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名指186

    唐朝與南召有戰爭,天寶戰爭。

    宋朝與大理沒有。

    大理國建立

    【大理國建立】後晉天福二年(937),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攻陷太和城,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傳位22主,凡317年。段氏世為河蠻大族,自稱祖先本是漢人。段氏立國後,大力推行漢文化。

    大理國遣使通商

    【大理國遣使通商】大理國與中央王朝的物資、文化交流頻繁,曾數度遣使入朝或赴內地州府。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大理國遣李觀音得等23人赴邕州(今南寧)議馬匹貿易,並致宋官文書,求購《文選五臣注》、《五經廣注》、《三史》加註、《春秋後語》、《大般若十六會序》、《初學記》、《切韻》、《玉篇》、《百家書》等典籍,以及浮樑(今景德鎮)瓷器和沉香木、甘草、石決明、蜜陀僧、海蛤等藥物。洱海地區與內地之間,無論是語言文字或物質文明已相互溝通。

    忽必烈滅大理國

    【忽必烈滅大理國】1253年,蒙古憲宗命忽必烈率兵入雲南,擒大理王段興智,斃執政國主高泰祥,滅大理國。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雲南行中書省,在昆明設中慶路,將政治中心由洱海地區移至滇池一帶。

  • 2 # 大美於天地而不言

    並非歷代王朝都對雲貴有著開拓的興趣。

    熟悉宋朝歷史的應該清楚,北宋一直抱有恢復“漢唐舊疆”的政治目標。例如太宗北伐,神宗開邊等歷史事件都是這一觀念的直接反應。

    因此,北宋在外交也就是朝貢體系方面,對於在“漢唐舊疆”上建立的新政權的名分上格外的重視,比如交趾,西夏(慶曆以前),歸義軍和河湟吐蕃的首領連續受宋朝冊封,並且冊封的名目階,官,爵,勳,封邑,功臣號六個要素俱全。

    尤其像是交趾,北宋一直沒有冊封國王的封號,而是代以交趾郡王到南平王,死後追封南越王的三級晉升制度,也是宋朝不希望承認交趾獨立的事實,仍然期待有一天能光復唐朝疆域。

    而大理,眾所周知,唐朝時期的南詔國本就不在唐朝舊疆的範圍裡,甚至還是唐朝甚為棘手的敵人。所以,北宋從建立開始就對大理的態度非常冷淡。

  • 3 # 大宋說書人

    趙匡胤

    趙匡胤在建立宋朝後就一直是以恢復舊唐疆土,四處征戰,聽從了趙普的建議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在打下南方各個割據政權後,有人就建議趙匡胤,攻打大理國,趙匡胤沒有采納建議,並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趙匡胤一心想要恢復舊唐疆土,二次北伐北漢,都因為北漢有契丹人的支援,而沒能成功,我個人認為趙匡胤不是不想打大理國,趙匡胤是想先吃完自己碗裡的,在去搶別人的飯碗,自己碗裡的都沒吃完,還去搶別人的,只能是兩面受敵,在這一點上趙匡胤是有遠見的,而且有非常清楚的思路。

    趙匡胤以後,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弒兄篡位,趙光義繼位後,任然是跟著哥哥的老思路,一心想恢復舊唐疆土,二次北伐,第一次拿下了北漢,卻為能拿下燕雲十六州,第二次,北伐燕雲,最終也是功虧一簣。

    自趙匡胤、趙光義後,北宋一朝再也沒有那個皇帝打到燕雲十六州,宋徽宗趙佶確實出兵打到燕雲十六州,最後被人打回來了,最後也得到了燕雲十六州的幾個州,在我看來宋徽宗趙佶奪取燕雲十六州,根本就是一個笑話。

    無暇顧及

    宋朝建立後一直都在忙著恢復舊唐疆土,根本無暇顧及大理國,宋朝的戰事,一直都是在北面,宋朝先是和契丹人,你來我往的打,在“澶淵之盟”後一直是和西夏打的不可開交,最後女真人崛起,女真人把北宋打成了南宋,宋朝到了南宋時期,和女真人一直是劍拔弩張,等到蒙古人崛起後,又和蒙古人拼命,直到“崖山海戰”,宋朝徹底的滅亡,可以說宋朝根本沒有時間去打大理,從人力和財力上,宋朝也沒有多餘計程車兵和錢糧來攻打大理,宋朝在北面的戰事基本上是耗盡了宋朝的人力和物力,光每年面對北面的戰事的軍費,都幾乎花光了國庫。

    偏愛和平

    宋朝的皇帝都是偏愛和平,喜歡用金錢買和平,這樣一個喜歡用錢買和平的國家,它是不會去花錢挑起戰爭。宋朝真正願意武力平定天下的皇帝很少,北宋與遼國籤的“澶淵之盟”,就是花錢買和平,北宋和遼國和平共處了一百多年,北宋和西夏,也簽了和平條約,也就是給西夏一定的歲幣,西夏向宋朝稱臣,到了南宋那就更憋屈了,女真人都佔領中原了,趙構依然要拿錢買和平,甚至都想女真人“稱臣”,到了蒙古人崛起的時期,蒙古人後院起火,都準備回家爭奪大位了,宋朝這邊剛好送來錢,和蒙古人和好,讓蒙古人臺階下的那叫一個舒服。這麼一個偏愛和平的國家,怎麼還會平白無故再生事端那?

    大理國一直對宋太祖趙匡胤心有餘悸,自知不敵宋朝,長期與宋朝建立著友好關係。並且一直向宋朝稱臣,還向宋朝進貢大理國的一些土特產,在宋徽宗一朝深得趙佶的禮遇,還冊封段譽為大理國王。

  • 4 # 歷史課課代表

    大理國作為中國唐宋時期割據雲貴地區的一個政權,其在歷史上原本並不出名,若不是金庸先生的一部《天龍八部》讓原本籍籍無名的大理國聲名大噪,恐怕至今直到這個神秘國度的華人將會更少。大理國前後歷時三百多年,這一時期與中原的兩宋王朝基本重合,宋朝雖然不是對外作戰頻繁的王朝,但是兩宋政府卻也多次與周邊的遼朝、金朝、西夏國,蒙古國發生戰爭,但是大理國作為與宋王朝直接接壤的鄰國,終其三百年間,卻從來沒有與宋朝發生過任何戰爭,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那麼為何宋朝和大理雙方能夠長期保有和平呢?這其實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三百年大理國的基本情況:

    大理國,公元937年建國,公元1253年被蒙古所滅,其疆域覆蓋今天中國的雲南、貴州以及四川省的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部分地區,其都城位於羊苴咩城,也就是今天的雲南省大理市。大理國時由中國白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多民族地方割據政權,其最盛時人口達到三百多萬,疆域大約72萬平方公里。大理國全國尊崇佛教,甚至很多國君在晚年時還禪讓皇位,出家為僧。

    《天龍八部》中的段正淳和段譽都是大理國曆史上真實存在的國王,段正淳曾在公元1108年將皇位讓給其子段譽,自己則出家為僧。接替段正淳的段譽是在北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7年),接替其父段正淳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段譽直至南宋高宗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是大理國諸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死後諡號宣仁皇帝。段譽不僅在為時間長,還是個有所作為的君主,他明白與宋朝建立友好關係是立國之本。儘管宋朝與大理國的關係由於宋太祖的“不暇遠略”的方針而有所疏離,然而大理國仍然一直向宋朝稱臣。段譽特別重視加強與宋朝的聯絡。段譽結好宋朝的舉動實際上是大理國曆代國王與宋朝結好的縮影,終其大理國三百多年的歷史,大理從未與宋朝發生過戰爭,甚至連“紅個臉”的舉動都沒有,實事求是的講,大理國可以說是宋朝周邊國家中對待宋朝政府最為友好的政權了。

    宋太祖定祖制不侵大理國:

    兩宋時期共歷時320餘年,期間歷經十八位皇帝,這十八位皇帝都不曾對於鄰邦大理國有過任何不友好甚至戰爭的舉動,究其原因就是宋太祖在立國之初時曾定有祖制,這個祖制,還源有一個典故,這個典故被稱為“宋揮玉斧”。所謂的宋揮玉斧指的就是:宋朝建國指出,宋太祖鑑於唐朝與南詔國(大理國之前統治該區域的地方政權)的連年兵禍的教訓,因此在一次觀看地圖時親手揮動玉質的斧頭將大渡河一帶劃了一道橫線。並且宋太祖當時還說:“此外非吾有也”。意思就是這片領土不是該歸我朝所有的。自從宋太祖定此祖制之後,宋朝歷代皇帝都嚴守祖制,與大理國以大渡河為界,即便是在北宋滅亡,南宋建立的動亂時刻,當時有朝臣建議宋高宗渡過大渡河拓展宋朝領土,但是被宋高宗所拒絕。

    兩宋不打大理的具體原因:

    宋太祖趙匡胤將手中的玉斧揮向地圖中的大渡河,以此來確立兩國的邊界,這就是“宋揮玉斧”由來。宋太祖為什麼沒有把大理國納入版圖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宋太祖在建國之初便深刻吸取了唐朝與南詔戰爭導致國力衰竭而最終亡國的慘烈歷史教訓,雖然唐朝的滅亡不能歸咎於與南詔國的歷次戰爭,但是戰爭給唐王朝帶來的影響和損失無疑是巨大的。

    其次,當時的宋王朝立國未久,宋朝對於南方諸個割據政權已經擁有壓倒性優勢,但是宋朝的北方卻有著強大的遼國以及依附遼國為虎作倀的北漢政權,此外,南方的南漢、南唐、吳越割據政權尚未平定,宋朝當時的主要精力是在這些地區,因而無法騰出精力多線作戰,更不可能去征服遙遠的大理國。

    第三,大理國的核心地帶位於今天的雲貴高原地區,該地區山高路遠,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極其惡劣,我們回看下當初諸葛亮南征孟獲是的場景就不難想象當時的環境條件多麼不適合出兵。

    其實最讓宋朝對大理失去興趣的是,大理國統治的地區是當時非常貧困落後的欠發達地區,這裡經濟落後,人口稀少,耕地貧瘠,這樣的現實情況使得宋朝不會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佔有。並且大理國一直安分守己,對於宋朝畢恭畢敬,從不挑釁,這既讓宋朝感覺不到威脅,也讓宋朝失去了侵佔大理的理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四種族最強英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