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老三逢
-
2 # 使用者64077389477
這正是古人聰明之處!古時候人的酒都是用糧食釀造的,糧食在發酵的過程中,除了產生乙醇之外,還會產生少量的甲醇,和其他的雜醇油。
不要小看這些甲醇和雜醇油,喝了酒之後會感覺到上頭,這是酒中所含的甲醇和雜醇油在作怪,甲醇和雜醇油含量高的酒,喝多了會很不舒服,頭痛欲裂,眼冒金星,這是甲醇傷害了視神經系統的表現!
甲醇和雜醇油都比較容易揮發,在溫酒加熱的過程中,已經揮發了一部分,對人體的傷害就少了很多,古人雖然說不出其中的道理,在實踐中無意發現了這個秘密,就這樣一直流傳了下來。
用工業酒精勾兌香精來冒充糧食釀造的酒,這也是不法之徒獲利的手段之一,如果喝完酒後第二天還感到頭痛眼發脹,這多半是喝到了工業酒精勾兌的酒,裡面的甲醇和雜醇油都超標了,在購買名牌酒的時候,如果價格特別便宜這多半是偽劣假冒產品,不要貪小便宜上了大當。
-
3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品酒”之――
溫酒是為了喚醒酒的靈
古人喝酒,講究頗多,其間不乏“品正、器美、令雅、禮儀”諸多繁文絮節,今人亦多有不解,然無論雅俗俚野、公子王孫、江湖村夫對於篩酒、溫酒之摯愛非今人之能理解。
古人所謂釀酒者,糧食自釀小作坊居多,一句“臘酒渾”足以道明其蒸餾技藝不精,就是現在豫東地區產的酩醯酒,肉眼就能看出其間雜質,用紗布“篩”一下是必要的。
溫酒之法一,一大盆熱水中置一小盆,眾人用木勺取之,《三國演義》電視劇中有演繹,《水滸傳》中說陸謙、富安到了滄州管城營請管營、差撥時支走李小二時說只有要熱水時才讓他進來,也是自已溫的。
溫酒之法二,用角、壺等把篩好的酒放在熱水中由客人自溫自飲,店小二不停地把篩好的酒輪換,當然有較好的黑陶之物,亦可放在炭火旁烘烤加熱的。有句詩叫焙火小酒爐的大抵就是如此。
溫酒之法三,用特製的陶壺直接用炭火或者麻秸稈、芝麻稈之類燎燒,冒出氣泡為止,這個不用問古人,我老家豫東一些老人現在還是這樣喝法。
溫酒之時,今人多以甲醛釋放為由頭說古人之溫酒是出於無奈,其實不然,古人篩酒、溫酒並在其中加入嫩薑片之類實在是生存的規則,是生活的智慧,是生命的尊重,更是對酒的禮遇。
溫酒,實在是要喚醒酒的靈啊。
-
4 # 趣史筆談
因為古時候的釀酒工藝並不成熟,因此需要透過溫酒的方式來健康的喝酒。
古時候的釀酒工藝並不成熟,這就導致了古人喝的酒裡面甲醇的含量會比較高。乙醇到底有多厲害呢?在這之前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現代的假酒吧,相信假酒的威力大家都有所耳聞。2004年,廣州發生飲用甲醇超標的假酒事件,最後的結果導致14人死亡,41受傷的局面。而主要銷售人也在一審以銷售有害食品的罪名判處死刑,剩下的14名從犯也被判處1年~1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瞭解了現代假酒事件之後,再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甲醇這個小玩意。甲醇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有毒液體,也就是說在表面上看起來跟咱們平常喝的酒精是沒啥區別的,畢竟甲醇也算得上是乙醇的雙胞胎兄弟。但是它們喝下去對人體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甲醇可以導致人類胃痛、頭暈、失明甚至是呼吸衰竭而死亡,所以人類喝它無異於是喝毒藥,喝少了就是慢性自殺,喝多了就是直接自殺,所以甲醇的威力不可以小看。
從現代的思維充分了解甲醇以後,讓我們把思維再回到古代。我們之前也說了,古代的酒裡面甲醇的含量是比較高的,但是甲醇有一個特性,它的沸點比較低,一般來說在55℃左右它就會沸騰,也就是說只要加熱到55℃,古酒裡面的甲醇就會被蒸發出來,酒裡面的甲醇含量就會進一步降低,這樣飲用起來就會比較安全。
其實以古人的科技水平要發現甲醇這一個問題還是比較難的,估計這也是古人總結而來的經驗(就是說古人剛開始喝酒也是不溫酒的,只是後來偶然發現酒溫著來喝會比較健康,所以就一直溫著來喝了)。其實古人的科學大部分都是隻看結果,不看過程的。這樣的好處是一旦有了什麼發現就可以馬上應用出來,但是缺點就是這樣只是憑經驗得出的東西會缺乏一套系統的理論(就是說我只要得出這個結果,但是並不需要知道為什麼會是這個結果),這也是我們近代的科學為什麼會落後西方的原因。因為古人的這種科學思維是很難產生質變的,永遠都是停留在量變的階段,很難產生大的科學發現。
-
5 # 麼麼兔小小隻
發酵的酒,細菌多,不蒸餾的年代,煮酒是對的。
古人的酒,作用是去水髒之寒(腎、膀胱,為五行水髒)。
古人服用補腎的藥劑,多是用溫熱黃酒送服。
-
6 # 舊時樓臺月
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注重禮節,以“禮儀之邦”著稱。周公做禮,制禮作樂鞏固周朝天下;孔子倡導恢復周禮,想要挽救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局面;荀子倡導禮法結合,給百姓設定一種強制的道德原則,以此穩定社會秩序。
禮貫穿了從古至今,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家庭生活中,我們尊老愛幼;社會生活中,我們禮貌待人與人為善;自身方面,我們要求容儀有整;就連在飯桌上我們也有各種各樣的禮儀。
酒在中國的歷史悠久,最早的酒出現在夏朝,酒在華人的飯桌上一直是不可少之物,家有喜事,需喝酒助興;家遭變故,也借酒澆愁。而當禮與酒相遇,華人對喝酒也頗有講究,喝酒也有一套禮節。
古人關於喝酒的時間有嚴格限制,飲酒的時間在西周時就已經有了嚴格的規定——只能在冠禮、婚禮、喪禮、祭禮或喜慶典禮的場合下進行飲用,除了這幾個時間飲酒就是違背禮節。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酒的種類極大增多,飲酒的時間也就沒有了這麼多的限制。在現代社會,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隨時隨地飲酒。
除了在時間上有限制之外,順序上也有嚴格限制,《鴻門宴》上項羽、劉邦、項伯等人的位次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古人在敬酒和勸酒上也有很多規矩,正人君子飲酒三杯即止,勸酒時也要遵循“三杯即止”。
古人喝酒除了需遵循禮節,有很多規矩之外,喝酒之前還要先溫酒。這是為什麼呢?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的酒都是純糧食製作的,酒中除了乙醇外,還蘊含了大量的有害物質,例如甲醇、乙醛、雜醇油等。同時,古代不成熟的釀酒工藝又會極大地增加有害物質的量,比如甲醇就會增多,如今我們知道甲醇達到一定溫度就會揮發,古人雖然不懂這個原理,但他們在長久的飲酒歷史中,也能總結出這一規律,因此古人在喝酒前總是要先將溫過才喝。
其次,白酒是非常嗆人的,但是當你將酒用溫水溫過後能極大的減少那種嗆喉嚨的感覺,也不會破壞酒的口感。而且將酒溫過之後再喝不會對胃造成傷害,也能夠有效地降低對我們身體內的器官造成的刺激,對我們身體健康也有一定的幫助,並且溫酒還能夠減輕易醉程度。
最後一點是因為古人喝的白酒都是純糧食自然發酵而釀成的,雖然味道比較香,但是其中蘊含了非常多的雜誌,用溫水溫過之後再喝的話不但有殺菌的作用,而且不僅不會破壞掉白酒的香味,反而會增加其香味。
-
7 # 本草百曉生
這個問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就已經作過回答。
眾所周知,《紅樓夢》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它裡頭包含的佛、儒、道思想,以及古典文學知識,甚至醫學等傳統文化曹雪芹都有一番研究,從裡面看,曹深懂醫道。據說曹本身熱愛喝酒,因會講故事,常在酒館裡說書,但他從不喝冷酒。為啥?
他借用賈寶玉來說明原因,在小說中,寶玉愛喝冷酒,有次被朋友看見,便勸阻說,這個使不得,吃了冷酒,寫字會打顫兒!
這可不是曹雪芹自己瞎編的,而是喝酒的經驗之談。
為什麼會這樣?
酒在中藥藥劑裡頭,雖屬性溫熱,但若是冷酒的話,則是溼冷兼黏滯,這時你冒然喝下去,五臟要運化它,首先得溫暖冷酒,耗損比平常更多的能量。用中醫的術語講,那是損陽氣。長期以往,會導致五臟陽氣俱損,導致中風,全身乏力、易疲倦。
由此類推,你也就明白,為什麼中醫向來反對你吃冷飲,跟這個喝冷酒其實是一個理!
生病是長期壞習慣導致的果,中醫講養生,講協調,就是幫你調整生活習慣,所以才會出現各種看似苛刻的忌口。只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你將百毒不侵,長命百歲也不是夢!
回覆列表
古人喝酒講究溫酒很為講究,其目地是將酒加熱,把酒中的烈性酒精加熱散後,酒精的度數降低了,成為平性度數,喝起來綿順幹甜可口,能軀寒暖胃的功效,優其招待客人和尊重長輩的心願,都來溫酒招待,表示對長輩和貴重朋友的愛戴和誠意之舉習慣。這種傳承至今到現在我們還用熱酒的習慣來飲用,優期現在的白酒冷喝容易傷神酒醉,如果加熱喝就不顯得頭痛傷神了,所以,古人的探索都是經過多年的實用經歷總結成功的經驗,對人身有很大的建康因素和愛好的,希望愛酒者為了建康的角度不訪也施用溫酒的方法使用,又不失愛好,也更對身體有益!
回答完畢,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