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MENI

    教育與文化的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並互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關係。它們都處在同一個層次,均由社會政治經濟所決定。社會發展不可能沒有文化,而社會文化的傳遞和發展又依賴於社會教育。

    1、談教育與文化的關係必須把文化的概念確定下來。廣義地講文化是一個與“自然”相對應的概念,是由人所創造的、非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等。狹義的文化僅精神的或觀念性文化,主要是指人類以社會成員的身份習得的複合性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風格和其它一切能力與習慣。狹義的文化與教育更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狹義的文化是人類必須學習才能獲得的,它更具有復和性整體的特徵。 當然要深入論述文化與教育的相互關係,我們還必須理解社會文化存在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形式有:A、物質形態文化——指科學、技術、藝術等創造發明;B、觀念形態文化——指人類創造的各種語言文字、數字抽象符合;C、活動形態文化——指各種文化創造和傳播活動;D、心理形態文化——指不同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取向、精神狀態、思維和生活方式,以及傳統和行為習慣。

    2、文化對教育具有多種功能和作用。其作用的性質是一種影響性的。 教育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必然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需要;滿足人們的教育需求就必須發展教育事業。一個國家的人均文化水平高,對受教育的需求程度也就越高。優秀的文化傳統需要透過教育來進行傳遞,這樣就必然影響社會對教育內容的選擇。因此民族文化傳統絕對教育傳遞的具體內容具有制約和影響作用。同時民族文化傳統的核心,即價值和取向,將大大地影響著人們對教育目的的確定、教育地位的認識以及教育觀念和取向,將大大地影響著人們對教育目的的確定、教育地位的認識以及教育內容、手段和方法的選擇。 從微觀或具體面上進行分析,文化對教育的功能也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課程結構和教育內容。社會文化的豐富發展,必須促進學鷳教育內容的豐富的課程結構的變化。顯然教育內容變化相地於文化發展來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在社會文化大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情況下,可以打破教育的穩定格局,促進教育內容的發展和課程結構的變化。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帶動了學校課程的內容更新和結構變化。

    3、文化有教育力量的功能,但教育對文化不是消極被動的。教育對文化具有發展的功能。其表現在三個方面:A、教育對文化有儲存傳遞的功能。人類文化是後天習慣得的,因此它不可能透過遺傳的方式延續。而只能透過傳遞的方式發展下去,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是傳遞和儲存社會文化的重要手段。如果社會文化不從上一代透過教育傳遞給下一代,那麼社會文化的儲存、積累和發展則是絕對不可能的。B、教育對社會主義文化具有傳播交流的功能。文化傳播是一個民族文化向另一個民族文化傳輸或者相互交流的過程,具有雙向性或多向性。社會文化的傳播交流有多種途徑和手段,如教育、貿易、戰爭、移民、旅遊等,其中教育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和手段。因為透過教育途徑吸收其它民族文化,都要經過去劣存優的選擇過程,這樣可以克服文化交流中的盲目性。C、教育對社會文化具有創造和更新的功能。教育透過創造人們新的思想和新觀念,這些新思想和新觀念透過教育得到進一步的普及,就可以形成社會文化因素;教育透過發展科學技術,為社會創新新的科技成果,充實更新發展了社會文化教育;教育可以對社會文化的不斷髮展,提供具有創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透過這些人才再去創造新的社會文化,因為沒有具有創造精神的人才,社會文化就無法更新發展。 總之,文化是教育的背景,而教育卻是文化繁榮和發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

  • 2 # 宜言堂

    一、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發展、繁榮。不論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都應該而且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適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藝術產品。所以,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並加強資金使用方向與效益的監管,要積極鼓勵文化產業發展,對民營文化經濟、民營文化系統的文藝人才一視同仁,為他們提供評職晉級、業務培訓研討等方面的同等政策待遇。這方面應該看重的是他們最後的產出成果,是否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向上精神文化需求,這是最根本的衡量標準。而且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有競爭,才有活力和創造力,文化事業領域也是如此,不能是無底洞。同時,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事業專案,也成為創造經濟效益的源泉。我們一定要打破傳統的那種文化事業只追求社會效益而不管經濟效益、文化產業在不違背基本方向的前提下不必追求社會效益而過於注重經濟效益的觀念,因為,無論是物質產品的生產還是文化產品的生產,只有兩個效益相統一,才能收到持久的顯著的相得益彰效果,這種規律是內在的、普遍的。

    二、努力拓展文化產品的覆蓋面、影響力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提和更根本的。文化藝術內在的創作規律是根本的,一方面需要內在的質量,一方面需要社會覆蓋面和影響力。舉一個例子,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河北學刊》,屬於純學術期刊,在全國業內同類刊物中屬於佼佼者,原因就在於恪守稿件質量第一的原則,無論你是領導還是普通作者,無論你是社科院內部的專家學者,還是外省市的,都一視同仁,視文章質量來決定登載與否,這種不徇私情,確保了其雜誌質量和在業內的影響力、權威性。從而形成了一種良性迴圈,也就是業內人士都以在該刊物上發表論文為榮、為水平的體現,同時,該刊物總能收到高質量的來稿。還有《新華文摘》、《領導文萃》、《讀者》等雜誌,都是高品位文章的結晶,所以讀者眾多,當然作為自辦發行的公開期刊,經濟效益也相應地很好。還有一個刊物,河北省文聯的《小小說》雜誌,面向全國的作者徵稿,外省作者的上稿率也非常高,而且對優質小小說給予重獎,這極大地激發了全國各地優秀小小說創作者的積極性(這一點,《南方週末》、《燕趙都市報》也同樣),所以,《小小說》的影響力、覆蓋面非常大,作者群、讀者群越來越大,形成了良性迴圈。我們當下有一些雜誌報刊,尤其是學術類的、時政類的,迎合高校、事業單位人員評職稱的需要,大搞關係稿、有償稿件,這一方面無法保障文章質量,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稿件都是本區域的,無形中對外來稿件採用越來越少,在廣大範圍的影響力、覆蓋面越來越小,這樣的話,當然會步入“非良性迴圈。”這種“非良性迴圈”當然是不利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這只是從出版領域來說,在影視劇創作、文藝作品創作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鄉村愛情》、《金婚》、《錯愛》、《家有兒女》、《武林外傳》等電視劇長期以來在眾多電視臺熱播,也能驗證良性迴圈的規律。

    三、要像對待傳統文化媒體、平臺那樣,重視和扶持新興文化產品生產傳播平臺建設、新興文化媒體運作。如今,網際網路、手機、光碟、MP3\MP4等電子產品,都是新興的文化媒體、文化產品生產傳播平臺,而且比傳統的文化媒體更具有優勢(互動、快捷、無障礙、成本低、影響力更大、影響範圍更廣等),目前各級黨委政府對這些新媒體在傳播文化、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巨大作用與潛力,重視不夠,投入不足,這方面的監管力量、文化產品創作隊伍建設、硬體設施的體系化建設的力度都不夠,而國際社會對此的重視和投入力度相當大,這種反差,使得我們在佔領這些新興文化生產與傳播媒體、平臺制高點方面很被動,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反動、色情文化作品、圖片、網站的存在與傳播,例如虛假經濟社會資訊的肆意傳播,等等,所造成的現實社會經濟政治危害巨大。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儘快採取相應的措施。

  • 3 # LittleCleverness

    教育基本可以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因此就從這三個維度分別加以說明教育如何促進文化的發展。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很多基本的價值觀,原則以及習慣都是家庭教育帶給我們的,他們會影響我們的一生。如果我們想讓我們的社會文化更加的和諧,我們就首先需要家庭環境的和諧,父母懂得如何和諧的和小孩相處,引導小孩知道什麼叫和諧,如何做以及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家長必須要以身作則,樹立好榜樣,從而就可以更好的達成和諧的家庭環境,進而影響社會環境及文化。

    2、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對家庭教育有一個良好的補充,它可以擴大孩子的知識面,知道更多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知識,也可以幫助孩子們探討人生的意義。因此學校要多多的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還有實踐課程,幫助孩子們更早的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學校是孩子在踏入真正社會之前的一個良好的過渡,在這裡他們可以學習如何和他人相處,如何被他人接受,如何團隊合作等等。

    3、社會教育。社會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人的一生大部分都是在社會中度過的。雖然說我們有很多的習慣價值觀已經養成,要改變有些困難,但依然值得去做。因此我們的社會小到企業,大到國家,都要建立一個正確的文化環境。促使大家繼續學習,繼續提高,建立更宏大的目標和更加了解人生命的意義。

    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所佔的比重不同,因此我們要因時制宜的來促使我們的文化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夫哥”雷佳音的身價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