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麥倉

    人造肉在二十年前就有,當時大家買不起肉,而用人造肉來代替和滿足對肉的慾望,現在是為了減少肉類帶來的健康問題而替代,說成為風口有點誇大了,就是一般食物而已

  • 2 # 崔先生877

    人造肉能否成為下一個風口?

      近年來,“人造肉”已經成為科學界研究熱點,從“假肉”到“假奶”,市場似乎不再追求自然界的真實風味,而是更狂熱於科技複製、生態環保,甚至是講關於健康的故事。人造肉和人造奶的背後,反映的是人們對於健康生態與生活的憧憬。

    實驗室裡“造”出來的東西,無限接近可能,但不可能和肉一模一樣。模仿得了口味,複製不了精華。

    到目前為止,人類的科學研究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人造肉中到底有多少種生物活性物質,都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就像飲料新增香精一樣,只能做到口味上像而已。至於人造肉精華的物質,或許也只是一個宣傳噱頭。

    有很多人提到人造肉就特別的牴觸和反感,吃肉吃本質,吃營養,吃新鮮!

    成為下一個風口真的很難,除了噱頭和炒作也就是曇花一現!

      

  • 3 # 葛叔說好吃

    【人造肉的國情】在國外會很火,在國內不一定。原因很簡單,人造肉研發的金主之一是比爾蓋茨(beyondmeat),他是在美國經過大量的市場調研的基礎上作出的一個商業判斷,發現肉食為主的西方飲食在西方造成了很大的後遺症,作為一個新的肉類品種,既可以按照肉的口味做成漢堡等食物,又可以降低吃肉的建康風險,所以在西方有積極的一面,會得到崇尚健康的人們的響應。但是在中國不一定,因為華人吃肉是一種口腹之慾。中國本來窮,吃不起肉這些年改革開放,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所以要把沒吃的肉補回來,而且不惜以犧牲自己的身體和下一代的身體為代價,放棄了原本健康的以蔬食為主的草本生活,所以華人要吃的是原汁原味的肉,就象開車要進口的寶馬和賓士一樣,有範有逼格!你可以想象一下,過年過節不是滿桌的大魚大肉,怎麼對得起上門的貴客呢!而且,華人崇尚自然,人造的東西華人是不上臺面的,仿葷菜(中國的人造肉)在國內市場也一直不溫不火。這個結論也能從本問題其他人的回答當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人造肉在中國火不起來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華人吃素還沒有迴歸理性,更多的是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在吃素,對他們來講吃人造肉就是齋口不齋心。總之,吃肉的人群,不會吃人造肉,吃素的人群,覺得吃人造肉“革命不徹底”,你說這樣的情況下會在中國活起來嗎?一孔之見,歡迎搬磚

  • 4 # 李新大叔

    什麼是人造肉?從查閱的相關資料中得知,目前人造肉有兩種之分, 一種是大豆蛋白肉,也稱“素肉”,主要依靠大豆蛋白製成,將豌豆蛋白和椰子油、小麥澱粉等一起進行人工合成;另一種是利用動物幹細胞組織培育製出的人造肉, 也稱為“培育肉”。相比較而言,素肉的技術相對成熟,價格也更低,是目前人造肉市場的主流。

    相關資料顯示,未來肉類替代品消費規模將在肉類市場中有所提升,並能佔據肉類消費市場一定份額。但是這隻僅限於由大豆蛋白製成的“素肉”,而以生物工程為技術培育出的“培育肉”,被市場接受的前景並不樂觀。

    在中國,不管是素肉,還是培育肉,歡迎程度低,牴觸程度高。不說人造肉,那怕是真肉,如果是用飼料餵養的,很多人都不喜歡。這種人工合成的肉,無論口感有多好,味道有多美,營養有多高,在中國老百姓眼裡,都比不上天然生長的肉類。華人追求的美食,是以土生土長或天然為原料烹飪的食品。不說人造肉,現在人們連味精、雞精都少放了;醬油都要吃釀造的,配製的連看都不看一眼。

    其實,象這種利用大豆蛋白等合成製造的人造肉,屬於素食,從目前的研究說明來看是屬於健康食品。但是大多數人的思維就是還停留在某種觀念之中,那是人們因為害怕食用這種人造的東西會影響身體健康,或害怕引起什麼不良反應,所以不敢接受。

    那麼,人造肉是不是在中國就沒有市場呢?不能肯定說沒有。比如少數素食主義者和部分已經轉變觀念的消費者,還是可能接受這種人造肉食的。同時,當市場大量充沛這種人造肉產品的時候,或天然食品和土生土長肉類原料缺乏之時,人們沒有了更多選擇,也許就會慢慢轉而嘗試這種人造肉產品。就象轉基因食品原料或食品,市場長期大量充沛,促使人們慢慢轉變觀念,然後就有了一定市場。

    所以說,無論現在人造肉有多被火,要想成為餐飲業的下一個風口,路很長很遠!

  • 5 # Pluto5065

    眾所周知,廣東人比較會吃。在中山長江水庫,當地人發明了一種新的養魚方法,養出的草魚叫做脆肉鯇(huan),肉質結實、清爽、脆口,口感堪稱人間極品。 據珠江水產研究所分析,脆肉鯇與普通草魚相比基質蛋白、肌原纖維蛋白和膠原蛋白分別高出60.9%、18.7%和36.7%。 奇怪的是,這並不是很特別的草魚,完全是普通草魚,只是飲食習慣不同,這種魚是從小吃豌豆長大的。 和動物蛋白相比,植物蛋白具有營養成分豐富,不含膽固醇的特點,而豌豆蛋白則具有獨特的口感,成為明星公司Beyond Meat 製造人造肉的原材料。 5月3日,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上市,同時也帶火了A股的人造肉概念股。 那麼,問題來了。 什麼是人造肉? 目前人造肉有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用肉類蛋白採用試管培育的方式,因為本身就是肉類, 所以口感不會有差異,據報道,最新的方案已經將成本降低到2400美元一磅左右;第二種是用植物蛋白合成的方式,模擬肉類的口感,Beyond Meat公司做的就是這種。 第一種人造肉唯一的好處是減少養殖動物帶來的碳排放,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稱,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全球14.5%,畜牧業每年所排放的甲烷量相等於1.44億噸石油,足夠為整個南美洲供電。畜牧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當中,有45%是生產飼料時排放,另有39%是動物排出的氣體。 第二種人造肉的好處就比較多了,除了減少碳排放外,還因為沒有膽固醇、脂肪等不健康成分,可以給人類帶來肉類的口感和植物的健康。 在中國剛剛解決溫飽還有廣大基層幹部在定點扶貧的時候,比爾蓋茨這些億萬富翁們,已經開始思考全人類的未來等深刻的問題了。 所以,人造肉概念,在國外,在明星們的追捧下,自然成了熱點。即便是價格相對昂貴,依然會有高階白領買單以及投資商支援,這也是人造肉公司能夠不斷成長的主要原因。 但是,中國不一樣。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還沒有太大規模的畜牧業養殖,根本談不上為了減少碳排放而取代這個行業。為了解決華人的蛋白質質量和數量問題,養殖行業不過剛剛起步,未來的發展任重道遠。 人造肉一定要用豌豆蛋白嗎? 恐怕不是,畢竟各華人民群眾的口味並不相近。歐美人喜歡三成熟五成熟一口血印子吃牛排,表哥就比較喜歡宋代著名文藝青年—蘇軾發明的東坡肉。 傳統中國菜系裡,用豆製品做的“素肉”、“素雞”比比皆是。只是工藝複雜,量產化生產較為困難。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豌豆蛋白也好,大豆蛋白也好,都可以是人造肉的原材料。 雖然A股沒有能生產人造肉的公司,但是有能做植物蛋白粉的呀! 今天表哥介紹個A股的明星企業:雙塔食品。 一、雙塔食品的業績 對於這一輪的爆炒,想必雙塔食品的老闆也是莫名其妙熱淚盈眶的,這家公司的核心業務就兩塊:一是做粉絲,二是利用粉絲廢水提煉植物蛋白,包括豌豆蛋白。 據公司2018年年報,粉絲是給人吃的,豌豆蛋白是餵魚的… … 人造肉?我沒有,真沒有… … 4月15日,公司釋出2018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3.79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5.06%,營業成本20.28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9.7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188萬元,較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49.02%。 雖然公司的淨利潤並不太樂觀,但是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情況還算可以,說明銷售都能及時回款。 而公司淨利潤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的材料業務毛利過低,2017年微虧,2018年只有2%左右,而銷售額接近營收一半,大幅拉低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二、資產負債情況 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不足40%,但是公司的資產結構並不太好。 賬面現金只有資產總額的十分之一左右。 現金不足的同時,公司賬面自2014年以來常年有超過10億的短期借款(雖然2018年年報暫時降到8億,但2019年一季報又增加到12億)。對於一家營收只有20多億的公司來說,這個數量級的借款有點太多了。 借款過多的後果就是利息費用高企,2018年,公司的利息支出高達4300萬,接近淨利潤的一半。 在利息負擔過重的同時,公司賬面還有近千萬的理財收益,借錢理財的經營模式,說明公司要麼對分子公司的資金管理不到位,缺乏統籌性安排;要麼資金資料存在問題,有“存貸雙高”的情況。 三、一季報情況 4月25日,公司釋出了2019年一季報,與上年同期相比,營收淨利潤近乎腰斬的大幅下滑。 主要原因來自於子公司的大宗原料貿易收入減少,這部分收入雖然金額巨大,但是毛利極低。 由於公司原材料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且有近三分之一的業務來自海外。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對公司的業績負面影響比較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如何應對重男輕女和遺棄女嬰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