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說鍾繇的《宣示表》被王羲之家族收藏,王羲之從王修那裡借來臨摹,結果,王羲之的臨摹流傳下來了,真跡失傳。
7
回覆列表
  • 1 # 子衿書法

    現在的鐘繇《宣誓表》,很多人都把他標註為王羲之臨寫。實際上,就算是王羲之所臨,早已是面目全非。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早已沒有真跡存世。他自己的《黃庭經》、《樂毅論》等小楷作品,也是翻刻過無數次的拓片。原刻早已不在 。

    刻石本身就是二次加工。和原作相比,僅僅是大體上的形似。細節上的筆觸早已喪失殆盡。這些都不說。我們把初刻本就按原作看待 。

    《宣示表》,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淳化閣帖》之中。後人依《淳化閣帖》又翻刻了多個單刻本。實際上和原來的樣子已經沒有血緣關係了。這樣說吧,《淳化閣帖》是父親,第一代單刻本為兄弟,兄弟的下一代,是堂兄弟。堂兄弟的子女,還算姑表親。但是已經離得很遠了這才是傳了三代。再往下傳,就只能說: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誰都是親人。但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大家都會把自己和他人分的清清楚楚。

  • 2 # 哈哈帥帥的我

    傳為王羲之臨本,我覺得有借書聖之名提高知名度之嫌,然鐘王二人書作皆被張懷瓘列為神品,所以是誰寫的就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宣示表是漢字書體由隸變楷轉折時期的代表作品,古樸厚雅,與王獻之玉版十三行均為學習小楷必須要爛熟於心的經典作品。

  • 3 # 皇甫荔

    鍾繇,字元常,是魏國重臣,在書法上造詣很深,隸楷行草諸體皆精。《宣和書譜》上記載:“鍾繇《賀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傳世作品有《丙舍表》、《上尊號奏》,和合稱為“五表”的《力命表》、《賀捷表》、《薦季直表》、《調元表》、《宣示表》等。但真跡今已不傳,我們今天看到的包括《宣示表》在內的小楷傳世佳作都系後人臨摹本。

    據傳,西晉末年,北方遭遇五胡之亂,王羲之的從伯王導南渡長江時,將《宣示表》帖藏在衣帶裡,從此鍾繇的筆法在南方廣為流傳,王羲之得此帖獲益匪淺,後此帖被王修殉葬。《宣示表》始見於宋《淳化閣帖》,共 18行。後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後人推測,因此帖被王羲之研習時間較長,認為《宣示表》應為王羲之所臨摹,但無可信史料佐證。

    細觀《宣示表》,雖說是後人臨摹傳世之物,但書史記載的鐘繇書法的風格和遺韻都展現無餘。作品是小楷筆體,整個用筆可謂一個“精”字,在細節上每一橫畫皆露鋒下筆,如筍之尖,末筆處輕轉收回,如蠶之頭,每一撇由粗到細,婉轉溫和輔以弧度,每一捺由輕而重,末筆輕輕出鋒,形成一個三角形。同時,對點的處理也是充滿變化,如“亦”字下邊成了四點,“所”字也用四點替代,俯仰有態,妙趣生動,使結字通篇不拘謹、不呆板,充滿靈動。

     

  • 4 # 瀚墨無極

    王羲之出生於“書法世家”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母親,伯父,叔父都是晉代著名的書法家。

    鍾繇的《尚書宣示帖》,有書記載,的確在王家,即使在兵荒馬亂倉皇出逃時,也不忘把鍾繇的《尚書宣示表》帶走;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戰爭的洗禮,真跡早已灰飛煙滅。

    王羲之的確臨摹過鍾繇的《尚書宣示表》,這毋庸置疑;但如今傳世的流傳下來的,是不是王羲之的手跡,也只是在人們推想猜測中尚無定論。

  • 5 # 不二齋

    我們一直認為漢代是隸書的天下,實際上楷書和行書早在漢代的末年就開始發展起來,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成為當時的人們的日常手寫體了。這一點從近些年出土的Murano殘紙以及長沙走馬樓三國時期的吳簡就可以看出來。

    但是那個時候的楷書還並不完全成熟,還保留著濃厚的隸書的意味,一直到王羲之時期才完全成熟,到了唐朝達到頂峰。

    而這個時期,也就是漢末三國時期,魏國的著名書法家鍾繇是早期專注於這兩種民間書體的官方書法家,是當時寫楷書的代表性的書法家,後來被稱為“楷書之祖”。

    雖然鍾繇也學習其它各種書體,但是他流傳最為廣泛、影響後世最大的就是他的楷書作品,和“書聖”王羲之並稱為“鐘王”。

    根據魏晉南北朝時期王僧虔的《論書》所記載,鍾繇的《宣示表》在西晉末年被當時的書法家王導所收藏,但是在渡江南遷的時候,他把這幅作品傳給了王羲之,鍾繇作為王羲之最崇拜的書法家之一,王羲之當然是對他的作品反覆的學習。而當時鍾繇的楷書的影響也是最大的。

    後來原作沒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宋代刻帖中的《宣示表》其實就是王羲之的摹本。並不是鍾繇的原作。鍾繇的原作也就《賀捷表》比較可信了。

    鍾繇《宣示表》區域性

  • 6 # 黔東V布衣

    關於現存《宣示表》是不是王羲之所臨的鐘繇作品,這個問題我從沒想過。今天被問及,還是不會去想!因為,我覺得這是考古學專家、文字學專家或國學大師們思考的問題。

    從我第一眼看到《宣示表》的直觀感覺來說,我認為它不是王羲之所臨。因為,我沒覺得現存的 《宣示表》寫得有多好。就算是王羲之所臨,那也只能說明王羲之的楷書和他的行書相比差距太大(或許,這正是王羲之楷書沒有太多模仿和流傳的緣故)。不管別人說《宣示表》怎麼怎麼好,我還真看不出來,至少,它不是我特別喜歡的一類~可能我還需要更多的修煉吧!

    我不是一個崇尚權威的人,當然,我絕對沒有任何對古大家不敬的意思。我只是想說:不管誰寫的,誰臨的,無論古代的現代的,鄉村野舍的還是高堂華廈的,最主要是看他寫得好不好。好,我就看就讀就臨就學;不好,瞄一眼即可。

    若論臨習楷書,我歷來只臨鍾可大的《靈飛經》、趙孟頫的《道德經》、歐陽詢的《九成宮》!其它的,作為了解物件,博覽長見識未嘗不可,但肯定不喜歡也不會在《宣示表》之類的貼本或碑體上去浪費時間!

    僅代表個人愚見!

  • 7 # 玄元鑑

    《宣》帖是否屬王羲之臨摹爭議,在沒有新的考古或其它同期佐證的前提下,會一直處於存疑和無解。圍繞這個問題探討的價值在於:一、《宣》的書體脫胎於隸,有明顯的隸書筆意,但確立了楷書,完成了楷書初創,比王羲之的樂毅,黃庭等楷體更為古拙,但這不排除王對鍾繇《宣》的臨摹。二、王的墨跡無一存世,根據王對鍾繇的評價,鍾繇的書法無論當時以墨跡流傳,或見於碑刻,但都不可憑空偽造,因為它一定是比王羲之書體更早、更兼有隸書風格的形態,《宣》顯然符合這些特徵。三、現代人對於楷書的認知固化於幾百,上千年沿晉隋經唐楷定型的審美,對於鍾繇書法有隔代的熟悉與陌生,但是一個真正鍾情於書法的人一定會在某個階段發現鍾書的價值和魅力。

  • 8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現存鍾繇《宣示表》是王羲之的臨摹本嗎?這個問題,至於是鍾繇親筆所書,還是王羲之所臨摹,對此,看法不一,也無確切的證據分辨真假。應該說,《宣示表》和王羲之的其他小楷確實有相近之處。但是,相近不等於就是。從書風來看,個人還是傾向於為鍾繇所書。因為,王羲之的小楷特點,多多少少有秀美的成份。結構也緊密端莊,精巧輕盈。而此鍾繇《宣示表》拙味頗濃,結構寬鬆,沉實自然,大度從容。如果不是刻手拙劣或拓本失真,那麼,即使是王羲之所臨摹,也會帶有王羲之的筆意和習慣。何況,在晉代,以王羲之的習氣秉性,無拘無束,放浪不羈,不可能通盤照搬,認真仔細的臨摹。為什麼?因為,不可能也沒必要。就說王羲之的《蘭亭序》,流傳下來的摹本,也是千姿百態,各領風騷。應該說,古人沒有亦步亦趨,以假亂真的習慣和做法。即使是學習、臨摹,也與原作有一定的空間。所以,鍾繇的《宣示表》,認為是王羲之的臨摹本,個人覺得可能性不是太大。

  • 9 # 千年蘭亭

    鍾繇的書法,在曹魏時非常流行。但是,在他逝世約八十年後的東晉,他的書跡已格外珍稀。

    王僧虔的《論書》中記載,王導得到了《宣示表》,“衣帶過江”,後傳給侄兒王羲之,王羲之又借給王脩。王脩死後,據說其母見此帖是兒子心愛之物,就將之殉葬了。

    《宣示表》是鍾繇最負盛名的作品,對後世影響極大。現在已經很難確定王僧虔的說法的真偽,也很難確定王導那件《宣示表》的真偽。

    不過,從目前流傳下來的《宣示表》來看,筆體平正整肅,隸意殆盡,與傳世的王羲之小楷十分相似,所以後人認定其為王羲之臨本,不無道理。

    如果真如此,王羲之臨寫的底本,應該是王導給的那一本,而此本到底是真跡還是摹本,實在也說不清楚。

    就流傳下來的《宣示表》而言,隸意少於《賀捷表》,嚴整多於《薦季直表》,與《力命表》相近。

  • 10 # 陳海良書法藝術

    《宣示表》故宮博物院藏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密,勝於自運”。

    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相傳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後來傳給逸少逸少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

    現在所能見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部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共18行。後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

    此帖較鍾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朴茂,字型寬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徵。

    此帖風格直接影響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從《黃庭經》、《樂毅論》,《洛神賦十三行》等就可看出),進而影響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創作,如趙孟、文徵明、王寵、黃道周等。

    更具歷史意義的是,此帖所具備的點畫法則、結體規律等影響和促進了楷書高峰——唐楷的到來。因此,鍾繇《宣示表》可以說是楷書藝術的鼻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泉水有澀味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