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90後公益科普

    目前太陽所處的主序星階段,透過對恆星演化及宇宙年代學模型的計算機模擬,已經歷了大約45.7億年.據研究,45.9億年前一團氫分子云的迅速坍縮形成了一顆第三代第一星族的金牛T星,即太陽.這顆新生的恆星沿著距銀河系中心約27,000光年的近乎圓形軌道執行.  太陽在其主序星階段已經到了中年期,在這個階段它核心內部發生的恆星核合成反應將氫聚變為氦.在太陽的核心,每秒能將超過400萬噸物質轉化為能量,生成中微子和太陽輻射.以這個速度,太陽至今已經將大約100個地球質量的物質轉化成了能量.太陽作為主序星的時間大約持續100億年左右.  太陽的質量不足以爆發為超新星.在50~60億年後,太陽內的氫消耗殆盡,核心中主要是氦原子,太陽將轉變成紅巨星,當其核心的氫耗盡導致核心收縮及溫度升高時,太陽外層將會膨脹.當其核心溫度升高到 100,000,000 K時,將發生氦的聚變而產生碳,從而進入漸近巨星分支,而當太陽內的氦元素也全部轉化為碳後,太陽將不再發光,成為一顆死星(Black dwarf).

    地球的未來與太陽有密切的關聯,由於氦的灰燼在太陽的核心穩定的累積,太Sunny度將緩慢地增加,在未來的11億年中,太陽的光度將增加10%,之後的35億年又將增加40%.氣候模型顯示抵達地球的輻射增加,可能會有可怕的後果,包括地球的海洋可能消失.  地球表面溫度的增加會加速無機的二氧化碳迴圈,使它的濃度在9億年間還原至植物致死的水平(對C4光合作用是10 ppm).缺乏植物會導致大氣層中氧氣的流失,那麼動物也將在數百萬年內絕種.而即使太陽是永恆和穩定的,地球內部持續的冷卻,也會造成海洋和大氣層的損失(由於火山活動降低).在之後的數十億年,表面的水將完全消失,並且全球的平均溫度將可能達到70°C.  太陽,在它演化的一部分,在大約50億年後將成為紅巨星.模型預測屆時的太陽直徑將膨脹至現在的250倍,大約1天文單位(149,597,871千米).地球的命運並不很清楚,當太陽成為紅巨星時,大約已經流失了30%的質量,所以若不考慮潮汐的影響,當太陽達到最大半徑時,地球會在距離太陽大約1.7天文單位(254,316,380千米)的軌道上,因此,地球會逃逸在太陽鬆散的大氣層封包之外.然而,絕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現在的生物會因為與太陽過度的接近而被摧毀.可是,最近的模擬顯示由於潮汐作用和拖曳將使地球的軌道衰減,也有可能將地球推出太陽系

  • 2 # 水雲丹煙坊

    絕無可能,任何星球要成為發光發熱的恆星,必須達到成為恆星必要的臨界點的質量和體積,地球目前的情況,永遠都不可能。

  • 3 # 安永子

    地球最後能變成什麼樣,是自然變化,誰都不確定,地球變成太陽,當時變不了,題主放心,快樂的活著,走完自己的人生旅途,回答完畢。

  • 4 # Sudaixin

    如果說你這個“太陽”指的是恆星的話,我們對恆星的定義都是以氫元素為主要成分、以核聚變為主要能量產生方式,單這個定義我們地球就是不可能變成這樣的。

  • 5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因為,有太陽(恆星)的存在,就必然會有太陽的誕生與起源。下面我來簡述一下《恆星(太陽)起源之迴圈論》的要點:宇宙是由數之不盡的恆星及其恆星系所構成無窮無盡、無邊無際和無限空間的自然天體,而我們的太陽系是其中之一個,每一個恆星系都能實現星系物質的週期迴圈運動,實現太陽(恆星)和太陽系(恆星系)的週期再生與無限輪迴。宇宙之中每個恆星系都擁有像太陽系之太陽的一個恆星存在,遵循著星系物質週期迴圈運動發展的自然規律,實現有機物與無機物相互轉換的迴圈運動與變化演變過程。

    從太陽系物質週期迴圈運動過程的情況來判斷,太陽的物質都是能燃燒的有機核能物質,地球地核和地幔中的物質也是能燃燒的有機核能物質;而地球上的可燃有機物是透過地球生物圈持續生存與進化的自然手段,來獲得持續生產、製造和積累的表現結果。因而,地球是太陽系再生能量物質的園地,地球生物圈是太陽系無機物向有機物轉換和累積唯一的載體。

    太陽持續核聚變燃燒過程,是實現太陽系有機物向無機物持續轉換的表現過程,隨著時間之箭的推移,太陽擁有的可燃有機物會顯得越來越少,而太陽系太空間的無機物(各類衛體物質)會顯得越來越多,是成一種反比的比例關係,會導致行星體(地球)在不斷積累衛體物質的同時,而發生持續發展壯大的自然變化。

    從目前太陽系形成的情況來看,太陽是擁有一個不可視見的磁場存在,太陽磁場涉足的範圍,就是太陽系太空間的磁控範圍;有磁場的存在,就必然會有間距性磁力線圈現象的客觀存在,而目前太陽磁場之中擁有八個較為穩定性的磁力線圈,就自然會提供太陽系八大行星天體之八條圓周迴圈的執行軌道現象。太陽系本迴圈週期的時間越往後移,太陽質量和體積將會變得越來越少,磁場會變得越來越弱而使太陽系空間發生持續收縮現象,這個過程,會導致太陽系目前的八條大行星執行軌道逐一合併遞減之必然情況的發生。而地球執行的軌道是太陽系適中磁力線圈交會處的軌道,上述軌道逐一合併的收縮遞減過程,都圍繞著地球這條適中軌道而進行,最終遞減的結果會使太陽系只剩下地球唯一的一條執行軌道存在,能實現太陽系太空間所有無機物都能逐一集中在地球的軌道上而執行,這個漸變過程都被地球生物圈逐漸轉換成為可燃有機物而儲存在地核與地幔圈層之中,漸變的過程會使地球的質量和體積擴大到目前的約為16萬倍或以上,所積累在地核和地幔圈層之中的核能物質同樣會增加16萬倍或以上,而形成為太陽系唯一的一個巨大的行星天體。

    到太陽系約50億年本週期結束之前,太陽系就只剩下太陽殘骸和地球兩個巨大的星球存在,隨著太陽能量的繼續消耗,太陽的溫度會變得越來越底,當太陽的熱能走到了擴磁性零介點時,將會露出其磁性的真面目,磁性的異性相吸就會自然發生,會將擁有巨大核能物質的地球吸引了過去,實現合二為一,併產生了大爆炸現象,從而,實現太陽系本週期迴圈運動物質的總還原,在實現太陽系一個週期物質迴圈運動結束的同時,能再生出一個新週期的太陽和太陽系。

    從此,太陽殘骸與儲有巨大核能物質的地球融為一體,共同組建成為新週期的新太陽和下一個週期的太陽系,太陽又能在新週期發展過程之中,太陽系又會自然形成一個新週期的地球和現週期的地球環境,重塑出地球生物圈來實現有機物和核能物質的累積與再生,又來一個星系物質週期的輪迴與無限迴圈,共同來支撐著宇宙數之不盡的恆星及其恆星系的永久恆存。不知這樣的回答讀者閱後是否明白?!如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 6 # 漫步科學

    當然不會了

    首先來說地球缺少必要的核燃料

    恆星的燃燒是需要燃料的,大部分的核聚變是氫元素,而地球上游離態的氫元素以及其同位素或者氫氣非常少,大部分都和氧結合成了水或者其他化合物,所以地球變成太陽是不可能的。雖然地球上不可能自發的發生核聚變,但是在地心深處是有可能發生另一種核反應的,那就是核裂變,現有理論認為地核質量佔地球總質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體積只有16%左右,由於一些重型元素下沉到核心處,且核心處的條件是可以滿足核裂變的需要的,所以在地球核心處會自發的發生自然衰變輻射和核裂變反應,釋放大量的熱量,相較於核聚變,核裂變釋放的能量要小很多,但足以為地球帶來源源不斷的地熱能量。

    其次來說恆星是有質量下限的

    我們知道恆星是一種依靠核聚變反應進行發光發熱的天體,而核聚變的力量之源就是來自於萬有引力,如果一個星體的質量太小,那麼它的核心處受到的壓力效應是無法達到核聚變的臨界點的。我們知道原子序數大的核有更高的點火溫度,所以氫核星體是比較容易實現聚變反應從而變成恆星的。現有理論認為恆星的最小下限值為0.07倍太陽質量,大約為1.39237 * 10^29千克,小於這個質量的星體,是無法依靠自身引力引發核聚變的。在太陽系中,木星含有大量的氫元素,但是質量只有1.90×10²⁷千克,所以也是無法變成恆星的,那麼質量只有5.965×10^24kg的地球更不可能了。

    現今發現的恆星之最

    現有天文觀測發現的最小恆星是位於銀河系內部距離地球約600光年的EBLM J0555-57Ab,其質量大約是1.79019 * 10^29千克,體積和土星相當,雖然是個小個子,但是這顆恆星的表面引力可以達到地球的300倍以上,在其內部更是可以達到引發核聚變的極端壓力。

    已知最大的恆星是位於盾牌座的紅超巨星盾牌座UY,雖然其質量只有32倍太陽質量,但是其體積是非常龐大的,如果把盾牌座UY放到太陽系,那麼它的範圍將會到達土星附近,半徑約1433449370公里,在土星看盾牌座UY升起肯定是非常的壯觀!

    綜上所述,地球肯定是不會變成太陽的。

  • 7 # 平常人246089341

    地球是行星,不存在核聚變的條件,恆星內部有極高的壓力和溫度,最小的恆星要求要有太陽質是的百分之七至八,只有這麼大的質量的引力,壓力,才能點燃核心,氫核聚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騰衝好玩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