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帥看戲

    在歷史上的朝堂當中,大臣們分為兩派,文官跟武官,一般武官都是征戰沙場的,而文官呢,就是為國家的發展進言獻策的,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武官征戰沙場,都是鐵骨錚錚的樣子,但是小編反而覺得,整天在朝堂之上,跟皇帝百官鬥智鬥勇的文官才更加令人敬仰呢,雖然說他們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踏上戰場,但是他們的身上有著一身的傲骨,也是讓人特別敬佩的了!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這位大臣,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他的哥哥跟父親都是因為讒言,被皇帝給處死的,本來他也是要受到懲罰的,好在在朋友的幫助之下,最後才倖免於難,最後他滅掉了整個國家,為家人報了仇,但是這是一段漫長的歲月,下面小編就跟大家聊一聊,歷史上的這位了不起的大臣吧!

    這個大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伍子胥,他的父親叫做伍奢,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大夫,為人很是剛正,但是在封建時期,忠臣跟奸臣本來就是對立的,有忠臣自然就會有奸臣的存在了。

    但是在楚國,楚王有一位寵臣,叫做費無極,他就很嫉妒伍奢的正直,很想要把伍奢給解決了,所以他經常會在朝堂之上,找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詆譭伍奢,時間長了之後伍奢就慢慢被楚王給疏遠了。在公元前517年的時候,楚平王為當時的太子,去接親秦女,但是卻發現這個秦女長得很是漂亮,所以就起了色心,想要把秦女佔為己有,當時伍奢是太子的太傅,就極力想要勸諫楚平王不可有“僭越之舉”沒想到最後反而遭到了楚平王的怒斥,費無極趁機就誣陷伍奢要聯合太子謀反,當時楚平王信以為真,還沒有調查呢,就把伍奢給處死了,還把當時遠在邊疆戍邊的伍奢長子武尚也給處死了,當時楚平王還想要把伍子胥給處死,但是被伍子胥提前知道了訊息,於是就逃跑了。

    揹負著血海深仇的伍子胥,當時都是在夜晚趕路,當他來到了韶關的時候,卻發現這裡戒備森嚴,自己可能逃不掉了,很是發愁,沒想到一夜之間頭髮就全白了,但是好在當時伍子胥在東皋公的幫助之下,一路逃跑來到了吳國,在吳國之後,伍子胥就開始暗中提升自己的力量,他幫助了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之後就成了吳國的貴人了,公子光成為了吳王闔閭之後,也是很聽從伍子胥的話,權利越來越大的伍子胥沒有立即就去復仇,而是廣招了賢才,為當時的吳國召集了一大批的能人異士,其中就有孫武,這個孫武可是被世人稱之為是戰神的人物,伍子胥跟孫武之後就成了好友,在這二人的幫助之下,吳國開始了崛起!

    16年過去了,伍子胥終於帶領著當值的吳國大軍,討伐到了楚國了,他的復仇也正式開始了,在跟楚國交戰多次之後,伍子胥成功攻入了楚國,當時的楚平王已經去世了,但是,於是就找到了楚平王的墳墓,進行了掘墓鞭屍。雖然說這一種報仇的做法很是殘忍,但是想到伍子胥的父親是被楚平王無端處死,也不難理解他當時的氣憤了,在古代這樣的屈辱跟仇恨,不管是誰都是沒有辦法忍受的吧!所以說鞭屍是很殘忍的,但是站在伍子胥的角度來說,這16年的努力,不過就是為了可以報殺父殺兄之仇而已!大家認為呢?

  • 2 # 敏哥說歷史

    說起歷史上最忍辱負重的人物,我們可能首先會想到“臥薪嚐膽”的勾踐或者“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范雎。可是在我看來,真正把忍辱負重演繹到極致的人物只有一個,他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楚華人,他出身名門,父親伍奢是楚平王的太子太傅。然而顯赫的出身並沒有帶給伍子胥一帆風順的人生,相反而言,伴隨著伍子胥一生的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復仇。

    一、楚平王費無忌蛇鼠一窩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楚平王的太子太傅,而當時的太子少傅正是費無忌。楚平王二年,費無忌領到了一個差事,楚平王讓費無忌替自己的兒子太子建娶妻,一直居伍奢之下的費無忌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的機會。在精挑細選之後,費無忌選定了一個絕色美人。而令人出人意料的是,他並沒有把美人進獻給太子建,而是跑回去先告訴了楚平王。

    費無忌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藉此機會改換門庭,抱住楚平王的大腿。在費無忌的誘導下,楚平王決定親自收下這個美人充實後宮,自己兒子的婚事就先放一放吧。

    既然下定了決心,費無忌一不做二不休,他先是進讒言給楚平王,把太子建調到邊疆。然後他還不放心,屢次在楚平王身邊打小報告,說大王搶了太子的女人,太子一直有怨氣,想要找機會加害大王,還說太子在邊疆私自組織軍隊、結交諸侯,有謀反之意。

    在費無忌不斷地挑唆下,楚平王決定除掉這個“不肖子孫”,於是一氣之下把伍奢囚禁起來,並派人誅殺太子建。好在太子建提前一步逃亡宋國,暫時保住了性命,但作為太子身邊的重臣,伍奢卻身陷囹圄。

    二、伍子胥面臨天下最難的選擇

    險惡的費無忌又心生一計,他對楚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非常賢能,留著恐是禍害,必須除掉。大王不如用伍奢作人質把他們引來然後一同殺掉”。《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無忌言於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可以其父質而召之,不然且為楚患”。

    楚平王於是召伍奢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叫伍尚,而小兒子正是伍子胥。《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使人召二子曰:“來,吾生汝父;不來,今殺奢也。”。

    此時此刻,擺在伍子胥面前的可以算是天下最難的選擇。是去還是不去?如果去的話,無疑中了小人的奸計,是自投羅網。可是如果不去,那就是見死不救,更何況作為人質的還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這是對人性和理智的終極考驗,無論伍子胥如何選擇,他好像都要付出極其慘痛的代價。

    面對著這一終極考驗,率先做出選擇的是伍子胥的哥哥伍尚,他毅然選擇前往。伍尚之所以選擇前往,不是因為他不知道其中的危險,而是在他看來,這個看似忠孝難兩全的選擇需要兩個人來共同完成。他作為伍家的大哥,理應肩負起世間大義和家族榮耀,那報仇就交給自己的弟弟伍子胥了。這樣一來,既全了自己的孝子之名又為復仇保留了火種,而這代表著他要犧牲的是自己的生命。《史記·楚世家》記載:“伍尚謂伍胥曰:“聞父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報,無謀也;度能任事,知也。子其行矣,我其歸死。”

    目送著自己哥哥漸漸遠去的背影,伍子胥知道,他必須活下去,哪怕再苟且、再卑微,也要活下去。在大仇未報之前,他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和怠慢,否則他不僅無顏面對自己,也無顏面對死去的父親和哥哥。可能在這一刻,伍子胥的心已經死了,他的身體只是一張軀殼,他要復仇,要狠狠地復仇,無論用什麼手段、等多長時間,他都要復仇!

    三、一路逃亡、備嘗艱辛

    伍子胥先是逃到宋國,但是剛好趕上宋國爆發華氏之亂。無奈,伍子胥又跑到鄭國。本來鄭國很善待伍子胥,但是好景不長,由於太子建圖謀鄭國的陰謀敗露,伍子胥受牽連不得不逃離鄭國。

    逃到昭關時,守關的官兵要捉拿他,伍子胥只能隻身逃到江邊。此時的伍子胥面臨著前有江水阻攔,後有追兵的絕境。就在這時,一個漁夫駕者小船而來,載著伍子胥有驚無險地渡過了大江。伍子胥當即解下祖傳的寶劍想要贈給漁夫以報答救命之恩,可是漁夫卻堅辭不受。按照楚國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不僅受賞糧食五萬石,而且封給執珪的爵位,可見漁夫救伍子胥不是為了升官發財。

    就這樣,伍子胥歷經了重重磨難,終於來到了吳國。在吳國,伍子胥的軍事才能受到了重視和肯定。在他的建議下,吳國厲兵秣馬,在對楚國的戰爭中取得大勝,伍子胥終於得到了報仇雪恨的機會。

    四、大仇得報、一雪前恥

    伍子胥終於等到了這一天,楚昭王十年,吳國聯合唐國、蔡國大舉伐楚,一路所向披靡並最終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伍子胥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只不過他這次是來複仇的。此時的楚國,國君已不是楚平王,而費無忌在楚平王死後“樹倒猢猻散”,隨即遭到了清算,也算是惡人自有天收。《史記·楚世家》記載:“昭王元年,楚眾不說費無忌,以其讒亡太子建,殺伍奢子父與郤宛。宛之宗姓伯氏子嚭及子胥皆奔吳,吳兵數侵楚,楚人怨無忌甚。楚令尹子常誅無忌以說眾,眾乃喜。”

    伍子胥見兩個仇人都已經死去,仍然不罷休。這刻骨的仇恨已經積蓄在他心中多年,即使歷經歲月的流逝和世事的變遷也難以釋懷。人死了怎麼辦,那就鞭屍!也只有這樣才能解伍子胥的心頭之恨。《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五、是非功過、後人評說

    伍子胥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觀點,莫衷一是。

    伍子胥的前半生是在忍辱負重中度過的,揹負著報殺父之仇的重任,他冷靜果敢、剛戾堅毅,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范仲淹在《蘇州十詠其八・伍相廟》中盛讚伍子胥:“胥也應無憾,至哉忠孝門。生能酬楚怨,死可報吳恩。直氣海濤在,片心江月存。悠悠當日者,千載祗慚魂。”

    在大仇得報之後,伍子胥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也似乎失去了決定自己命運的主動權。在吳國,他屢次勸說夫差除掉勾踐未果,最終反而在奸臣的讒言下被夫差賜死,結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諸葛亮評價伍子胥:“子胥長於圖敵,不可以謀身。”似乎概括了他的一生。但我認為無論伍子胥的結局如何,對他自己而言,已經無愧於心。多年的忍辱負重在報仇的那一刻酣暢淋漓地宣洩出來,他已經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父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年齡大了,想回家搞養殖,三四萬不知道養羊好還是養鴨子好,有養殖經驗分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