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詩今詞

    “學詩不格律,到頭一場空”,這句話本身便不符合格律,自然也沒有說服的底氣。至於寫詩何時須格律,何時不須格律,其實是有共識的。

    格律詩的侷限性

    格律詩雖韻律和諧,但也有侷限性的一面,最大的限制是篇幅。

    我們都知道,絕句只有四句,律詩常作八句,而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想要填盡所思所想,時常不便。因此在寫格律詩時,往往會採用寄情於物的手法;在品詩時,再透過線索放大背後的思想。

    這正是格律詩的魅力同時也是侷限所在。

    這種隔霧觀花的方式,有兩點不足之處:

    一.容易造成解讀不充分或過分解讀,從而引發爭議,例如李商隱的《錦瑟》;

    二.意境在來回轉化之間,氣勢有所減弱。

    因而寫詩在針對不同題材、不同表達方式之時,還有另一種選擇——古體詩。

    古體詩的優勢與要求

    古體詩沒有篇幅限制,平仄亦不拘,意境相對格律詩而言也直觀許多。但在忽略了技巧之後,則注重於古體詩的其他要求——氣勢。

    一氣呵成,對於格律詩來說或許有些難度,但沒有規則和技巧的限制,這便是基本要求,而此時文字底蘊也將一覽無遺。從這個角度看,古體詩不一定比格律詩好寫。

    我建議在選擇古體詩或格律詩之前,先確定內容長短,再決定用什麼方式表達。

    古今本一體,體裁無高低

    如今有人刻意放大格律,實則是一己之私。古今衡量一首詩的標準,並不是格律而是意境,這點應該是共識。

    對於學詩之人而言,格律只是很簡單的入門知識,並不難掌握,古今亦如此。如果你認為格律難學,僅是你的學習方法有誤,或是格律教材過於複雜而已。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有勞賞讀。

  • 2 # 沙河槐青意最濃

    前日小詩與諸君共賞

    錯過的相思是一種風溼病

    (河南周口沙河槐)

    錯過的相思是一種風溼病

    在每一個風雨的夜晚

    或遇到寒冷

    都會隠隱作痛

    就像針刺的那一種

    這種病沒有特效藥

    也無法根治

    悔恨也沒有用

    只能報痛終生

  • 3 # 歡樂you谷

    為什麼有詩的存在?

    在先秦甚至更早,詩歌已經存在。

    那麼詩歌存在的意義何在呢?

    我們就以《詩經.秦風.無衣》試著分析: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 4 # AITg9374

    詩詞不格律,到頭一場空

    這話本身不太嚴謹。說來話長。

    詩詞古代是譜曲的,而古代樂師樂坊的樂手是按固定格律彈奏演唱的。

    只是後來,這兩件事因為漢民族高密度聚居擾民,而詞,曲分開了。

    詩有七言,有五言,和音樂的七律五律,古音樂有十二律。

    與宮商角徵羽,1234567,相配套,

    合律為律詩,

    完整的律詩有八句,四句為絕句,七句為殘句,7x7藏中間7字為胡蝶碑(因中7字豎立似碑,梁祝葬專用)

    很多都是與固定音樂弦譜為依託的,古代認字的女子少,唱詞不合律,沒法彈奏,這就無法流傳,一場空,

    另一節,詩詞的格律含意極複雜,含意不清,作為古代女子求偶的一種媒介,稍有不慎就會弄錯意思,(參見顧盼盼與白居易)不論男女過分在乎而又不明其理就可能鴛鴦兩相誤,最後一場空,最終誤己誤人,

  • 5 # 布衣閒人10

    “學詩不格律,到頭一埸空”,此說不確。律詩興於唐代,總的來說唐代之前的詩人寫詩是不大講格律的。《詩經》300篇就不格律,《離騷》、《九章》、《九歌》也不格律,漢樂府也不格律,建安時期的三曹父子的詩、建安七子的詩也不格律,晉淘淵明的詩也不格律,即便到了唐宋寫古體詩也是不講格律的,……。這些不講格律的詩,許多都是流傳千古的名篇。如:屈原的《離騷》、《桔頌》,曹操的《觀滄海》、《龜雖壽》,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飲酒》、《讀山海經》,柳宗元的《江雪》,劉禹錫的《柳花詞》,李賀的《野歌》,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靜夜思》,杜甫的《三吏三別》、《三絕句》、《望嶽》,白居易的《買炭翁》,李紳的《憫農》,等等。那一首不是噲炙人口?怎麼能說“學詩不格律,到頭一埸空”呢?完全沒道理嗎!

    現在有人把詩詞格律捧得很高,甚至認為寫詩不格律就不能叫詩。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本人不反對寫詩用格律。寫格律詩就按照格律詩的套路寫,不寫格律詩就不必按照格律詩的套路寫,寫好了,同樣是好詩。當然,格律詩也好,非格律詩也好,寫好了都是不容易的,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 6 # 村夫53210861

    學詩不格律,

    到頭一場實。

    請看作協裡,

    何曾有詩翁。

    蹩足咱不怕,

    只要炒得兇。

  • 7 # 鑑水漁翁

    學詩不格律,到頭一場空?未必!隨著時代發展,詩歌的風格的擴大,這種說法無疑落後可笑。格律,只是詩歌中的一種寫法而已。我愛李杜,我學李杜。但在我心目中,李白,第一。杜甫,第二。李白天馬行空,有幾首是符合格律的?杜甫中規中矩,但他也是李白的粉絲。寫詩,只要有情感,只要有意境,能打動讀者的心,無論你用哪種格式格律寫,都是好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 8 # 洛水采薇

    旗幟鮮明,此乃謬論。套用王國維論溫庭筠韋端己李後主詞的描述,我認為專事雕琢格律只是“句秀”,跟“骨秀”不一回事兒,離“神秀”更十萬八千里。

    王國維又云,“詩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這裡我覺得境界往大了說是某種藝術追求,往小了說就是詩詞營造的意境。沒有意境,詩詞全白寫了,毫無意義。

  • 9 # 使用者shlsuo

    唐代名詩人的詩所以受民間喜愛,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通俗易懂:如白居易的:鵝鵝鵝,頭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 10 # 詩書棋酒

    “學詩不格律,到頭一場空”,這個說法不知從何而來。格律詩,實際上就是給詩加了一道“緊箍咒”,實際上是不利於詩歌發展的。並且,格律詩枯澀難懂 ,讀來不能做到朗朗上口,傳播起來做不到膾炙人口。其次,格律詩為做的“合律”,經常弄得“病句連連”,前後詞不達意。比如:元稹的《遣悲懷三首其一》中的首句:“謝公最小偏憐女”,沒看過的知道啥意思?其實就是“謝公偏愛最小的女兒。為啥不寫“謝公偏愛最小女”?,就是因為“格律”的緣故(還有許多例句,不一一贅述)。七言格律中,像杜甫寫的《登高》,《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李商隱的《無題》兩首,《錦瑟》,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登黃鶴樓》等等,這樣高水平的足以流傳千古的律詩太少了!五言律詩中,像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月夜憶舍弟》,《春望》,王維的《山居秋暝》,《過香積寺》,《終南別業》,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僧(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李白的《聽蜀僧濬彈琴》等等,這樣的精品五言律詩也是少的可憐。人們知道的,記憶深的,流傳廣的更多的還是《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如:《登鸛雀樓,《行宮》,《雜詩》,《鹿柴》,《竹裡館》,《靜夜思》,《江雪》等。七言絕句中,如《春宮曲,《閨怨》,《芙蓉六送辛漸》,《為有》,《楓橋夜泊》,《烏衣巷》等。為什麼這些五言七言詩大家印象深刻?就是讀來好理解,朗朗上口便於傳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蛋殼粉碎能用直接當蔬菜肥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