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角獸童年

    首先我覺得育兒理念“滿網”飛這個現象是很好的。這讓我們可以學習借鑑尋找自己育兒中的不足。其次呢我認為對於繁多的育兒理念應該保持清醒,可以借鑑不可全信,理性思考。

    因為孩子跟孩子不同,每個孩子的家庭環境也不同。不過只要我們父母發自內心的愛孩子,尊重孩子,包容理解的態度對待孩子優缺點,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再好的育兒理念如果沒有關愛和陪伴都沒有意義。

  • 2 # 淑的寶麻麻

    跟“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養娃路上,“喝過很多育兒雞湯,卻依然帶不好娃”,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

    一、為什麼喝雞湯作用不大或沒作用

    ①別人的經驗只是別人的經驗,自己的孩子還是要對症下藥。

    ②快餐消費,育兒雞湯根本沒時間細看,很多都是永遠停在了收藏夾裡。

    二、怎樣樹立自己的育兒觀

    ①自己摸索經驗

    一歲的寶寶比較好帶,二胎寶寶比較好帶,主要原因是因為實踐出真知,自己總結得經驗教訓最實用,但是週期過長,往往要有很多彎路。

    ②和寶媽交流

    以前我總是疑惑為什麼寶寶有時哄睡著了又會醒,後來發現是因為尿了,但是沒有追究深層原因,再後來發現寶寶喝完奶後會至少有兩泡尿,且尿量較大。這才是寶寶睡後易醒的根本原因,然後對症下藥:睡前一個小時喝奶。後來和一個寶媽交流她也有同感。

    針對寶寶發育階段出現的問題,閱讀經典書籍,指導自己育兒。

    比如寶寶開始讀繪本前,我閱讀了松居直的《幸福的種子》,寶寶2歲叛逆期開始,我閱讀了阿德勒的《兒童教育心理學》,每本書都閱讀三遍以上,粗讀、精讀、重讀,每讀一遍都有更深刻的感受,比如松居直倡導的親子共讀,父母應該把寶寶抱在懷裡一起享受親子時光等,比如阿德勒說懶惰,並不是表面現象,它的深層原因是依賴心理和獲取關注度。

    其中第三個辦法是我強烈推薦的辦法,理由是:

    ①只有自己有強烈求知需求的情況下,學習應用才顯得迫切;

    ②學習理論,引導寶寶,樹立正確的行為規範,認識自己的不足,共同成長;

  • 3 # 媽媽充電屋

    育兒理念滿網飛,人人都是育兒專家,在這種情況下,怎樣選擇育兒理念呢?我覺得要從以下四點入手:

    1.看育兒知識的出身

    這個出身,就是看育兒知識是誰說的,這個人是什麼身份,什麼職業,從事什麼工作。人人都有專長,比如說,關於兒童用藥的選擇,就要聽專業醫生或藥師的意見,而不是道聽途說,用一些沒有驗證過的偏方。

    優先選擇相信的,是權威機構,權威專家釋出的資訊,比如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兒科學會,大醫院的專家,藥師,科研機構的論文成果等等。

    2.看育兒知識的依據

    看出身,只是有初步的判斷,育兒知識可不可信,還要看知識的依據。這個結論,是根據臨床的資料得來的,還是從“我有個親戚”,“我有個朋友”的個人經歷得來的。不迷信權威,也不盲從道聽途說。

    3.看孩子的反應

    育兒知識可以是千篇一律的,但孩子是獨特的個體,要尊重孩子的反應。很簡單的事實,關於物理退燒,有專家推薦給孩子用溫水擦身體,但發燒的孩子,可能只想安靜的休息,所以要不要物理退燒,還要看孩子配不配和。如果孩子只想休息,那就讓她安靜休息。

    4.自己有判斷能力

    還是那句話,孩子是獨特的個體,作為孩子的媽媽,自己要有判斷能力,能在紛雜的育兒知識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條。形成判斷力,就要以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為基礎,比如,瞭解了孩子的常見病護理,才不會病急亂投醫,才能做出最有利於孩子的選擇。

    專家說,孩子幾歲必須分床,幾歲必須分房,這些都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媽媽要做到的,是不教條,不刻板,很多時候,從做媽媽的本能出發,從尊重孩子的角度出發,就能得到最好的育兒知識。

  • 4 # 小西牛媽媽育兒

    由於現在爸爸媽媽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且家裡只有1個孩子,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就特別上心。育兒,我的理解首先是養育孩子,養育又要從孩子的生理和心裡兩個主要的方面著手。現在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論滿天飛,特別是在爺爺奶奶那一撥人,但是李教授這種研究青少年犯罪心裡的專家理論我覺得有很多不妥帖的地方。 現在還有很多母嬰領域的大v,也有很多理論。但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種理論都看家長自己的解讀,各種育兒理論可以信,但是不能全信,要去偽存真。

  • 5 # 昱丞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育兒理念”滿“網”飛,有利有弊,好的是大家願意分享;不好的是各自存心不同,受眾無從選擇。

    理念很多,特別是外來的很多,例如正面管教、PET等等。如何選擇?說幾個簡單的要點:

    第一,別人的理念是否經過實踐?

    如果有個年輕人,沒有結婚,沒有孩子,他教你育兒,教你家庭教育,你相信嗎?很多人把自己包裝成“專家”,但只會說些雞湯似的理論。有句話叫“懂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道理很容易懂,教你的人只跟你說道理,不帶你實踐,你就要小心了。

    第二,追根溯源,理論體系是怎樣搭建起來的?

    西方來的東西,文化背景和我們相差很大,不小心識別,容易“消化不良”。看我們傳統文化,還有基於倫常關係建立起來的家庭關係、社會關係,都經歷了幾千年實踐仍然在傳遞,是不是經得起實踐檢驗?你要培養兒子成為君子,怎麼培養?聖人說了,君子以仁為本,仁以孝悌為本。教育抓根本,從孝悌入手,很好理解吧?

    第三,從誰入手?

    看別人的理念,簡單粗暴地講如何管教孩子的,要謹慎聽。因為教育的根在家庭教育、家長教育,好的教育都是家長言傳身教為前提的。有機構說能教育好你的孩子,你千萬不要信,除非機構連家長一塊兒教育。

    小結一下,誠意正心,好的家長要想在育兒方面取得成功,一定是從自身的言行開始修正開始,這樣童蒙養正的目標才你可能實現。

  • 6 # 弦之錚

    我建議,尋找育兒理念要找源頭書。

    很多國內的育兒書,仔細翻翻就發現,很多都是到一些經典的育兒書裡東拼西湊,再加一些案例,加上去的東西還不一定正確。

    推薦幾本源頭好書《正面管教》、《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愛和自由》

  • 7 # 心理靖哥

    感謝邀請,昨天晚上我到本縣圖書館參加了一場《青春期孩子教育與家庭應用》的家庭教育講座。我沒有想到的是,在我們這個城鎮居民不足10萬的小縣城,一堂兩個小時收費每人100元的家庭教育講座,竟然有三四百人參加。多數是家長,也有帶孩子一起參加的。這個現象和育兒理念“滿網飛”的現象,其背後的心理原因是一致的,一方面說明了當今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同時又面臨著家庭教育如何做的困惑。

    我們的家庭教育,其實走的是市場化的道路,有需求,便有人提供產品。於是,各種育兒理念便紛至沓來,呈現“滿網飛”甚至“滿天飛”的勢頭,這其中,有向傳統文化“找藥方”的經典教育,也有向西方尋求方法的“全腦開發”等。昨天晚上的老師問了一個有關教育理念的問題,就是你是想按照自己的理想培養自己的孩子,還是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養孩子,結果有大約1/10的家長,選擇要按照自己的理想培養孩子,我比較傾向於按照孩子能成為的方向去培養孩子。《中庸》開篇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其實道出了教育孩子的真諦,那就是,依照孩子的天性去教育孩子,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按照家長想要的樣子去培養孩子。作為家長,我們所起的作用,主要就是提供愛的溫暖,支援和陪伴。當然還要在孩子小時候,給予生活技能,比如做家務等簡單勞動習慣的培養,還要讓他們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規矩,培養孩子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啟發孩子創造性的思維,培養他積極的心理品質,如善良、希望、勇氣、好奇心、幽默等。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比學習更重要,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的身心健康的孩子,將來才是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 8 # 青少年心理諮詢師江禕

    為什麼關於育兒理念的這麼多呢?應該是市場導致的,有這麼多需求在這裡,所以才會有這麼大的“供應”。

    所以,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需要看或者學習這些育兒理念呢?社會集體焦慮和潛意識。從最早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種焦慮就開始了。現在這種焦慮越來越提早了,甚至在談婚論嫁的時候就開始關注對方的基因如何,是否有學區房?

    當自己成為家長的時候,深深的感受到社會的壓力,於是希望透過好好的培養孩子,讓他們長大成人後可以輕鬆一些。而很多父母又害怕自己做不好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需要一些理論的指導。

    正是因為了解了父母的這種想法,才會有各種育兒理念出來,告訴你們該如何做父母。很多理念甚至互相矛盾:今天這個理念說要積極鼓勵孩子,需要各種誇獎;明天又有理念說孩子需要教育批評,甚至體罰。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家庭也是不同的,不能用某一個教育理念去套。而是要找到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方式,甚至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教育理念也是不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奮鬥百年路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