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惠源農產品
-
2 # 白羽城主
目前,很多養殖戶採用了傳統放牧養鵝的方式,但放牧流動性較大,一方面使得鵝群接觸病原的機率增大,另一方面鵝群受到應激的程度也隨之增大,很容易會導致漿膜炎的發生。
1 流行特點
鵝漿膜炎是由鴨疫裡默氏桿菌引起的侵害雛鵝的慢性或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主要侵害雛鵝、雛鴨、火雞,多發生於2~7 周齡,其特徵是引起纖維素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和關節炎。由於本病傳染性很強,死亡率高,鵝群一旦發病,會造成很大的損失。筆者在長期診療中發現,近年來本地鵝場該病的發病率有所上升,成為危害養鵝業的主要細菌性疾病。
2 臨床症狀
本病潛伏期為1~3 天,有時可達1 星期。最急性病例通常看不到任何明顯症狀即突然死亡。急性病例多見於2 周齡的雛鵝,病程一般為1~3 天。其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鬱,厭食、離群,不願走動,甚至伏臥不起,垂翅、衰弱、昏睡、咳嗽、打噴嚏。病鵝眼、鼻分泌物增多,眼有漿液性、粘液性或膿性分泌物,常使眼眶周圍的羽毛粘連,甚至脫落,鼻內流出漿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凝結後堵塞鼻孔,使患鵝表現呼吸困難。少數病例可見鼻竇明顯腫大,糞便稀薄,呈綠色或黃綠色,部分雛鵝腹脹。部分患鵝縮頸或以嘴抵地,瀕死時神經症狀明顯,如頭頸震顫,搖頭或點頭,出現角弓反張,尾部搖擺,抽搐而死。
3 病理變化
本病特徵性病理變化是漿膜面上有纖維素性炎症滲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氣囊壁的炎症為主。心包膜被覆淡黃色或乾酪樣纖維素性滲出物,心包囊內充滿黃色絮狀物和淡黃色滲出液。肝腫大,肝包膜增厚,呈灰白色,易剝離,有的肝有出血斑點,胞漿液增多,呈淡黃色。氣囊混濁、增厚,氣囊壁上附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膽囊明顯增大,膽汁增多,脾腫大。鵝胰腺有出血點,腎臟出血,輸尿管有白色尿酸鹽沉積,十二指腸黏膜出血,內有大量白色或綠色稀糞,腦膜及腦實質血管擴張、淤血。慢性病例常見脛蹠關節及跗關節腫脹,切開見關節液增多。
4 實驗室診斷
染色鏡檢,可取鵝腦、肝、脾組織或心血、心包液塗片,瑞氏染色後進行形態檢查,如發現兩極著色的小桿菌可進行診斷。分離培養,用血液瓊脂或巧克力瓊脂,在5%~10%的二氧化碳條件下,37℃培養48 小時,可生長出直徑1~2 毫米,圓形、光滑、突起的奶油狀菌落。血清學診斷,可用快速玻板凝集試驗或瓊脂擴散等試驗進行鑑定診斷。
5 鑑別診斷
大腸桿菌病,病鵝常以肝臟腫大、出血和腦殼出血,以及壞死灶為特徵。本病以心包炎、肝周炎和氣囊炎為特徵。鏡檢時,大腸桿菌較大,大小不一致,而本病原呈卵圓形小桿菌,比較均一。本病原不能在麥康蓋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巴氏桿菌能引起各種日齡的鵝發病,青年鵝和成年鵝發病率比幼年鵝高,而本病原僅引起7 周齡以內的鵝發病,7 周齡以上者很少發病。巴氏桿菌病以肝臟呈灰白色壞死灶和心冠脂肪出血為特徵,而本病以心包炎、肝周炎和氣囊炎為特徵。
6 防治措施
減少鵝群應激,適當調整鵝群的飼養密度,注意控制鵝棚內的溫度、溼度,尤其是在春天多雨、夏天炎熱和冬天寒冷的季節,做好雛鵝的保暖、防溼和通風工作。將雛鵝轉舍、舍內遷至舍外以及下塘飼養時,應特別注意氣候和溫度的變化,減少運輸和驅趕等應激因素對鵝群的影響。確保營養全面,喂以優質全價的飼料,新增禽用多種維生素,保證能滿足其生長需要量,以增強雛鵝的體質。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不同批次、日齡的鵝不能混養在一起。
做好免疫工作,可選用適合本地區的傳染性漿膜炎疫苗進行免疫,有條件的養殖場可製備自價苗進行免疫接種,同時做好其他疾病如鵝副粘病毒、禽流感等疫苗的接種和防治,防止其他疾病的發生。在雛鵝生產時定期使用高敏感藥物進行衝擊式給藥,或在疫病流行時新增敏感抗生素藥物,以達到控制流行發生和降低死亡率的目的。筆者在本地區分離了多個發病場的病原進行藥敏試驗,結果表明本地區病原對氟苯尼考、頭孢噻呋高敏,對環丙沙星、強力黴素中敏,對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等不敏感。在臨床用藥時,筆者常使用頭孢噻呋對病鵝進行注射,同時水中新增氟苯尼考,可取得很好的療效。
-
3 # 小農莊
養鵝16年多,鵝病見的不少,像這種鴨鵝漿膜炎,是這幾年養鵝中的高發病種之一,傳染性強、感染率高、死亡率高。這種病的病學名叫鴨疫裡默氏菌病,是由鴨疫裡默氏菌引起仔鵝仔鴨急性或慢性敗血性傳染病。又稱傳染性漿膜炎。
該病的特點、以及預防和治療的措施如下:
一、最常發病的季節:一年四季,冬春季節多發。
二、易感鴨鵝群:主要侵害1-8周齡的小鴨鵝,但以2-3周齡小鴨鵝多發,7天以內的小鴨鵝很少發病,可能是得益於母源抗體。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發病率高達90%,甚至以上,死率率5%-80%不等,目前是主要危害鴨鵝業生產的主要疾病之一。
三、表現症狀:該病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和慢性型。最急性型:往往沒有任何表現,受到外部應激刺激突然死亡;
急性型:與多數鴨鵝病症狀一致,但有一明顯區別,眼、鼻中流出黏液,眼瞼汙穢,眼四周羽毛粘連脫落,呈“眼睛鵝”,有明顯的神經症狀,搖頭、縮頸,有嘴角觸地現象,個別出現跛腳,死亡前常出現划船狀抽搐。多與大腸肝菌併發。
亞急性和慢性型:發病日齡較大,病程較長,多達一週左右,伏地不起或不願走動,伴有神經症狀,走路前仰後合,頭頸震顫,遇到外部應激刺激時,不停鳴叫,頸部轉動。一般能長期存活,但易形成僵鴨鵝。
四、解剖後的病變特徵:一是肝臟腫大,表面覆蓋一層灰白色或略為黃色的纖維素性薄膜;
二是心臟包液明顯增多;
三是氣囊混濁增厚,有灰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
四是脾常見腫大;
五是慢性型關節積液增多。
五、如何預防?一是加強飼養管理,注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改善育雛室的衛生條件,清理場地的粗沙石及堅銳物,防止鴨鵝蹼被劃破,從而引起感染以及病菌的傳播。
二是避免從疫區進苗;
三是養殖的密度不宜過大,尤其是育雛期,注意育雛室的通風換氣,防止呼吸道的感染。
四是做好疫苗的免疫,國內已研製成功的疫苗有鴨疫裡默氏桿菌醛滅活苗、鋁膠滅活苗、油乳劑滅活苗和鴨疫裡默氏桿菌/大腸桿菌油乳劑滅活二聯疫苗及組織滅活疫苗等。其中油乳劑滅活疫苗效果最好,一般在4-7天頸部皮下注射,15天后可產生免疫力,效果比較好。
六、治療方案:一是畜禽用維生素,即濃縮魚肝油飲水,每袋500克,兌水2000斤,連用3-5天,若拌料使用,500克排料1000斤;
二是單硫酸卡那黴素飲水100克兌水300斤,或拌料150斤;
三是雙黃連250ml飲水300斤,或拌料150斤。
回覆列表
鴨傳染性漿膜炎是小鴨、小鵝多發的一種細菌性疾病。病原為鴨疫巴氏桿菌,所以本病又稱鴨疫巴氏桿菌病。 一、【發病情況】 本病主要發生於2~5周齡的小鴨、小鵝,肉用鴨的發病率明顯高於蛋用鴨。流行季節以冬秋季節為主,尤其以冬季更為嚴重。本病易被誤診為病毒性肝炎、副傷寒、鴨流行性感冒。當養殖場內引進帶菌鴨、鵝時,或工作人員的衣服、鞋帽等將病源帶入場內時,健康鴨、鵝便可透過呼吸道及受傷的面板黏膜感染,潛伏期3~7天。鴨、鵝飼料營養不全、圈舍潮溼、氣溫過低、過度擁擠是發生本病的重要誘因,其它家禽不感染此病。 二、【臨床病狀】 最急性型的病鴨鵝往往不表現明顯症狀便突然死亡。急性病例表現嗜睡,眼睛有黏性液體流出,鼻分泌物增多,咳嗽、打噴嚏、縮頭、嘴抵地面、腿軟無力、不願走動。常見病鴨鵝仰臥在地上或側身倒地,雙腳痙攣,腹瀉,排綠色糞便,肛門周圍汙穢,臨死前多出現神經症狀,呈角弓反張,出現症狀1~2天死亡。4~7周齡的小鴨鵝多呈慢性經過,表現精神沉鬱、睏倦、食慾不振或廢絕,拉黃褐色稀便,迅速消瘦,發育不良,伏地,不願走動,有的病鴨鵝痙攣性點頭或擺尾,少數病例頭頸歪斜,作轉圈運動,一般終歸死亡。7周齡以上鴨鵝很少發病。 三、【防治措施】 ①加強飼養管理。在寒冷季節圈舍要特別注意保持乾燥、透光,養殖密度不能過度擁擠。 因雛鴨鵝耐寒力相對較差,圈舍要保證適宜的飼養溫度,飼料營養必須全面。 ②及時接種鴨疫巴氏桿菌滅活菌苗,對本病具有較好的預防效果。 ③發現病鴨鵝應立即將其隔離,發病後全群投餵氮黴素,療效頗佳,用量按0.1% 濃度抖料飼餵,連續用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