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小羊羔8898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 2 # 芳蓀浥群

    人類字元或文字的演變(是指每一個最基本的原始字元,不是指後世的人們,根據字根和筆劃所造出來的文字,也不是指拼音文字領域裡直接用字母編造新詞的過程。但大多數字符在人類的原始時期已經創造出來的,故把這種思維理解為原始文明的發展過程,也不是沒有道理),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步驟:

    第一步:只有視覺意義的圖畫文字。這種圖畫文字或符號,通常會比較完整的描述物象。這一階段,人們根據自己所能見到的物象,直接在地上或其他材質上,用十分簡單的工具,描述物象實景,以便使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人能夠看到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無論作什麼努力,這些符號的痕跡肯定是無法“考證”的。因為那時的人們,只是想表達自己當時的意思,並沒有想到給後人留下“物證”,更不可能有照相、錄相、記錄技術。如果有人非要尋找這類證據,看看幼兒塗鴉、繪畫寫生也就能夠理解了。

    第二步:有視覺意義和簡單發音訊號的象形符號。它僅描述物象的主要特徵,現在還能看到的納西文字,以及在美洲發現的瑪雅文字,就帶有這個特徵。比如,畫羊,只畫羊角;畫手,只畫五指;畫腳,只畫腳趾;畫房子,只畫輪廓;畫人,只畫站立張開四肢的樣子等。這時的人們,通常會用不十分確切的“讀音”稱呼這個符號,直到多數人能夠發出差不多的“音”時,這個符號便有了自己的“稱呼”了,也就具備了原始的形聲字特徵了。

    第三步:同時兼有視覺效果和明確讀音的形聲字。最初是以不規則、不穩定的線條或粗糙符號,抽象描述物象,並且按照約定的發音或讀音在人群中進行交流與使用。後來,所使用的線條或符號越來越趨於規範與統一。早期的巖畫文字、楔形文字,以及現代還在使用的雲南麗江“納西文字”、湘西南的“江永女書”等,都屬於這個階段的文字。在漢字領域,因為發展的迅速與快速,直到目前,人們能發現最早的方塊字史料,也只有甲骨文、或陶文、或金文了。但甲骨文、陶文、金文已經遠遠先進於這一階段的文字。在甲骨文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只管拼命生活與生產,努力使自己儘量適應大自然,故沒有為後人留下可以考證的“字元記錄材料”。其實,從歷史發展來看,有無“字元歷史材料”都不能否認這樣的史實:在甲骨文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為著能夠使用“規範、容易使他人辨識的符號”,肯定經歷了漫長的摸索與思考,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與努力,也展示了祖先們的偉大聰明才智。

    第四步:規範字符時期的“大分裂”。即是說,在字元走向比較規範的階段,不同地域的人們,先後形成了兩個差異很大的發展方向:一個方向以原始字元為字根,繼續沿著“視覺特徵為主”的象形文字方向發展,形成以漢字(方塊字)為主體的視覺文字體系;另一個方向是從原始字元中抽象出一些比較有特色、有明確代表意義的有限字元,作為基本字元,開闢出一條以讀音和聽覺為主要特徵的“字元拼寫”道路,形成了以拉丁字母等為主要特色的“拼音文字”。

    曾經一些有意沿著“象形文字發展”的古老民族,因為外來勢力的徹底入侵而徹底消亡了,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印第安人、古美洲(中美洲的瑪雅圖畫文字,只是近現在發現了一些痕跡,其實早已滅絕了)等。同時,正因為華夏文明、中原文化、黃河文明的崛起與強大,漢字即方塊字才得以完全的保留下來,並且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在字根與筆劃的組合過程中,已經發展為十分龐大的“漢字世界”,也才能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得以順利、持續走向今天,並且依舊保持著生機勃勃的景象。不難預測,因為漢字的視覺特徵、單音節、延續思維等特點,必將承擔著未來人類主體文字的歷史重任!

    以字根和筆劃為基本特色的形聲字,漢字是唯一的完整代表。這種文字,不僅保留了視覺功能和發音效果、而且在後世的造字、用字、精簡、規範、整理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體現著人類自始至終的思維脈絡(老幾說字,其實質就是儘量展示方塊字元中,到目前為止仍有現實意義的這種思維脈絡)。因此,說漢字即方塊字,是至今一直沿用、而且發展最為完善、完美、實用的唯一原始文字,並不為過。

    在方塊字的基礎上,因造假夾註而產生了日本文字、因造字喃而產生了越南文字,因用方塊拼音而產生了北韓文字和南韓文字、因借用或仿造而形成了中國多個少數民數(如水族、白族、納西族、布依族等)的文字!但這些文字產生並延續的歷史並不很長,不過幾百年或千餘年而已。而且使用這些文字的地域也還時常在搖擺之中,不知是偏向使用完全的字母拼音文字,或是重新回到帶有象形特色的方塊字體系之中!但是,所有的結果,都必然會隨著區域性權勢變更影響,以及全球經濟實力的變化,最終走向更為明確、更為明智的道路上來!

    那些喜歡“拼音字母”的民族,是以有限(不同地域所選擇的基本字元不相同,所制定或規範的字母體系也就不相同)的發音和聽覺為特徵的字母形聲字為拼寫基礎的。並在此基礎上,人為強行制定了一些拼寫規則。又因為不同地域、不同權勢的影響,以及不同歷史時勢的差異,也就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拼音符號和拼音規則”,即形成了不同的“拼音語言”。

    最先出現的是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和埃及聖書字。在此基礎上,發展為塞母字母,進而發展為腓尼基字母。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分裂發展為希臘字母、卡那安字母、阿拉馬字母三個大系!

    希臘字母包括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俄特文字母。其中,拉丁字母又包括英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等,現主要應用於西歐、東歐、美洲、澳洲等地方,以及曾被這些國家徹底殖民化的地區。斯拉夫字母包括塞爾維亞文、保加利亞文、俄文、蒙文等,現主要使用於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俄羅斯、蒙古等地區。俄特文字母,即古俄特文,主要用於古俄特語。

    卡那安字母,包括古腓尼基文字母(已成古文字,不再使用)和希伯來文字母(即以色列希伯來文)。

    阿拉馬字母包括那巴特字母、敘利亞字母、古波斯字母、衣索比亞字母和印度字母。其中,那巴特字母,包括阿拉伯文、維吾爾文等,主要用於西亞、非洲一部分、中國新疆等地區。敘利亞字母,包括經粟特文、回鶻文、蒙文、滿文等,主要用於西亞、中國內蒙等地區。古波斯字母已成為古文字,未有進一步發展。衣索比亞字母和印度字母,包括梵文、印地文、高棉文、緬文、泰文、傣文、藏文等,主要用於印度、印度支那半島、中國西藏等地區。

    第六步:文字的大融合。無論結果和程序如何,未來的文字肯定是以視覺為主、聽覺為輔的文字體系(即10個數字、26個字母、幾千個常用方塊字為基本的民眾通用文字體系)。

  • 3 # 華夏欣

    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漢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最前人智慧的結晶,蘊藏著鮮活的生命。由以下幾點演變:漢字的結構

    1.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描繪事物輪廓,隨著物體輪廓確定線條曲直。

    2.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純抽象符合或在象形字上新增提示符合。

    3.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4.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某字由於意義引由產生分化字,分化字間就是轉註的關係。

    7.假借——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漢字的演變

    1.殷商甲骨文——目前中國已知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又名卜辭,象形為主。

    2.西周金文——青銅器,西周春秋。

    3.戰國文字秦系小篆——秦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的標準字型。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規範化的漢字形體。中國古文字的最後一個階段。

    4.隸書——由篆文向隸書的演變過程,顛覆漢字的象形性,使漢字由故文跨入今文字。

    5.楷書——漢字方塊字定型,魏晉以後流行至今,2000多年曆史。

  • 4 # 松風工坊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倉頡發明的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漢字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陸續出現過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各種字型.甲骨文通行於殷商時期,是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特點是筆形為細瘦的線條,拐彎多是方筆,外形參差不齊、大小不一,異體字較多.金文是指西周時期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特點是筆畫豐滿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勻稱,異體字也較多.篆書有大小篆之分,大篆一般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文字,小篆是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整理、推行的標準字型,此時筆畫簡化,異體字也基本廢除.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兩種,秦隸基本擺脫了古文字象形的特點,漢隸在秦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已經很少有篆書殘留的痕跡.楷書興於漢末,盛行於魏晉,一直沿用至今,書寫方便.

    草書和行書是輔助性字型.都出現在東漢時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白的《贈汪倫》是打油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