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1,單從劉邦個人來說,建立漢朝還是很偶然的

    劉邦比秦始皇小三歲,幾乎就是同齡人,劉邦在秦朝只是一介亭長,起兵反秦時劉邦已經48歲。

    這個年齡在古代基本已經算老年了,如果沒有陳勝揭竿而起,劉邦應當是鐵定老死在亭長任上的。

    但劉邦只用了7年便擊敗霸王項羽,完成了重新統一天下的偉業,開創400年大漢江山,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2,但從劉邦對項羽的楚漢之爭來看,劉邦一統天下則是必然。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但從整體來說,項羽遠非劉邦對手。在關中,劉邦約法三章,項羽殺降焚城;劉邦豁然大度,項羽婦人之仁;劉邦賞罰分明,項羽吝於賞賜;劉邦善於用人,項羽連一個范增都用不好。

    最重要的是劉邦從一開始便有明確的戰略:奪關中與項羽對峙滎陽――韓信北上滅韓趙代燕齊,完成對項羽的包圍――劉邦韓信會師滅項羽。

    而整個楚漢之爭項羽一直在疲於應付,項羽可以取得區域性戰術上的勝利,但始終無法擊敗劉邦,劉邦一旦完成對項羽的合圍,項羽便只剩敗局。

    所以,從與項羽的戰爭來說,劉邦建立漢朝又是必然的。

    韓信、蕭何、張良、彭越、英布、陳平、周勃、曹參等皆一時人傑,但均能為劉邦所用,劉邦的駕馭人才的能力遠非項羽所能匹敵。

  • 2 # 古樓殘卷

    古樓藏書,殘卷論史!

    偶然中帶著必然!劉邦建立漢朝是偶然的,天下再次統一卻是必然的!

    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紛爭,及至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統一天下,結束了紛爭!

    五六百年的時間,天下處於分裂狀態。甚至於秦統一的中國,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統一是一個什麼概念!

    大秦經過商鞅變法,崛起於列國,最初的目的也是東出爭霸中原,此時並沒有統一的概念!

    及至昭王時期,中原列國全無還手之力,此時才有了統一的概念!

    老百姓對於統一是沒有任何概念的,甚至他們的爺爺輩,老爺輩都不知道什麼是統一,總覺得這種分裂的狀態也不錯,比較自由!因此老百姓對於統一實際上並不是很熱衷!

    到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止天下刀兵!秦始皇做到了之前歷代梟雄做不到的事情!

    因此,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覺得自己很厲害,功利心氾濫,我還能再做點大事!

    心沒收住,操之過急,天下分崩!六國社稷恢復!

    經過秦末動亂,舊貴族重新遭到洗牌!嚐到統一甜頭的老百姓對於剛經歷過的統一盛世有些許的嚮往!

    因此,此時的統一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了,老百姓不想再過分裂的戰亂之苦!

    統一的趨勢不可阻擋,天下重新統一,成了歷史的必然!關鍵是由誰來完成統一的動作?

    劉邦統一天下,則成了歷史的偶然!為什麼說劉邦統一是偶然的呢?

    秦末動亂,項羽起兵的目的是明確的,滅秦報仇,以霸道治天下!

    而劉邦呢?不可否認劉邦當年看到秦始皇出行,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是的感嘆!但是野心跟目標卻是兩碼事!劉邦做事完全沒有目標,一直以來都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態度去做事!

    剛開始是活不下去了才起兵,起兵之後投靠誰也是完全憑感覺。先投景駒,後投項羽!

    劉邦前期完全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到了懷王關中之約,劉邦還妄想在楚王手下做個關中王就不錯了!

    及至鴻門宴後,項羽分封諸侯,劉邦覺得做個漢王也不錯!

    幸運的是,劉邦在謀士們的協助下意外的得了天下!這完全是歷史必然性存在的偶然性!

    到了漢朝建立,劉邦不像秦始皇,隋煬帝那樣,覺得統一是很大的功績,覺得自己不可一世,要做一番大事業!

    於是甩手不管了,奉黃老之學無為而治!這才逐漸的恢復元氣,穩定了陣腳!

    到了漢武帝,不安分了。想做點大事,結果差點步了老秦的後塵!

    因此我們驚訝的發現,只要是不安分的國君,想做點大事的國君,都會間接的給國家帶來動亂的因由!

    而劉邦恰恰是那種比較安分的人。在天下必然統一之時,偶然的得了天下!垂手而治,換取了漢家的長治久安!

  • 3 # 花貓劉雨昊

    劉邦建漢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呢?我認為是必然的

    好多人對劉邦有誤解,感覺劉邦是一個地痞流氓,天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但是大家換一個角度想一想,如果他真的是這樣,它會成為皇帝嗎?他會打敗西楚霸王嗎?他會讓張良,陳平,蕭何,韓信,樊噲等人對他死心塌地的追隨嗎?我認為不是的,現在我們,只是更關注劉邦的缺點而已,為什麼說這麼多的缺點呢?

    就是對我們後人的激勵,告訴大家,就算你的出身不好,就算你不懂兵法,就算你不是萬人敵,就算你已經年近半百,只要你對自己有信心,只要你不放棄,只要你肯努力,你就會成功。這個世界上還有比做皇帝更難的事情嗎?

    劉邦不僅不像我們傳聞中的那樣,而且劉邦是一個正直大度,胸懷天下,而且對身邊每一個人都很好的人。要不然誰會死心塌地跟著你混呢?

    再說一點,就是一切都是天命,上天賜給你什麼樣的性格就註定讓你成就多大的事情。

    所以我認為劉邦做皇帝是必然的,絕非偶然。可能有的人感覺劉邦靠的是運氣,又或者說是項羽的自大才成就了劉邦。是我們換一個角度再考慮一下,當時天下那麼多人,造反的又那麼多人,比劉邦強的有那麼多人,為什麼劉邦會成功啊?難道不是必然嗎?

  • 4 # 浮沉的歷史

    我認為劉邦建漢是歷史的必然結果,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劉邦的能力是最強的。劉邦所擁有這些的能力,使得一個只是一個亭長的小人物獲得了天下,最終成為了一代開國皇帝。下面我們來看看劉邦的那些能力助他成就大業的。

    擁有卓越的戰略眼光

    劉邦在進入關中後,就已經發現了關中的重要戰略價值,因此他在關“約法三章,去除嚴苛的秦法” 這這和項羽屠殺秦軍降卒形成了鮮明對比,劉邦的這個舉動使得他聲望名揚天下,更為其贏得了關中秦人的民心。在與項羽的戰爭中,劉邦憑藉關中的人力物力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在與項羽的戰爭中,劉邦認識到了在正面對抗中無法戰勝項羽。於是,一個巨大的戰略構想他的腦海中產生,劉邦決定剪出項羽的羽翼,孤立項羽。

    漢軍以韓信、曹參等北上攻略趙地,燕地。以彭越在楚軍後方打游擊,騷擾楚軍後勤補給。拉攏英布和周殷,並且派遣劉賈在西楚國的南部活動。

    隨著漢軍三路出擊,最終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形式。漢軍的每一次的勝利,都意味著楚軍的處境越來越不利,最後項羽在的垓下之戰戰敗後徹底失敗,這就是劉邦戰略的厲害之處。

    善於發現人才,知人善任

    劉邦在完成天下的一統後,曾發出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吾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不決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的感慨。

    這反應出來了劉邦得到天下,很大程度依靠他手下的人才獲得的。其中由以張良、韓信和蕭何起到了尤其重要的作用,而人才不是說有就有的,需要一雙發現人才的眼睛。例如:韓信在蕭何的推薦下,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卒,登臺拜將成為大將軍,可見劉邦用人的魄力極大。劉邦手下人才濟濟,並且在劉邦高超的管理手段在不同的位置為漢帝國的建立效力。

    在關鍵時刻敢於隱忍

    劉邦一生有兩個關鍵的時刻,一個次是從漢中王該封為漢王,另一個是在韓信自立為齊王的時候,在這兩個時刻,劉邦都選擇了隱忍。

    項羽在大封諸侯時,把劉邦有意從原來漢中王的封國安排到了蜀地為漢王。換做普通人是絕對人不下這口氣的,但劉邦在這個事件中表現的十分冷靜,承認了被封為漢王的事實。劉邦不僅表現的很順從,劉邦還壓制住手下不滿的情緒,並且把重回關中的棧道燒了,以示其不會再與項羽爭天下。正是劉邦的行為,使項羽和章邯放鬆了警惕。這次劉邦隱忍為其重回漢中,最後獲得天下走了第一步。

    在楚漢戰爭後期,隨著劉邦集團南北兩線的戰略大包圍戰略的壓迫下,項羽集團的處境越來越糟糕。韓信在佔領齊地後,主動向劉邦提出了要為齊王的要求。劉邦對此最初感到十分憤怒,但在冷靜的思考後,決定答應韓信為齊王的要求。劉邦的這次隱忍,是為了最終打敗項羽而忍。因為雖然項羽集團處境及其不利,但在與劉邦正面對戰中還有一戰之力,所以韓信的立場決定了戰爭的最後的勝負。

  • 5 # 寶劍鋒

    劉邦建立漢朝是偶然與必然的結合,並不是必然的。

    偶然因素

    劉邦秦朝的一個小亭長,押送役夫去驪山服勞役,但是,因為道路難走,中途很多人都跑了。劉邦無法按時到達驪山交差,按照當時的秦法都是死罪。於是劉邦把所有人都放了,讓他們逃命去,自己帶著剩下的人起義。如果劉邦能按時到達驪山並且這些人不跑,劉邦不會起義。這是很偶然的因素。

    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中殺了劉邦,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西漢王朝了,這個也是很偶然的因素。

    必然因素

    必然因素是秦朝由於殘暴腐敗,必然會滅亡,這是歷史的必然。必然會有人揭竿而起反抗暴秦,這是必然的。劉邦選擇了韓信、張良、蕭何等為自己團隊的成員,必然會導致其成功。

    可見,劉邦建立漢朝,是偶然與必然的結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之將死其言亦善,鳥之將亡其嗚也哀”,當代人如何理解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