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成哥g

    對於三國這段歷史,很多人都只關注魏蜀兩國,而忽略了東吳。最開始由於民間傳說以及《三國演義》的廣為流傳,大家都很喜歡蜀漢,後來翻案風的興起,蜀漢被無限黑,曹魏被無限捧,但東吳卻很少有人提及,其實東吳的第一任皇帝孫權,也是十分出色的政治家,只是其才能往往不為人所注意而已。

    關於孫權,陳壽在其列傳最後的評價是:“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即位之初,江東的軍政大權都在周瑜、張昭等人手上,孫權並沒有急著奪回權力,而是隱忍不發,樂於放權,慢慢的培養自己的勢力,終於將權力從一班老臣手中逐漸收回。赤壁之戰後,劉備趁機佔了荊州大部分,孫權為了合力抗曹,又忍了,甚至還把妹妹嫁給劉備進一步穩固孫劉聯盟。關羽在荊州,多次侮辱孫權,甚至拒絕孫權的聯姻,孫權又忍了,直到關羽出征在外,荊州空虛,這才一舉奪取荊州並斬殺關羽復仇。隨後,面對劉備親帥大軍復仇,竟然一面向曹丕低頭稱臣,一面又向劉備求和。只要不損害吳國的利益,孫權完全不顧及自己的面子,何其堅忍!

    英人之傑

    孫權十八歲統領江東,其繼位之後,舉賢任能,平定內亂,擊殺黃祖,降服山越,力拒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其後與曹軍隔江對峙,互有勝負,令曹操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慨嘆,奪取交州、荊州,最終稱帝建立孫吳基業。孫權在任期間,內修政治,外擴領土,堪稱一代明君,其死後諡號為“大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諡號為“大”的皇帝。猜忌殺戮

    晚年的孫權和很多年老的帝王一樣,開始變得猜忌兇殘,對誰都不信任。孫權任用呂壹搞特務政治,弄得官民都人心惶惶,呂壹像一條瘋狗一樣,四處亂咬。被他咬過的人有:丞相顧雍、江夏太守刁嘉、左將軍朱據等等。當然了最終呂壹也沒有好下場,栽在了朱據的案子上,被孫權殺了。

    孫權對於自己的兒子也不信任,大兒子孫登被立為太子,三十二歲的時候死了。然後三兒子孫和被改立為太子,但同時孫權有很喜歡四兒子魯王孫霸,孫霸的儀仗甚至和孫和沒什麼區別,歷來嫡位之爭都很慘烈,牽扯其間的臣子也很少有善終的,但在孫權這裡,幾乎是一網打盡。二人奪嫡的最終結果竟然是,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賜死,太傅吾粲賜死,丞相陸遜不許還都,陸遜的幾個外甥被流放,最終陸遜不久就鬱鬱而終了。總的來說孫權是個有為之主,比較像勾踐,只不過年輕時候忍的太多了,性格扭曲,導致晚年的極端爆發,尤其是在太子儲位的事情上沒有妥善處理,為東吳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 2 # 夢碎雨夜冷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前提是充分了解和掌握該人物所處的歷史階段,時代背景和生存環境。一個具體的、有資格被後人評價的歷史人物,幾乎註定是複雜的。對其越不瞭解,做出的評價就會越抽象,越簡單。最後歸結到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但這種評價已經說不上和本主有太多關係了。

    說回孫權。在三國三位君主中,孫權的壽命最長,但存在感最低。曹操和劉備的專業著述都很多。但像樣的《孫權傳》至今還沒有一本。即使是東吳方面的擁躉,關注點也往往在江東文武卿相身上。孫權反倒成了功能性的角色。真正設身處地地具體的關注,並不多。舉例子說,“孫權年輕時候頗英明,可惜晚年昏庸”這是很常見的一個評價,但這個評價就忽略了孫權年輕至晚年時決策的具體環境。所以, 不能說不對,但也沒什麼用。

    以我的觀感,評價孫權,至少需先關注以下幾點。

    一、孫權的第一身份,不是東吳的帝王,而是孫家的家主。

    二、江東孫氏以武得國,素無恩義,與部分江東土居士族甚至有著深刻的難以彌合的矛盾。

    三、東吳政權是在漢末群雄割據背景下相繼淘汰後的殘存。

    四、相對曹魏和劉蜀,東吳政權天然不具有合法性。

    這四條相互作用,決定了孫權必須是生存主義和投機主義者,其他任何選擇都不足以讓他撐住孫氏的家業,並且維持東吳政權的相對穩定。從這一點出發,孫權的從少至老的行事邏輯,其實相當明確,而且極少改變。

    孫氏取江東,根源於武力的強力鎮壓,此所謂以武得國,前賢多有論述。孫權的繼位,緣於孫策的暴斃,實際上是意外。孫策死時26,而已有子。哪怕他能活到46,孫家的家主也不可能輪到孫權。所以孫權之前實際上並沒有作為江東儲君培養的過程。設若孫策不死,孫權將來的處境,只能是又一個孫靜。所以孫權繼位之初,既少核心班底,又缺乏當然的合法性。最後雖在張昭、周瑜的擁護下站穩腳跟,但仍經歷了孫翊、孫暠、孫輔等諸重競爭。正位實屬不易。而其時江東地只數郡,內外不靖,強敵環伺。居然還有陰謀論認為孫權謀害孫策只為爭位子,得是多2才想得出來?

    孫權既正位,以下就要考量他本身的素質。孫權的文治,未必過於孫策(孫策似暴虐,而孫權仁善,究其根本,均是具體實勢下不得不為之的表現。孫策以客軍侵境,攻殺大姓,不暴虐何足存身。但既已立足,欲求長遠發展,自會轉為仁善。孫策死前,已有相當程度的緩和舉措。這是政治人物自然的抉擇,非只個人性格),但軍事則遠遜孫策。本來孫氏諸子中,孫權也不是突出的將才。但孫氏以武得國,武力是孫氏權力的憑籍,要害中的要害,太阿權柄,絕不可假手於人。孫權對這一點當有深刻認識,而實際上才能又不足,這是孫權一生杯具中不可忽視的一個要素。

    此後數年,江東相對平穩。孫權一邊苦練內功,一邊內平山越,外打黃祖。打了N年輪了N次,其時被後世吹得神乎其神的周公瑾諸人均在。可見江東“外戰外行”這帽子不能扣在孫權一人身上。是時孫權與劉表的表現,並不比兩川張魯劉璋的爭鬥更加精彩,也還看不出天命之所歸。

    而轉折在赤壁之戰。此戰的成功,有許多因素。劉備方的聯盟與輔助,曹方的輕敵,天氣、疾病乃至江東文武併力,將士用命。而戰後對孫權最顯著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極大程度夯實了孫權的統治基礎。儘管孫權沒親自上陣,赤壁是他一生最大的武功,足以壓服其他任何異見者。之前,魯肅見孫權,便以帝王大業勸之,而張昭視為狂誕。張昭還算是孫權陣營比較核心的人物,則江東本土態度不問可知。但在赤壁之後,就很少人懷疑這一點了。

    然而層次的躍升,是對能力的更大考驗。此後孫權一躍直接與曹操、劉備這等級數相較。後兩者都是久見山陵變化,人老成精的人物。經歷和閱歷都遠過孫權。孫權不是對手,也不全由才智不逮。實在是時勢所迫,不得不提前進入不對等狀態。結果在赤壁戰勝餘威之下,被劉備一連串開掛式的組合拳打得懵頭轉向。孫權和劉備,在同盟關係之外尚有互相競爭。而外交的後盾,歸根結底還是武力。

    然而孫權自己軍事不行,只能寄託於武將。其手下最有大將範兒的周瑜周公瑾建安十五年英年早逝。魯肅不長於戰陣,呂蒙還不夠成熟,一時青黃不接。以致赤壁戰後,江東並未再有規模性的大勝。期間孫權不安於室,親自領兵去打合肥,得到稱號“孫十萬”,成就了張八百的美名。這一戰對孫權心理的打擊,甚於損兵折將。此後他該親征還是親征,但對自身軍事水平的自信卻一去不復返,而轉為對呂蒙一代新興將領的期望。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呂蒙一代已經成型。即呂蒙對孫權陳述的呂蒙、孫皎、蔣欽、潘璋四將,年齡、能力、忠誠均可圈可點。以此為重心,集合前後新舊諸將,已成戰力。又值關羽北伐,遂襲取荊州,是為孫權一生第二大武功。然而天滅孫權,建安二十四年大瘟疫中,四將一下掛了仨。這對孫權的打擊空前絕後。即使孫登去世,兩宮爭衡,均不像這樣突如其來,孫權毫無準備。襲取荊州以後,孫權的舉措混亂投機,令人齒冷,早想什麼去了?其實就是孫權多年苦心預備好的武將班底被老天爺一下整沒了的緣故,換誰誰也受不了。

    孫權自己軍事不行,多年經營非戰之罪一朝覆沒,而劉備又大起問罪之師,無奈之下,才起用江東士族背景的陸遜。自建安五年繼位以來,孫氏以武得國的權柄,首次外假於江東士族。而陸遜偏偏獲得大勝,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東吳作為一個政權的覆亡,要到很多年以後。但孫氏的中樞權柄,從夷陵戰後就動搖了。

    此後孫權的種種看似倒行逆施,比方檢校案,比方太子失寵,比方兩宮爭衡,乃至南下夷洲,北連公孫,一切的作為都是為了把已動搖的權柄再次確立回來,而始終不得如願。孫權與陸遜的外和內爭也貫穿了陸遜的一生。而孫權的態度,也自然從前期的進取轉為後期的消極。 所謂今日之憂,不暇及遠,此子孫事也。到了東吳後期,世家大族再次崛起,江東孫氏,已不過是滿朝冠冕之上的虛景浮雲。

    所以,該如何評價孫權呢?

    第一,這是一個苦命的人。第二,這是一個杯具的人。第三,這是半個英雄。

    倉促繼位,處危難之境,居嫌疑之地。有英雄之志,處英雄之世,居英雄之名。而能力未荷。倘在承平之世,從容繼位,亦可成為明主。但肩負重任,無法選擇,面對強敵,屢敗屢戰。人只見其敗於軍事,而不見其敗於內政。愛醇酒,愛行獵,愛繁華,而實虛弱,實無助、實孤獨。赤壁之後,每次奮鬥都歸無用,每次努力都成笑話。不肯當配角,又沒主角命。後世一曰孫渣,一曰孫十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什麼食物可以止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