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kkkkkkkker

    有,不過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把東林黨全部清除,整頓吏治杜絕黨爭。二,打擊賣國奸商。三,收商稅,均田賦。四,大力發展火器。五,加強邊防,把滿清鎖死在關外。六,以盧象升為帥操練新軍,依靠火器,攻滅滿清。七,以洪承疇為剿賊總督,撲滅流賊。八,發展水利,種出更多的糧食,救災。

  • 2 # 使用者3807708025

    除如下部署,有可能,一,崇禎皇帝軍事親自統一指揮,調南方部隊,南北對進打擊起義軍,二,文官制定懷柔親民減稅扶持政策,安民,如回田,三年免稅。三,關外,滿人來犯,固堅城,大炮轟。打完談判,緩衝區物資,輸入先進文化,軟化蠻夷,有糧食酒肉,滿人就不想打了。

    四,你們又沒稿費,老問我問題。。。哈哈

  • 3 # 宇宙最銱

    放棄遼東,不代表金不入侵,這樣只會把前線引入內地,而金有遼東,更有實力。效果還不如招安李自成。明亡根本原因在文官集團,東林黨。他們導致黨爭,稅收政策嚴重有問題,農民稅負重,這問題不解決,還是亡。

  • 4 # 孝陵衛小校

    很難。

    遼東早就丟了,袁崇煥寧遠大捷以後,大明堅守的是遼西關寧錦一線,這是大明最重要的戰略要地。這一區域的存在與否決定著京師的防禦縱深,如果將遼東比作大明的大門,那麼關寧錦一線就是內院的門。如果連這扇門都不要的話,那麼大明就只剩山海關一個房門了。

    放棄關寧錦一線,不僅僅是山海關暴露在清軍鋒芒之下,更重要的是喜峰口等關口也成為了清軍想進攻便進攻的地方了。喜峰口等關隘就相當於是一個屋子的窗戶,雖然之前清軍也越過視窗入室作案,但連內院的門都沒有的話,其他口隘更是成為沒有玻璃窗的窗戶了。

    關寧錦一線的存在意味著對遼東地區的還有恢復的可能,如果沒有關寧錦一線,那麼整個東北就再也不是大明能夠觸碰的了。這就和三國時期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一樣,誰擁有漢中誰才處於安全之下,也同時掌握進攻對方的主動權。

    如果非要放棄關寧錦一線,那麼另一個動作也需要同時進行,那就是遷都,因為防線漏洞百出的京師防務已經將大明推向亡國的邊緣了。因此堅守關內已經不是能不能翻盤的問題了,清軍對關寧錦一線的佔領就像一個楔子,整個北部防線都鬆動了,大明如何翻盤呢?

  • 5 # 靜夜史

    這個問題非常無腦。

    把大門丟給敵人,又怎麼能夠保住整個庭院?

    主動撤出遼東已經不是能不能堅守關內,並尋求機會反敗為勝的問題,而是將整個遼東徹底讓給後金,任由其壯大,最後不得不被消滅的問題。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雖然非常普通,但是卻被很多人寄予厚望,比如邁向資本主義,比如剪除周邊少數民族的威脅。

    但是明朝表示:臣妾做不到啊!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對明朝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直接影響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

    在以小農經濟成為帝國基石的基礎上,能否適合發展農業,成為明朝擴張土地的重要參考。

    不幸的是明朝初期中國的氣候就開始逐漸轉冷,這使得遼東以北的地區越來越不適合堅守。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於1435年撤銷努爾幹都司,放棄了對遼東以北的統治。

    所以放棄東北的土地,明朝一直在主動地做。

    因為以農業稅和鹽稅等單一稅種為主,因此明朝在朱元璋改革了稅收制度後,稅收水平就一直處於非常低的水平。並且隨著氣候轉冷,耕地面積逐漸減少,明朝的農業稅越來越低。

    一般而言,當農業無法滿足稅收需要時。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是增加稅收的重要手段,從宋朝時期開始中國的商業稅就佔到了帝國稅收的一大部分。

    但是明朝初期,東南沿海的倭寇日益猖獗,為抵禦倭寇,朱元璋撤銷了市舶司等一系列對外貿易機構,明朝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閉關鎖國,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1571年隆慶開關。

    而即使是1571年隆慶開關,區區一個月港的稅收水平,也遠遠比不上宋元期間。

    因此終明一朝,明朝的稅收水平都遠遠少於其他朝代。

    我們知道對外開拓和維持較大疆域需要大量燒錢,在明朝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像遼東以北這樣的無足輕重的土地,就紛紛被放棄。

    再加上小農經濟固有的封閉性,使得以小農經濟為帝國基石的明朝更加內向。

    這也導致了從明朝前期開始,特別是朱元璋駕崩之後,明朝的疆域就開始不斷縮水。

    這當然很要命!

    應該說在明朝財政收入水平很低的情況下,主動放棄一些所謂的入不敷出的領土,比如安南,對於維護明朝的統治,減輕所謂的民眾負擔,有重大的意義。

    但是隱患也是透過這樣的方式種下的。

    我們知道長城以北的東北以及蒙古高原地區氣候寒冷,環境惡劣,特別是蒙古高原,根本就不適合發展小農經濟。但為何唐朝等漢家王朝,還要不斷地向北進攻,陸續消滅東突厥、西突厥等一系列少數民族政權?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我們知道自古以來,東亞地區就是以中原王朝為核心而建立起來的朝貢體系,其影響的範圍是相對固定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中原王朝佔據的土地越多,就意味著其他少數民族佔據的區域越少。

    土地小,沒有資源,沒有迴旋餘地,他們發展壯大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

    反之,如果中原王朝佔據的土地面積狹小,比如北宋,那麼周邊就極其容易出現國土遼闊的強悍國家,例如遼,例如金。

    此時的明朝面對的就是這樣的情況。如果明朝主動放棄遼東,固然可以節約一大部分資金,但是卻在客觀上給了後金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發展壯大的優越條件。

    明朝末年,在明朝相繼放棄了撫順、遼陽、廣寧、瀋陽、鐵嶺等一系列遼東城市之後,後金在遼東的根據地連成一片,勢不可擋。

    從這一角度考慮,孫承宗苦心孤詣耗費巨資打造的關錦防線,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他的方式卻十分欠佳。

    所以主動放棄遼東,絕對是下下之策。

    如果明朝主動退出遼東,失去的不光是壓制後金的重要支點,減少自身的戰略縱深,更會助紂為虐,為自己的滅亡敲響喪鐘。

    想翻身?翻車還差不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6 # 庭州行者

    明朝早些放棄遼東,那可能會滅亡的更早。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既然明朝和後金在遼東的僵持對明朝產生了巨大的戰爭費用,拖垮明朝的財政,那麼將遼東放棄,就能省下一大筆錢,還能將遼東的精銳部隊調往內地去剿滅農民起義軍,多好的計劃啊!明朝怎麼就想不到呢?

    如果真有人這樣認為,那麼只能說明,他極大地低估了遼東對於明朝的重要性。明朝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和後金在關外保持勢均力敵的對峙,這與遼東的戰略作用密不可分。孫承宗構築的關寧錦防線,就是透過將錦州,寧遠和山海關連成一條巨大的戰略防禦帶來實現對後金擴張勢頭的遏制的。一旦明朝放棄遼東,那麼,明朝在東北邊境的防禦只剩下了山海關這一點,如此一來,後金則可以毫無顧忌地集中力量攻擊山海關,明朝根本擋不住。

    同樣重要的是遼東的人口。遼東地處明朝與女真的邊境地區,當地民風彪悍,且百姓長久以來與女真的關係密切,相比後金的侵略,遼東百姓顯然是更加痛恨明朝的橫徵暴斂。所以,如果明朝放棄遼東,那麼遼東的百姓應當如何安置?

    如果將遼東的百姓遷往內地,無疑更加加重了內地的土地矛盾,因為明末的土地兼併本身已經很嚴重,供自耕農耕種的土地已經所剩無幾,遼東的百姓再遷入內地,無疑會與內地的百姓“爭奪資源”,進一步激化內部矛盾;

    如果將遼東的百姓留在遼東,將其拱手送給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這無疑增長了滿洲的實力。因此,如果明朝全面放棄遼東,這將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更何況,明朝最為精銳的關寧軍,就是由遼東百姓組成的。

    退一萬步來講,即使明朝放棄了遼東,且滿洲沒有攻破山海關,明朝就一定能夠收拾殘局嗎?

    明朝末期的大動盪,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明朝社會兩百多年積弊的大爆發。

    以流民問題為例,明朝之所以出現大批的流民,就是因為朱元璋的戶籍制度將農民和軍戶限制得太過於嚴格,導致其不堪重負,只能逃跑,這個問題在明英宗時期就已經非常嚴重,且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當初王陽明所謂的剿匪,就是去收拾這些流民。

    到了明朝末期,隨著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以及皇族親王數量的激增導致的土地集中,流民的數量越來越多。而明朝政府對於這一點,絲毫沒有辦法。

    再比如,明朝的財政收入太少,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大的問題。宋元兩朝,因為實行開放的海外貿易政策,每年從市舶司所賺取的貿易稅款數量非常之大;而明朝則一直實行海禁政策,導致了海外貿易的停滯,以及走私的泛濫;雖然隆慶年間開放了月港這一小港口,但一方面由於其地理位置的原因,貿易量較少,每年只有幾萬兩的收入,另一方面由於大的貿易參與者早已習慣了沒有任何關稅的走私,所以根本不透過月港進行交易。所以,明朝的財政收入來源一直非常單一。一旦遇到大的天災,那麼這種脆弱的資金鍊就會立刻斷裂。

    以上兩個問題,只不過是明朝末年諸多問題中的滄海一粟,在重重危機之下,明朝已經是一座支柱坍塌,地基腐壞的大廈,再如何修補,也挽救不了其失敗的命運。皇太極的滿洲,只是一臺巨大的推土機,極快的加速了這座大廈的坍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建涼皮調料水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