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浪西瓜的過客一君翔

    這個五一,我剛去嘎仙洞,拜祭非常遙遠而陌生的祖先,據傳說,當年還有一部分留在東北的嘎仙洞而沒有出山闖蕩的鮮卑人,在幾百年後,第二批大規模走出嘎仙洞,進入平原地區,成了大金國的祖先。隨著大金朝入住中原,以及後來被蒙古的統治同化,所剩無幾的鮮卑人,最後才在民族融合與同化中,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想當年,先人們以千八百人的規模,走出大山,進入草原,最後問鼎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北魏王朝。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向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等,這樣璀璨的文化遺產。同時,鮮卑人還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自覺自願的,把自己的本民族,完全融入到華夏的漢民族中去,成為中華民族中的一員,其遠見卓識,至今也是歎為觀止的。再後來,經過初步漢化的鮮卑人,又接連建立了大隋朝以及令當今無數人嚮往的大唐王朝。最後,我要說,如果沒有鮮卑族的自願漢化,今天的我們,就不是唱什麼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 ,而是高唱五十七個民族,五十七朵花了。

    說明一下,本人不是什麼歷史專家,上文只是這三十餘年中,多次到嘎仙洞拜祭的過程中,發現嘎仙洞由初始的原生態,到現在的商業化變化,而產生的有感而發。

  • 2 # 曾經的誓言無他

    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被漢語同化了,北魏孝文帝漢化宣佈所有的鮮卑族姓氏全部改為漢姓習漢俗穿漢服跟漢族通婚,到後來都已經分不清誰是漢族誰是鮮卑族了就像隋楊和李唐身上都有鮮卑血統但你能說他不是漢人麼?跟漢族通婚長達數百年身上所謂的鮮卑血統早就被稀釋的差不多了

  • 3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相信瞭解過歷史的朋友們都會聽說過,鮮卑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可謂是大放異彩,但是為什麼到了今日,我們卻沒有再見過鮮卑族了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段歷史。

    鮮卑初登臺

    關於鮮卑族的起源,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基本可以確定是從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轉化而來。鮮卑族一直在北方發展,東漢之前始終沒有和中原王朝產生聯絡,直到東漢時期跟隨匈奴犯境,鮮卑族這才被中原王朝所知。

    在東漢桓帝時期,檀石槐曾短暫統一鮮卑各部,並按照各部生活地域,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部分,各自設定大人管理。但在檀石槐死後,鮮卑再度分裂,西部鮮卑叛離,中部鮮卑則分裂為步度根集團、軻比能集團,東部鮮卑則散佈於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

    大放異彩的鮮卑

    西晉建立之後,對周邊鮮卑各部採取安撫政策,授予其部落首領官職稱號,雙方基本保持了良好的隸屬關係。但在“八王之亂”爆發後,由於西晉內部混亂不堪,國力迅速衰弱,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逐鹿中原,這其中就包括鮮卑各部。

    “永嘉南渡”東晉建立之後,鮮卑各部也在北方掀起建國高潮,迎來了鮮卑部最輝煌的一段時期,從東晉鹹康三年(337年)到東晉元熙二年(420年),鮮卑各部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等七個國家。

    消失在歷史的長河

    鮮卑的消失歷程開始於隋唐,開皇元年(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滅亡。開皇三年(583年),隋軍攻克營州,北齊徹底滅亡。

    隨著鮮卑族最後一個政權北周的滅亡,鮮卑族已經不能再作為獨立政權和獨立民族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鮮卑族也最終成為了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個消失的民族。

    吉林大學古DNA實驗室周慧教授的古人遺骸線粒體古DNA研究證實,現代錫伯族很有可能是古代拓跋鮮卑的後裔,而這源於鮮卑族的漢化不徹底,很多鮮卑族人漢化之後又再度胡化。

  • 4 # 亙古懷念說史

    很好的融入了漢民族!

    相信我們在中學階段學習歷史的時候都應該學習過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吧!孝文帝改革主要方向就是全面漢化,從生活習俗,服飾,語言和政治經濟制度等方面全方位改革,甚至把鮮卑族的姓氏也改為漢姓!比如把北魏皇族的拓拔姓改為元姓,所以孝文帝的漢名就叫做元宏。上行下效之下,鮮卑貴族和平民也紛紛把原來的姓氏改為漢姓。

    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宇文,尉遲,獨孤這些姓氏都是鮮卑姓氏,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鮮卑姓氏,或繼續沿用,或更改,或交替更改。例如獨孤姓本來就出自劉姓,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後裔,劉秀之子劉輔的裔孫劉進伯在攻打匈奴時失敗被俘,囚禁於獨山(今遼寧省海城境內)。他的後代中有尸利單于,成為谷蠡王,稱號為獨孤部,傳到六世孫羅辰時,跟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於是成為河南人,用部落名為姓,稱之為獨孤氏。而在漢化之後,獨孤氏再次改回劉姓。

    全面的漢化促進了當時民族的大融合,各民族聯姻通婚成為一種常見現象。甚至後來的隋朝和唐朝皇族身上都流淌著鮮卑族的血液,比如隋煬帝楊廣身上有二分之一的鮮卑血統,唐太宗李世民身上也有四分之一的鮮卑血統。可見,鮮卑族這個民族稱呼雖然不存在了,但是它絕對沒有消失!可能就存在於今天我們身邊。

  • 5 # 弗洛伊德的噩夢

    北魏滅亡,鮮卑族沒有去哪裡,只是改朝換代而已.北魏滅亡與鮮卑族沒有任何關係.

    鮮卑族同漢族一樣,裡面也分貴族與平民.像慕容,拓跋,宇文等等都是鮮卑,然後分別建立了前燕後燕,北魏,北周,北齊等等.

    北魏的滅亡是由六鎮起義導致的,然後北魏就分成了東西兩個鮮卑政權,西邊是以宇文泰為代表的北周,東邊是以高歡為代表的北齊.接下來就是這個兩個政權之間的爭霸賽.

  • 6 # 江北陸遜

    當西夏政權被蒙古消滅以後,鮮卑作為一個民族,不再存在。而他的後裔,已經長久的融入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

    比如,元代大文學家,散曲作家元好問,就是鮮卑貴族後裔。有點好玩的是,相比於慕容復,元好問更有資格光復大魏,真正的皇室貴胄後裔。

    其實,北魏滅亡之後,北周、北齊可以說都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北齊高氏雖自稱是渤海高氏的後裔,但一則高歡本出身於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再則其在鮮卑化生活方式嚴重,甚至其朝堂的鮮卑色彩比北周還強,高歡在朝堂講鮮卑語更多,其漢學修養遠比不上北魏的歷代皇帝。北魏的文成、獻文、孝文等皇帝,其漢學修養都非常深厚,尤其是孝文帝,一生手不釋卷,精通《老子》、《莊子》,尤善佛理,比較起來,那個神經病輩出的北齊倒反而更加野蠻一些。

    但隋代周之後,鮮卑就再也沒有建立這種規模的政權了。

    開篇我們就說了,鮮卑人除了北魏北周北齊之外,還建立過吐谷渾和西夏兩個政權。但是與北魏不同的是,吐谷渾並不是拓跋氏,而是慕容氏。吐谷渾的創始之祖是慕容吐谷渾,國名是其孫慕容葉延所取,即以其祖父之名為之。

    慕容吐谷渾是前燕皇帝慕容廆之兄,與慕容廆因為牧場的原因有過沖突,發誓不再見自家兄弟,於是遠走青海,在今天的青海、甘肅一帶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但看吐谷渾的歷史,你會發現,吐谷渾歷代君主雖然開拓不足,但自保有餘,與中原政權一向處得還不錯,對北魏、北周甚至東晉都恭敬有加,所以歷經亂世,活的一直不錯。但莫名其妙的它卻去挑釁最強大的大唐,結果直接作死。

    你別不信,他是真正的作死。

    貞觀八年,“吐谷渾可汗伏允遣使入貢”,你說你進貢吧,是示好,但他不,“未返,大掠鄯州而去”,還沒回到青海,大掠,搶了唐的鄯州;

    唐太宗還想寬容待他,只是“遣使讓之”,讓之,讓伏允入朝謝罪。結果這傢伙稱病不來,“仍為其子尊王求婚”。唐太宗答應了他,令其親迎,他又不來,唐太宗當然就拒絕了,這傢伙再一次派兵“寇”蘭、廓二州。他又搶了一次。然後伏允年老,信其臣天柱王之謀,數犯邊;又執唐使者趙德楷,上遣使諭之,十返;又引其使者,臨軒親諭以禍福,伏允終無悛心。

    又是寇邊,又是扣押唐的使者,是真正的作死啊。

    這下唐不慣著它了。“六月,遣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為西海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將軍樊興為赤水道行軍總管,將邊兵及契苾、党項之眾以擊之”

    唐先後遣段志玄、契毖何力、薛萬鈞等出擊吐谷渾,在多次打擊之後,吐谷渾又受到吐蕃的偷襲,雙重打擊之下,於663年滅亡。

    後世還有一個頗有影響力的鮮卑政權是西夏。當然,西夏不是個純粹的鮮卑政權,它是一個吐蕃、羌合二為一的政權。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西夏是一個党項羌的政權。但實際上,西夏上層為拓跋氏,下層以羌為主,是一個鮮卑與羌的混合體。其實吐谷渾也一樣。不過吐谷渾的王室為慕容鮮卑,而西夏上層為拓跋氏而已。

    唐在滅亡吐谷渾以後,將吐谷渾部族內遷,置於陝甘等地。後在與吐蕃和安史之亂的鬥爭中,多次藉助党項羌的力量。唐僖宗時,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被賜姓李,封夏國公。這也是後來西夏王族李繼遷、李元昊的來源。

    說起來,西夏還是大唐皇族呢。

    西夏一直縱橫西北,直到於西夏保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

    至此,鮮卑政權在華夏消失。

    後世鮮卑名人很多,宇文氏、元氏、尉遲氏、竇氏、長孫氏很多,不過隨著歷史的變遷,都已經完全融於漢族。

    這裡有一個人值得一提。北宋開國功臣慕容延釗,後封河南郡王。這是趙匡胤的死黨,在宋初很有影響力。

  • 7 # 太行山東馬河水南

    “民族”這個概念是後來才有的吧,特別是解放後才有的“五十六個民族”的劃分,科學嗎?華人應該是存在人種、信仰的區別,非要劃分民族是不是不大妥當啊!個人觀點,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擬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以重啟商業捕鯨,撲殺鯨魚為何對其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