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有知社
-
2 # 北門猿
帝王心術啊。
————
先要扯一句別的,題主所說的徐茂公,其實應該是唐初名將李勣。
李勣本名徐世勣。因為功勳卓著,被賜姓李,所以徐世勣變成了李世勣。
唐高宗即位後,規定天下人需要避諱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李世勣把名字中的世去了,變成了李勣。
又因為勣字難打,所以在如今的網際網路上,大家一般都打成李績。(我下面也這麼幹……)
徐世勣字懋功,懋也就是茂的意思,所以民間又稱之為徐茂功,傳來傳去,又傳成了徐茂公。
這就是大唐名將李績和評書軍師徐茂公之間的關係。
————
回到正題。
這事在《舊唐書》《新唐書》都有記載,內容相同。
二十三年,太宗寢疾,謂高宗曰:“汝於李勣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僕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舊唐書·李績傳》
原文已經把太宗的動機說明白了。李績是跟隨唐太宗打天下的功臣宿將,那時候唐高宗還沒生出來呢。所以他對李績沒什麼恩德,在李績面前估計也沒什麼威望——這句原文沒寫,是我猜的。
唐太宗很擔心自己死了以後,兒子能不能控制得了這位名將。於是想了個辦法。要提升兒子的威望,這顯然不是片刻間能辦到的,那就只有創造機會,讓唐高宗對李績有恩了。
所以他把李績貶到外地。考慮到李績是無辜被貶,這樣一來,唐高宗即位後,重新起用李績,那就是升官+平反的雙重恩德。足以讓李績對新皇帝心懷感激。
高宗按計行事,就位當月,就把李績召回,任命為洛州刺史,然後加開府儀同三司,令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然後當年又封為尚書左僕射。
而李績也果然忠心耿耿,在高宗朝立下了很多功勞,成為皇上的堅定支持者。(比如在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件事上。)
這件事情在表面上看起來,是很清楚明白的。不過宋人王讜寫的《唐語林》裡,給太宗君臣加了點戲。
太宗病,出英公為疊州都督,謂高宗曰:“李才智有餘,屢更大任,恐其不厭服於汝,故有此授。我死後,可親任之。若遲疑顧望,便當殺之。”奉詔,不及家而去。這裡唐太宗對李績也不放心,於是對太子說:“假如李績聽到被貶官的訊息,遲疑不肯離開,你就殺了他。”
這邏輯是這樣的:如果李績不願離開,就表示他心中不情願,很可能有著怨言。既然有怨言,就不能指望忠心。
李績在能力上本來已經不好控制,如果在忠心上再沒有保證,那就是一個不安定的危險因素。既然是危險因素,就要果斷剷除。
李績當然沒有死,所以他表現得也很忠心,“不及家而去”——馬上就走了。這足以說明他是心甘情願,毫無怨言的。
-
3 # 尚宮女史
649年四月,唐太宗李世民病重,在翠微宮給太子李治留下了三個輔政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和李勣(演義小說中的徐茂公)。李世民對這三個人的安排很是動了一番心思。長孫無忌不必多說,他是李治的親舅舅,不管李世民會不會囑託,長孫無忌都會盡心輔佐李治。
李世民對褚遂良的安排就挺有意思,與其說是輔佐李治,不如說是保護長孫無忌,李世民和長孫無忌少年時期就是好友,之後長孫無忌又一直輔佐李世民,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第一位功臣,所以李世民希望褚遂良保護長孫無忌,不要讓任何詆譭中傷了長孫無忌,這樣長孫無忌就能一門心思輔佐李治。
李世民對李勣的安排則複雜了很多,他雖早就對李勣表示有託孤的意思,但真到了臨終之際,他卻並沒有直接告知李勣讓其輔政,而是對李治進行了一番交代。兩唐書和《資治通鑑》都有記載,李世民認為李治對李勣沒有恩,所以當李治繼位以後,恐難駕馭李勣,所以李世民決定先將李勣外放,如果李勣毫不猶豫就去赴任,那麼李治繼位後就將李勣調回來,授以僕射,李勣必定會對李治盡忠;如果李勣對外放稍微有猶豫,那麼李治就可以直接殺了他。然後李世民就把李勣外放為疊州都督,李勣的反應也很有意思,《資治通鑑》記載:“李勣受詔,不至家而去。”李世民對李勣的安排歷來被解讀為帝王之術,包括李世民自己也說了是為了讓李治有恩於李勣,從而換來李勣的盡忠。但四姑娘總覺得這個說法並非那麼完美,如果真是為了讓李治施恩,那麼李勣對於外放有怨言,然後李治再把他提拔回來不是正好施恩於李勣嗎?如果李勣對外放不以為意,欣然前往,那麼即便李治把他提拔回來,李勣對李治又何來感恩之心?
而且我們不妨來做個假設,倘若李勣對外放有疑問,有猶豫,那麼李勣是不是會被殺?未必。李勣可以說是李世民為李治精挑細選出來的託孤大臣,李世民對他是信任的,也是滿意的,而且在李世民去世的時候,真正的值得李世民託付的重臣本就不多,這樣一個人李世民會不會因為他片刻的猶豫而殺死他,如果真的殺死了他,那麼還有誰來補李勣的空缺。李世民選擇的三個輔政大臣其實很有深意,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都是關隴集團的代表,而李勣則是山東豪傑的代表,文臣武將,朝中制衡,缺一不可。所以李世民對李勣的安排似乎是讓李治有恩於李勣,實則更像是李世民和李勣兩個人的對手戲。李世民是想敲打李勣,作為臣子,尤其是將帥,服從命令是最緊要的,現在服從李世民的命令,以後要服從李治的命令,而李勣自然也看懂了李世民的意思,所以一接到命令連家也不回就直接去赴任。給了李世民一個滿意的答覆。李世民死也瞑目了。
李世民安排這三個人本為了輔佐李治,並相互牽制,後來發生的事情也確實是如此,在李治廢王立武過程中,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是反對武則天為皇后的,而李勣雖然告訴李治這是陛下的家事,想怎麼做不必問別人,看似中立,實則支援李治和武則天,而和長孫無忌站在了對立面。這種牽制局面是李世民樂意見到的,只是他沒有想到武則天心夠狠,而李治也不仁弱,兩人直接將長孫無忌弄死了。
-
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賢明之君,他文武雙全,不但擅長理政,把大唐變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之治”;還能帶領軍隊攻打突厥,高昌,開疆擴土。這樣英明的雄主為何要在臨終前把沒有犯錯的徐茂公流放到外地?其實理由很簡單
治人無非就是兩個方法,一是賞賜,二是懲罰。兩者結合便能收到籠絡人心,發展勢力的作用,說白了就是給一棒子後再給顆甜棗,要的就是這巨大反差後,人心裡誕生的那點敬畏和忠心。
李世民流放徐茂公就是給一棒子,那麼甜棗誰給呢?
當然是後繼之君李治了。到底還是骨肉親啊,小編以為李世民去世前是擔心李治年輕,壓不住徐茂公這些老臣,於是對他們故意的打壓,等到李治繼位再把他們接回來官復原職,以做收買人心之用,當然如果徐茂公不識好歹,幾李世民也不介意以此試探,殺了他。說白了,李世民這是在給太子登基鋪路呢!
回覆列表
常言道:“治國以正”。但在帝制皇權時代,至上皇權令人人覬覦與嚮往,使得政治鬥爭尤為殘酷。帝王們為固守其私產、維護其家族長久統治。雖以“正大光明”而標榜,卻又背地裡勤練“九陰真經”(帝王之術)以駕馭群臣。而皇權本身又至高無上,缺乏制衡的力量,故而,就很容易演化為“流氓政治”,也即俗語所言“伴君如伴虎”、“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
廟堂上相傳,唯有至剛至陽的“九陽神功”可以剋制住這至陰至柔的“九陰真經”。然而,當帝王們使出“九陰真經”時,許多正義感強烈的大臣,以至剛至陽的“九陽神功”相抗,卻多半活不過三集。經過一番番血的教訓與摸索,大臣們終於找到另一門可以剋制“九陰真經”的武功,這便是“太極”(明哲保身)。
李世民與李勣(即徐世勣,字懋公)在後世人的心目中,絕對是一對聖君與能臣。李世民對李勣尤為器重與厚愛,而李勣也為大唐平定天下、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據《新唐書》、《舊唐書》記載,曾有一次,李勣突生重病,太醫說:“須用鬍鬚的灰作藥引”,李世民就剪掉自己的鬍鬚給李勣作藥引。李勣傷愈之後,入宮稱謝,磕頭都磕出血。李世民說道:“朕也是為了國家社稷考慮,又何必道謝呢?”
然而,李世民聖君的背後,也是研習九陰真經的高手。據《資政通鑑》記載:..上(李世民臨終之際)謂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將李勣貶官),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僕射(唐初,有丞相之職),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而李勣又是何等的聰明,又豈能看不透,史載:(李)世勣受詔,不至家而去。李世民去世之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同年就將李勣召回,拜為尚書左僕射。李治性格仁弱,缺乏主見,在那場著名的“廢王皇后而立武昭儀”的事件中,一直拿不定主張。於是,李治私下徵詢李勣的意見,史載:..(李勣)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上意遂決。
李勣的這招“太極”,也是對李世民暗修“九陰真經”的“投桃報李”。而李勣的這次“投桃報李”,也給此後的李唐宗室幾乎帶來滅頂之災。其後,武則天上位,並參與政務,在李治去世之後,武則天又先後在二位兒子的幕後操持國政。即便如此,武則天還嫌不過癮,便踢開兒子,直接走向幕前,自己做了女皇帝。武則天稱帝之後,為了其江山穩固,幾乎將李唐宗室屠戮殆盡。而李勣之孫李敬業(兵敗身死之後,被武則天恢復徐姓)起兵討伐武則天,不但自己兵敗身死,也連累了李勣死後被髮冢斫棺。
參考史籍:《舊唐書》、《新唐書》、《資政通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