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軒春秋
-
2 # 九九177552022
楊家將在歷史確實存在,趙匡胤黃橋兵變建立北宋,南方尚有後蜀存在,而北方又有北漢,威脅很大,帝北征,火堂寨收楊業,史上亦稱楊繼業。其有子七人,有記載唯六郎一子,史錄有些雜亂不甚其詳。楊家父子並佘賽花具為史證,不虛不假。但小說評書憑空又新增很多人物,有七郎八虎八姐九妹十二寡婦之眾,傳說中的虛構人物混亂了今人的視聽,可以說在唐朝滅了突厥國,在北宋楊家斷了突厥復國的根,民國到今天史學界都有今天東西突是否就是被楊家將斬草除根的外竄餘部的後人。並且兩千零幾年的時候也確實有葡萄牙人來中國認祖歸宗,承認他們國家的人是在宋流民在外的原中國原住民族。
-
3 # 歷史的脈動
楊家將的確存在,但卻不是小說評書所演繹的那樣。
楊業的出身與死亡楊老令公名業,原名重貴,並不是我們所知道的“楊繼業”。早年他曾追隨北漢政權皇帝劉崇,官拜建雄軍節度使。他一向做戰勇猛,人送綽號“楊無敵”。
公元979年,宋太宗征討北漢,楊業隨著北漢皇帝劉繼元一同投降北宋。宋太宗早知其名望,特別重用楊業,隨著軍功的累積,楊業的武官職位越來越高,後升為雲州觀察使。
公元986年,宋太宗決定北伐大遼,收復燕雲十六州,楊業任西路軍副主將。原本這次戰役能獲得勝利,但主將潘美,大將王侁,劉文裕等人,因為楊業是北漢降將,卻屢立戰功,名望蓋過他們,他們心生嫉妒,斷然拒絕楊業的正確進軍方案,後來在進軍受阻,大遼軍隊進行反攻時,這三個小人又拋棄楊業,搶先自行撤退,原訂的協同防守的作戰計劃棄之不用,導致楊業被遼軍重重圍困,受傷被俘,為國盡忠,他絕食數天而死。
兒孫後代的情況楊業的確有七個兒子,但只有長子楊延玉與他一同戰死,其他六個兒子都活的好好的,楊業死後,他們都被宋太宗授予官職,其中次子楊延昭(原名楊延朗)能力最強,最受重用。鎮守邊關二十餘年,名望不亞於其父。後來,楊延昭在大中祥符年間去世,享年57歲,他的兒子楊文廣也是一名將軍,曾在西北一帶鎮守邊關。
楊家將在北宋滅亡時為何沒有出現?其實啊,歷朝歷代,任何一個功臣家族都不可能永保高位,雖然封妻廕子是每位功臣都追求的,但往往後代的能力,以及朝局的變化,皇帝的變更導致信任度降低等等原因,功臣名將的家庭實際上都是在走下坡路。老楊家也不例外。楊文廣任將軍時,宋遼基本上處於和平對峙階段,大的戰役基本沒有,武將們缺少用武機會,戰功也就無從談起,楊家就從這一代開始衰落,楊文廣的武職遠比他的父祖低得多,到了北宋末年,幾乎再也看不到楊家將的痕跡了。
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吧。
-
4 # 史話實說
確有楊家將,卻並非戲劇中那樣傳神
北宋滅亡之際,並非楊家將袖手旁觀,卻是楊家已無出息之人
楊家將最出名,也是最巔峰的時候僅僅維持了三代
楊業原為北漢名將,宋朝滅北漢後歸附宋朝,位北宋立下汗馬功勞
後因陳家谷兵敗被殺,全軍覆沒
戲劇小說裡展現的是楊業與潘美有仇,算計楊業,按兵不動,射殺楊七郎,卻是誇張了
楊業與潘美或許有矛盾,卻並非有仇。
民間傳的兩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大多數是謠傳,要說潘美在此戰有什麼過錯,可能就是信錯了王侁。
第二代以楊延昭為代表,繼承父業,繼續為北宋征戰,抗擊遼國入侵,在他鎮守河北前沿邊防的後半生中,多次打敗了遼兵的騷擾
第三代以楊延昭第三子楊文廣位代表(影視劇中的楊宗寶為虛構),楊文廣的主要功績是替北宋抗擊西夏
在楊文廣死後,楊家就沒有人能站得出來扛旗,甚至是大部分人都搬離天波府,也就是說楊家將已經沒落了。
-
5 # 簡慵齋主人
楊家將是存在的。楊家英烈在山西代縣。好幾年前中央臺的“中華百家姓及分支、名人、發源地、郡望的訪談節目”早已播過了。
楊家將,主要活動在北宋初期,保家衛國,馳騁疆場。楊家將的第一代楊業(楊繼業),楊業有七子,第二代比較強勢的,主要是楊六郎(楊延昭)與楊七郎,第三代楊延昭之子楊文廣,與子媳穆桂英,還有穆桂英掛帥征戰的故事,楊文廣之子楊宗保等都為朝廷征戰與戍邊過。而到北宋末,宋經歷了好幾代帝王,而其英勇故事早已“不那麼激情四射”了,已有其他著名將領出現並替代之,北宋末,有主戰派李綱負責鎮守開封,又有老將宗澤。南宋初,愛國抗金將領岳飛,就是受到宗澤賞識與提拔的。
-
6 # 世界能幾何
首先看看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
楊繼業
又名楊重貴。(?--986年)幷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林州(今陝西神木)刺史,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任刺史。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
楊繼業在北漢30多年的戰績消失在茫茫世海中。《續資治通鑑》中,僅記載楊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遼史》中記載,有遼將耶律斜珍責問楊繼業說,“汝與中國苦戰三十餘多年,今有何面目相見?”,楊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始終未處下風。楊繼業在此期間積累了豐富的邊防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楊繼業歸降北宋。雍熙三年,宋太祖派三路大軍征討遼國。楊繼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宋太祖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率領各路大軍,將四州百姓遷入內地。當時遼國10萬大軍已經返攻,並攻取了寰州。遼國軍力佔有很大優勢,楊繼業等人的任務是內遷百姓,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繼業與遼國交戰多年,深知邊境地理。潘美也深知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如何與敵人交鋒。而且此行的任務只是內遷百姓。但由於嫉妒心的作怪,他沒有支援楊繼業的建議。楊繼業也只能冒險出擊。楊繼業力戰數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再率部下力戰,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被遼軍生擒。楊繼業的長子楊延玉,也力戰而死。楊繼業被俘虜後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延昭
楊延昭是楊家二代中的代表。幼年時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總是愛玩行軍打仗的遊戲。陽氣也看到這種情況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帶楊延昭出行,楊延昭在這種環境下成長,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楊延昭作戰英勇,所得賞賜均分給部下。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繼業的作風。楊延昭鎮守邊防20多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專克遼國。遼人認為楊延昭是第六顆星轉世。故名楊六郎。楊延昭正處於北宋對遼國的防禦時期。他為保衛宋朝邊防而奮戰。贏得百姓愛戴,延續了楊家的威望。
楊文廣
歷史上的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把她帶在身邊。狄青徵廣西,楊文廣隨從出軍。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門之後,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部下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做好了防禦的準備。第二天天亮西夏騎兵大智,看到宋朝已做好了準備,佔據有利地形。只能無奈撤軍。楊文廣趁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眾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的迴音,就死在了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為同州觀察使。此時的北宋,積病已深,而且修文堰武的傳統已久,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取得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與遼國已經議和,而與西夏的戰事也在戰和之間搖擺。楊文廣繼承了楊家中精誠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平定幽燕,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此後,楊家子弟消失在浩瀚的史海中。也沒有出現值得記載的人物。所以在北宋滅亡的時期,並沒有關於楊家將的記載。
回覆列表
一提到楊家將,大家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他們為了保衛國家壯烈犧牲的故事。歷史上真的存在英勇無敵的楊家軍,但是卻和電視劇中的情節有較大的出入。
北上滅亡之時,著名的楊家將去哪兒了?楊家將的威名實際上只維持了三代而已。在北宋滅亡前,已經實力大不如前了。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傳頌。
楊文廣死後,此後的三代人沒有什麼大的出息。大多數人已經搬出了天波楊府。作為一個貴族府邸他們已經沒有資格居住,因為他們只是充當一般的下級軍官。據說,宋微宗初年,楊家將已經完全衰落下去了。即使在亡國危在旦夕之際,面對有著和楊家將一樣忠勇的李綱,宗澤,种師道,宋徽宗卻讓他們靠邊站。寧願相信騙子郭京帶領所謂的神兵用法術去和金兵對戰。結果,城破,國亡,家亡。
北宋靖難之役後,開封遭到淪陷。本以為強烈抵抗金人入侵的楊家將會遭到滅族,但是由於金人對楊家人的愛國忠貞精神十分敬佩,並沒有將他們家族趕盡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