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等等我15541896

    德國面對的是遠比自己龐大的蘇聯,想打敗蘇聯只能靠偷襲,一次成功後不給蘇聯喘息的機會徹底擊敗對手。但這是一個悖論,想偷襲就不能對軍隊進行到蘇聯作戰的準備,而不準備就很難擊敗蘇聯。最終,德國選擇了不做準備,導致沒有適合蘇聯鐵道的火車車皮,軍隊沒有適合低溫服裝、冷凍液、潤滑油,所以初期戰果輝煌,後期沒跟上。等蘇聯恢復了元氣,坦克大炮飛機的產量遙遙領於德國,德國的就只能寄希望於劃時代的武器發明了。噴氣式飛機、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不夠劃時代,原子彈又研製不出來,那就沒辦法了

  • 2 # 不正經的軍棍

    歸根結底,實力問題。

    打仗打的就是一個實力,實力上的差距,是無法彌補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考驗的就是國力,而德國的國力水平,其實很一般。這也正是到了後期,無法抗衡美國蘇聯的主要原因。實力,並不代表戰略戰術,而是整個國家的生產能力。

    你去看一下底特律的汽車工業,看一下德克薩斯的油田,就知道了,這一仗,德華人日本人必敗,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戰術,都是白搭。

    德國的戰鬥力其實是很可疑的

    德國在戰爭初期,滅波蘭,滅法國,滅荷蘭,前期就是一個月解決戰鬥。針對西歐的戰爭,僅僅都是以戰役命名的,這些戰爭根本就夠不上檔次。德軍之所以贏了,而且很快的贏了,是因為他們的戰術思想先進。

    西歐這些四分五裂的國家,頂多中國一個省那麼大。德國的閃電戰,在這裡展開就是正正好好的。這些國家,沒有戰略縱深,德國的坦克沒等跑過癮呢,敵人投降了,尷尬不。

    閃電戰的作用

    閃電戰,在二戰時期,是一個超越時代的存在。德國滅波蘭法國的時候,還沒有虎式坦克,都是一號二號三號那樣的小坦克。而德國,正是憑藉這些小坦克,讓盟軍輸的一塌糊塗。

    當所有國家都沒有看到坦克的重要性的時候,將坦克分散佈置,德華人的坦克師坦克軍,集中所有坦克,形成區域性優勢,這就讓盟軍很難打了。分散的盟軍坦克,根本就不是對手。而叢集的坦克,推進速度快,快到無法想象。

    拖死在了蘇聯

    德華人打蘇聯,初期閃電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幾天推進幾百公里。而推進之後呢,後勤什麼一概跟不上,莫斯科折了五十萬,斯大林格勒又滿盤皆輸。這個時候,蘇聯緩過神了,開始反擊了。

    德軍大把大把的精銳部隊和坦克在蘇聯斷送掉,同時,斷送的還是德華人的國力。坦克士兵補給裝備,都是耗錢的。德華人就是深陷蘇德戰爭的泥潭了,把自己家底耗光了,才輸的。

    國力決定一切

    很多德棍都覺得德國國力世界第一,蘇聯英國都是弱雞。然而,事實上是,蘇聯英國沒一個善茬。戰爭中,德國的國力生產力已經嚴重不足了。德華人引以為豪的虎式坦克僅僅生產了1800輛,而蘇聯的T34就生產了六萬多輛。

    二戰時期,等蘇聯回過神了,生產能力上來了,源源不斷的生產出坦克,源源不斷的去輸送坦克,這個時候,德華人根本就沒有任何希望了。二戰中後期,德軍的坦克在數量上,一直被蘇軍碾壓,這就是實力,能拿出來,就是實力,這就是家底,明顯,德華人沒那麼厚的家底。絕對實力面前,任何計謀都是白搭。

    這是光一個蘇聯,而美國更恐怖,飛機在二戰期間就生產了將近30萬架。坦克也超過了十萬輛,一天一艘軍艦,下餃子一樣。這些東西,德華人根本拿不出來。這就是國力,這就是水平。就是你打壞我一個,我還能那出來十個,打壞你一個,你就少一個,這就是差距。

    打仗,打的不是戰略戰術,戰略戰術是根據自身的國力而設定的。當打一個長期戰爭的時候,比的就是國力,國力強的,能消耗的起,國力差的,消耗不起,很明顯,德國就是消耗不起。一個波蘭戰役,德華人的後勤差點崩潰了。

  • 3 # 海豚帥小夥

    一國戰群雄,最後拼的是戰爭資源和生產速度。裝備精在初期是優勢,在後期是劣勢。國內外戰爭結果表明,二戰時,一對一無敵的,都死於一對多。這也就是毛子的武器壽命短的原因,每種武器上場時間都不多,要的就是量。

  • 4 # 東斯坦因

    二戰開局德國佔盡優勢,在大好的局勢下最後卻滿盤皆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國的領導是希特勒。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首先,作為一個睿智的政治家,是不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之所以輸掉戰爭,與兩線作戰有很大的關係。作為一戰的親歷者,希特勒應該知道在沒解決英國,而且美國態度曖昧不明的情況下,主動進攻蘇聯,很有可能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覆轍,陷入兩線作戰的泥潭。可惜歷史證明,希特勒就不是個正常人,哪怕明知可能是條不歸路,卻依然我行我素。

    其次,在作戰中,希特勒總是喜歡外行指導內行。元首士兵出身,沒接受過系統軍事理論學習,可是卻偏偏喜歡到處指手畫腳。進而影響了德國的整體戰略。

    1940年,英法聯軍陷入絕境,困守敦刻爾克,就在英法覺得只有出現奇蹟才能挽救這數十萬主力部隊之時,希特勒成為了盟軍的大救星,他下令部隊停止進攻,因此給了英法聯軍逃脫的機會。

    1941年8月上旬蘇德戰場,德軍攻佔斯摩稜斯克,是通往莫斯科路上一個重要據點,但斯摩稜斯克的戰鬥阻礙了德軍的攻勢直到9月中旬,有效地瓦解了閃電戰的戰術。其後,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到達莫斯科外圍,但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命令他轉向南方去支援龍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對烏克蘭首府基輔的攻擊。從而給了斯大林喘息的機會。

    其三,錯誤的民族政策。黨衛隊在佔領區肆意殺害當地居民和猶太人,納粹的殘酷的民族政策使,把很多人都推到了德國的對立面,甚至德國內部不少人也對希特勒殘酷的民族政策不滿。

    著名的7·20刺殺事件,一個很重要的誘因就是將領對於希特勒民族政策的懷疑。

    希特勒被稱為現代歷史上最大的戰爭冒險主義者,說白了他就是一個賭徒,敢於孤注一擲,鋌而走險,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和整個德國的命運為代價。可以說希特勒他既成就了第三帝國,同時毀滅了德國。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5 # 資訊所長

    只要是違反人類發展規律的行為,就終究會失敗!二戰德國就是違反了人類正常的發展規律,因為直接入侵了許多國家。雖然德國在二戰前期可以依靠武器的先進性和攻擊的突然性等優勢,迅速佔領其它國家,掠奪國外的資源,但是隨著時間的進行,很多優勢不再,滿盤皆輸是遲早的事情!主要原因有:

    德國不得人心

    這是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歷史上不管是哪個國家的統治者,依靠軍事力量等武力征服國外,最後都會陷入人民戰爭當中。德國一開始靠著軍事裝備的優勢和先進的戰術思想,快速的拿下了歐洲幾大國家,但是依靠武力征服其它民族,這樣會使被征服民族爆發更強大的反抗情緒,同時不同的民族也會聯合起來反抗德國,比如二戰同盟國之間,相互團結,共同抵抗侵略者。基本上就是德國不得人心,但是德國的對手卻團結在一起,所以才能夠擊敗德國等侵略者。

    德國資源不足

    二戰後期打的就是資源消耗,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的資源明顯供應不足,軍事裝備補給方面和作戰士兵補充方面暫且不說,士兵的穿著和糧食供應都成了大問題!比如蘇德戰爭期間,雖然前期德國取得了巨大的優勢,幾乎就是要把莫斯科給拿下了,但是由於戰略補給的短缺,德國進攻受到嚴重的影響,石油、彈藥和糧食等紛紛供應不上。相反德國的對手蘇聯,依靠遼闊的國土面積和豐富的資源,使得戰爭補給源源不斷的運到前線,全國上下一心,全面應對德國的進攻!德國也為了緩解資源局緊張的局面,不得不分兵掠奪和保護重要的資源基地,導致了兵力的分散。

    同盟國實力強大

    由於德國精心的戰前準備,打的歐洲各國措手不及!因為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是需要時間進行研究的,所以德國在二戰開戰前期,擁有絕對的優勢,不過這些優勢隨著戰爭的進行,一點點的就沒有了。同盟國的主力成員國,比如英國和蘇聯,軍事裝備和作戰思想進展迅速,與德國的差距越來越小。即使就算是軍事裝備有差距,但是可以依靠數量優勢來彌補,具體的例子就是蘇聯面對德國先進的虎式等坦克,利用T34坦克的數量優勢碾壓德國坦克,依靠大規模的裝甲叢集攻擊,讓德國坦克優勢不再,再加上此時德國資源的匱乏,坦克得不到補給,也加速了德國的滅亡。

    尤其是美國的參戰,使得盟軍方面實力大大得到了加強,德國此時已經完全處於劣勢,諾曼底登陸作戰成功後,德國的滅亡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綜合以上原因,所以造就了德軍前期優勢巨大,而後期卻失敗的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拜關公神像有什麼用處,請求什麼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