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遠近寒川
-
2 # 戴草帽的小老鼠
《水滸傳》裡,人們一談打虎首先想到的必是武松,小說裡還有李逵殺虎、解珍和解寶捕虎等故事,但相比來說武松赤手空拳的打虎更精彩。打虎似乎已成了《水滸傳》的專屬,很多讀者也鍾情於打虎情節的描寫。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打虎這樣的故事在小說裡是很難見到的。當然,像《西遊記》或者其他神話故事裡的打虎故事就另當別論了,那打虎的那都是神仙級別的人物。描寫凡人打虎的故事,最為大家熟悉和接受的估計就是《水滸傳》了。你其他小說有的情節,《水滸傳》可能也有,而打虎故事在其他小說就難得見了。
在古代,老虎多是以危害人類的形象出現的,在生產力水平低的情況下,人們對老虎的危害無可奈何,對它的崇拜也開始轉為憎恨。所以,人們往往會把兇惡的人稱為大蟲,稱悍婦為母老虎,稱貪官為大老虎等。能除掉這個野獸,當然是一個大快人心的事了。所以,打虎這個的情節,能把讀者憎恨惡勢力的情緒給激出來,自然而然也就容易被人記住了,而打虎的人物也被視為英雄。
《水滸傳》對打虎的情節描述,貼近現實不誇張,比如武松上山看到官府告示後,一度有返回下山的想法,但又怕被店家取笑,只得硬著頭皮繼續走,心裡嘀咕著千萬別遇見老虎。後來老虎出現,武松驚出一身冷汗,情不自禁喊聲媽呀,這些細節描寫生動又形象,完全符合正常人心理。
如果把武松寫成一個藐視一切,坦然上山的高手,這反而讓人覺得太假。最後打死老虎時,武松全身都沒勁了,心想著再出來一隻自己肯定完蛋,這讓人看了覺得武松這個人物真的很可愛。
-
3 # 文字評評
許多《水滸傳》讀者,為何鍾情打虎情節?我想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是作者描寫太生動,吸引人。《水滸傳》中武松打虎,在80年代上了初中語文課本,至今差不多有40年了,我現在依然記得當中的故事情節,說武松回家,在景陽岡下一酒店喝酒,別人是三碗不過崗,而武松當時連喝了18碗酒,然後上了景陽岡,碰上了一隻吊睛白額大老虎,武松雙拳將老虎打死,當時老虎出現的動作有,一剪一撲,來勢如風,十分兇猛,武松剛遇上時,驚出了一身冷汗,這個印象太深刻,幾十年過去了,現在依然有如此清晰的記憶,可見作者描述的真是十分生動。
讀者關注打虎情節,第二個原因,就是心中有一個英雄情節在內。老虎因為經常傷人,已經成了邪惡的化身了,武松將老虎打死,為民除了害,懲治了兇惡,伸張了正義。理所當然成了百姓的心中的英雄。武松打死老虎,讀者與當時的老百姓感同身受,有一種揚眉吐氣之感。因此敬英雄,愛英雄。進而十分關注。
-
4 # 長湖火鳳凰
《水滸傳》中有多處打虎的情節描寫。比如第二十二回“景陽岡武松打虎”、第四十二回“黑旋風沂嶺殺四虎”;另外有個號稱“打虎將“李忠的,不知道有沒有打過虎。
李逵殺了四隻老虎,但由於他手裡拿了兵器,又是為母報仇雪恨,與武松酒醉後赤手空拳的把“吊睛白額大蟲“打死相比,遜色了不少。作者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濃墨重彩的描繪”景陽岡武松打虎“,讓多少讀者百看不厭。讀者鍾情於打虎情節,為武松的英雄氣概深深折服。可是,讀者為何鍾情於打虎情節呢?
一、作者的寫作藝術
1、武松辭別宋江,來到陽穀縣一家酒館,店家說“這裡的酒是‘三碗不過崗“,他偏偏喝了十八碗;店家說天這麼晚了,山上又有猛虎,不可趕路了,免得送了性命;武松說,我又不差你酒錢,便真有虎,老爺也不怕,你店家要強留我住店,還是要謀我錢財?自己就大步走上山來。
2、到了景陽岡,看過官方榜文,方知真的有虎,待老虎竄出來,武松騎在虎頭上,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得那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動彈不得……
透過景陽岡打虎各個場景栩栩如生的描寫,武松打虎的過程已如畫面一樣在讀者腦海中浮現,武松的英雄形象成功的贏得了讀者的喜愛。
二、讀者鍾情於打虎情節,表現出人們渴望“征服自然”的想法。
1、從原始社會到農耕社會的上萬年曆史程序中,人在大自然中艱苦生存,一不會飛翔,二不善游水,三跑得不快,四無鋒利的爪牙,這樣劣勢的情況下,人們很自然的想要擁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自己能在自然界得以立足,以便進一步征服自然。
2、武松能夠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實在是給人一個活生生的激動人心的例子——人能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其實人類並不是自然界的弱者,人類能夠與自然力量對抗,並最終征服自然。
三、人們對“超我”的嚮往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內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
1、 處處受到限制的本我。現實社會中,人們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不足或缺陷,因此必須刻苦耐勞,負重前行,才能在自然界中生存下來,這種存在是痛苦的體驗。
2、 自我意識需要正面的肯定。人人都生活在評價體系中,人們對你有各種評價和意見,而你自己對自己又有一整套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比如武松在打虎之前,無非也是個需要吃飯、喝酒、休息的普通人,但透過“打虎”的情節,武松發揮出了前所未有的潛力,成功地將老虎打死,保住了性命,自我意識上得到外在和內在的充分肯定。
3、 夢想中的“超我”。“超我”是人們理想化的自身形象,是人類最優秀的楷模,他高踞於整個人類之上,而不能混同於平庸的群體,是人類、社會及所有存在的見證。武松把打虎打死,實際上在讀者心中,同時被打死的還有壓迫自己、限制自己的階級力量,以及各種阻礙自身發展的桎梏。“老虎”被打死了,枷鎖被摘除掉了,人們的思想裡有了無限的可能——人們有了新的生命,充滿新的希望。
《水滸傳》的很多讀者都鍾情於“武松打虎”這個情節,不僅表明作者施耐庵出神入化的寫作手法,更表明“打虎”情節符合讀者的心理需求,讓讀者找到理想的自我狀態,一種長期受到壓迫、此刻得到釋放的酣暢淋漓的感受油然而生。
-
5 # 泥土芬芬
最早83年山東版《水滸》是按水滸108好漢人物誌每個英雄的開播,武松打虎首排第一集。三碗不過崗,連吃十八碗的武松不聽店家好意仗著酒勁前往井陽崗,行至半山隨時可見官府發的大蟲害人須七至十人結伴白日而行的告示後酒醒三分但再回店唯恐自己沒顏面怕店家恥笑不回店只有壯膽獨住。酒至漸醉夜已更濃,忽見大蟲撲面而來身高八尺也是膽怯有加奮起搏殺終將大蟲制服而亡,自身也是驚嚇和汗水的餘顫不止更感謝這十八碗酒的功勞,換言之:酒壯英雄膽沒有這十八碗酒還真打不死這大蟲。至此打虎英雄武松名聲大振披紅掛綵進了陽穀縣。沒有井陽崗打虎就沒有陽穀偶遇胞哥大郎和嫂嫂金蓮的故事了後續更精彩了…從打虎英雄到鬥殺門慶六和寺出家…武松就是貫穿整個水滸傳的動脈人物。沒有83山東版《水滸》也就沒有98央視版的《水滸傳》了,二者堪稱經典之作。
-
6 # 月關略萌
再來說為何讀者都鍾情打虎情節。
第一,讀者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節
相信每一個男人都擁有著英雄主義情節,然而現實生活告訴我們,英雄不是那麼好當的,況且又是與老虎這種百獸之王為敵,不符合實際。這樣一來,更多的讀者就會寄情於小說之中,把自己的英雄夢融入其中,由小說中的人物來替代自己完成。
第二,作者描述打虎篇幅長,氛圍濃郁,讓人身臨其境
讀過《水滸傳》的朋友必然對打虎的細節描寫很熟悉,尤其是武松打虎的場景,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和篇幅,加上其深厚的文學功底,詳細描述了武松打虎前連喝十八碗酒,不聽勸阻獨自過崗,可以說將遇到大蟲前的氣氛渲染到了極佳,最後終於遇到大蟲。然後又詳細描述了武松真的遇到大蟲時的心理活動、狀態,以及醉打大蟲的驚險等等,讓讀者在腦海中很有畫面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第三、武松打虎在民間的影響力深遠
毫不誇張的說,有人或許沒看過《水滸傳》,但絕對聽說過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打虎已經成了一個經典的故事橋段,家喻戶曉。自然這也是打虎情節讓讀者鍾情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打虎情節寓意深刻
水滸中打虎情節共有三段。分別為武松打虎、李逵殺虎以及雙解獵虎。三段打虎情節緣由各不同,但其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寓意,令人回味無窮,越品越能挖掘出作者的思想意志。在古代,虎患是極為常見的,然而比起虎患更讓百姓害怕的卻是統治階級的殘酷不仁。
五、積極向上的意義
打虎打掉的並不只是老虎,打虎的勝利更體現出了人的智慧、能力有機結合,可以創造出無限可能,具有積極向上的意義,給予我們不斷努力前進的動力,讓一切不可能變為可能。
回覆列表
個人人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英雄氣概。大家其實都有一個氣吞山河的英雄夢想,能夠除暴安良也是極好的。武松能夠在虎口脫險,表現的也是錚錚男兒本色。
第二點,傳奇色彩。小說中提到三碗不過崗,而武松一口氣喝過了三碗。當大家都在猜想武松已經被老虎怎樣了的時候,他卻成功打虎。兩項對比強烈,大家記憶更加深刻。
第三點,魚躍龍門。要說大家心裡沒點小九九是不可能的,這就像現代都市文學一樣極力附和讀者。爭取讓每個讀者有種代入感,大家都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小說中,武松在大虎成功後除了收穫眾人的名譽擁戴以外,還獲得了實權工作。這就讓我們這些平頭老闆姓更加著迷,就像是聽說某某賣菜老農喜中頭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