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會不會有亡國的危險?
10
回覆列表
  • 1 # 武威王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皇帝的氣節不得不令人歎服。

    朱祁鎮寵信大太監王振,一意孤行帶走了當時明朝最精銳的部隊,結果兵敗如山倒,精銳部隊消失殆盡,就連皇帝本身也成為俘虜。放到別的朝代,恐怕國家也到了亡國的邊緣,但是明朝不是。

    明朝有獨特的藩王制度,在朱棣以後,各路藩王的權力被削剝的差不多,幾乎就只剩下皇族的名頭,就像養在籠子裡的金絲雀,錦衣玉食,位高但沒有實權。不過另一方面,這些藩王確實皇位的合法繼承人,皇帝不在了,換一個就是。

    歷史也是這樣,朱祁鎮被俘虜後,群臣很快擁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然後朱祁鎮就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太上皇,就連作為人質敲詐勒索的價值都得不到實現,更別說亡國了。後來也逼得蒙古實在沒辦法,就把他放了回來。後來反而完成了明王朝的動盪。

  • 2 # 向敬之

    1449年8月,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也先的瓦剌大軍俘虜,是為土木堡之變。

    這對於大明王朝而言,不啻於滅頂之災。

    明朝二十多萬精銳,傷員過半,死者三分之一強,太師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六十多位大臣戰死。此外,馬匹損失二十多萬,輜重被無數。

    這正是直接損失,而帶著明朝廷的問題更為嚴重。

    一、皇太子朱見深還只兩歲,監國為皇弟郕王朱祁鈺。皇帝被俘,儲君少不更事,主少國疑,監國無心掌權。

    二、也先押著英宗南行,當做攻城略地的一面旗幟,逼進京師,朝堂大亂。翰林院侍講徐珵以天象有變,力主遷都南京,言下之意是把北京讓給也先。倘若此事得成,明朝勢如摧枯拉朽。

    三、英宗北伐,帶走了不少朝中重臣和精銳部隊,死於土木堡,導致朝廷精英力量嚴重斷層,難以聚集有效兵力直接對抗南犯的瓦剌兵。

    四、從後來兵部侍郎于謙力主郕王即位、組織京師保衛戰、擢升總兵官石亨為統率五大營的左都督等事情來看,是迫不得已之舉。好在他的意圖很明確,就是要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朝換代,使其失去作為明軍投鼠忌器的皇帝效應。同時,他破格啟用石亨等,激勵他們知恩抗敵,為召集全國各地武裝勤王贏得時間。

    對於于謙的大膽之舉,後來明孝宗朱佑樘有言:“當皇祖北狩之時,正國步難危之日,乃能殫竭心膂,保障家邦,選將練兵,摧鋒破敵,中外賴以寧謐,人心為之晏然。”但是,英宗被俘,不但將十四年正統戛然而止,而且帶來了大明王朝的盛極而衰。

  • 3 # 全好評

    “土木之變”事件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重大轉折點。明朝經由洪武、建文、永樂、洪頤和宣德幾朝後,國勢達於鼎盛,當時北方蒙古也逐漸強大起來。瓦剌部也先統一了蒙古各部,也先尊為“可汗”。當時明朝的翻譯官收了瓦剌部的賄賂,私下許諾可以說服明朝政府將公主嫁給也先,也先信以為真,便派使臣前來貢馬,並說這些馬是嚮明朝公主訂親的聘禮。然而,求親之事明朝朝廷根本就不知道,所以一口回絕了。也先知道後大怒發兵進攻明朝。當時明朝太監王振專權,在不瞭解形勢,以及未做準備的情況下,王振居然鼓動皇帝“御駕親征”,結果大敗,明軍退往土木堡,在王振的胡亂指揮下,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就連皇帝英宗也被俘,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萬分憤怒,掄起鐵錘對準王振的腦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這個禍國殃民的大垃圾,終於一命嗚呼。

    土木之變有什麼影響?

    第一,“土木之變”致使明朝皇帝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張輔、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駙馬井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人全部被殺,無數文官武將戰死;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財產損失不計其數;京城門戶大開。強盛的大明朝由盛轉衰。

    第二,隨著開國武將集團在“土木之變”中被消滅殆盡,文官集團權利更大,皇帝只能透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國家大事動輒被文官集團掣肘。廟堂之上的權力對比嚴重失衡,直至東林黨人專權致使明末農民起義。其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 4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認為,土木堡之變對於當是的明朝來說無疑是一種災難和重大的打擊。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1449年,僅僅30年前,永樂皇帝帶著明軍五伐蒙古,打得韃靼稱臣,瓦喇首領狼狽遠逃。

    僅僅15年前,明朝還處在仁宣之治的盛世天下,政治清明,法紀嚴明,經濟發展,倉廩充實,百姓安居,社會穩定。

    可是1449年,堂堂大明天子居然被瓦喇俘虜,明軍精銳中的精銳三大營被打沒了一半。這雖然是太監王振誤國,但是對於明朝來說,彷彿一下從高臺摔到了地上。

    京城留守的眾人聽到這個訊息時,頓時大亂。堂堂大明皇帝居然被俘虜了,這叫什麼事啊!

    百官憤怒不已,那些平日裡手無縛雞之力的大臣們,一怒之下擼起袖子活活在大堂上把王振親信毛,王二人,王振的親侄子王山活活毆打至死。

    有大臣主張遷都,有大臣主張據臣以守。朝堂上一度混亂不堪,還是于謙站了出來,力主守城,還請出太后,立朱祁鈺位皇帝,調集各地兵馬勤王,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就此打響。

    後面的守仁君就不多說了。

    當時的情況是啥,明朝剛剛結束一段盛世,國力還是很強的,而且軍隊的戰鬥力其實也不弱,要說土木堡三大營那場仗,如果稍微換個懂兵的將領來打,瓦喇絕對有來無回,就算三大營輸了也沒問題,對於當時明朝的國力來說也就損點皮毛。關鍵是事情實在是突如其來!明朝根本沒反應過來就輸了,更關鍵的是皇帝還給搭出去了,一下群龍無首,北京城瞬間炸了也是正常。

    當時的北京留守的大臣們,一部分是被嚇著了,主張南遷以避鋒芒,可是他們當時的腦子應該想不到南遷之後該怎麼辦,難不成太祖把韃子趕出去不到一百年,我們就要拱手送出一個南北朝?

    有一部分人怒火中燒,主張進攻奪回皇帝,可是當是三大營都損失嚴重,各地兵馬又遠水解不了近渴,北京城當時實在虛得很,哪裡有力量進攻。可以說,當時的朝堂,只有于謙一個人腦子清醒,他知道明朝國力遠勝瓦喇,區區一戰之敗遠遠犯不上遷都。也知道那個時間段也沒有力量去反擊。但是隻要守住北京城,拖個十天半個月,瓦喇必敗,不是他于謙多會用兵,而是大勢如此,當時就算把蒙古諸部綁一塊也沒那力量和大明叫板。

  • 5 # 迗涯l嚸葒

    土木堡之前,朱元璋將蒙元趕到漠北,永樂大帝更是締造了永樂盛世,讓大明朝的國威更是如日中天,朱高熾為守成之君,做的也算是中規中矩,經過土木堡之變,大明的國威受到重創,若不是于謙力挽狂瀾,大明險些淪落韃靼之手,明朝也自此每況愈下,也算是明朝的轉折點,有人說明朝亡語嘉靖,有人說明朝亡語萬曆,有人說明朝亡語天啟,但是不管亡語誰,家天下的統治都無法逃避前朝之鑑

  • 6 # 季我努學社

    戰爭過程

    土木之變,向來是明朝歷史上繞不過的重要問題,發生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其戰爭的過程,最終的結果,失敗的原因,相關的討論已經很多了。如果要提到朱祁鎮被俘的影響,就要看看土木之變的失敗,給明朝政治具體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明英宗

    從戰爭開始的時候,最為人所矚目的就是明英宗御駕親征了。但是與此同時,整個明朝投入戰爭的遠遠不止一個皇帝。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據守北京,然後和王振率官員100多人,帶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從徵。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是幾乎是明朝武官體系的核心成員。據內蒙古師範大學的曹永年考證,明英宗親徵,出兵二十五萬;土木之役,明兵力二十萬,死傷十萬,其中死者三萬人,這是在兵力方面。最後繞不開的一個人就是王振了,此人之前在朝中已經掌握了非常強大的勢力,對待瓦剌的態度一向十分強硬。在具體軍事政策的佈置過程中,比較專橫,在指揮過程中不斷出現失誤。最後,在參與土木堡之變的群臣中,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等五十二人,皆死於混戰。這直接導致了明朝朝堂上武官體系的敗落,此後文官集團勢力一路做大,與這一事件是分不開的。

    王振

    戰爭的過程不必贅述,明英宗被瓦剌方面俘虜,並且也先借著送英宗回京的說辭,大軍直逼背景。這也是朱祁鎮被俘以後造成最主要的影響——北京保衛戰。此時的兵部尚書于謙臨危受命,指揮北京所有的軍事事務,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並在九月六日繼承帝位。此時的京城分為了兩派,一派主張南遷,一派主張留守,于謙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組織軍隊,擊退了圍困京城的瓦剌部隊。

    外患解除以後,明朝內部的變動才真正顯現出來,正如上面所說,一方面,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之役的功臣基本都折損在土木之變中,皇帝此後只能透過更大力度的支援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另一方面,明英宗迴歸以後,皇權的鬥爭越來越激烈,殘酷,朝堂越來越動盪。

    參考文獻:

    《明史紀事本末》

    《明英宗實錄》

    《順天目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榮耀20Pro和小米cc9Pro,其拍照攝像及綜合性能(不玩遊戲)哪個更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