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anfengkd
-
2 # 知心618016
孩子總是說怕死怎麼辦?孩子說怕死是肯定有原因的。一是因為孩子看到一些正常死亡或非正常死亡的場景感覺害怕。二是因為成年人用死亡來恐嚇他。例如,常說去死吧,打死你,氣死人了。孩子聯絡到死亡就由衷的害怕或恐懼。三是跟著家長看到一些恐怖暴力的片子,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沒有正確的生死觀,對於死亡它是有恐懼心理的,加上外界沒有溫暖的環境和溫馨的語言讓孩子有安全感,所以就有怕死的這種心理。其實不用說孩子,就是成人也會有這樣的想法。華人也沒有成型的死亡觀,大家都是死了就死了,一死百了。
對於孩子如果出現這種說怕死的情況,作為家長們就要去關心和呵護他們,一是不要讓孩子去看到血腥的場面。二是對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用恐嚇的語氣。三是家裡有老人自然終老的時候,要讓孩子去見識一下什麼是死亡,讓孩子正確面對。四是讓孩子不看恐怖色情暴力的影視劇作。五是讓成年人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從而正確的去引導自己的孩子。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瓊瑤給她兒子兒媳留下的書信,在她生命的彌留之際,不要在她的身體裡插上各種醫療器械和管子,她要讓自己的生命自然終結,用一種高雅的姿態來面對死亡。
-
3 # 家華達令
在中國,特殊的文化沉澱,面對死亡從古至今都為其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如今中國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果,對與精神文明建設換處於發展階段,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認知的提高,許多教育引導方面短板也逐步顯露出來,如死亡教育!
面對死亡,在我們所學的科目裡,沒有系統的指導,問及長輩也是含糊其辭一帶而過!學校也沒有開展關於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課程。在對111位喪親人士的調查中發現,逾七成面對失眠、健康變差等問題,82%人於親人去世後常感孤獨寂寞,三分一人更透露曾有自殺念頭。真正面對死亡時成人呈現的狀態都是這樣,何況孩子!
自己成長至今幾十年,見過太多脆弱的生命離去,真當母親車禍突然離開自己時,自己迷失了,陷入迷茫、焦慮、恐懼、抑鬱狀態一年多時間!不想孩子也經歷自己這種“突然的襲擊”自己走出後,第一時間就對孩子進行了死亡教育方面的梳理,為孩子樹立起正確的死亡觀。下面給您分享一些關於死亡教育方面的知識。
死亡教育是一個探討生死關係的教學歷程,這個歷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對死亡及瀕死的看法與態度,希望藉著對死亡課題的討論,使學習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賞生命,並將這種態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
死亡教育的部分作用:
(1)幫助人們正確面對死亡 死亡教育可促進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雖名為談死,實乃談生。死亡會使人對人生的價值及意義作深刻的檢討;會使人充分體會“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的境界,從而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每個人可以使用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技術與策略,來處理內在的衝突和對死亡的恐懼。
(2)提升人們對死亡的認識 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通常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忌諱談論死亡,人們幻想著不談論它、不去想它死亡就不會來臨。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以破除這種無知的幻想,使我們正視這些衝突的資訊,以健康、正常的觀點來談論生死,提升人類文明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死亡文明有三個基本要求,即文明終(臨終搶救要科學和適度)、文明死(要從容、尊嚴地優死)和文明葬(喪葬的文明化改革)。文明死是死亡文明中的中心環節部分,尚存在著盲目和愚味,只有進行普遍的、健康的生死觀和死亡文明教育,才能促進社會崇尚科學文明死亡的良好風尚。
(3)幫助患者正確理解死亡和迎接死亡 因為死亡表明一個人生命的結束,透過對死亡的思考,可以幫助人們正確評價自己的生活,進而鼓勵人們提升自己的生活狀態。可以幫助臨終患者,可緩解患者恐懼、焦慮的心理。死亡教育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致力於提高患者對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的認識。透過死亡教育,使患者可以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得到家屬的支援,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意義,保持平衡的狀態及健全的人格。
(4)給予臨終患者的家屬及護理人員情緒支援和安慰 因為親人的離世,死者親屬會難以接受死亡的事實。有些人會悲痛欲絕,精神痛苦更為強烈,且時間持續很長。而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使死亡後親友的心理得以平衡,給予家屬以慰藉、關懷,疏導悲痛過程,減輕由於死亡引起的一系列問題。
死亡教育的時期:
人的一生,從一歲多開始到死,都有必要接受死亡教育。兒童專家表示: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生老病死是他們必須面對的重大人生問題,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案。
(1)學前兒童
①幼兒對生命本質的認知:不同幼兒,尤其是不同年級幼兒所持的判斷依據是不同的,分別屬於不同的認知水平。第一級水平,幼兒僅僅停留在外部形態上。例如,“小朋友有頭,所以是有生命的”。這說明幼兒認為是否具有生命的關鍵在於有無重要的身體器官。第二級水平,幼兒停留在“是不是會動”這個問題上。這說明幼兒認為是否具有生命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動。據此,也有一部分幼兒認為“椅子是可以拖動的,所以它也是有生命的”。第三級水平,幼兒已能初步把握生命的本質,尤其部分大班幼兒,把是否能夠生長、死亡、有無媽媽作為判斷標準。
②幼兒對自我保護知識的認知:大部分幼兒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其中,大、中班幼兒的自我保護知識和技能高於小班幼兒。小班幼兒對於很多狀況無法應對,而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經驗和對問題的認知,自我保護的方法更加現實有效。
(2)小學兒童
6~7歲: 此階段的兒童一般不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會認為人死亡只是暫時睡著了的現象,過一段時間還會再醒過來。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要注意儘量不要主動向孩子解釋此問題。如果被問到時,儘量避免用“他走了”、“他睡著了”等來回答。
7~9歲:孩子已經對死亡有了較客觀的認識。他們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獲取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認識到死亡是永久地離別,認同自己也會死亡。
10~12歲:此階段的孩子對死亡的態度接近成年人。
(3)青春期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具備抽象思維能力和理智的判斷能力。他們與成年人一樣都會認為人會死亡的事實,也會對死亡感到悲痛、傷心。但是他們的感情會表現出很多困惑。一方面,他們很難接受死亡造成的事實,另一方面死亡帶來的恐懼會造成情感上的長期困惑。
絕大多數孩子坦言父母一般不讓他們提關於死亡的話題,他們對死亡的理解更多是來自影視作品和書籍,以及在學校接受的一些關於愛國英烈的主題教育。
50位家長中,有8成都怕犯忌,在孩子面前不提“死”字,孩子逼問,才委婉地“美化”一下,匆匆帶過。
在中國,受自古以來的傳統風俗影響,“死”成為一個遭人避諱的字眼。當不好的事情發生,人們會下意識地在孩子面前閉口不談,想把災難、恐怖、黑暗等隔離在孩子的世界之外,避免他受傷害。
其實,最好的保護,是家人親口告訴孩子壞訊息,並教他如何直面現實。美國家長便是如此,他們會讓孩子從小接受正確的死亡教育,讓孩子毫無陰影地正確對待生死,透過實現更有意義的事來提升生命質量。
華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我四處在提倡健康壽命,因為中國預期壽命已經到了76歲。如果一個人從65歲就開始進醫院,不管對個人還是對這個社會,代價都很大。但是另一方面,醫學在延長預期壽命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前端。在解放之前,我們的預期壽命才四十多歲,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新生兒死亡率高,這極大的拉低平均水平。進入新中國之後,保健等各方面做得非常好,新生兒死亡率大量下降,因此伴隨著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醫療的保障,我們平均預期壽命在增長。
-
4 # 孫姐雨彤媽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在孩子心情好,並且願意溝通的時候,瞭解一下孩子怕死的原因。是遇到了什麼事情?聽說了什麼?還是看了什麼電影/電視劇/動畫片…?
第二,瞭解原因之後,去共情孩子,保證跟孩子同頻,這樣,再跟孩子去溝通,他就會比較能聽得進去,如果親子關係夠好的話,孩子會更願意跟你溝通。
第三,化解孩子的顧慮,讓孩子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一件事。這一步可以藉助於繪本,繪本引導孩子是非常好用的方法。
最後,就是做完這幾步,孩子也不一定能夠立馬變得不怕死,畢竟對於死亡的恐懼,即使大人也很難坦然面對,所以,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陪伴他,同時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焦慮,堅信孩子一定能夠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祝願孩子早日闖過這一關
回覆列表
首先應該給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解釋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種狀態。
然後讓小孩說出心中的困惑及害怕的原因。
最後共同探討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