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密探

    從人物性格上來看,李世民和朱元璋是截然不同的。古代帝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李世民如此,建立明朝之後的朱元璋亦是如此。所以,他們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一個喜歡以德服人,一個生性多疑。

    造成這種反差的主要原因是,早在李淵推翻隋朝之時,李家便是貴族。所以,李家擁有許多的擁護者,並且從權力和地位上是凌駕於這些人之上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家從始至終都是領導,而那些追隨者,無論是曾經的李家家奴,還是半路上追隨李家的人,都是以臣子的身份自居。

    而朱元璋就不同了,那些與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在最開始是不知道他最後能奪得天下的,他們更像是兄弟,一起奪得天下。但是最後朱元璋卻當了皇上,從心理上,朱元璋就沒有那份能駕馭他們的自信,所以對他們更是一直提防。

    所以,即便是大臣們很少有反叛之心,朱元璋也會多加防備,把大權全部攥到自己手中,因為身邊這些陪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很清楚自己的短板,要想造反,也不是沒有可能。說到底,缺乏的還是李世民那種自信和坦蕩。

  • 2 # 關山明月779

    縱觀歷史,朝代的更替大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貴族倒戈,如劉秀,李淵。另一種是底層反抗,也就是農民起義,如陳勝,吳廣,朱元璋。

    先說一下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出身貴族,少年從軍,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不久其父親李淵退位,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李世民當上皇帝后,展現出了傑出的治理才能,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聽取群臣意見,厲行節約,注重農桑,使百姓休養生息,出現了國泰民安的良好局面,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對外崇尚武力,攻滅突厥,打敗高句麗,在西北設立安西四郡,倡導與少數民族和平共處的政策,使邊疆穩固,民心思唐。

    李世民不僅是個戰略家,軍事家,還是個具有崇高道德思想的人。貞觀六年,春節將至,太宗檢視全國案件。發現有三十個死刑犯,無發回家過年,於是就把他們放回家過春節,來年秋後再執行死刑,過完春節後,這些囚犯都自覺的回到了長安,無一潛逃,李世民感慨良多,民風至此,百姓至此,何所求乎?於是,把這些囚犯全部赦免了。如此人格魅力的人,百姓豈能不擁護!

    李世民不僅愛民如子,對士大夫階層更是信任有佳,房玄齡自隋朝末年即追隨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履歷戰功。貞觀年間,他輔佐太宗,官任中書令,尚書,司空等職,總理政務達二十年,與杜如晦,魏徵同為太宗重要助手,史稱“房謀杜斷”,成為君臣相處的典範。

    再說一下朱元璋,朱元璋又稱朱重八,自幼家貧,能吃飽飯成為他兒時最大的夢想,家裡沒飯了,他就去寺廟當和尚,當和尚也沒飯了,主持就讓他去化齋,可悲的是,主持把他安排到窮山僻壤去要飯,要飯也吃不飽了,只能起來造反。聯合兒時夥伴徐達,湯和,吸納了長著李善長,邀請了元末官員劉伯溫,造反事業就這樣開始了。開始投靠郭子興,後來單幹,別看朱兄人長得醜,他很有戰爭才華,採用“高築牆,緩稱王,廣積糧”的戰略,不斷消滅了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農民武裝,最後滅北元,建立明朝。

    繼位之後,朱元璋採取高壓統治,可能和自身經歷有關,他是痛恨官僚階級和富豪的。在明朝當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朱元璋調低官員工資,大多數情況下,發給的俸祿剛剛夠溫飽,在沒有潛規則的情況下,日子過得緊吧吧,海瑞不就是靠著工資把他兒子活活餓死了嗎!另一方面,嚴懲貪官汙吏,刑罰殘忍,官場人人自危。既然這麼難當,不幹了不行嗎?不行!人家朱兄說了,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你躲在山林裡是沒用的,讀書人不出來當官,那讀書何用,是不是對我老朱家有意見?有意見,是什麼意見,要謀反嗎?抓來問問,這下事情就鬧大了。讀書人遇到了一個古怪而又殘忍的皇帝,都是命啊。

    公元1370年,朱元璋論功行賞,按照劉伯溫的功勞,封個一等公侯都不為過,然而朱元璋只封了個誠意伯,在伯爵裡面是最低的。為何?目的只有一個,他要打壓劉伯溫,作為謀士,劉伯溫太聰明瞭,雖然朱元璋口口聲聲的稱他為“吾子房也”,但比起劉邦來,朱元璋的猜忌心太重,心胸太狹窄,他容不下比他聰明的人,也容不下比他富有的人。終於有一天,朱元璋讓胡惟庸做了丞相,劉伯溫自己告老還鄉,在生病期間,可能是得了感冒,老朱讓胡惟庸帶著御醫把劉伯溫給醫死了。

    名臣能相有的是,但名君卻不多見,名臣要想報知遇之恩,關鍵還要看“伯樂”是誰。

  • 3 # 無限輪迴

    房玄齡和魏徵,對於李世民來說,關係是不一樣的。而劉伯溫的地位和作用,並沒有房玄齡和魏徵大。這個問題不是能不能放心使用的問題,而是由帝王取捨、當時形勢和本人特點所共同決定的。

    1.先說房玄齡。房玄齡是李世民的絕對心腹。自李淵太原起兵,房玄齡就投奔了李世民。房玄齡為人忠誠,善於謀劃,和李世民的另一心腹杜如晦,合成“房謀杜斷”。房玄齡從不爭功,而是盡心為李世民謀劃,招攬了很多良才,連杜如晦都是房玄齡推薦的。房玄齡重吏治、修刑律,善理政務,夙夜在公,沒有野心,的確是丞相之才。同時,參與了玄武門之變,被認為是輔助李世民上位的五位一等功臣之一。而當初為了排擠李世民,李建成曾報奏李淵,將房玄齡等人逐出秦王府,缺了最重要的謀士,李世民的判斷出了問題,差點兒壞了大事。對這樣的人物,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必然重用。

    2.再說魏徵。魏徵一生四為其主。先是在隋朝為官,後跟隨李密上瓦崗山,然後歸順唐朝,被竇建德俘虜後,從竇建德為官。竇建德被擊敗,又復歸唐朝,從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後,才又跟隨李世民。魏徵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於直言犯諫,敢於較真兒,不畏權貴。李世民統一天下,立志有所作為,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需要有人時刻提醒自己。而魏徵正是這樣的不二人選。魏徵去世,李世民總結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就是對魏徵最好的評價。

    3.最後說劉伯溫。房玄齡和魏徵,有本事,符合李世民用人的思想,李世民自身文才武略,胸懷寬廣,因此,房玄齡和魏徵能夠得到重用。而劉伯溫與此二人相比,有一點不利。劉伯溫就謀略來講,可謂相才。但是劉伯溫就是太聰明瞭,聰明反被聰明誤。明朝本身山頭比較多,特別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黨和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黨。作為功臣中唯一的進士,劉伯溫有點兒恃才傲物。兩人的關係很緊張。這時的劉伯溫,採取了挑撥是非的做法,激化了矛盾。朱元璋最後的做法就是:你們不是互相傾軋嘛,我誰都不用。最後利用胡惟庸一案,大殺功臣。因此,不僅劉伯溫沒有得到重用,就是暫時得到重用的李善長等人,也沒有好結果。這都是個人缺點和當時形勢造成的結果。

    歷史上有很多人物和故事,雖然是相似的,但結局卻不同。這種情況也是正常現象。因為影響事物的因素太多了。不管是哪種結果,我們只要從中汲取歷史教訓,避免歷史覆轍就足夠了。

  • 4 # 李哥講史

    說起唐朝的魏徵和房玄齡都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但是在歷史上卻有這麼一個人,他可以比肩諸葛亮,但是卻沒有得到皇帝的重要。想必很多人已經知道他是誰了,沒錯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而大家也都知道他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朱元璋身邊的謀士,但朱元璋為什麼不能像唐太宗李世民對待魏徵那樣對待劉伯溫呢?可惜朱元璋不是李世民,沒有李世民對待魏徵那樣的胸懷,也沒有劉備對諸葛亮那樣的信任。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曾經出謀劃策幫助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功臣,後來卻被自己的主公猜忌,以至於最後稀裡糊塗地死掉了。看到劉伯溫這樣的人生結局,小編不禁感嘆: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功臣們論功行賞,按照劉伯溫的功勞,朱元璋封他一個公侯都不為過,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朱元璋只是封了劉伯溫一個“誠意伯”,而且這個爵位還是所有伯爵裡面最低的。可能這麼說大家不理解,現在小編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明朝與劉伯溫功勞不相上下的李善長,都被朱元璋封了“南韓公”,而且還讓他做了百官之首的相。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沒有重用劉伯溫呢?在我看來無非就是以下幾點:

    第一,劉伯溫有魏徵孔明之才,但劉伯溫本事大,脾氣也大,性格要強,有才但恃才傲物。所以朱元璋沒有重用他。

    第二,朱元璋的大部分功臣都是自己從老家帶出來的,知根知底,而劉伯溫是中間加入的,所以也難免會有成見。

    第三,劉伯溫不講人情,只講法律,導致劉伯溫和朝廷上的一個官員非常的不合,劉伯溫在朝廷處處受到別人排擠。

  • 5 # 一些史事八卦

    不談朱元璋與李世民怎麼樣,只說房玄齡、魏徵和劉伯溫的不同。

    房玄齡,是李世民的謀士之一,屬於文官系統,在李世民做皇帝之後,輔助李世民處理朝政,後來官至宰相級別,房玄齡是因李世民的看中、重用才一展才華的,本身不具有能夠動搖李世民的統治資本。

    魏徵,是李世民從廢太子李建成太子府所遺留下的官員中特意挑選出來,作為榜樣的,同時也作為朝廷上的不同聲音,樹立典型,君不見魏徵死後還被李世民推到墓碑洩憤。

    劉基劉伯溫,他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謀臣,不論軍政,劉伯溫都做的很出色,在文臣武將中也很有威信,這就使得朱元璋會忌憚了,而劉伯溫自己也知道這點,所以到後來就轉為低調、藏拙了,最終也得以善終,以病離世。

    三人是不同的,因此對於帝王來說,怎麼用也是不一樣的。

  • 6 # 戰塲YOK1942419

    李世民和朱元璋太多不同之處了。李是貴族出身,少年時代已有大志,十四歲就去勤王打仗,到了天下有變時,他是李唐政權打天下的主力,後來以軍事政變奪嫡,登上大位,是離不開一班忠心的手下支援,房玄齡就是其中主要角色,房謀杜斷,杜如晦早死,他就更加倚重房玄齡了。魏徵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謀士,李建成死後,河北一帶並不穩定,這裡本是李建成勢力範圍,所以李世民特意重用魏徵,派他去河北招撫原太子舊部,這個政治謀略很成功,很多人材就轉投李世民。朱元璋卻是草根階層出身,沒什麼社會關係可言,後來加入反元的隊伍,漸漸積聚了一些人脈,也有了不少武力作本錢,他自己知道真正本事並不比人多,尤其像劉伯溫有的這種智慧,他是沒有的,他打天下很多策略,也是靠手下謀士提供,劉伯溫是其中一個主角,以朱元璋的個性,不可能不猜忌劉這麼有能力智慧的人,他在基層成長,見慣了社會黑暗一面,所以很難真的對任何人放心。

  • 7 # 津城沐雨

    這跟朱元璋的出身有很大關係。

    朱元璋少年出生在窮苦人家,是家中的第八子,故少年時代又稱朱重八。朱元璋的好幾個哥哥餓死,父母也因為饑荒無糧自殺,只給朱元璋留下了幾粒糧食。

    朱元璋為了生計,曾經一度削髮為僧,當起了和尚,四處化緣。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朱元璋遇到了其中的一支農民起義軍郭子興,便在其麾下當兵,因為作戰勇猛有謀略,後又與郭子興的乾女兒後來的馬皇后結婚,藉此關係和自己的努力逐漸成為起義軍領導,郭子興死後,其勢力大致被朱元璋繼承,從此走上爭雄稱帝之路。

    朱元璋的窮困出身使他對對自己信心不足,對有才能之士心存戒心,時刻防範,提防自己的位置被他人竊奪,這也是朱元璋後來分封諸王屏番朝廷的原因,尤其又有藍玉胡惟庸案的刺激。

    而唐太宗自小出生在貴族家庭,又戰功赫赫,自信心比較足,敢於任用魏徵房玄齡等大臣,不會擔心他們造反。

  • 8 # 辰州觀海

    帝王心術都差不多,白蓮花一樣的帝王,要麼不存在,要麼,就是早早被推翻。

    所以,從這點來說,李世民和朱元璋差不多——李世民在位二十餘年,朱元璋在位三十餘年,都不是簡單人物。

    而李世民任用房玄齡和魏徵,其實也並非全信任,就像你老闆也不會真的信你一樣,只不過,李世民和朱元璋的區別就是,是否那麼明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壯族服裝怎麼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