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說實話不辦實事
-
2 # 懵逼呼呼
這得看對方是什麼人了,一般人別這樣做,氣量不行,忠言逆耳,一般人接受不了,認為你這是在找茬,談不上對不對,對上合適的人那就是對的,如果是說對事不對人、理智的人話,會考慮的,不會情緒化,先分析說得是否合理,其次才是考慮是否改變方案,最後再做其他。
-
3 # 程欣英
謝邀答!我想這個問題不是對不對的問題,是需要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物件、不同的生疏成度等等不同情況下的不同對待方法。應該是非常靈活的解決方式。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就會影響人事關係。這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還是舉個例子吧。如果是你的好朋友,可以在事後善意提醒。如果是上級,在事後也可以為了把工作做好,表達一下你自己的態度。對於其它的關係,還是自己悟吧,因為太靈活了,很難說周到!
-
4 # 安然教你扮靚
但要注意的是指出別人的錯誤的時候,要看物件,要看場合。要有技巧。有些人比較愛面子,那麼在公共場合或者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不宜指出。在他正生氣的時候不宜指出,在他忌諱的人面前不宜指出。
指出的時候要注意方法,要注意語氣和語言,我們指出別人的錯誤,目的是要他改正錯誤,所以揪人錯誤的時候,應該對事不對人,給對方充分悔過的機會,不能大發雷霆,不能直言相對,甚至拆人臺,說話要婉轉,留有餘地,便於別人接受。要讓人感到你的真誠。別人得到了真正的理解和尊嚴,也會尊重你,你的意見他也會採納的。
-
5 # 海川遊
大家應該很熟悉一個成語典故“狗咬呂洞賓”。本人認為,其深層含義揭示了我們在“發出善意”時,要看看物件是誰?以及物件是何性質的人?還要注意不要“好心辦壞事”。
有個現實的故事。很多年前,在聚會交談間,有位朋友道出了其公司面臨經營困難。根據該朋友的企業狀況和市場情況,我給他出了一些規劃和設想。
事過幾個月後的一天,又在另一朋友的聚會上,朋友很神秘地拉著我到小茶室問我:老兄,聽說你想當某公司老總?我感到一頭霧水回問道,何出此言?
朋友說,你為該公司出過的規劃和設想。我回答到,有。朋友又問:其中是否有“聘請總經理”建議的條款。事過境遷早忘了此事,我回想了一會兒說道,好像有吧。
朋友哈哈大笑說道:這就對了。難怪前段時間人家都在迴避你,怕你“搶”了他的位置。
我也哈哈大笑回問朋友道,你說有可能嗎!
-
6 # 心理諮詢師四四
題主這個問題的詳細描述,應該是在問題發生前就看到了別人想法上的漏洞,並且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對方不聽,最後真的結果出了問題,對方反過來責怪自己,所以自己開始反思當初的善意的指正,是不是錯了。其實應該說是不是當初善意的指正給自己招來了麻煩。
其實這種情況很常見,也可以理解,如果你做的工作被人否定,你會不會替自己辯解一下呢?人都是有自我防禦機制的,當自己接收到了不利於自己的資訊時,條件反射般的會反抗,提出反對意見,就像題主在一開始提醒對方錯了,希望對方改正的時候,對方根本不接受,還對題主生氣。這裡就需要涉及一個溝通方式的問題,你是不是在公開場合提出了對方的錯誤?你是不是表達的太直接了,用一種讓人很難接受的方式提出了你的建議,比如直接說“我覺得你不對”、“我覺得你這個應該這樣……”用祈使句提出他人的錯誤,本身就是一個很難讓人接受的事情,如果再加上在公開場合,就更容易令對方難堪了,試想對方又如何能接受你的建議呢?
所以善意的指出別人的錯誤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指出的方法和物件。正如上文提及的,用比較婉轉的方法,讓對方接受自己的建議,比如可以說“我覺得你這個方法不錯,我聽說還有另一種方法好像也不錯,你要不要參考一下?”先肯定,再提出建議。如果是同級之間,就更需要注重表達方式了。另一方面,要對接受建議的物件進行評估,如果對方是一個平易近人,並且願意接受他人建議,會反思的人,那麼可以試著用婉轉方式提一提,如果對方是一個極度敏感,並且以自我重心的人,平時就很少聽取他人建議,固執己見,那麼可以考慮不提,以免出力不討好。
-
7 # 暖心理
善意提醒別人的錯誤,這種行為到底對不對,不可一概而論。首先我們要弄清什麼是善意的提醒,對此,可能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也許在你看來是善意的,在別人看來就是嘲諷,所以,當我們與人進行溝通時,不是一廂情願的表達,而是要根據對方的具體情況來,用適合對方的方式來表達。比如你例子中小朋,可能屬於比較自卑,會十分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容不得別人對他指手劃腳。如果小光看到小明對某事認知錯誤,直接指出他的錯誤,小明會感覺很難受,會有牴觸情緒,對方會不管你說的對還是不對,只會單純了為了反抗而反抗。
這就是小光提醒他,他並沒有改正,甚至很生氣,激烈反駁的原因:
小光雖然是善意的,但這種善意只是小光自己以為的善意,而這種善意並沒有真正傳達到小明那裡。直接指出別人的錯誤,是很難讓人接受的,即使是善意的,也往往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尤其是面對自卑的人,就需要委婉的讓他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而不是直接指出別人錯誤。
當不好的結果發生時,小明首先會有挫敗感,成熟的做法會總結經驗,反省自己哪裡做的不對,如果有下次,自己會怎麼做。不成熟的應對就會抱怨別人,或攻擊自己。這時,小光因為此事曾提醒過小明,這件事就和小光掛上鉤,當事情失敗時,往往也會成為小時攻擊和抱怨的物件。善意指出別人錯誤,只要方法得當,本身並沒有錯。如果生活中真有這樣的朋友,我們應該十分珍惜。
-
8 # 生涯規劃師段曉嵐
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知體系,存在即合理,這種你看來的錯誤,未必當事人會得出相同結論。
在未明白前因後果時,尊重他人的決定,不越界不評價,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1、你的善意體現了某種優越感:在我20歲左右,特別喜歡給人提意義,而且認為做的非常正確,如果不是朋友,我還懶得說呢。
曾經我也遭朋友嘲笑過,很不以為然,如今才明白其中緣由。
當你對他人的事情評頭論足時,無論是否出於善意,無意間把自己置於一個高大的位置,像老師指導學生一樣像家長指導孩子一樣,表達著這樣一種態度——你是錯誤的,我是正確的,你必須要聽我的。
這種若有若無的優越感對當事人還有另一層暗示——你能力不好,做不好這件事,我比你強,聽聽我的高見吧!
當對方只接收到這些負面的東西,自然會很激烈的反駁了,何況他還擔心你是否在笑話他,更生了挫敗心理,因此有些許的惱羞成怒。
而你認為自己肯定是對的,覺得提醒後,對方要聽從建議,要心生感激,因此在對方堅持己見激烈反駁後,你產生了疑惑和惶恐。
其實你秉承善意做了自己該做的提醒,這就夠了!
他有權選擇是否接受,選擇是否執行,畢竟這是他的事情。
2、心理學上並不提倡輕易提建議:每個認知背後,有著複雜的背景與成因,也對當事人有著相應的支撐作用,你貿然的提醒,有時不僅起不到你想要的結果,反倒可能打亂了當事人與有的平衡,讓其陷入凌亂,更加難過。
一個資深心理諮詢師朋友曾經說過:
不要輕易給別人提建議,每個人的生活就像平衡石一樣,雖然看起來不像牆壁一樣平整,但可保持大體平衡,井然有序。
當你無法填補抽去現有認知的支撐空白,對他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不要去打擾別人的幸福,有時是最大的善良。
3、珍惜自己的善良,在他人求助時再提供建議:不是誰都能夠面對他人的批評/建議,畢竟喜歡聽好話是人的本能。
只有勇於超越自我的強者,才更願意接受建議,從中找到寶貴的財富,對生命中的貴人心生感激。
珍惜自己的善良,勿輕易拋灑。
如果你是他的上司,這是職責,必須要提醒,這種方式不能接受就換種方式;
如果只是同事關係,這是義務,看對方是否可教,是否值得你的提點。
最重要的是,換位思考對方需要什麼?而非站在自己立場上,想當然的認為對方需要,所以就直接給了。
如果對方向你求助,此時你再提供建議,意義大不相同,若建議有效,他自然對你心懷感激。
傳說中的“你媽覺得你冷,所以被迫穿上秋褲”,和現實中的“孩子覺得自己冷,心甘情願穿上秋褲”,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感受。
親子關係尚且如此,何況普通的關係呢?
是否是善意,不僅在於說建議人的初心,更在於聽建議人的感受,如果只有傷害,這樣的善意還是少些吧。
——段曉嵐寫於2018.07.19
-
9 # 我就愛瞎扯
如果是哥們很近的人,那就必須說不聽的話找能管住他的人說。這樣最起碼你們能交很久的朋友。至於關係沒到的,最好不要說,可以沉默,讓他感到不贊同就行。
例子上就是人潛意識都會推卸責任,他把不好的原因歸咎於你沒阻止他。這不是表面怎麼表現,後期處事什麼的也會想起的,不是他相忘就能忘掉的。
小明對某件事認知錯誤,導致了一系列不好的結果,然而在當初他錯的時候小光提醒了他,但是他並沒有糾正,甚至很生氣,激烈反駁;為什麼在不好的結果發生以後小明對小光很看不順眼很有成見呢?這是什麼心理?小光提醒錯了嗎?
回覆列表
看這個人和你的關係地位。
其實無非二種情況:一 親屬,二 同學同事。
先說親屬,只要發現馬上指出並提出哪裡錯了這麼補救,不聽罵也好打也罷不要怕,因為早晚有一天他會明白你對他的好,並且就算現在不理解他也怎麼不了你。
在說同學同事,要看年齡知道他的人生觀社會觀,如果是菜鳥三觀合格,可以指出他不合適的方面但也要注意場合。如果是老鳥告鑑大家還是洗洗睡吧!人心險惡遠離惡狗。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在工作單位犯錯有上級管他,在人事交往犯錯大家會疏遠他。在說成年人了大家都有判斷事情的能力,你認為不對的在他哪裡可能就應該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