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善心居

    清軍入關,已經佔領絕大部分國土,兵勢鋒芒,士氣旺盛。而鄭成功僅僅只是福建沿海一帶負隅頑抗,雙方敵強我弱,明朝大勢已去,況且士無鬥志。所以鄭成功無法戰勝清軍。

  • 2 # 清風150070226

    鄭成功在他父親鄭芝龍降清後逃出鄭芝龍的關押起兵抗清,最開始只有舊部百餘人,後來得到他父親的一箇舊部支援才有了一塊根據地,手下也有上千人。

    鄭成功開始反清的前兩年,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基本都是小打小鬧,後來在海上打劫了一艘他老爹在海外貿易返回的商船,才有了啟動資金,開始招兵買馬。那艘船由於長期在外,不知道鄭成功和鄭芝龍鬧翻了,還以為鄭成功是自己家老闆的公子,看到鄭成功的來了就跟著走了,不然以當時鄭成功那幾艘小船根本拿這艘遠洋貿易的大船沒辦法。

    鄭成功的一生是很勵志的,由於鄭芝龍參加過推翻德川幕府的謀劃,出生在日本的鄭成功從小就被德川幕府扣押和監視,童年算是比較坎坷,後來隨著鄭芝龍和德川幕府關係的緩和才准許和母親回到明朝,但他弟弟卻一直被扣押在日本終身沒有回過明朝。

    鄭成功性格非常孤傲,對明朝非常忠心,他老師錢謙益降清後他毅然離開,回福建準備抗清,並得到隆武帝的賞識,賜國姓。這是他一生的榮耀,即使隆武帝死後他也繼續扛著隆武帝的大旗抗清。

    由於鄭芝龍一直想把鄭成功培養成一個文人,所以並沒有把自己海戰和經商的本事穿給他,反而是遍請名師傳授鄭成功四書五經,所以鄭成功開始其實並不會打戰,他在福建基本是來來回回打幾個縣城,連個府城都打不下來,而且長期處在清軍的包圍之中,非常窘迫。後來李定國進軍廣東的時候曾經邀請鄭成功會師,後來直到李定國退兵鄭成功都沒來,這也是後人一直詬病鄭成功的地方,但很多人也不想想,鄭成功那時候連一個府城都打不下,哪有實力去和遠在千里之外的李定國會師。

    鄭成功真正崛起是在兼併了鄭聯,佔領了廈門以後,有了自己的貿易基地和船艦之後才開始強大,成為清朝的心腹大患。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東南的抗清戰爭,在鄭成功實力巔峰的時期,以一己之力北伐南京,在沒有騎兵優勢的情況下用重灌步兵打敗了南京的清軍八旗勁旅,甚至讓清朝有了劃江而治的念頭。

    南京之戰,鄭成功在初戰大勝的情況下中了清朝守將的緩兵之計,停駐南京城下經月,最後被清朝援軍和守軍兩面夾擊,大敗而回。

    鄭成功敗回後並不氣餒,反而打敗荷蘭佔領臺灣,甚至還有南下佔領菲律賓重整旗鼓的計劃,他此時才三十九歲,正當壯年,而清朝此時還處在鎮壓各地起義軍的泥潭裡,如果鄭成功再活十年,以他那種不服輸的個性和當時東方一家獨大的艦隊,清朝的處境比三藩之亂時要危險的多。

  • 3 # 高宗1986

    鄭成功作為明末一支實力雄厚的軍閥,擁兵十多萬,而且當時鄭成功還開展對外貿易,所以他們在資金上也很充裕。他有當時幾乎是亞洲最強的海軍,還有一隻鐵浮屠,就是身著重甲的軍隊,一般的火器根本打不穿外面的鐵片,所以按他的實力鄭成功本可以有一番大作為的,為何最後不得不放棄大陸?

    我覺得這個跟鄭成功心態有關,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本來為明末福建的地方軍閥,可是在明亡清興之際,鄭芝龍商人出身,他習慣趨利避害,所以他覺得投降清朝收益更大,所以他就主動送上門去。結果清兵順勢把他扣為人質。

    鄭成功幾乎是白手起家,為自己在閩南打下了一片天地。確實是當時反清復明還是有市場的,所以鄭成功又收羅了父親以前的殘部,然後不斷的擴張,最後傭兵十來萬,連當時滿清都不敢小覷。

    不知道鄭成功是忌諱父親和兄弟還在清兵手裡還是什麼,反正鄭成功在對清的態度上是模稜兩可,也沒有對清軍採取什麼大規模的軍師行動。經常和清軍打打和和,也不太配合兄弟部隊的軍師行動。比如李定國曾兩次邀請鄭成功看在國家和民族大義上出兵支援其拿下廣東,結果兩次鄭成功都並不積極,就算派兵了,也是蝸牛的速度行軍,結果造成李定國打廣東兩次都慘敗,隨著局勢的變幻這也就造成的南明再也不可能對滿清發動大規模的主動出擊了。

    鄭成功一度和清軍談的差不多,只是在剃髮問題上雙方僵持著。可是隨著清軍對於南明作戰的節節勝利,清軍也就斷了和鄭成功和談的耐心了。隨後清軍處死鄭芝龍,這也就堅定了鄭成功死心抗清。可是如今今非昔比,因為總的明清形式已是清軍壓倒性的優勢,雖然鄭成功也組織了幾次北伐,想緩解清軍對南明小朝廷的打擊,但是還是難以扭轉頹勢。雖然鄭成功北伐不可謂不空前絕後,他的十幾萬軍隊一路所向披靡打到了南京城下,最後在清軍的優勢兵力的打擊下,兵敗南京,此後鄭成功軍隊元氣大傷,再也無法對清軍展開大規模的進攻了

  • 4 # 米南德王問道

    鄭成功會在反清戰爭中失敗,主要原因就在於他的集團從未具備完成這項大業的能力。整個鄭氏家族也從未以反清復明為己任,僅僅是希望打著明朝的旗號來為自己撈取各種實際利益和政治資本。

    鄭成功和他的父親、兒子一樣,都只能依靠有限的地盤和有限的人力資源。除了家鄉海澄外,鄭氏集團的基地僅僅是地域狹小的廈門和金門兩島。加上其他一個附屬勢力的沿海小島、分佈在各地乃至日本的商號分部,也只是一個不大於早期東印度公司的水平。

    反清復明的目標,卻是整個入關後形成的滿清王朝統治集團。在這個集團裡,來自關外的八旗軍和滿洲貴族也不過是一小部分。大量的前明士大夫官宦階層、前明職業軍官隊伍和地方上的廣大地主,都是滿清統治中原的基石。也是這些人,比八旗集團更討厭和希望消滅鄭成功勢力。

    鄭成功自己,也像父親鄭芝龍和兒子鄭經那樣,以本集團的實際利益為首要出發點。反清復明的口號,並不影響他的實際戰略規劃。其人力資源的巔峰,也恰恰是各路一起反清的前明勢力衰退之後。鄭成功依靠收攏、吞併諸如魯王系統的殘部,擁有了比之前更多的軍隊。但反過來也讓那些真心保大明的勢力發現,鄭成功只是在忙於經營自己的小格局。只要他覺得有必要,完全可以攻打前一刻還是“同盟”關係的反明勢力。基於同樣的邏輯,他也完全可以繼續打著明朝忠臣的旗號,同侵犯他家族利益的清軍勢力對抗。

    在面對日益穩固的清王朝時,鄭成功的小算盤還是越來越不如意。他的武裝主要就是海寇和收攏的前明地方治安軍部隊。在戰鬥力方面,不僅難以同精銳的八旗主力抗衡,遇到稍有實力的前明官軍勢力也打的艱難。只不過在策略上,他大部分時間都避免陷入大規模陸戰。除了北伐南京期間的幾次登陸戰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從海上突襲防禦相對薄弱的地方。利用父親為他留下的那些進口西洋軍火和自己效仿滿洲重步兵建立的精銳打仗。這也給後人經常留下了一種鄭氏部隊挺能打的錯覺。

    鄭成功死後,他的兒子鄭經又完整的接手了整個集團的遺產。但相比父親所處的王朝更迭視窗期,鄭經遇到的是統治日益穩固的清王朝。鄭氏在各方面的不足都暴露無遺。貿易截斷所帶來的貧窮,讓很多人開始脫離他的隊伍。逼的他只能在三藩之亂時期,繼續執行打了就跑的劫掠戰術。

    哪怕是鄭氏引以為傲的水師和海戰,其實也有很大的誇張成分。在鄭成功死後不久爆發的廈門之戰,鄭氏艦隊就已經不敢直面遠道而來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戰艦。在清軍的福建水師逐步建成和加強後,鄭氏的最後一點水面戰優勢也蕩然無存。

    所以,鄭成功根本不可能完成反清復明的重任,他自己也從未真心想促成這件事情。他的決策邏輯,在其父親鄭芝龍時代就已經定下了基調。如果他超出了父親為自己“框定”的範圍,就會在鄭氏家族內部遭到顛覆。

    他在打下臺灣後早逝,恰恰是歷史本身對這位國姓爺的一種“保護”。否則,後來由他兒子鄭經所遭遇到的挫敗,將會直接落到他的頭上。對於其後世的粉絲而言,就是非常不美好的結局了。

  • 5 #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答案很簡單,說到底就是經濟問題。

    鄭成功的根據地就是金門、廈門,其經濟產出無法供養軍隊,逼近在農業社會,幾萬非農業人口德吃喝拉撒是不好解決的問題。所以,鄭大木在面對清軍的時候幾乎是一敗再敗,地盤也逐漸萎縮。

    而鄭大木本質上屬於一個軍閥,他和清廷的關係也非完全敵對,如果他能和清朝達成利益交換,他也會改換門庭。他的條件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清朝承認他鄭氏軍閥的存在,以及承認鄭氏集團獨立的經濟利益,他隨時可以變換效忠物件。但是這對於清朝來說是不能容忍的,因為清朝已經有了四個軍閥,不會允許再有新的軍閥出現,而且之前那四個軍閥也是給是給清朝納了投名狀併為清朝打天下,才讓清朝忍痛割肉,而鄭大木則沒那個機會了。而且,以大一統為追求的古典王朝,幾乎都不會允許軍閥擁兵自重,早晚要解除他們的武裝,如果再多一個軍閥,那麼清朝日後會更頭疼。所以清朝的底線也很簡單,你只能當大財主,當軍閥想都不要想。

    所以清朝和鄭大木也必然談不攏,而鄭大木因為其根據地背靠大陸,不得不透過戰爭的手段逼迫清朝承認其存在。但是歷來戰爭打的都是經濟、資源,而鄭成功根據地金廈的經濟產出想要自保都費勁,更遑論讓清廷承認其存在?所以當鄭成功聽說臺灣島只有荷蘭東印度公司一千多僱員以及臺灣屬於世外桃源,所以立刻渡海攻臺。但是因為情報錯誤導致鄭大木差點打崩,不過也好在臺灣為東印度公司棄子,鄭大木才僥倖成功。

    換句話說,大清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鄭大木不過是做困獸之鬥罷了,其滅亡是必然的,因為天意使然。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幼兒在家的表現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