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質001

     中國古代時期,上層人士主食是牛肉、羊肉以及雞鴨等禽類肉食,底層人士吃不起牛羊肉,只能吃豬肉。豬在古代被視為比較髒的動物,所以豬肉不被上層社會所接受,蘇東坡被貶到黃州的時候,就有首詩說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侯足時它自美!” 這也是著名的東坡肉的由來。這裡充分說明了豬肉在古代時期的地位。不過牛作為古代重要生產工具,畢竟是少數人才能吃得起的,只有宋朝這樣經濟發達的時代普通老百姓才有機會說“切二斤熟牛肉”之類的話,明清時期這樣的情況就很難看見了。所以到了清代後期時期,豬肉逐漸取代了牛肉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肉食。

    牛作為農耕民族的主要勞動力,一般也不捨得殺來吃肉。有的朝代律法也禁止食用牛肉。

    吃牛肉也表現了對當時統治階級的不滿、反抗。

  • 2 # 縱橫網作家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其實這是一種武俠文化。為什麼我要這樣這樣說呢?因為96年我寫過一本武俠小說,名字叫做《落淚的刀》。

    正如古龍先生的小說中所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雷厲風行,闖蕩江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俠之小者,替天行道;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江湖兒女不拘小節,俠骨柔情擔道義,在吃的方面也是大塊兒吃肉,大口喝酒。因為習武之人要經常保持體力,增加肌肉的爆發力,所以牛肉是最佳的好材料。還有酒你看經常提的就是女兒紅,花雕。好像酒就沒有別的品種一樣。所以說我稱為這就是武俠小說中的江湖文化。

    綜上所述,這就是武俠小說中, 這就是江湖俠士只會點熟牛肉配好酒的原因。

  • 3 # 開心茂WHM

    此之所謂酒肉文化也。

    中華文明浩浩湯湯五千餘年,國之根本為民,而民以食為天。食文化,無外乎酒也、肉也。

  • 4 # 肖走地球還是圓的

    大盤牛肉和大碗酒,在武俠小說和古人現實生活中的不同遭遇

    武俠小說和古代人的現實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前者是藝術虛構中的世界,可以表達作者的理想、願望甚至幻想。而後者是古代人真實的生活,這是要透過古籍記載、歷史物證、考古論證來證明各種問題的真實性,一絲一毫都差不了。

    下面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與喬峰初次相識的片段,看金庸是怎樣描寫吃喝場面的:

    那大漢桌上放著一盤熟牛肉,一碗大湯,兩大壺酒,此外更無別物,可見他便是吃喝,也是十分的豪邁自在。那大漢向段譽瞧了兩眼,便即轉過頭去,自行吃喝。段譽正感寂寞無聊,有心要結交朋友,便招呼跑堂過來,指著那大漢的背心說道:“這位爺臺的酒菜帳都算在我這兒。”

    大漢自然指的就是喬峰,後來兩人在這松鶴樓比試酒量,兩人都喝了四十餘碗酒,趁著酒興義結金蘭。確實,這很符合我們對古代大俠的想象,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瀟灑自在。

    再看一段《水滸傳》裡武松吃肉喝酒場面的描寫:

    “小二,來二斤牛肉,篩一壺好酒!”武松拿起碗一飲而盡,叫道:“這酒好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買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吃酒。”店家去裡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盤子,將來放在武松面前;隨即再篩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篩下一碗。武松究竟吃的什麼肉?文中寫的很清楚,牛肉啊,有什麼疑問?

    正如古龍先生小說中所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雷厲風行,闖蕩江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俠之小者,替天行道;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江湖兒女不拘小節,俠骨柔情擔道義。

    而在吃的方面,藝術描寫也“需要”俠客好漢們大塊兒吃肉,大口喝酒。因為在閱讀者的常識判斷中,習武之人要經常保持體力,增加肌肉的爆發力,所以牛肉是最佳的好材料。還有酒武俠小說中經常提的就是女兒紅,花雕,好像酒就沒有別的品種一樣。如果武俠小說的江湖裡不這樣描寫,而是把那盤熟牛肉改成熟豬肉,相信大家會覺得很彆扭,因為在讀者心目中,牛肉與酒是大俠的標配,改成豬肉,則無法顯示出大俠的豪爽氣概。這就是江湖俠士只會點熟牛肉配好酒的原因。這也是武俠小說中虛構的江湖文化所表達的吃喝狀況的標準配置。

    一句話,在藝術的描寫當中,大碗喝酒,大塊吃牛肉,符合我們一般讀者對武俠好漢生活方式的想象,是藝術描寫所需要的,而且由於寫作背景欣賞習慣的歷史沿革效應,多少年,多少代作家,就這樣寫下來了。武俠江湖世界中的好漢們,就應該大碗喝酒,大塊兒吃牛肉,這已經成了寫作的標配了。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古代現實人生活當中的吃喝情況

    首先,牛在古代是不能私自宰殺的,更別談吃了。為什麼古代不能宰殺牛呢?古代是農耕社會,當時又沒有機器,牛成為了種地的主要勞動力,為了將產量提上去,國家根本就不允許殺牛吃牛肉。所以就算是好漢們能夠吃上牛肉,也不會大張旗鼓的喊出來。

    其次,如果宰殺了牛,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牛,在禮法森嚴的古代,被視為最高階的祭品。西周時就有“諸侯無故不殺牛”的規定。在漢朝,殺牛是要償命的,即使你是牛的主人。

    漢以後,對殺牛的懲罰不再那麼嚴厲了,但牛主人也不能擅自殺牛。到唐朝,私自宰殺牛判刑一年,在元朝則要杖責一百。

    到了宋朝的時候,朝廷也是禁止殺牛吃牛肉的,飯店要想繼續把生意做下去,是不會也不敢賣牛肉的,賣牛肉誓要判死罪的。在不是正當防衛的情況下,殺死他人的牛,要處以“脊杖二十,處配役一年”的懲罰。就算這牛是老得拉不動犁了,還是意外瘸了腿,都是不能殺的,除非等牛自然死亡。雖然也有人偷偷殺牛嚐鮮,也不可能如《水滸傳》裡,那些酒家有如此充足的牛肉供應。

    中原漢族原來也是吃牛肉的,但是也有一些原因,導致後來禁止屠殺牛了。 宋朝是商品經濟空前發達的朝代。用現在的話說,第三產業很發達,突出表現之一就是遍佈城鄉的酒店飯館。

    《水滸傳》中每每說到在飯館吃飯,總是說“切二斤熟牛肉”之類的話,沒有一次是要豬肉的。是否在宋朝時,漢族的主要肉食還不是豬肉呢?但《水滸傳》裡,明明寫到屠戶鎮關西和石秀是以殺豬為生的,足見當時豬肉產銷量也不少。

    可以肯定的是,到了明朝,主要肉食就是豬肉了。《儒林外史》中,有關於嚴貢生訛詐鄰居家養的豬的記載,“打秋風”一章還有禁止屠宰耕牛的記載。

    此外,清朝在新疆的統治者發現,新疆人喜歡吃牛肉。這些官員想當然地以為屠宰大量耕牛會損害農業生產,便禁止宰牛。結果,老百姓認為養牛無利可圖,牛的飼養量大量減少,反而導致開春以後耕牛數量嚴重不足。

    以上可見,最晚在宋朝的時候,漢人還可以食用牛肉(也許同時也可以大量食用豬肉),最晚到了明朝,政府就開始限制甚至禁止宰牛。這對漢族人的飲食結構有很大的影響。

    豬在古代被視為比較髒的動物,所以豬肉不被上層社會所接受,蘇東坡被貶到黃州的時候,就有首詩說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侯足時它自美!” 這也是著名的東坡肉的由來。這裡充分說明了豬肉在古代時期的地位。

    而牛作為古代重要生產工具,只有少數人才能吃得起的,只有宋朝這樣經濟發達的時代,可能普通老百姓,才有機會說“切二斤熟牛肉”之類的話,明清時期這樣的情況就很難看見了。所以到了清代後期時期,豬肉逐漸取代了牛肉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肉食。

    牛肉在古代本來就是比較貴族化的食物,一般人吃不起也沒資格吃,一些對統治者不滿的詩人或者好漢,包括一些強盜就偏偏要冒著風險吃牛肉,藉此來展示自己的不滿和對權威統治者的反抗。比如《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動不動就來幾盤牛肉,也是想表現其反抗精神。

    所以武俠小說當中可以隨便穿越回古代,比如穿越到唐代或宋代去大碗喝酒,大口吃牛肉。可如果真在唐代或宋代生活的話,現實生活中去找個館子吃飯,卻在選單裡看到了:水煮牛肉、醬牛肉、牛肉火鍋、孜然牛肉等菜品,那老闆一定是壽星公上吊--嫌命長了!!

    說完吃肉,再來說說喝酒的問題。很多人都覺得,那些武俠小說中的好漢們都特別的能喝,酒量都是以一罈子為單位的。比如喬幫主,進了飯館,直接就是喊上十斤白酒,兩斤牛肉,一隻肥雞,這種食量已經完全超出了正常人了好吧。但如果說咱們回到古代也能達到這樣的酒量嗎?

    其實古時候酒的度數很低,近似飲料。現代社會平常我們喝白酒都是論兩喝,四兩半斤白酒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古人都是論斤喝?難道現代人酒量退化的這麼厲害?其實不是這樣的,古時候的酒和現在的白酒是很不一樣的。

    在元代之前,古人釀製的酒都是發酵酒,這種酒度數不高,比如米酒,這種酒一般都是十度以下,十多度就已經很了不得了,沒有超過二十度的。大俠們往往都是抱著酒罈喝的,看著非常豪爽,其實就和我們現在啤酒對瓶吹差不多,沒什麼了不起的。

    加之古代飲料不多,所以酒就成了大俠們的最心愛的東西,大多都是嗜酒如命,比如李白,就非常好酒,喝醉了之後留下了無數傳世名篇。如果把今天的白酒帶回到古代,給李白、喬幫主或武松喝,最多一兩斤就能灌趴下,哪兒還能一罈。

    這樣看來,古人現實生活,跟武俠小說當中的吃喝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因此在讀小說的時候,只要我們不把它當成真實古代人的現實生活就行了。

    你只管沉浸在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快意恩仇的武俠世界當中,樂不思蜀,甚至不能自拔,享受審美的世界就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物專業的大四學生,畢業後準備轉行,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