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談歷史
-
2 # 穿越再現彼岸
李鴻章為啥在京城沒有府邸
其實在清朝200多年的來看,封疆大員在京城都是沒有府邸的,不單單是李鴻章,這和清朝對封疆大吏的規定有關係,我們看下清廷相關的規定:
一、清朝的封疆大員,不允許在北京置辦房產。
清軍入關,統一天下,首先規定地方督撫等主要官員,不能在京城(北京)購置修建產業。主要是因為,朝廷既然派你們到地方負責一方,就要安心地方事務,不要再想東想西的了。有清一朝地方官員在京城購置房產的是沒有的,清朝歷代皇帝把關很嚴,害怕地方和中央的官員上下一氣,欺瞞皇上。
二、那麼問題來了,地方官員到京城辦事住在哪裡?
1.有這樣幾個選擇,投親靠友,住在親戚家或者同年(同一年考上進士的稱同年)好友家。這樣朝廷更不放心了,典型的拉幫結派,互通朝廷和地方的資訊。怎麼辦?朝廷又有了新的規定,順治三年,朝廷下旨說:“地方要員來京,不得與京城官員亂拉關係、相互勾結、行賄受賄。五城御史、五城兵馬司等監督機關,一旦明察暗訪發現,參奏舉報,從嚴查辦。”你敢住,直接拿下啊。都不敢住在親戚好友家了,
2.住旅館行嗎?也不行啊。吃飯閒聊洩露國家和地方上的機密,議論朝廷政策都在這些地方。朝廷也有規定:“凡二品以上官員,嚴禁出入茶樓、酒肆和戲院,嚴禁召妓,違者重處。”
3.各省在北京都設有“會館”,官員能進嗎?更不行了,這個會館是商人辦的,你去那兒住,典型的官商勾結,避嫌還來不及吶!(賢良寺遺留塔)
三、最佳選擇是寺廟道觀。
轉來轉去,最佳選擇應該是寺廟和道觀了。滿清皇室都是信仰佛教的,官員一般都會選擇住在寺廟裡,上有佛祖神明監督,又能為寺廟多填不少香油錢,一旦飛黃騰達,寺廟也受益不少啊。
為啥清廷封疆大吏在京都住在賢良寺?李鴻章也不例外。賢良寺,現在已經沒有了。大體位置是王府井大街和中央美院原來就是賢良寺位置。
原來是康熙十三子允祥的王府,捐贈為寺廟。
地方大員為啥選擇住在賢良寺?
賢良寺距離紫禁城(故宮)的東華門約有一里地左右,清朝的封疆大吏都選擇住在這兒了。離皇帝住的地方近啊,隨傳隨到,方便啊。近代封疆大吏住在賢良寺的可是不少啊,主要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康有為等。這個賢良寺儼然成了封疆大吏“霸佔”了,一些小字輩的官員也不敢和他們同住啊。
其中,李鴻章在賢良寺住的時間最長。(慈禧油畫)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必須待在賢良寺,和喜歡沒半點關係甲午戰爭後,李鴻章洋務運動的最終成果,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自己都說自己是“裱糊匠”,自己組建的北洋艦隊毀於一旦。
李鴻章是以地方大員的身份,處理清朝慈禧太后交辦的外交事務,1895年以後,他一直處理外交,隨時和慈禧太后溝通,因此他必須住在賢良寺被召聽用。在這裡他度過了自己最後的歲月。
他住在賢良寺幹了什麼外交活動,成果是什麼?1.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這個內容大家都清楚,在此略去。
2.1896年,《中俄密約》又稱《中俄禦敵互助條約》,這個是將日本在東北的權益轉讓給了俄國,清廷和慈禧並沒有要求籤訂條約,李鴻章自己做主簽訂的。
3.1898年,《中俄旅大條約》,大連旅順成了俄國軍港。
4.19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現在的主要土地就是這次出賣的,大約1061.8平方公里。
5.1898年,《膠澳租借條約》。清廷把膠州灣租借給德國
6.1901年,《辛丑條約》。內容略。
大家都認為,李鴻章是背鍋俠,是替慈禧太后背鍋,但是把割讓土地成為一種外交工具,並且力主不抵抗,這可是李鴻章的主張,在某些條約上也有擅自做主的份。李大人忙得很,在和外國交涉條約吶!!!(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時被日本右翼槍擊劇照)
這段歷史離現在非常近,資料也非常多,大家可以自己看看。孰是孰非自己都非常清楚了,賣國就是賣國了。
-
3 # 陳悅漫步海邊
李鴻章和賢良寺的淵源,並不是起源於甲午後。甲午戰爭之前,李鴻章進京覲見的時候,也常居住在賢良寺。
(一張獨特的現代照片,可以解釋賢良寺當年的區位優勢。照片中左側是賢良寺舊址,今天是北京校尉衚衕小學,遠處街口可以看到一棟大樓,即今天的王府酒店,而歷史上那裡就是總理海軍事務衙門)
之所以選擇賢良寺,原因非常簡單,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地理位置絕佳。賢良寺位於北京東華門外,距離紫禁城很近,本來就是外地官員進京蒙召、辦事時習慣的寄宿地,李鴻章的老師曾國藩當年就曾住過賢良寺。而到了1885年後,賢良寺隔壁的神機營衙門同時作為總理海軍衙門的辦公地點,李鴻章選擇住在這裡,實際就是辦事方便,而且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實際上也在附近不遠。捎帶一說的是,李鴻章的冤家翁同龢的府邸,也在附近的不遠處。
可以說,賢良寺處在當時北京城中一個獨特的政治區塊的十字路口位置。
(李鴻章在北京的私宅位於總布衚衕,圖為舊址今貌。根據近代史專家姜鳴先生考證,李鴻章最後的逝世地就是在總布衚衕的私宅)
另外需要糾正一下的是,李鴻章在甲午後,並不是長住在賢良寺。事實上,李鴻章在北京擁有自己的府邸,位於總布衚衕。至於賢良寺,則是因為區位好,被李鴻章選為平時會客、辦公的行轅。
-
4 # 號角催人紅旗飄
說閒居是不恰當的,外官進京都住寺廟會館!李鴻章被撤去了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但還是一等肅毅伯文華殿大學士總理大臣,只是他預料到慈禧還要重用他外放他才沒有搬出賢良寺另置京官標準的行館!
回覆列表
賢良寺,位於北京東城,原是怡賢親王允祥的府邸,後來捐為寺廟。因為田比鄰紫禁城,常成為外地官員往來的借宿之所。由於官僚大吏頻繁往來,賢良寺點綴得有模有樣,這裡春有海棠,秋有芙蓉,平日不妨找個“老衲”“參禪話語”,應是“四時風日好”。而對甲午後長期“閒居”於此的李鴻章,怕是別有一分滋味。據幕僚吳永的回憶,平日在賢良寺,李鴻章的生活極有規律:早上六七點起床,吃完早點後,有公事就辦,無事就看書寫字;午飯吃得較多,飯後堅持鍛鍊和午休,醒來與幕僚談話,不覺已到日落;晚餐吃得不多,然後看會兒書回些信就休息。一天就這麼過了。不過,這應該是當總理衙門大臣之前的事。李鴻章入署後,幾乎天天去衙門報到,有時也會在賢良寺辦公。尤其是與外國公使見面,常選擇在自己的寓所。1899年的這個夏天,無疑是李鴻章入仕後最為醋淡的時段之一。
這期間,由吳汝倫編訂的《李鴻章奏議》刊行了。他特地囑咐兒子將《奏議》分送給老家中的各方兄弟,對於舊日門生的來信索書,他也倍感欣慰。同時期,他的《李傅相歷聘歐美記》也一併刊印,並在《申報》裡做了長期的廣告。以此觀彼,不難猜測李此期的一番心情和尋求排遣的落寞。
“閒居”的李鴻章卻無“閒心”。5月21日,上諭前四川總督劉秉璋來京預備召見。3天后,李給劉發了電報,勸他“出山報國”。劉秉璋與李鴻章是世交,又是親家,關係很好。得見故交,李鴻章一定很高興。劉奉命召見後,遲遲沒有任命,李勸劉在北京多待些日子,“且看上意如何”,但一直沒有下文。不久,李鴻章也蒙召見,慈禧諮詢他“各省農工商局”的事。李馬上致電給上海的馬建忠,讓他擬定一個詳細的方案來。朝廷似乎完全忽略了他這個大學士的存在,即使被提起了,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山東巡撫硫賢指桑罵槐,指責李在山東的腐敗,李只能在給友人的信中斥為“可笑”。
在聽聞孫家葡、吳廷芬皆有去志後,他又是心灰意冷了,既然“不敢言歸”,那就"委心任運”吧。國事無可為,家事便更上心。在家信中,李鴻章多了點日常的唆叨,他叮囑兒子對兄長李激章的起居要“加意調護”、操心二孫女的婚事、關心“牛孫”的讀書情況,憂心老家的田產經營。言語中,退意再生。
這一年,孫毓漢也走了。年齡見高,白事漸多,本是人之常情,李鴻章這兩年裡不知寫了多少封弔唁的信。9月24日,兒子李經方的一封家信,告知了兄長李瀚章去世的訊息。最後一個手足兄弟的去世,已足夠讓一個77歲的老人體會到晚景的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