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近高樓1

    不請自到,可能我寫了別人也不願意看,但我覺得還是寫出來的好。

    爺爺是獨生子,曾祖父對他是不是視若掌上明珠不得而知。反正當時兵荒馬亂,家境也不殷實的曾祖父,愣是讓爺爺讀了八年新式學堂,這在當時的農村是很少見的。

    然後又早早的把奶奶迎娶過門,大爺出生的時候,爺爺還不滿十八歲,讀書人想法多,爺爺竟揹著曾祖父、奶奶投了八路。

    有文化的人在八路軍中受重視,參軍一年後爺爺就成了連長。從此家裡再無寧日,漢奸、鬼子屢次去抄家,曾祖父帶著一家人四處逃難,卻毫無怨言。

    爺爺和鬼子打過多少仗,他自己從來沒說過,但日本俘虜最早被八路軍策反的三國浦志和廣籟秀雄,就是被八路軍教導六旅,南皮獨立營特務連抓獲後策反的。

    這兩個被策反的日本兵,前者犧牲在後來解放海南島的戰鬥中,後者去了延安。

    還有一個轟炸津浦鐵路時,被日軍擊落的美國飛行員阿萊斯,也是被特務連救了下來,經延安去了重慶。

    抗戰勝利後,爺爺去了東北,是東野六縱17師的營長,十七師是東野頭等主力師,大名鼎鼎的攻堅老虎,師長是獨臂將軍龍書金。

    四平戰役失利,爺爺和部隊失散了,一路乞討,走了半年多才回到老家,當時還鄉團鬧的厲害,許多抗日時致殘的戰士,都被他們活埋了。

    爺爺化名躲了一年多,家鄉解放了,去找老部隊時,才知道早在平津戰役前,東野六縱改編為43軍,和40軍組成先遣兵團,提前南下了。

    而當地政府,反而要追究他做逃兵的責任,爺爺一氣之下回了家,再也不提自己曾當過兵的歷史。

    他有學問,有見識,註定不會被埋沒,幾年後又當上了村幹部,三年自然災害時,爺爺的犟脾氣又犯了。

    自作主張殺了兩條耕牛,連骨帶肉製成粉,摻進玉米瓤和榆樹葉製成的雜麵中,正因為有了這些東西充飢,全村沒有餓死一個人,但也為爺爺招來了一年的牢獄之災。

    再後來日子越過越好,有人攛掇爺爺上訪,恢復待遇,爺爺總是笑著說:咱打仗,不就是為了國泰民安嗎,知足常樂。

    爺爺的警衛員後來成了軍分割槽司令,在報紙上刊登啟示,尋找老首長的行蹤,爺爺摘下老花鏡,把報紙放到一邊,笑著道:“這小子出息了”。

    然後再也不提此事。

  • 2 # 點解娛樂

    我要說的不是什麼精彩人生,而是講一下不堪回首的歷史往事:

    我祖父出生在清朝光緒末年,在我祖父還小的時候,我的曾祖父是鄉里一帶有文化的生員,可以說(相當於現在幾個村委會加起來)是唯一會寫文章的知識分子,當時社會動亂,人命不值錢,附近有一幫土匪就擔心我曾祖父會寫文章可能會威脅到他們的土匪窩,其實在當時的環境,人人自危,哪有什麼上告朝廷的想法。不過那時候的土匪心狠手辣,就偷偷地騙我曾祖父去另一個村裡找熟人商量點事,村與村之間只有山裡一條小路,野草樹木密佈,非常難走,就這樣在半路被那幫歹人給無情的殺害了,年僅26歲!死得真冤,偏遠山區,又是清朝末年的動盪年代,就這樣白白失去了性命,沒錢沒權的窮苦人家連兇手是誰都不知道,唉,那時候窮人苦啊!留下了也是二十幾歲的曾祖母帶著兩個幼童(我爺爺和叔公)艱難地生活下去,從20幾歲就開始守寡了,沒有改嫁。

  • 3 # 翻滾吧腦洞君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下面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則吊絲逆襲的真實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張蛋蛋,在五十歲之前還是個走街串巷賣油條的小商販,如今搖身一變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老總,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呢?

    一、“沒出息的男人”

    大約十幾年前,此時的張蛋蛋已經年過四十,家裡過的一團糟,連件像樣的傢俱都沒有。走進他們屋裡,環顧一週,到處看起來都亂糟糟、髒兮兮,唯一讓人舒服的就是那口炸油條看起來鋥亮的鍋了。可以說那時候他家的日子是村裡過得最爛包的。

    所以他常常被人村裡的人瞧不起,最瞧不起他的還要說是他那兩個小舅子了(他媳婦的弟弟)。不管是背地裡,還是當著面,一點面子都不給蛋蛋留。每次蛋蛋岳父、岳母過生日,這一天就成了對蛋蛋的批鬥大會,什麼“沒出息”、“是不是男人”、“賣個破油條”、“真窩囊”、“你一輩子也吃不上六個碟子了(生活好的人才能一頓飯吃好幾個菜)”,總之這樣的話層出不窮,蛋蛋也常常被黑的沒脾氣。

    二、“貴人相助”

    然而就在某一天,好運突然就降臨到了蛋蛋頭上。這天蛋蛋還是在外面出攤賣油條、一個穿著打扮很體面的人到攤子上吃飯。那人一邊吃飯一邊和蛋蛋聊天,沒想到聊得還挺投機。於是那人便說兄弟你過來,咱倆喝點酒拉拉呱。蛋蛋也覺得這人一點架子沒有,和他說話很舒服,便隨手炒了個蛋芽菜,端到桌上和那人邊吃邊聊。

    兩個人就這樣圍著張破桌子聊了半天,聊天內容從家裡有幾隻雞、幾口人到平時幹什麼活、掙多少錢都有。平時話不多的蛋蛋,今天也說了很多,從來沒有這麼放得開。臨走時那人說“老哥,我看你年紀也不小了,幹這個也掙不了幾個,也不這樣吧,我給你介紹個活”,那人說著抬手指了指旁邊的工廠,道:“我在那個廠子裡上班,廠子裡現在有不少土建的活,你如果在這兩天內能找到二十幾個人,那就領著他們到廠子裡包活幹,明天我還來吃飯,到時候行不行跟我說一聲,我先走了老哥”,說完那人便轉身離開了。

    果然從此以後廠子裡的土建活都是蛋蛋的了。他也由此發了家,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經過幾年的努力,在首都設立了總部,分公司更是遍佈各地,我們十里八村的人都跟著沾了光,很多人都去他的建築公司上班。

    前幾年我到外地出差,很巧碰到了村裡的一個叔叔,他就是最初跟隨蛋蛋去工廠幹活的二十幾個人當中的一個。跟他聊起來才知道,當初這二十幾個人都混成了老闆,雖然有的人現在已經不在蛋蛋的公司了,但是有什麼事一個電話蛋蛋還是會和以前一樣幫忙。

    三、“兔子的傳說”

    蛋蛋成了大老闆,成了十里八村的名人,不免就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沒有人再看不起他,他那兩個小舅子也不敢黑他了(有時候我甚至懷疑,蛋蛋之所以成功是不是也和這兩個小舅子黑他有關,不是都說黑黑攢人品嗎)。現在村裡流傳著一個神奇的故事:人們都說蛋蛋在村裡的老房子風水好,曾經有不少人在晚上目睹過一隻渾身散發亮光的白兔,當人們攆它的時候,它別的地方不去,就上蛋蛋的老房子裡鑽。人們都說蛋蛋的成功和這隻兔子有關。

    這就是蛋蛋的逆襲,很簡單也很神奇。所以說這個世界上成功的因素很多,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還有機遇、運氣、貴人相助等等,現在可能還不如意的你,千萬不要灰心喪氣。踏實工作,用心生活,笑口常開,好彩自然來。

  • 4 # 經濟跟蹤者

    不請自來,分享下我爺爺平淡真摯的故事人生。

    我的爺爺出生於上世紀20年代初,從小便無父無母,在他哥哥的照顧下長大。因為娶不到媳婦,在他二十四五歲的時候,經人介紹,入贅到了一個寡婦家裡,這個寡婦也就是我的奶奶,那時,我的奶奶二十一歲。

    我奶奶的前任丈夫,算是那個年代當地的富家子弟了,他的父親,是方圓幾里無人不曉的財東家,一切都看似美好,但不幸的是,這個男人染上了大煙,他的父親在多次勸阻無效後,被活活氣死,自此家道開始中落,為了吸食大煙,他把家裡能賣的東西都賣了,甚至是房頂的木樑也被人拆走換錢了。最終,在家裡破敗不堪時,他還是被死神給帶走了。

    我的爺爺就是在這之後入贅到這個家裡。忘了說了,我奶奶的阿公(就是前任丈夫的父親)有兩個老婆,在我爺爺入贅進來前,這個家裡就只有三個女人相依為命,生活孤苦,經常上頓不接下頓。我爺爺在入門後,這個家裡雖然生活依舊清貧,但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得到緩解。那時候,我爺爺每次要走300里路去到西安城,擔兩擔羊肉走回來賣,300里路,來會就是600裡,徒步來回,這對於今天的人來說難以想象,但他就是這樣幹了好幾年,一直幹到瞭解放後。

    後來,我奶奶的兩位阿家(前任丈夫的兩個媽)先後去世,國家準備修建三門峽水庫,那個家的位置就位於規劃洛河淹沒去,我的爺爺奶奶就響應國家的號召,移民到了洛河以北。

    說來奇怪,在以前的那個家裡,我爺爺奶奶生育的前兩個孩子都沒能存活,搬到了河對岸後,生育的孩子都存活下來了,小時候奶奶就經常對我說如果不是喬遷到河北邊,你爸他們也難存活,更不會有你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為勤勞、熱情,大字不識的爺爺成了生產隊長。六十年代中期,有位看護糧食的社員因為家裡實在揭不開鍋了,就偷偷的往褲兜裡裝了兩兜麥粒,因為慌張,頭也不抬的大跨步往回走,卻不小心和爺爺撞了個滿懷,兜裡的麥粒掉了一地。看著地上的麥粒,爺爺明白了原委,訓斥教育了他一番,隨即準備離開,那位社員哭著拉著爺爺的衣角,求爺爺不要告訴其他人,爺爺答應了他,並和他一粒一粒的撿起地上的糧食,讓他帶了回去。回家後,爺爺瞞著奶奶,從家裡的麥櫃裡舀了一碗糧食,還到了生產隊的糧庫。

    “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這是他時常對父輩們說的話,而他的一生,也是這麼踐行的。

    1990年,69歲的爺爺突發腦溢血去世,當年生產隊上的幾乎家家戶戶都前來弔唁。

  • 5 # 宋繼勳

    我沒有見到我的祖母,我7歲時媽媽34歲病故,是繼祖母把我帶大,還有一個比我大一歲的叔叔,繼祖母特別不容易,對我來說這比任何人生故事都精彩。

  • 6 # 武漢的天

    我父親的母親在父親十四歲時病逝,父親的父親在我弟弟不足一歲時病逝。我對祖父母沒有太多瞭解。只聽說祖母孃家很富足,祖母也很能幹,祖母在時家境殷實,祖母去逝後,祖父嗜賭如命,家裡所有東西都被他賣盡了,家就開始敗落了。

    外祖父外祖母在母親三五歲時相繼離世。母親在家是最小的孩子,母親是她的哥哥姐姐們養大的。外祖父外祖母的事兒我一點也不知道。抱歉,回答不了你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家將真的存在嗎,為何北宋滅亡時沒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