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就有果,大自然、人的身體、精神等萬事萬物,都在因果當中迴圈。相信因果,不是相信釋迦牟尼佛;尊重因果,也並不意味著學佛。相信因果,就是相信自然規律;尊重因果,就是尊重自然規律。
《稻稈經》就是以稻稈為喻,揭示世間萬物都如同稻種產生稻芽一樣,一切都在因果當中,都離不開因緣或緣起。其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意思就是,不管釋迦牟尼佛出現也好,不出現也罷,自然規律永遠都是這樣。這充分說明,因果規律是自然規律。釋迦牟尼佛的出現與否,與自然規律沒有關係。哪怕佛教從地球上徹底消失,因果規律也永遠存在。釋迦牟尼佛不是因果的創造者,而只是因果的發現者與宣講者。
佛教認為,外在大自然與內在意識的變化,都取決於因和緣。
《稻稈經》中雲“所謂從種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莖,從莖生節,從節生穗,從穗生花,從花生實。”譬如從稻種生稻芽,稻芽長大生出葉子,葉子衍生出管子一樣的稻稈,稻稈上面又長出節來。然後從節中生出稻穗,然後從穗生花,開花以後,又得到果實。這些因緣之間,都是前前為因,後後為果。
“云何小因而生大果?從小種子而生大果。是故從於小因而生大果。”因果規律都是這樣,小因產生大果,而不會大因產生小果。我們可以看看,自然界的所有植物,都是由一粒小小的種子,最後生長出比它的體積多幾十倍、幾百倍的植物。外面的植物是這樣,內在的因果也是這樣:今天造一個小小的業,果報現前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大得非常不可思議的果報了。無論善業、惡業,都是如此。
“云何與彼相似?如所植種,生彼果故,是故與彼相似。”稻種和稻芽雖然暫時看來不一樣,但稻種只會生出稻芽,而不會生出豆芽,所以二者是相似的。無論種植任何植物,都會產生它自己的果,而不會產生另外一種果。我們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因果不相似,所有的因果都會錯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成了一句謊言。但因果永遠不會錯亂,因果之間,一定是相似的。
“何者是內因緣法因相應義,所謂始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內在因緣的因相應,就是從無明開始,有了無明,我們就會去造業,製造有漏的善惡之業,這就是生起“行”。“行”,也即造業。為什麼會造業呢?就是因為有無明。這個時候,無明就是因,行就是果。之後中間的緣起以此類推,最後講到“乃至生緣老死”。“生”,就是下一世的誕生。生是一種緣,這個緣所產生的果,就是老和死。這就是十二因緣的簡要過程。前前都是因,後後都是果。到了最後的老和死以後,又從第一緣起的無明開始,就這樣週而復始、輪轉不息,輪迴永遠不會停止,這就是內在的因。
如果不想輪迴,就必須斷除輪迴的因緣。
“此中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無明滅了以後,就不會造作有漏之業,也就是行滅;不造業之後,就不會投生,不投生自然也不會有投生的識。此處的“識”,主要是指從這一生投生到下一世的阿賴耶識。就像多米諾骨牌的坍塌,因為無明滅了,後面的所有緣起都將毀滅殆盡,這樣就可以解脫。怎麼樣斷除無明?就是要證悟緣起。這,就是解脫的原理。
所以,不是佛高興了就讓我們解脫,或者佛不高興就不讓我們解脫,也不是我們想解脫就解脫,更不是祈禱世間某一個大力神,就可以解脫,這些都是迷信。當因緣存在的時候,果必然產生;當因緣受到破壞的時候,果就會停止。就像種子受到破壞以後,就不能發芽一樣。外在的因緣是這樣,內在的因緣也是這樣。
有因就有果,大自然、人的身體、精神等萬事萬物,都在因果當中迴圈。相信因果,不是相信釋迦牟尼佛;尊重因果,也並不意味著學佛。相信因果,就是相信自然規律;尊重因果,就是尊重自然規律。
《稻稈經》就是以稻稈為喻,揭示世間萬物都如同稻種產生稻芽一樣,一切都在因果當中,都離不開因緣或緣起。其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意思就是,不管釋迦牟尼佛出現也好,不出現也罷,自然規律永遠都是這樣。這充分說明,因果規律是自然規律。釋迦牟尼佛的出現與否,與自然規律沒有關係。哪怕佛教從地球上徹底消失,因果規律也永遠存在。釋迦牟尼佛不是因果的創造者,而只是因果的發現者與宣講者。
佛教認為,外在大自然與內在意識的變化,都取決於因和緣。
《稻稈經》中雲“所謂從種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莖,從莖生節,從節生穗,從穗生花,從花生實。”譬如從稻種生稻芽,稻芽長大生出葉子,葉子衍生出管子一樣的稻稈,稻稈上面又長出節來。然後從節中生出稻穗,然後從穗生花,開花以後,又得到果實。這些因緣之間,都是前前為因,後後為果。
“云何小因而生大果?從小種子而生大果。是故從於小因而生大果。”因果規律都是這樣,小因產生大果,而不會大因產生小果。我們可以看看,自然界的所有植物,都是由一粒小小的種子,最後生長出比它的體積多幾十倍、幾百倍的植物。外面的植物是這樣,內在的因果也是這樣:今天造一個小小的業,果報現前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大得非常不可思議的果報了。無論善業、惡業,都是如此。
“云何與彼相似?如所植種,生彼果故,是故與彼相似。”稻種和稻芽雖然暫時看來不一樣,但稻種只會生出稻芽,而不會生出豆芽,所以二者是相似的。無論種植任何植物,都會產生它自己的果,而不會產生另外一種果。我們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因果不相似,所有的因果都會錯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成了一句謊言。但因果永遠不會錯亂,因果之間,一定是相似的。
“何者是內因緣法因相應義,所謂始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內在因緣的因相應,就是從無明開始,有了無明,我們就會去造業,製造有漏的善惡之業,這就是生起“行”。“行”,也即造業。為什麼會造業呢?就是因為有無明。這個時候,無明就是因,行就是果。之後中間的緣起以此類推,最後講到“乃至生緣老死”。“生”,就是下一世的誕生。生是一種緣,這個緣所產生的果,就是老和死。這就是十二因緣的簡要過程。前前都是因,後後都是果。到了最後的老和死以後,又從第一緣起的無明開始,就這樣週而復始、輪轉不息,輪迴永遠不會停止,這就是內在的因。
如果不想輪迴,就必須斷除輪迴的因緣。
“此中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無明滅了以後,就不會造作有漏之業,也就是行滅;不造業之後,就不會投生,不投生自然也不會有投生的識。此處的“識”,主要是指從這一生投生到下一世的阿賴耶識。就像多米諾骨牌的坍塌,因為無明滅了,後面的所有緣起都將毀滅殆盡,這樣就可以解脫。怎麼樣斷除無明?就是要證悟緣起。這,就是解脫的原理。
所以,不是佛高興了就讓我們解脫,或者佛不高興就不讓我們解脫,也不是我們想解脫就解脫,更不是祈禱世間某一個大力神,就可以解脫,這些都是迷信。當因緣存在的時候,果必然產生;當因緣受到破壞的時候,果就會停止。就像種子受到破壞以後,就不能發芽一樣。外在的因緣是這樣,內在的因緣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