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得心電影

    這是一部義大利的愛情傳記電影-《郵差》,我非常喜歡這類詩歌慢慢改變一個人的電影,這還是一部情緒飽滿的義大利電影,給聶魯達送信,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這部電影的主題同時令人遐想連篇,聶魯達出現在的這個連自來水都不通的義大利小漁村,為一個普通的郵差帶來了靈魂與月光。經典到讓藝術傳播到普通人的心裡!

    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穫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整部影片幽默而富有深意,聶魯達象徵了人類對理想的追求,影片對他離開後的一年著重表現,這點很特別,那種理想過後歸於平淡的哀愁,影片把握的細膩有味,但當我們的郵差真的變成詩人,他的聲音又淹沒在了“理想”中,特別好。其實,最打動我的不是地中海的鄉村風景,也不是聶魯達的優美詩句,而是人與人之間那種質樸而又真誠的情誼,男主角身患心臟病還堅持出演也尤為動人,戲劇性的是在本片殺青後不到12個小時,男主角心臟病發作去世,跟本片的結局不謀而合,使得這部電影更具悲劇色彩,真是讓人感嘆不已!

    僅在這部電影拍攝完畢的12小時後,飾演馬里奧的MassimoTroisi就因心臟病發作,英年早逝。馬里奧留給聶魯達的是關於於我們這個美麗的義大利島的那段話,MassimoTroisi留給觀眾的是一部《郵差》,我想,那都足夠讓我長久的凝視遠方,回想在這個世界上丟失和忽略的一切。馬里奧和聶魯達的友情,離別時的擁抱,和義大利小島的海景一樣動人;馬里奧為聶魯達錄下的海浪聲,叢林風聲,如他寫下的詞句一般,讓生活充滿了詩意。

    電影的鏡頭直白而不粗糙,別有風味,使得電影有了一種能夠鐫刻的力量,但卻從未讓人感覺到用力過猛,它的舒緩與感傷都徐徐有力。全片下來最主要的配樂不管節奏情緒怎麼變聽得人心裡好難受,男主角永遠侷促的臉龐還有片子裡呈現的小島風景讓人印象深刻。你也可以說主線是海島老少詩歌達人的革命友誼,其次才是義大利鄉村愛情故事。

    很多人觀看完影片之後,有些傷感。如果劇中主人公安心做一個漁民,或許他不會在兒子沒出生前就死去。劇中主人公的命運,或許也是其自身的宿命吧——透過寫詩,獲得了想要的愛情;卻因為寫詩,讓自己失去生命。而影片之中詩人與郵差之間的友誼是值得歌頌的,是一種跨越身份和地位的不平凡的友誼。

    多麼動人的電影,淡淡的喜悅與憂傷攪動心絃,悠美的配樂久久難忘,詩人與詩給予世間真善美,淳樸的民風,純潔的愛情,更是那對真摯雋永的良師益友!原本完全沒有交集的兩個人,卻建立起如此淳樸真摯的情感,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係也不過如此。在動亂的時代背景下卻是如此細膩,“詩”在本片中也不讓人覺得有距離感,而成為了一種信仰和美好的介質。

    這是一個關於“美”的故事,在動盪的年代裡,以這樣一座小島為背景,書寫了一個近乎文盲的特殊郵差,追求美,發現美,創造美的歷程。無論如何生活中,總是不會缺少美,不同的是我們自己。故事其實挺剋制的,但看得我淚奔了。不要隨便教別人認識美,因為那個人可能真的會用自己的生命去實踐美。同時,我也終於知道為什麼有些人看電影總是會哭了,是因為他們心裡有事兒……

    《郵差》給我們一個極好的時代投射聯想,越是苦難的時光,越需要夢想來支撐現實,越是蒼白沉寂的表象,越有暗湧的熱烈思潮。如果一切唾手可得,誰還懂什麼叫珍貴,錢也是,愛也是,書本也是,音樂也是。用精神的飽滿來彌補物質上的苦難,這個道理印證在很多個時代。

    電影樸實得有點土氣,但給人一種親切感,沒有一般文藝片的高冷感。男主那呆呆傻傻老實人的形象真的是印象深刻。一顆簡單樸實的心是怎樣面對愛情和友誼的。最後還是有點小小的感動。另外要感謝字幕君,將歐美的詩詞翻譯的美輪美奐。郵差和詩人的友情,窮漢和美人的愛情,讓人莞爾發笑的對白,使得這部電影非常的輕鬆而美好,唯一讓人沉重的就是政,可見所謂的一切美好都是有代價的。

  • 2 # 第七電影A

    《郵差》是1994年邁克爾·萊德福執導的喜劇電影,菲利浦·諾瓦雷,馬西莫·特羅西主演。

    影片講述了1948年,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和年輕的妻子瑪蒂爾德流亡到義大利南部的一個小島上。他擅長寫詩,才華橫溢。漁民的兒子、失業青年馬里奧並不喜歡大海,極不情願地承擔了地方郵局為小島遞送郵件的工作。實際上他只是交送詩人的大量往來信件。在頻繁的接觸中,馬里奧越發崇拜這個詩人,他熱衷於跟聶魯達討論詩,學習詩。當愛上島上的美麗姑娘後,馬里奧經常跟聶魯達傾訴心事,並最終用詩打動了姑娘的芳心,二人結成伉儷。

    直到聶魯達離開小島,馬里奧仍然堅持著對詩的熱愛。他繼續寫詩,正打算在工人集會上讀詩,卻遭致了意想不到的災難。

    影片的故事頗有意思,講一個人如何打動另一個毫不相干的人,改變他的一生。英國導演在這部義大利風味濃厚的影片中加入了不少笑料,故娛樂效果甚高,主角也演得出色。馬里奧的扮演者是傑出的義大利喜劇演員兼導演特羅西,他在完成本片12個小時後,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 3 # 火哥影視傳媒

    義大利青年馬里奧和父親生活在聖安東尼島的小漁村裡,他本應本本分分作個漁民,卻因為暈船而失業在家。因為是小島上為數不多識字的人,所以馬里奧總有不切實際的想法,但父親只希望他找個工作,免得拖累家計。

      一天,馬里奧在電影院看到智利詩人聶魯達的新聞片——這個共產主義者和妻子瑪蒂爾德流亡到了義大利,而且正落腳於他所在的小島。聶魯達充滿激情的詩歌令他被無數女人所圍繞,馬里奧對此十分憧憬。從電影院出來,馬里奧推著腳踏車閒逛,發現了郵局門口的紙條:“應徵臨時郵差,需自備單車”。馬里奧走進郵局,他的命運也由此發生了改變……

      郵局局長給了馬里奧一份差使——為聶魯達送信。雪片一樣的信件從世界各地湧到寧靜的海島,送達海邊小屋。馬里奧帶著崇拜與好奇接近聶魯達,他渴望與這個“大人物”親近,但聶魯達似乎並未注意到這個靦腆的郵差,他只禮節性地道謝並遞上小費。馬里奧對著鏡子練習許多次後,才鼓起勇氣讓聶魯達為自己簽名。一日,聶魯達收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參賽通知,他終於好心情地和馬里奧聊起了天,兩個人的友誼開始悄悄萌生。馬里奧閱讀聶魯達的詩,並向他討教,聶魯達以“暗喻”舉例,那微妙的形容在馬里奧的心間輕輕停留,喚起馬里奧對詩的濃厚興趣。馬里奧嘗試按聶魯達的方式到海邊散步,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夢想可以成為一個詩人,得到大家的尊敬與女人的垂青。

      一天,馬里奧興沖沖地來到聶魯達的家,告訴詩人他戀愛了。令馬里奧神魂顛倒的美麗女人是酒館的侍應,叫貝德麗採(與但丁在《神曲》中歌頌的戀人同名),馬里奧不知如何與她交談,只是在心中反覆玩味摩挲著這個優美的名字。他懇請聶魯達幫他寫詩,聶魯達說他無法為一個從未見過的物件抒情,並鼓勵馬里奧自己寫詩來表達愛情。為了讓貝德麗採注意馬里奧,聶魯達與馬里奧到酒館並當著貝德麗採的面送給馬里奧一個親筆簽名的日記本。

      優美的詩句終於在馬里奧的舌間綻放——“你的微笑彷彿蝴蝶拍翅”。馬里奧心中不斷湧出的一個個優美的暗喻,打動了貝德麗採的芳心。但他們的愛情卻遭到貝德麗採姑母的阻撓,她只看到馬里奧的貧窮和無用,更視那些詞句為勾引侄女的迷魂湯,但他們依然堅定地走進教堂。在馬里奧的婚宴上,聶魯達作為證婚人即興朗誦了詩歌,並且告訴眾人:智利政府已解除了對他的拘捕令,他終於可以回國了。臨別前,聶魯達把小屋交給馬里奧代管,並答應會與馬里奧通訊,他們緊緊擁抱在一起。

      沒有聶魯達的日子在平靜與等待中度過。忙碌的詩人似乎忘了遠方的朋友,只在報紙的採訪中緬懷了義大利的風光。一年後,馬里奧等來了寄自智利的信件,卻只是聶魯達的秘書寫來索要當年存放在小島上的物品。馬里奧帶著淡淡的失落去小屋幫聶魯達整理物品,零亂的桌子上,放著聶魯達留下的老式錄音機,於是,馬里奧決定送聶魯達一份禮物——詩人曾讓他向智利的朋友們介紹義大利的風景,當時的馬里奧害羞地一句話都說不出,如今他決定用聲音記錄那些風景。馬里奧和郵局局長跑遍了小島的每個角落,錄下了一盤磁帶。

      在這段故事漸漸被人遺忘的若干年後,聶魯達和妻子再次走進小島的酒吧,他們看到了一個捲髮男孩兒,那是馬里奧和貝德麗採的兒子,他叫帕布洛,與聶魯達同名。貝德麗採拿出一盤磁帶放進錄音機,裡面傳來馬里奧略顯遲緩的聲音和世間最動人的Teana:“第一,是海灣的海浪聲,輕輕的;第二,海浪,大聲的;第三,掠過懸崖的風聲;第四,滑過灌木叢的風聲;第五,爸爸憂愁的漁網聲;第六,教堂的鐘聲;第七,島上佈滿星星的天空,我從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未出世兒子的心跳聲。”這份聲音的禮物沒來得及寄出,馬里奧就死在了羅馬的群眾集會上——他作為群眾代表準備上臺朗誦自己創作的第一首詩,向共產主義詩人聶魯達致敬的詩。國家出動了軍隊鎮壓集會群眾,馬里奧撒下他的熱血,完成了於時空中永恆迴響的生命短詩。

      聶魯達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他彷彿看見了歡騰的人群中那張熟悉的面孔,笑容依舊羞澀純樸——真正從人性力量中受到震撼的,其實是聶魯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燃氣管理條例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