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評述】

    人與人的天賦都差不多,但因為“好學”使人與人產生差距,那什麼是“好學”?

    孔子說:“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不貳過”是什麼?

    是學以致用。學以致用是什麼?

    就是把理論(良知)變成人的本能。說白了就是把理論(良知)修煉成為人的習慣,讓良知成為人的一部分。只有如此人才可謂學以致用,只有如此人的一言一行才能都符合道(理論)。如果學不到家,就會像段譽的六脈神劍一樣,時靈時不靈。

    就如文中的“不遷怒,不貳過”。面對錯誤不推卸,有錯就改,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正確思維。但如果我們修煉不到家,遇到錯誤就會不自然的想著怎麼推卸責任。而推卸責任就是再次犯錯。如此一錯再錯,就會把事情推向更復雜、更困難的境地,這就是錯誤價值觀導致可怕惡性迴圈的可怕後果。要避免這種無畏的錯誤,就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良知)。大家不妨想想,如果犯錯了,我們想的是怎麼改正?怎麼補救?這是不是比推卸責任更有意義?是不是更有利於事情的解決?

    正確思維(理論),正向的價值觀(良知、理論),產生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才能實現正確價值觀的價值。正確的目的產生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才能實現所立下的目標。

    而以上這一切的一切,想要擁有,就必須“好學”。不學,致良知(理論)等等東西是無法明白其中涵義的。連涵義都不明白,談何“知行合一”,談何把良知變為人的本能。沒有把良知變為人的本能,那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有可能出錯。一錯再錯,想成功,難!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敢用一錯再錯的人的!用人如此,做事亦是如此。是以人應當“好學”。

    只有好學,才有機會把良知變成人的本能。只有把良知變成人的本能,人的言談舉止,才能規範;規範了,人才是人才。就如馬雲,他說的是管理,寫的是管理,讀書讀的是管理……一切的一切離不開管理(良知)。而在反觀大部分,一下子聊旅遊,一下子說打牌,再一下子就聊八卦……比一比才知道差距在哪!畢竟人的精力有限,想成功就應該把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千事萬事只是良知這一事)。如此才能從容應付,才能有所成就。

  • 2 # 陳廣逵

    這個內容出自《論語·雍也》

    [原文]

    [原文通釋]

    魯哀公問:“弟子中誰是喜歡學習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好學,不遷怒於人,不兩次犯同樣的錯誤。可惜短命死了。現在沒有好學的了,沒有聽說過好學的人啊。”

    [註釋]

    ①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洩到彼人身上。遷,遷移。

    ②不貳過:“貳”是“重複”“一再”的意思。過,過錯,這裡用作動詞,犯錯誤。

    ④亡:通“無”。 

    [解讀與點評]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應該是孔子七十歲以後的事了。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在眾多弟子中,孔子只認為顏回真正好學,顏回死後,已經沒有如此好學的人了。孔子曾經自道,說自己與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好學。

    看起來,孔子的好學標準是很嚴格的,“好學”的品質不是隨便什麼等閒之輩都可以有的。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孔子說到顏回好學時,不說他文學、歷史、語言達到什麼程度,而是特別談到他“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哀公問誰好學,孔子卻說了這兩個品德,一定有所指。而且“不遷怒”與“不貳過”已經超出“學”的範疇,是道德修養範疇的問題,大概也有開導魯哀公的目的。

    “遷怒”是一種病態行為,這大概是許多人都有過的行為,把“對甲的怒氣發洩到乙身上”,或把“因自己的不當而造成的錯誤發洩於物品上”。

    《世說新語·忿狷第三十一》記錄了兩個故事。

    其一:“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jī)齒碾之,又不得,瞋(chēn)甚,復於地取內(nà,同“納”)口中,齧(niè)破即吐之。”(“王藍田性子急,曾在吃雞蛋時,用筷子刺蛋,沒有刺到就大發脾氣,拿起雞蛋扔到地上。雞蛋在地上旋轉不停,又下地用木屐齒去踩,又踩不到,越發生氣,又從地上抓起雞蛋放到口中,咬破之後就吐出來。”)

    其二:“桓宣武與袁彥道樗蒱(chūpú,一種賭博遊戲),袁彥道齒不合,遂厲色擲去五木。溫太真雲:“見袁生遷怒,知顏子為貴。”(桓宣武與袁彥道賭博。袁彥道的色子總擲不好,於是憤怒地把色子扔了。溫太真說:“見到袁生遷怒於物,才知道顏子的可貴。”)

    這裡只舉了兩個遷怒於物的事例,沒舉遷怒於人的事例,說穿了這兩件事其實仍然是遷怒於人——在他人面前,王藍田因為沒刺到雞蛋很沒面子,於是才有了“大怒”“擲地”“碾之”“齧”“吐”的行為;袁彥道與桓宣武賭博,因技藝不高運氣不好,又不能向桓宣武發脾氣,於是只好“厲色擲去五木”。

    “貳過”雖不是病態行為,但也不能算好的表現。一種錯誤豈能一犯再犯!

    “不遷怒,不貳過”是相當高的性情修養。從本章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強調人要重視道德情操的養成。

  • 3 # 王貞才

    這句話是出自《論語.雍也》裡的孔子和魯哀公的對話。

    原文是”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人宜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意思是說,顏回在二十九歲的時候頭髮就全白了,又過早的死了。孔子非常傷心,大聲的痛苦。說自從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弟子們顯得格外親近。”魯哀公後來又問:”你的哪個弟子最愛學習?””我有個叫顏回的就愛學習。他還有很多優點,他如果生氣了,從來不抱怨別人,不把氣惱撒在別人身上,更不傷害別人。他還有一個優點,從來不重複犯錯誤,知錯就改了。可是他死的太早了,顏回死了,再也沒有這樣的學生來繼承我的事業來傳播我的思想了。”

    看來就是孔子對顏回的死感覺非常痛惜。所以才說了一些悲痛和悲觀的話。在《論語.先進》曾說過:”顏回死,哭之慟。”

  • 4 # 眼到心到

    孔子對顏回的死很痛惜。顏回是所有弟子中最好學、明理的,從來不把怒氣發到不相干的人身上;同樣的錯誤,他從來不會犯第二次。

  • 5 # 餘太平

    大聖孔子再論語中唯一承認自己的是,

    無他,好學而已,好古以求敏,

    孔子十五志於學,想想還是非常恐怖的,

    十五歲就立住人生大志,非常了不起,

    直到28歲才開始讀書覺知立志,所有相差甚遠。

    那麼我們再復聖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

    我們發自內心問問,難道是顏回沒有謀生的能力,

    為什麼日子如此清貧而不覺得痛苦難過,

    最簡單的原因是回找到人生的道路,

    那就是成為一代聖人,一個和孔子一樣偉大的人,

    先立住了心中至高無上的大,

    內心有篤定,有期盼,所以在外界的在乎甚微。

    顏回的好學程度在諸弟子中排名第一,

    有孔子的第一和他對比,自己頂多舉一反三,

    顏回舉一反十,人生境界高度不同。

    我們在理解,不遷怒,不貳過。

    不遷怒實際上恕道,是推己及人,

    不會去為難別人,這種很難得,

    常人很能做到,好比早上出門打錯了車,

    然後一整天心情都不太好,

    但是顏回呢,只會針對某件事,

    到了某個人就停住了,

    實際上此種心境常人難以做到,

    在生活中,大部分可能因為男女朋友之間不開心,

    把情緒帶到工作和生活中,

    或者工作不開心,把情緒帶到生活和家庭中,

    其核心,還是沒能找到人生目標,

    或生活方向。

    我們在看看不貳過,

    實際上是忠道,說的是自己,是對自己的要求,

    所以,我們要注意孔子所說的每一句話,

    每次說話都是仁義兼備,看這次忠恕兼言。

    實話實說,相對於不遷怒,我能做到,

    但是不貳過確實有點困難,

    這需要極其大的智慧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很多問題並不能不貳過,但回能做到。

    就是一件事不犯同樣的錯誤,

    比如,學習中專注力不夠,或粗心大意,

    或不能理解他人,等等一類的。

    在日常,有什麼錯誤是我們犯了一次以後不犯二次的?

    在這裡我們就能看出顏回的神奇之處,

    是真正的大道實踐者,不是空想者。

    也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當我們把自己視角轉換到二千多年前的顏回,

    試問下,我們能做到麼?

    如此安貧樂道。

    安貧 實在是對錢產生出的浮躁之所戒,

    樂道 則更是對圓滿生命的偉大呼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卡被單項凍結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