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翕張文章耕耘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語出自《荀子.哀公》篇。唐太宗多次轉引這樣的觀點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此言合理的核心在於闡明水與舟辯證關係,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眾具有改變乾坤,創造歷史的無窮力量。

    有必要指出的是,唐太宗作為一個凌駕於萬民之上的一代君王,他把“人君”與“黎庶”的關係比喻為“舟”與“水”的關係,是合乎歷史邏輯的。然而,他的比喻卻不適用於現代由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我們的黨群關係、幹群關係、官民關係等上下級關係,都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是人民的公僕,與人民的關係理應是魚水相合的親密關係,絕非是上下分明,貌合神離的“舟”與“水”的關係。

    歷史的寶貴經驗告訴我們,大至一個朝代的政權,小至一個政府的官員,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是否融洽和諧,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援和擁護,是關係自身生死存亡的決定性因素。甚至連帝王李世民也深諳“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所以他說,“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現實的慘痛教訓也同樣驗證了上述的道理。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相繼落水沒頂的一批貪官汙吏,他們的蛻化變質和違法犯罪,多半都是從脫離人民開始的,直至走向人民的對立面,遭遇“覆舟”的滅頂之災!

    唐太宗“載舟覆舟”之說的糟粕,在於他把一個帝王與人民群眾的關係視為天經地義的絕對統治與被統治的“舟”與“水”的關係。他只會把自身與其朝臣的關係視為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魚水關係。他曾不加掩飾地對其下屬說;“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可悲的是,他並沒有如願以償。嗣後繼位的大唐君主終究還是脫離了人民,直至一艘凌駕於“水”面近三百年之久的大唐帝國之“舟”,終於在“載舟”的農民所掀起的起義怒潮中未能逃脫“覆舟”的厄運!

    總而言之,以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者與人民群眾的魚水相合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之於以自身利益高於一切的封建統治集團與黎民百姓的統治與被統的“舟”“水”相隔的關係,有不可相提並論的本質區別。但願我們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幹部,都能善始善終地繼承和發揚黨的走群眾路線和密切聯絡群眾的光榮傳統,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 2 # 道成肉身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只是個形象的比喻,比喻人們駕馭能量與能量本身的關係。在政治上因唐太宗的納諫,而流傳開來,比喻君民關係。

    在生活中,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這種關係,一旦失調則疾病纏身,工作事業失利。身體就是這個能力場,如果思想不能駕馭它,則被七情六慾所傷,過飽積食,縱慾傷腎,過思傷脾,過勞傷筋,等不勝列舉。反過來,靈魂駕馭不了思想,則憂鬱症、精神分裂症都找上門來了。如果靈魂太自由,則失去了身體的居所,變得虛無縹緲。人身本來就是一個和諧的整體,處處反映著水舟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地位身份能量不同,也體現著互為因果的關係。山河大地,一花一草莫不如此。大道至簡,無處不在,只因唐太宗的納諫才顯得有份量,就像名人說的話才是名言一樣。人微言輕,草莽乞丐即使有通天大道,也不會流傳千古。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簡單的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其中,萬物都是這個理,千古都是這個事。不要過份解讀,知道我們該做好自己的事,一切都ok了。

  • 3 # 悠然邂逅

    一提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唐太宗的君民理論。索性我今天就另闢蹊徑,來說說我的觀點。

    家庭是國家最基本的組成單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出生到上幼兒園的階段,幾乎是形影不離,所以孩子最初的行為方式、性格形成都與父母的言傳身教息息相關。

    如果把家庭比作“水”的話,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是那潺潺河水中的一葉葉扁舟。一個人能否成才與一個家庭是否幸福有很大的關係。清水凌,濁水混,是不是“性相近,習相遠”呢!

  • 4 # 野駱駝9777

    回答,

    水能行舟

    亦能覆舟

    的真正含義;

    水;至清至柔,動靜因時

    舟;盛運工具,物質載體

    中華民族文明上下幾千年來,對【水,舟】的認識和使用上非常明白認真;中華民族廣袤的國土大地上,東面和南面被西太平洋包圍著;在內水還流淌著大江大河,湖泊,小河支流;海洋之上,行走著數萬噸位的大型巨輪 ;大江大河湖泊上,航行著中型輪船來運輸載客,張網捕魚;小河支流中,漂行著小型過往船隻也搞短途運輸;總之,有水就有舟;有舟的地方就有水;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用比喻,擬人的方法;

    水能行舟

    亦能覆舟;

    水比作平民百姓

    舟比作帝國王朝

    國家善治

    平民百姓安居樂業

    水能蘊萬物

    風平浪靜

    一片繁榮

    //

    國家奸諉當道

    貪腐橫行

    稅負重壓

    舟楫機器破朽不堪

    豺狼當道滿街

    民不聊生

    從而導致民怨沸騰

    如洪水猛獸

    波濤翻滾

    風助狂浪

    掀翻舟楫

    觸礁沉石//

    人類根據大自然的巨大能量

    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

    運用到國家,社會,平民百姓相互關係的層面上是非常恰當的;

    及時提醒執政者

    不要以為水的性質是

    至清至柔,沒弱無形

    就胡作非為,掉以輕心;

    ❤️

  • 5 # 超越1933202637212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最早出自荀子所著的《荀子.王制》篇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唐王李世民得天下後,直臣魏徵上表的奏章《諫太宗十思疏》裡,引用了這句至理名言。

    相傳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一天,李世民召見魏徵問到:“自古以來打天下不容易,而守住天下更不容易,這是為何?”魏徵答道:“老百姓只想過自己的小日子,他們不會感激皇上的仁德,表面上對墜下恭敬而內心裡確未心如此,他們象水一樣能夠負載船隻,但也能顛覆船隻。所以,老百姓是最重要的,您只有做的更好,才能得到民心,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這以後李世民經常與朝臣們說這個哲理。他常對朝臣說:“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世民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他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徵歲徭役。他患有不適居住在潮溼的舊宮殿裡的疾病,但是他始終沒建新宮殿。正是因為李世民的愛民如子,才有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盛世。

    歷史上各朝代的消亡,究其原因,無不是失去民心。所以,人民才是天下的主人!

  • 6 # 言閒語還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出自戰國時著名思想家荀況的《荀子·王制》,原文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句話的意思是:統治者如同一艘船,老百姓猶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起來,也可以將船掀翻淹沒。

    這句話後來為歷朝歷代統治者所認同並重視,特別是唐代名相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就告誡統治者在要重視民眾的力量,尊重民意,體察民心,瞭解民情,做到執政為民,才能維護自己的統治。

    這句話從哲學角度來看,體現了矛盾的對立和統一。在唯物辯證法中,這個規律是指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矛盾是相互貫通,也可以相互轉化的。水既能行舟,也能把舟淹沒。

  • 7 # 溪仔X的歷史文化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用辯證觀看,凡事有利必有弊,水既能讓你舟行於上而如履平地,也可吞沒船隻,讓你葬生其中,這就是說凡事必須看兩面,利弊權衡,而後抉擇。

    從偶然性角度講,水載舟是必然性,覆舟只是必然中的偶然性,所以要在載舟的必然性中去預防覆舟的偶然性,也就是說,在做事情的時候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同時也不疏忽細節和次要矛盾。

    用“度”去衡量的話,就是凡事必須掌握度,水本來可以很好的幫我們載舟,可是超過一定的度,而沒有利用好,便可能有覆舟之險,所以做任何事情,掌握好分寸很重要,不能力度不夠,更不能過度。

    孔子說:“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

    意思是孔子說:“我曾聽說過: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就像水。水能託推著船隻前行,也能淹沒船隻。君主如果能夠從這個道理中意識到危險所在,那麼,危險就不會到來了。”

    這裡談的是君與民的關係,其實也是國與民的關係。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比喻,說明了人民力量的極其偉大,揭示了人民是國家根本的本質屬性,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極其重要性。千百年來的歷史不斷證明著這一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這一思想,對歷代賢明的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是今天的領導者應引以為戒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偉大的科學家為了他們的發明、發現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