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音樂分享家

    想象力使社會進步。

    韓信被稱為兵仙,用兵之神,可能在歷史長河中很難找到第二個能與之比肩的人物。韓信如果擁兵自重,必然可以輕而易舉地成為稱霸一方的諸侯王。這種可能性,不近後世幻想過,韓信的謀士蒯徹(蒯通)當時就有這樣的想法,只是韓信念及劉邦的恩情,沒有那麼做。

    前期的韓信,項羽和劉邦都看不起,後期的韓信,項羽和劉邦都竭力拉攏。可以說,韓信已然成了項羽和劉邦之外的第三方力量,並且令二人都感覺不安。這時候韓信如果穩據齊國,三國時代將提前幾百年上演。

    梁宏達在節目中表示過,韓信逼死項羽是韓信最大的失敗。這就真像是三國演義了,韓信與劉邦就像是孫吳聯盟,項羽是曹操。項羽一死,韓信和劉邦必然會重啟戰火,其結果必然是你死我亡。然而,韓信鬥不過劉邦。

    韓信評價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然而韓信自己也有婦人之仁,以劉邦推衣解食之恩的緣故,在最佳時機沒有背叛劉邦。說明其性格和項羽有幾分相似,項羽尚且被滅了,韓信自然也不在話下。

    因此,如果韓信當時擁兵自重的話,肯定是可以自立為王的,但是國運並不會太長久。

  • 2 # 方城闕

    這個問題在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因此便形成了成功論和失敗論二種觀點。

    持成功論觀點者認為:

    韓信是位天才的軍事家,在歷史上有兵仙、戰神的美譽。若論行兵打仗,在楚漢戰爭,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戰爭史上都鮮有對手。

    而且連一向持勇逞強,千古無二的楚霸王項羽,到楚漢戰爭中後期,都不得紆尊降貴派使者武涉去遊說韓信,希望他擁兵自立,三分天下。

    可見此時的韓信,在楚漢戰爭中後期的重要性。

    同時還有秦末漢際,著名的策士蒯通三番五次勸說韓信自立為王的事例可以佐證,只要韓信擁兵自立,劉、項二王的命運就會被韓信所左右。

    如果韓信協助劉邦,劉邦就會勝利;協助項羽,項羽就會得勝。兩不傷害,就可以和劉、項二家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可惜蒯通“動以利害,巧辭服人”的一番說詞,最終沒能被韓信所採納,乃至韓信後來落得個“飛鳥盡,良弓藏;絞兔死,走狗烹”的悲慘結局。

    當然這以上的假設,都是在韓信背叛劉邦的基礎上才能成立。

    那麼失敗論又是怎麼認為的呢?

    細觀劉邦對韓信的使用,始終在一種猜忌中進行。

    從蕭何向劉邦三薦韓信,到劉邦在漢中設壇拜韓信為將,採納了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建議,連破三秦,奪取了關中大部。

    也就是在這個時間至到劉邦彭城失敗,韓信便彷彿在歷史上消失了,便查歷史書籍都沒有韓信在此其間的歷史記載。

    我們權當這段時間韓信被劉邦閒置、冷落起來。

    而在彭城之敗後,劉邦與張良等人率殘軍退到下邳時,韓信才在張良的推薦下重新出山,獨擋一面。

    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史記.留侯世家》

    後來魏王豹反漢投楚,劉邦派酈食其勸說無效,便派韓信與張耳、曹參、灌嬰諸將率軍北渡黃河攻打魏王豹,至此韓信才真正獨擋一面,成為了漢軍北上大軍的統帥,並連克魏、代、趙、齊四國,收降了燕國,打敗了援齊的楚軍大將龍且,天下震動。

    因而就給當世人及後人造成了一種錯覺,好似韓信此時登高一呼,便能率領手下二十萬大軍及齊國的百姓稱霸一方,左右天下大勢,實則不是。

    我們看看此時韓信帳下所倚重的將領都是哪些人,就能從中得出結論。

    我們先來說說在韓信軍中扮演“蕭何”這一角色的張耳。

    張耳素有賢名,再加上在魏、代、趙三地故有的影響力,因而在先前攻打三地時功勳顯著,被韓信向劉邦推舉為趙王。

    韓信此舉實屬僭越,因此劉邦在拖了一段時間後,才封張耳這位昔日的大哥為趙王。

    劉邦在此期間還專門從成皋輕車簡從,率張良、夏侯嬰等人北渡黃河來到了韓信在修武的大營,不聲不響的便奪去了韓信的將印,使韓信一時間便成了孤家寡人。

    劉邦的這一舉動弄得是韓信莫名其妙,不知所措。

    同時劉邦還整個收走了韓信的軍隊,並調走了已成為韓信手下得力干將的李左車,責令張耳在趙地重新招募,訓練軍隊,隨同韓信攻打齊國。

    劉邦對韓信所採取的措施,張耳至此方才領會:兵可以募,仗你可以跟著韓信去打,其它的事與你兄弟劉邦私底下溝通。

    在來看韓信手下統領步兵的曹參和統領騎兵的灌嬰。

    皆都是劉邦起兵時的老兄弟,都屬於劉邦所仰仗的豐沛集團裡的核心人物,是劉邦專門派到韓信軍中的暗樁。

    老哥倆雖然對韓信的行軍打仗能力十分佩服,但也僅限於此,其它的事韓信根本無法調動。

    如灌嬰便在韓信派他掃蕩齊楚邊境的楚軍時,統領韓信軍前部人馬直搗彭城,打敗了項聲。然後又南渡淮河,攻城略地,兵鋒直達廣陵。

    此時的灌嬰部,唯劉邦命令是從,基本上脫離了韓信的指揮。

    因此項羽、蒯通只看到韓信表面上的風光,認為韓信此時已能掌控一切。

    那你也太小看劉邦的馭人之術,和張良、陳平的謀劃之功了。張、陳二人既然能暗中讓劉邦立韓信為齊王,必然事後也與劉邦商量有應對之策。

    否則的話,張良這個病秧子能親自代表劉邦不遠千里,跑到齊地臨淄城給韓信整了個隆重而又莊嚴的封王儀式。

    垓下之戰已結束,劉邦第一件事便是火急火撩的趕到韓信軍中,再次奪去了韓信的軍權。

    縱上所述,韓信雖然名動天下,自己上書劉邦討要代理齊王,劉邦無奈之下封韓信為齊王,但一切皆在劉邦的掌控之中,想要背叛劉邦擁兵自重,三分天下,我認為沒有一點成功希望。

  • 3 # 豫北老崔

    首先我們要理解這個成功是指三分天下,還是一統江山,倘若三分天下韓信當時可以成功的,一統江山則必然失敗。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我們假設一次也無妨,韓信被我們後人尊稱為兵仙,歷史之中可以說無人出其右。

    但是我們要知道韓信雖然功勞巨大,仍然沒有躲過狡兔死的結局,以謀反之罪被無情的處死。倘若韓信手握兵馬大權之時,擁兵自重能不能成功呢?

    首先我們知道一點,韓信當時到底有沒有謀反之心,從歷史之中我們不難發現,韓信確實有謀反之意,只是還沒有來得及付諸行動就被蕭何騙至宮內,被呂雉處死。只是當時韓信已經被解除了兵權,可以說是孤家寡人,想要謀反也無能為力。

    換做韓信手握重兵之時,韓信自立完全可以三分天下,但是必不長久,也不能一統江山。

    韓信只能說是帥才,是兵仙,但對於籠絡人心卻無法與劉邦相比,手握兵馬大權之時,倘若韓信擁兵自重,手下軍士可以說能叛逃多數,以韓信的能力三分天下還是可以的。

    只所以說韓信手下軍士會叛逃一部分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韓信管理兵士乃是軍法至上,毫無情面可講,如此之下勢必造成軍士人人自危,韓信擁兵自重自然會讓很多軍士有藉口脫離韓信麾下。

    其二,韓信擁兵自重不合禮法,所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韓信兵士所食俸祿乃是劉邦所供,他們選擇投入韓信陣營大部分是來投靠漢王劉邦的,並非他韓信,韓信自立勢必會讓一些兵士叛逃。

    其三,韓信雖智謀無雙,甚有威信,但胯夫乃是韓信難以抹掉的過去,倘若韓信擁兵自重,肯定有軍士不齒與韓信為伍而叛逃。

    雖然叛逃軍士會有一部分,甚至會有一大部分兵士叛逃,但韓信用兵之神在劉邦與項羽之間生存不成問題。

    韓信一統江山卻及其困難,韓信視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但韓信在敗項羽之後,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卻於項羽無二。

    韓信擁兵自重之後,天下會呈現三足鼎立之勢,項羽與劉邦雖然有仇,但看到韓信自立之後估計也不會出現楚漢之爭,各自勢必會繁衍生息發展國力對於百姓來說是件好事。

    但是三足鼎立之勢必不長久,三足的局勢之中,以發展來說劉邦最次,項羽最盛,韓信次之。

    最先打破三足鼎立的也許是劉邦,也許也是項羽,韓信或許不會率先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韓信知道自己自立不合禮法,也可能出於戰略讓劉邦和項羽之間爭鬥,韓信坐收漁翁之利。

    然而,劉邦和項羽也不是泛泛之輩,人都有一個通性,如果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爭鬥或者競爭之時,突然一個倆人看不起的人乘勢而起,勢必爭鬥的兩人會群起而攻之。可能有點繞口,簡單來說就是,劉邦與項羽楚漢爭雄之時,韓信乘勢而起,劉邦和項羽開始會對韓信有所忌憚,兩人罷手言和與韓信三分天下。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邦和項羽必定會聯合起來共同消滅韓信,因為韓信之前是他們看不起之人,況且韓信其才對韓信與劉邦來說是最大的威脅,兩人必然合力敗之,然後繼續楚漢爭雄,韓信自立只是給楚漢相爭加了一個小插曲。

    綜合以上所述,韓信掌握兵馬大權之時,用兵自重只能三分天下,一統江山困難重重,也許最先敗北的也是韓信。歷史已成定局,韓信功高震住不得善終,讓我們為韓信感到不值,提出這個問題或許也有這個意思吧。

    韓信在楚漢相爭之時,沒有選擇自立也許已經看到了結果,亦或者韓信認為幫助劉邦奪取天下才能報答蕭何與劉邦的知遇之恩,奈何最後落個身死的下場,一代兵仙讓人感到痛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night打Es亂殺,PDD被邀復出直接拒絕,“我都快奔四了怎麼頂”,Es的上路是短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