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智慧soulwise

    孩子因不存在的事物而恐懼,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一個核心原因就是自我價值感低,那自我價值感低又可能源於什麼地方呢?

    首先可能是童年或是幼年時“被遺棄”的傷痛。比如孩子從小就不被大人重視,沒有存在的自我價值感,甚至被當成累贅。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缺乏父愛。沒有父親在身邊,或是父親沒能很好地履行保護的責任。一個人健康的成長環境是“頂天立地”:母親是踏實的“地”,父親是遮風擋雨的“天”。缺乏父愛,缺乏安全感,會造成內心中與男性特別糾結的情緒。

    以上兩個原因疊加起來,就會造成人的自我價值感低,極大渴望愛與保護。只要別人稍微對自己好一點兒,就會投入感情,把自己奉獻出去。

    需要搞清楚的一個事實是:“外面”沒有恐懼,恐懼自始至終都在人自己的心裡。心裡有鬼,才會覺得世界上有鬼,所以恐懼是逃不掉的,因為恐懼不在“外面”。有恐懼恰恰說明有一大堆的潛意識障礙需要解除,有一大堆被壓抑了太久的情緒需要處理。

    逃避恐懼,會讓人錯過真正的成長契機,只能繼續掩蓋問題,不能及時處理延誤的問題。恐懼會吞噬掉人的生命力。

    恐懼就像一隻紙老虎,若被它嚇住,生活處處充滿禁區。一個人可以選擇做或不做一件事,但絕不是出於恐懼。面對恐懼,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直面,將恐懼一網打盡,讓自己不再受制於它,不在惡性迴圈中往復。

    要想不因不存在的事物而恐懼,所需要做的就是開啟心結,療愈過往的傷痛,重新找回自己的自信和內在的美,開始新的美好生活!

  • 2 # 教數學的阿波老師

    首先,安全感來自良好的親子關係,跟孩子的互動模式息息相關,更來自父母的信任。

    我們知道安全感是怎麼來的,就很容易看出來,孩子因為不存在的事物而恐懼,可能是膽子小,也可能缺乏父母的信任和陪伴。

    其次,只要我們有尊重孩子身心的發展規律,關心和理解他們的感受,及時、恰當地迴應他們的需求,為孩子提供良好、穩定的環境,這樣我們就不用太擔心孩子缺乏安全感了。

    他們自然而然會像向日葵一樣健康成長。

  • 3 # 來來來來來來8888888

    很高興能幫助你回答問題,你說的小孩子恐懼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表現,小孩子怕恐懼我們就需要給他樹立一個安全感,來給他去出心理障礙,從而達到膽量加大。簡單一點我們可以去給小孩子買一個佛像掛件,告訴他有了他就可以自己不被傷害,等知識來增加但量,從而可以削處心想理障礙。其實大人用這個方法也都有用。

  • 4 # 心理彥究員

    安全感這個詞快用濫了,其實大多數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但是,孩子對不存在的事物恐懼恰恰跟我們通常認為的安全感關係不大。

    首先,孩子對不存在事物的恐懼跟人類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

    我推測你的孩子應該是在2-7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跟人一樣的有生命的東西,所以也叫萬物有靈或者泛靈論階段。所以,你認為的不存在的事物,在孩子心裡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是有生命的,不管是在電視的動畫片中看到的,還是在童話故事裡聽到的。因此呢,在孩子的世界中就沒有“不存在”這樣的概念。既然存在,那有恐懼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為恐懼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

    那麼,當孩子恐懼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第一時間要看見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讓孩子的情緒得以流動,並感覺到被尊重。而現實中很多父母不懂得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一味地讓孩子“不要害怕”、“要勇敢”,這種對情緒的不接納和壓抑可能會讓孩子不敢表達情緒或壓抑情緒,時間長了就會導致情感表達障礙。“寶貝,你現在很害怕是嗎?你很害怕****是嗎?”多跟孩子進行情緒方面的溝通,確認他的情緒,表達他的情緒,這樣能緩解他的恐懼。

    還有,讓孩子恐懼的不光是他們認為的那些可怕的事物,他們更恐懼的是“為什麼我害怕而爸爸媽媽不害怕?”所以,當孩子恐懼時,除了看見孩子的恐懼、接納孩子的恐懼之外,更重要的是跟孩子一起,讓孩子感覺到你跟他是一樣的,跟他一起恐懼。這樣一來能削弱他的恐懼感,因為他知道原來爸爸媽媽也跟我一樣啊。

    最後,幫助孩子獲得掌控感。告訴孩子當他害怕的時候他可以怎樣做,教給他更多的選擇,讓他對未來有掌控感,有了掌控感,就有了安全感。比如,當打雷時孩子害怕,這時媽媽可以跟孩子一起害怕,跟孩子一起躲進被子裡,並告訴孩子:“以後打雷時,如果媽媽也不在家,你可以象現在這樣躲在被子裡,還可以躲在廁所裡,還可以跟爸爸媽媽打電話……“。這樣一來,孩子有了方法就不會那麼手足無措地害怕了。

  • 5 # 飛揚心理王老師

    這個與安全感缺乏有一定關係,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孩子愛幻想。

    兒童期的孩子想像力特別豐富,由於對事物瞭解不多,反而容易越想越害怕。而且人有一種天性就是愛把事情往壞處想,往傷害自己這方面想,越想越害怕。這樣導致他的恐懼、擔憂,這不是缺乏安全感導致的,是愛幻想。

    這個因素要靠父母的詳細瞭解和解釋,比如孩子想像出一個魔鬼,父母要告訴孩子魔鬼是人們編出來的,不用怕,再拿張紙讓孩子畫個魔鬼樣,一起撕掉,哈哈大笑一回,就對孩子產生正性影響了。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確實是孩子本身孤獨、寂寞,缺乏安全感,從而導致愛幻想的,也就是胡思亂想,內容基本上也是未知的恐懼襲來等狀況。這時候要分清情況,要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和引導,比如在遊戲上、學習上,給孩子多花點時間,不要讓孩子總是孤獨寂寞一個人。

  • 6 # 夢田的稻草人

    其實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心智水平和神經系統也都是發展變化的。孩子小的時候,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是容易受到驚嚇。但是隨著慢慢長大,功能好一些,加上他自己的認知也提高了,一些小時候害怕的事物也就不再害怕了。

    您提到的安全感,在孩子出生的前3年,尤其是0.5~3歲,是關於一個孩子依戀關係的建立的敏感期。如果媽媽對孩子能夠敏感、共情、積極關注迴應,通常會建立良好的安全型依戀。否則可以是迴避型,或纏人型,或混亂型這些不安全依戀型別。

    缺乏安全感,孩子內在會不夠安定有力量。但是孩子對不存在的事物感到恐懼,倒不一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比如,有的孩子小時候處在神經系統發育沒有到位的年齡,舉例來說,有的孩子聽覺系統發育不夠完全或稍稍遲緩,比如說去海邊,我們聽到海浪聲是很享受的,但是孩子可能會害怕,但是過了幾個月再去海邊,就不再害怕了。

    再比如,有的孩子尚小,還處在分不清想象跟現實的階段,即便媽媽陪在他身邊,對一些事物依然還是會害怕。舉例來說,跟孩子一起看繪本講到恐龍,孩子還挺喜歡。但是帶孩子去恐龍樂園,有的孩子很喜歡能玩嗨,有的孩子就會害怕,尤其是那種光電生效模擬很生動逼真的恐龍,騎上去會動會發聲音會張嘴,孩子玩的時候恐龍突然動起來,孩子就會害怕。你跟他說,恐龍不存在,早都滅絕了,地球上沒有恐龍了,這是假的。但是孩子依然會害怕。 他理解不了現實不存在是假的是什麼意思,明明騎在上面會動很可怕。

    對於孩子的恐懼,建議媽媽這樣做:

    1.要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引導孩子將恐懼表達出來

    告訴孩子,“害怕是很正常的,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會害怕。”

    告訴孩子害怕,一定要跟媽媽講出來。“因為我們身體裡都有一個害怕小精靈,你講出來,那個小精靈就從嘴巴里跑出來了。”

    2.切忌對孩子貼標籤,說孩子膽小之類

    這樣做對孩子有很不好的負面暗示作用,尤其在孩子自我建立的階段,他對自己評價來自於外界對他的評價。

    3.儘量不要讓孩子接觸鬼怪故事,或者看恐怖電影

    有些大人覺得刺激認為沒有什麼的畫面,包括戰爭題材血腥電影,都不適合兒童觀看。大人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包括支開孩子來觀看。

    4.要多帶孩子去戶外Sunny下運動,玩耍

    一方面強身健體,促進神經系統發育,另一方面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到大自然,到社交活動中,心境也會開闊快樂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 7 # 7寶Wei

    孩子因不存在的事物而恐懼,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嗎?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恐懼是人試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但又無能為力的一種情緒體驗。人類的大多數恐懼情緒是後天獲的。其實孩子在幼年時期對外界的恐懼是沒有多大概念的,對於恐懼的反應多源自於和母親的連線,當嬰兒出生時,嬰兒從一個熟悉溫暖受保護的環境突然失去了聯絡,就會產生恐懼感。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受到家長教育方式的影響,比如在我幼小的時候,晚上哭鬧或不睡覺時,媽媽就會說外面有壞人要帶你走……讓你感到害怕從而停止哭鬧,加上各種媒體對壞人,黑暗,鬼怪……等一系列恐懼象徵物的描寫或呈現,依靠人類強大的想象功能,創造出無數讓人恐懼的形象,當我們感到恐懼時就會把恐懼情緒投射在這些象徵物上,當然包括了世間不存在的事物。

    恐懼是我們都會有的情緒反應,從某個角度而言也可以是一種受到危險或威脅的反應,這個時候孩子會根據他對恐懼事物的認知來架構一個恐懼的象徵物,以此來表達他對恐懼的無力和不安感,以獲得保護和協助,所以恐懼是缺乏安全感其中的一種表現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分析書法作品的章法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