大、經典的作品竟有如此魔力??!!讓我們為大師的鬼使神差般的創造力驚歎不已!

    最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為什麼自古以來,我們民族的大師們幾乎都有這樣的人生經歷?為什麼?阿炳、曹雪芹都是死後才成為大師的!生前,竟然什麼都不是,甚至有著非常糟糕的身份!

    我們民族需要各類文學藝術類大師,但是,我們似乎不想讓我們的大師再有那樣悲慘的遭遇……

    大師們啊,希望以後的大師別再擁有阿炳那樣讓人尷尬、不齒的身份和經歷!!

  • 16 # 潘點天下名字狠大氣

    《二泉映月》,無錫唯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標誌。小時候無錫人民廣播電臺的終了曲目,即使不瞭解《二泉》的創作背景也能聽到你不寒而慄。具有超級歷史穿透力的音樂,早已脫離技術,成為人類永遠的共同的精神財富,無與倫比。

    它的主人——阿炳,我外婆都有見過本人,流落街頭形同乞丐,絕對是個生活的失敗者。然而,其一生命運多舛,盛衰榮辱集於一身,唯有此深刻和專注的體驗才有如此精彩的表達。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的評價,誠不虛也。

  • 17 # 春陽景明

    華彥鈞,小名阿炳,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無錫縣東亭小四房人。後雙目失明,人稱瞎子阿炳。其4歲喪母,由同族嬸母扶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道士。後從父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為謀生計,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頭,自編自唱,淪為街頭藝人。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營養。抗戰時期,他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激發無數人們的愛國熱忱;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唱出了無數群民的心聲!Teana之音二泉映月,那是一首生命的絕響,有憂傷,有悽婉,也會有思考、暢想和振奮,一種不折不撓的力量!追憶阿炳,多半在黑暗與屈辱中生活,他那生命之魂,卻高尚無比,令人肅然起敬!

  • 18 # 炳元561

    阿炳是卓越的民族音樂家,無與倫比的,是無錫的驕傲。就可以了。其他的展開描寫是不必的,越描越黑越亂。因為真正瞭解阿炳的人真少,說他是紅的正義的抗日什麼的,說他是黑的抽大煙嫖娼不務正業敗光家產…說是舊社會的迫害讓他乞討流浪…可他死在1950年12月已解放一年半多了,難道是新中國讓他活不下去了?某種意義上是解放後禁鴉片煙後他活不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管理者如何調動員工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