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相約星期二》是美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創作的自傳式長篇紀實小說。該故事真實地講述了作者的恩師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辭世前的14個星期的每個星期二給米奇所講授的最後一門人生哲理課。 有時間的話可以看一下,看過的來談談感受吧!
6
回覆列表
  • 1 # 餘小魚

    你好,我前兩天剛好看過這本書。這是一本紀實小說,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後與世長辭。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纏綿病榻的十四周裡,每週二都上門與他相伴,聆聽他最後的教誨,並在他死後將老師的醒世箴言綴珠成鏈,冠名《相約星期二》。

    這本書一出版就引起了全美國的轟動,連續四十四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

    在這十四節人生課裡,他們談論了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衰老、金錢、愛、婚姻、文化、原諒、完美的一天,最後一節是葬禮。在他們談論的這些話題裡,每一個方面都震撼著我的心靈,讓我重新思考人生,思考現階段的一切。這裡寫下對我感觸最深的五個方面。

    01 談論死亡: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莫里患的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簡稱ALS,這是一種兇險、無情的神經系統疾病,最後會因為肺部缺氧窒息而死。才華橫溢的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得的也是這種病,他的喉嚨開了個洞,說話要靠一隻電腦合成器的幫助,筆錄靠一臺感測器根據他眨眼睛的變化來做出判斷。

    霍金是十分令人欽佩的,但這並不是莫里選擇的活法。於他而言,活著就意味著能和別人交流,當這種能力消失時,他也該消失了。

    作者米奇為老師的疾病心痛不已,莫里卻樂觀許多,他告訴米奇自己很幸運,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跟這個世界說再見,並且他也做好了隨時說再見的準備。

    他告訴學生米奇:“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做好準備,你活著的時候就會更加珍惜生活。”但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沒人願意相信,包括患病之前的他。這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夢裡,並沒有真正地體驗世界,我們處於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做著自以為該做的事。

    只有拂去外表的塵埃,才能看到生活的真諦。當你意識到自己快要死去時,看問題的眼光也就不大一樣了。到那時,工作便不會顯得那麼重要,也許會讓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滿足精神上的需求。

    “學會了死,就學會了生”這是莫里患病後關於生死的思考,他擔心米奇不理解,繼續解釋說:“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並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愛護的關係,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

    這些話,莫里是說給米奇聽,也是說給所有的年輕人聽。每個人都知道死亡,卻從未真正對待生活。只有正視死亡,才能找到生的使命,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02 談論家庭:家庭不僅僅是愛,而且還告訴別人有人守護著你。

    莫里的童年不算美好,住在最貧窮的街道,父親是底層工人,母親在他八歲時就死了,留下他和年幼的弟弟跟著父親討生活。幸好繼母對他們很好,雖然生活依然艱難,但繼母的樂觀進取精神始終鼓舞著他。這才有了後來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

    不過這些都過去了,如今莫里有賢惠的妻子和兩個優秀的兒子。自從生病以後,他對家庭有了特別的體會,總結起來有兩點:

    ①家庭是一個人的根基。如果你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援、愛撫、照顧和關心,你擁有的東西便少得可憐。

    ②家庭讓一個人心理安全。莫里說,如果他是一個人生活,現在的疾病會讓他難以忍受,雖然會有同事、朋友看望,但這跟有一個始終關心著你、和你形影不離的人不是一回事。只有家庭才能給予你心理安全,金錢、名望、工作都辦不到。

    米奇對莫里談了我們這代人在生育孩子上的心理矛盾,我們視孩子為自己事業上的絆腳石,覺得他們在迫使我們幹那些本不願乾的“家長”活兒。還有,當我們真的需要他們時,他們會在身邊嗎?

    對此,莫里表示在生孩子這件事上是沒有經驗可循的,也沒有任何東西能替代它。如果你想體驗怎樣對一個人承擔責任,想學會如何全身心地去愛的話,那麼你就應該有孩子。

    關於陪伴,只要莫里需要,他兩個兒子會放下工作,分分秒秒陪在父親的身邊。但莫里不願意這樣做,他對他們說:“別停止你們的生活,不然的話,被病魔毀掉的不是我一個,而是三個。”

    我也曾因為家庭和孩子的事情糾結,但現在不了,家庭是值得我們全身心去愛的地方,而孩子要與不要都與孩子無關,只關乎自己的心意。

    03 談論衰老:如果你一直不願意變老,那你就永遠不會幸福。

    莫里的身體越來越虛弱了,連擦屁股這樣隱私的事情也需要別人代勞了。但莫里並沒有覺得難堪,相反他還很樂觀,他說這讓他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彷彿重新回到了嬰兒期。

    莫里以一種更獨特的視角來看待年齡問題,他說,衰老並不是衰敗,它是成熟。人們之所以想要變年輕,恰恰是反映了自身生活的不滿足、不充實和無意義。因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你就不會想回到從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體驗65歲的那份經歷。

    莫里說,所有的年輕人都應該懂得這個哲理:如果你一直不願意變老,那你就永遠不會幸福,因為你終究是要變老的。

    最好的做法是:接受現狀,自得其樂。當是孩子時,樂於做個孩子;當是個聰明的老頭時,就樂意做個聰明的老頭;樂於接受自然賦予的一切權利。要明白,我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們。

    只有如此,我們才不會羨慕別人的人生階段,因為我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

    04 談論婚姻:婚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沒去嘗試,你就會失去很多很多。

    米奇在第十個星期二,帶著妻子詹寧去看望莫里。詹寧是一位專業歌手,但平時從不輕易答應朋友“來一首”的要求,多是出於靦腆,而且她又是個很計較場合的完美主義者。

    可是,當莫里說想要聽歌時,詹寧卻爽快答應了,並輕輕唱了起來。這讓米奇很感嘆老師的能力,他是如此善於開啟人們心中的感情之閘。

    米奇有意和老師談論婚姻,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對婚姻這個問題感到困惑,包括米奇自己,一想到和詹寧相戀七年才求婚,就心中充滿疑惑,是自己這代人比前輩更加謹慎,還是更加自私呢?

    莫里說,婚姻中很多問題的根源在於人們不清楚要從伴侶那兒得到什麼。不過這也難怪,他們連自己都無法認清,又如何去認識他們要嫁娶的人呢?

    莫里和妻子夏洛特結婚有四十四年了,現在莫里病了,夏洛特會提醒他吃藥,進來按摩一下他的頸部,或和他談論他們的兒子。他們像一個隊裡的球員,彼此只需一個眼神就能心領神會。而對於夏洛特不喜歡的話題,莫里會非常尊重她,從不談論。

    莫里說,你透過婚姻可以得到檢驗,你認識到自己,也認識到對方,知道了你們彼此是否合得來。

    米奇問他,有沒有一條標準可以用來衡量婚姻的成功與否。

    莫里笑了笑,說,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不過,愛情和婚姻還是有章可循的:

    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

    如果你不懂怎樣妥協,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

    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佈公地交流,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

    如果你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你們同樣會有麻煩,你們必須有相同的價值觀,

    而價值觀裡最重要的是你們對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

    短短一段話,卻道出了好婚姻的共性:尊重、適當妥協、開誠佈公地交流和相同的價值觀。

    05 談論“完美的一天”:與生活講和,你想要的完美其實很普通。

    米奇問老師,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怎麼做?

    莫里想了一下,說道:“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麵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

    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

    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義大利麵,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太普通了,毫不奢侈,米奇聽了有些失望。他猜想,莫里會飛去義大利與總統共進午餐,或去海邊,或想方設法去享受奇異、奢侈的生活。幾個月躺下來,連腳都無法動彈——他竟然在極普通的一天裡找到了那份完美。

    但隨後米奇意識到了,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答案所在。我想,我也意識到了這份答案。當我們學會與生活講和,會發現,心心念唸的那份完美,到最後也不過是極普通的日常而已。

    莫里在人生的最後關頭,給學生米奇講了十四節課,每一節都值得回味與思考。還有最重要的一節他沒有說,但是他做到了,就是:生活中沒有“來不及”這個詞,直到說再見的那一天他還在改變著自己。

    我們沒有一個人能擦掉生活過的痕跡,同樣也不能再生活一次,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 2 # 卡卡yong

    坦然面對死亡,生死都是自然。活著的時候珍惜,樂觀。死亡來臨時坦然面對。下面是我喜歡的一段話,摘自這不作品*境界,讓死亡也充滿韻味。死亡,讓人生歸於純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夜不醉不歸是哪首歌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