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電視劇朱元璋中,講到老朱收了20多個兒子,老朱收乾兒子有什麼用意呢?
6
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朱元璋的軍事才能的確出眾,但是當政權逐步穩固、地盤逐漸擴大,尤其是稱帝之後,朱元璋是不可能再親自率軍作戰的,因此收養義子便成了朱元璋有效控制軍隊的一種手段。所以,朱元璋收養義子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

    朱元璋收養義子的目的

    亂世之中,天下紛爭,這種時期可以說是最為混亂的,而在朱元璋之前,亂世之中部將殺死主將、武將殺死君王謀求上位的事例屢見不鮮,相應的義子殺死義父的事情卻比較少,而像呂布那樣連殺兩位義父的實在太少,而且名聲實在不咋地。

    在中國古代,封建宗族禮法觀念很強,因此才會有君父、子弟兵、父母官這樣的稱呼。亂世之中,主帥與部將、君王與將領這種上下級關係並不穩固,而義父與義子這種宗族禮法關係則要相對穩固的多,正所謂“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

    那些亂世中的孤兒,通常都是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中長大,不但生存能力極強,而且父母早亡、四處流浪,只求能有口飯吃,苟全性命而已。通常在流浪中,又受盡了顛沛與欺凌,因此對別人賜予的恩惠格外感念。這樣的孤兒一旦被收為義子,大多會誓死效忠,忠心程度極高。

    因此,亂世中收養義子幾乎成了一種慣例,比如李克用的十三太保、關於的義子關平等等。

    朱元璋的義子們

    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一生收養義子二十多個,他對這些義子傾心培育,而這些義子也為朱元璋的功業幫助極大。簡單介紹一下其中比較突出的幾位:

    1、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大姐的兒子,小名保兒,幼年喪母,後跟隨父親李貞投靠朱元璋,被朱元璋收為義子,改名朱文忠。李文忠對朱元璋的幫助有多大,就不用贅述了吧,因功被封曹國公,死後被追封為岐陽王。詳見《明書·歧陽王李文忠世家》。

    2、沐英。沐英是定遠人,幼年喪父、八歲喪母,成為孤兒後到處流浪。朱元璋在遇到他後,將其收為義子,交由馬皇后撫養,改名朱文英。從十八歲開始,先後參與征討吐蕃、雲南等戰役,因功被封西平侯。在平定雲南後,沐英奉命鎮守,逝世後被追封黔寧王。詳見《明書·黔寧王沐英世家》。

    3、何文輝。滁州人,朱元璋攻下滁州後,14歲的何文輝被朱元璋收為義子,改名朱文輝。成年後先後參與平定江西、福建、陝西、四川等戰,功勞甚大。詳見《明史·何文輝傳》。

    4、徐司馬。揚州人,9歲成為孤兒,後被朱元璋收為義子,改姓朱,小名馬兒。長大後,出入侍從於朱元璋左右,後出任總制,隨從常遇春鎮守婺州。後來又跟隨李文忠北征,活捉了元宗王慶生。詳見《明史·徐司馬傳》

    5、平安。濟寧衛指揮僉事平定之子,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其父死後,襲父職。平安雖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中沒能建功,但卻在靖難之役中屢敗朱棣,斬殺其將數人。詳見《明史·平安傳》

    除了以上幾位之外,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還有朱文剛、童真、金剛奴、朱文遜等人,其中朱文剛戰死於處州之亂,朱文遜則戰死於太平,

  • 2 # 致守仁

    守仁君想說,朱元璋軍事才能高不假,但是有本事他一個人去打仗,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朱元璋手底下必須要有人。當然了,朱元璋手底下的老夥計,像徐達,湯和,常遇春,鄧愈,傅友徳,沐英等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猛將和名帥,手下李善長,胡惟庸,劉伯溫等人又都是運籌帷幄的智囊。那朱元璋為什麼還要收那麼多義子呢?

    原因就是,朱元璋他怕呀。

    當時天下大亂,人人都想在這亂世裡分一杯羹,君君臣臣這種倫理道德早就被他們踩在腳底下蹂躪了不知道多少回,為了利益,又有什麼值得去堅守。

    遠的不說,淮北紅巾的趙均用,兵敗後投奔毛貴,沒多久就把毛貴給幹掉了。

    還有朱元璋的大敵陳友諒,也是有名的專業殺上司。他先投倪文俊,後來倪文俊叛亂,陳友諒毫不猶豫地背叛了上司倪文俊,藉著倪文俊的屍體上位,隨後又把自己原先保護的天完皇帝徐壽輝給挾持,隨後又殺了徐壽輝,自立為帝。

    就說他朱元璋自己,不也是先反郭子興,後殺小明王?

    這種事情在當時的亂世實在太多了,朱元璋廣收義子,這些義子在朝,就是朱元璋的貼身護衛,是他的最後一道防線,在野,就是朱元璋能掌控手下軍隊的保障,萬一徐達,湯和等人心懷不軌,朱元璋也不至於成為一個孤家寡人。當然了,朱元璋對徐達等人也是很信任的,但是有那麼多前車之鑑,朱元璋不得不用手段保護自己。

    而且能被朱元璋收為義子的人,也都不是平庸之輩,像李文忠,朱剛,平安,朱文遜等人,也是個個能征慣戰,在朱元璋稱帝的路上立下汗馬功勞。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春秋晚期,齊國之政皆歸田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宗族的勢力。公元前672年,陳國公族陳完受到陳宣公的猜忌,躲避災禍到達齊國,成為齊國田姓始祖。200年後,延傳八代至田常繼承了宗主之位,開始有計劃地驅逐和殺死姜姓齊國的公族,獨攬齊國大權。田常已權傾齊國,卻憂慮田氏勢力不夠穩固。因此挑選身高七尺以上的齊國女子100多人做後宮姬妾,讓賓客侍從隨便出入後宮,不加禁止。到田常去世時,姬妾已生下七十多個兒子,皆號田氏族人。由此,田氏一族獨大,在公元前391年,成功取代姜姓齊建國。(田氏代齊)

    中國固有的家族倫理觀念,使得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宗族成為政治勢力最為穩固的一環。任人唯親是一個古老的傳統,蓋因政治忠誠度以保證,只能以血緣關係來衡量親近程度。呂思勉先生說:“復仇之風,初皆起於部落之相報,雖非天下之公義,猶有親親之道存焉。”親親之道,即是周王朝提倡的家族倫理觀。《禮記.曲禮》:“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佔據主導地位,“不復仇,非子也”。《漢武大帝》裡就有小劉彘為張湯斷案,言及血親復仇不為死刑的說法,引得漢景帝頻頻頷首點贊。

    有這樣的社會風俗的引導和地域文化的潛移默化,華人對家庭的重視程度遠較其他古文明要鄭重和嚴肅的多,一般的大族人家都設有公祠,有族長主持重大事宜,像添丁進口、束髮就學、婚姻等等,當然還有違反族歸的處罰也包含在內。《白鹿原》裡有關於這一段的描寫。族長的威嚴在舊時代,幾乎不可違反,巴金的《家》就著重描寫了族長在封建禮教下的威嚴和守舊。

    (白鹿原)

    有了這樣的文化,就容易理解華人為什麼熱衷於多子多福了,這種民族的記憶和慣性延續了幾千年,自然有其文化脈絡。多子意味著勢力雄厚,不被欺負,甚至還能集眾人之力建立起來威勢。而且由於有約定俗成的關於家族倫理的社會道德約束,這種威勢的基礎是穩固的。由於出色的政治可靠性,每逢亂世,流民遍地,失怙孤兒很多,這就為朱元璋建立自己的私人勢力提供絕佳的人才選育群體。

    這些義子們情知自己的身份不可能與正牌兒子爭奪繼承權,又因為是義子的原因而不能真正為異姓大臣所信任,由於自小即生活在朱元璋的羽翼之下,所謂知子莫若父,日日訓導,就天然形成了政治隸屬關係。一般而言,義子的婚姻大事,也都是朱元璋和馬皇后一手操辦,那麼派出義子執行任務,除了家族倫理的顧忌之外,又多了一層人質在手。因此,義子所有的權勢都來自朱元璋的賜予,其政治忠誠度甚至比之於親子還要優越——親子有繼承權,有取而代之的動機。

    因為義子清楚自身的處境,如果不能有很大的用處,將會毫無地位,所以義子的努力程度也為親子所不及。本來,收養義子也不是廣設慈善,是擇優而選,基本都是天賦異稟或者骨骼清奇者才能有幸被選中。對於亂世中流離失所的失怙兒童而言,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能被收為義子,除了能活下去之外,還能擁有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這種賜予的恩惠,也是政治忠誠度的一種保障。

    最後,戰亂不斷,免不了傷亡。軍士遺孤能夠被收為義子,養在後宮,也能讓前線將士感到朱元璋的關懷,無後顧之憂,忘死拼殺——這也不失為鼓舞士氣的好方法。所以,每逢亂世,但凡能夠建功立業的大政治家或軍事家,基本都有收義子(領養)的做法。不僅僅是朱元璋一個,而且朱元璋本身也是郭子興的義子。不過,當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就對將領和權臣收義子建立私人勢力的行為不能容忍。天下已定,這些人再收契子(義子),意欲何為呢?

    (朱元璋義子多位軍中驍將)

    所以,朱元璋收義子的行為是中幾千年來的家族政治的延續。因為中國沒有上帝,沒有形成契約社會,也沒有西方封建騎士約定俗成的效忠義務,在傳統的家族倫理觀的影響下,對於外姓人總會隔著一層,不能全部信任。朱元璋就是在郭天敘的擠兌下才形成後來的人際觀——信任自己的宗族。

    朱元璋家族本就不是大戶人家,人丁不旺(到了他這一輩才旺起來)。朱元璋分封土地給眾多兒子,讓他們到各地鞏固朱家打下的天下。讓義子們到軍中效力,控制軍隊。到了朱元璋後期,能夠從容完成對中央權臣集團的清洗,與朱元璋的兒子們已經成年鎮邊,義子們已經能夠掌控軍中局勢的背景不無關係。

    因此,收義子,其本質上是封建社會人身依附關係的表現形式,帶有政治、經濟等利益上的考量,是建立私人勢力範圍的通常做法,是中國家族倫理觀念千年來形成的文化傳統的必然結果。

    直到如今,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收義子也還存在著,也還在發揮著效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宜葡萄的光照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