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56179679377

    “ 黃 帝 遺 珠 ” , 道 教 掌 故 之 一 。

    典 出 《 莊 子 . 天 地 》 篇 。相 傳 黃 帝 遊 歷 於 赤 水 的 北 面 , 登 上 了 昆 侖 的 高 山 , 他 向 南 眺 望 。在 返 回 時 , 黃 帝 丟 失 了 “ 玄 珠 ” 。於 是 , 派 “ 知 ” 去 尋 找 , 卻 找 不 到 ; 再 讓 “ 離 朱 ” 尋 找 , 也 找 不 到 ; 又 讓 吃 詬 尋 找 , 照 樣 找 不 到 。最 後 , 請 “ 象 罔 ” 去 尋 找 , 終 於 找 到 了 “ 玄 珠 ” 。根 據 古 史 資 料 , “ 象 罔 ” 又 作 “ 罔 象 ” 。“ 象 ” 指 的 是 “ 行 跡 ” , 而 “ 罔 ” 的 意 思 與 “ 忘 ” 相 通 , 所 以 “ 罔 象 ” 就 是 忘 記 行 跡 。這 個 掌 故 告 訴 人 們 , 求 道 應 該 自 然 無 為 , 如 果 刻 意 追 求 , 道 反 而 消 失 了 。

  • 2 # 醉夜星辰

    ——《莊子·天地》

    【註釋】

    ①黃帝: 少典之子, 姓公孫, 居軒轅之丘, 故號軒轅氏。又居姬水, 因改姓姬。國於有熊故亦稱有熊氏。敗炎帝於阪泉,又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斬殺蚩尤。諸侯尊為天子,以代神農氏。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命大橈作甲子,容成造歷。使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 隸首作算數。傳說蠶桑、醫藥、舟車、宮室、文字等之制, 皆始於黃帝時。參見《史記·五帝紀》。②赤水:河名,在崑崙山南面。③崑崙:山名,在新疆西藏之間,西接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省境內。古代有關崑崙的神話傳說, 散見於《山海經》、《淮南子》、《神異經》等書。④玄珠:玄妙之珠, 喻道。⑤知: 寓言虛構人名,喻智慧。⑥離朱:傳說中黃帝時視力最好的人,能百步之外看見秋毫之末。⑦吃詬:寓言中虛構人名,喻善辯。⑧象罔:寓言中虛構人名,喻離形去知無所用心的狀態。

    【意譯】

    黃帝遊歷到赤水的北面,登上崑崙山向南眺望,返回時卻遺失了玄珠。於是就叫最有智慧的知去尋找,沒有找著,又讓視力最好的離朱去尋找,沒有找著,第三次又讓最善辯的吃詬去尋找,還是沒有找著。最後就叫無知無識、無所用心的象罔去尋找,結果卻找著了。黃帝驚疑地說:“真是奇怪了,為什麼偏偏是象罔卻找到了呢?”

    【解說】

    黃帝留下的問題,是值得人們去深思的。在作者看來代表人的主觀理性的知、離朱、吃詬都不能找到黃帝丟失的玄珠——把握道。道是最自然的,而不是人為的。而人的主觀理性卻是片面的,有限的,所以不能把握無限的道。這足可以使許多自恃聰明的人感到沮喪,而自以為可以南面而王的黃帝,既然因了他的過分自信而丟失了玄珠,也就一樣永遠無法想通這個問題。可是對於作者來說卻是胸有成竹的。在《應帝王》篇中,好心的儵與忽曾經為混沌鑿竅,結果混沌雖然有了能生出知識的七竅,可是它同時也就死了。純樸渾然的自然被分解以後,就只有死路一條。在《大宗師》篇中,作者又說過:道是真實而可以經驗的,但卻沒法看清它的形跡和作為。它可以心傳,卻不可以口授,可以心得而不可以目見。所以女偊告訴南伯子葵說,道最終是從痴痴呆呆的疑始那裡得來的。也就是說只有棄聖絕知,返樸歸真,捨棄了理性的片面性,與自然交融為一,才能體悟到道。這與“象罔得之”的道理完全是相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20到35歲的女士們,你願意嫁給月薪5000、沒車沒房的男人嗎?請積極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