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原生態養殖大亨

    萵筍是一年生或二年草本高25-100釐米。根垂直直伸,莖直立單生,上部圓錐狀花序分枝,全部莖枝白色。

      萵筍的適應性強,可春秋兩季或越冬栽培。萵苣的根系淺,吸收能力弱,對氧氣要求較高,種植萵苣的土壤以砂壤土、壤土為佳,以春季栽培為主夏季收穫。

      今天流芳給大家分享萵筍最常見的病蟲害防治,需要的朋友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照進行參考借鑑。

      萵筍病害現象分為2種,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 ▎

      萵筍裂莖,裂莖是缺硼造成的一定要補充硼肥、如果缺硼嚴重的話,除了底施之外還要在生長前期也就是在出筍前期的時候。

      萵筍是黑頂這是缺鈣造成的,除了底施鈣肥之外,在出筍期以後葉面噴施藥劑,連噴兩次就可以看到效果了。

      ▎侵染性病害 ▎

      萵筍病毒病,病毒病一定要提前防,而且防病毒的同時一定要加入鋅肥,在萵筍定植上之後緩苗後大概五至七天進行開始葉面噴施防病毒的藥劑,七至十天噴施一次,連噴兩次。

      菌核病和灰黴病,這兩種病害防治起來是一樣的,就是在萵筍的出筍期葉面噴施適用藥劑,而黑腐病和細菌性軟腐病,這倆病都是細菌性病害,針對這兩個病害可以提前葉面噴灑農用藥劑。

      萵筍菌核病是由核盤菌侵染所致真菌病害,多從莖部發病,引起組織發病腐爛。表面有白絮狀菌絲,內有黑色鼠糞狀菌核,病株上部很快萎縮死亡。低溫潮溼,多雨或田間積水以及密度過大,均能促進發病。 防治方法和灰黴病是一個防治措施。

      ▎萵苣霜黴病的危害及防治 ▎

      危害:

      萵苣幼苗期、成株期都是可以發病的,以成株期發病為主。主要為害萵苣葉片,萵苣種植病斑初呈黃綠色,無明顯邊緣,隨後擴大萵苣葉脈限制呈多角形,葉片背面生白色黴狀物。萵苣霜黴病多先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生,漸向上蔓延,後期病斑變為黃褐色,常常多個病斑連成一片,導致葉片乾枯。

      病害防治:

      我們在種植萵苣的前期,務必選用選用抗病好,優質高產的品種。對於萵苣茬口輪作,重發病地塊提倡與禾本科作物一至兩年輪作,這樣可大幅度減少田間病菌來源。同時注意用藥劑進行拌種,並且加強萵苣田間管理,合理密植以及合理肥水,增強田間通風透光,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溼度,促進植株健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收穫後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集中銷燬,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病菌以菌絲體以及卵孢子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種植或潛伏在種子上越冬。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孢子囊,透過雨水反濺、氣流及昆蟲傳播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葉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

      病菌侵染後出現病斑,在受害的部位產生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病菌喜低溫高溼的環境,適宜發病溫度範圍一至二十度。最適發病的環境溫度為十五至二十度,相對溼度百分之九十以上,最適宜感病生育期為成株期,發病潛伏期為三至五天。對於藥劑的防治,我們可到當地農用藥劑售賣處進行諮詢購買。

      對於萵苣的病害,我們農民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的植保方針,因地因時制宜,綜合運用農業、生物、物理和化學等多種防治措施,進行對病害的有效抑制。

      萵筍是直根系,移植後發生多數側根,淺而密集,主要分佈在20-30釐米土層中。莖短縮。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卵圓形等,色淡綠、綠、深綠或紫紅,葉面平展或有皺褶,全緣或有缺刻。

  • 2 # 供應黃精種苗

    一、莖崩

    在萵筍膨大中後期,內莖縱向裂開,有的深達莖的中部,裂開的部位呈黃褐色,易腐爛。產生的原因在於水肥供應不均勻、土壤過幹過溼,在內莖接近成熟時,外皮已木質化,此時大量澆水,外皮不能隨之膨大而裂開。

    防治方法:

    科學運籌肥水,經常保持田間溼潤,一般10天左右澆水一次,並增施磷鉀肥。

    二、霜黴病

    該病是當前萵筍生產上一大主要病害,主要侵染葉片,幼苗發病後變黃枯死,成株期發病,葉片自下而上發病。初期葉上生淡黃色近圓形或多角形病斑,潮溼時葉背病斑長出白色黴狀物,有時黴層可蔓延到葉子的正面。後期病斑枯死變為黃褐色並連線成片,致全葉乾枯,有時病菌能侵染到莖部,引起莖部變黑。

    防治方法:

    選用72%杜幫克露600-800倍液或58%的甲霜靈錳鋅500倍液噴霧,7-10天一次,注意要交替用藥。

    三、病毒病

    苗期與成株期都可發病,表現為花葉、畸形、黃花、矮縮、壞死等多種症狀,病株發育不良,嚴重降低產量和品質。葉片表現為葉色淡濃相間的斑駁,出現明脈、斑點和花葉症狀,病葉皺縮,葉緣不整齊或發生缺刻,有不同程度的矮化,有時葉片上出現黃色和褐色壞死的斑點或細脈變褐。

    防治方法:

    在播種前用溫湯浸種法或磷酸三鈉對種子處理,此外還可選用病毒a、植病靈配對綠風95或蕓薹素等植物調節劑,增強植株的抗性。

    四、菌核病

    多從莖基部發病,並逐漸向上向下擴延,引起表皮腐爛。病斑表面有棉絮狀菌絲,內有黑色鼠糞狀菌核,病株上部很快萎蔫死亡。經風雨傳播,病菌從植株衰老部位侵入。低溫潮溼、密度大,可促進發病。

    防治方法:

    選用50%的速可靈1500倍液或40%菌核淨1000-1500倍液噴霧。

    五、抽薹

    表現為莖稈細長,葉片節間拉長,葉片薄而小,外皮厚而肉少,食用價值不高。產生原因一是肥料供應不足,尤其是底肥不足,抑制了肉質莖的膨大。二是水分供應不足。另外氣溫過高等因素,也容易導致抽薹。

    防治方法:

    施足底肥,水肥管理要適當,育苗期要掌握適宜的溫度。

  • 3 # 寒吐

    引起青筍莖杆腐爛大致有兩個原因:

    一、萵筍莖腐病。屬於真菌性病害,發病部位從莖基部葉柄處開始,逐漸擴充套件到整個葉柄,滲出深褐色汁液,病害從下部葉片向上發展,使莖杆變褐腐爛。

    發病原因:病菌在受害植株及病殘體上越冬,透過灌溉水或土壤耕作傳播。

    田園溫度高,溼度大,積水嚴重,氮肥用量多則致發病嚴重。

    防治措施:

    1、與水稻輪作。

    2、種植前清園,翻曬土壤。

    3、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並撒少量藥土消毒。

    二、萵筍莖杆膨大後期,由於水肥供應不足,土壤過幹或過溼,在莖杆快要成熟時,外皮已木質化。此時大量澆水,外皮隨之裂開,裂開的部位呈黃褐色易腐爛。

    防治方法:加強肥水管理,保持田間溼潤,一般8天左右澆水一次,並增施磷鉀肥。

  • 4 # 鄖陽老五

    青筍也叫萵筍、萵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蔬菜。其莖杆去皮後可以食用,葉片也可以使用。青筍是一種需肥和需水量比較大的蔬菜,在它的生長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病害。尤其是在抽薹之後發生莖杆腐爛,如果不及時防治會給我們造成比較大的損失。

    通常上,造成青筍莖杆腐爛有兩種病害引發,一是軟腐病,二是菌核病。軟腐病的防治

    青筍軟腐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主要為害青筍的根莖部和結球青筍肉質莖。肉質莖染病,初期為深綠色水浸狀斑,後邊褐色,最後軟化腐爛。根部染病,根莖為淺褐色,後軟化腐爛,病害部位有異味。一般高溫高溼地塊發病重,初冬大棚種植青筍為青筍軟腐病發病高峰期。

    在防治上,主要是實行深廂高溝栽培,避免重茬種植,注意合理澆水和通風降溫,發病時嚴禁澆水,雨後及時排水,結合防病噴霧葉面肥,增加青筍抗病能力。病發初期噴灑中生菌素、春雷黴素、噻唑鋅、噻黴酮以及銅製劑,重點噴淋根基部或者灌根,交替用藥。

    菌核病的防治

    青筍菌核病發病初期,植株近地面莖基部先受害。病斑初為褐色,後擴充套件至整個莖部,使莖基部軟腐,並在被害部位生長出像棉絮狀白色菌絲體,後期產生菌核,有時莖基部還會出現開裂的症狀。通常上,菌核病引起的腐爛沒有惡臭,和細菌性軟腐病有一定區別。 青筍染病後,植株下部葉片變軟發褐,病害向上發展,上部葉片青枯狀萎焉,莖稈發病,植株生長不良,重者整株枯死或倒伏。

    對於青筍菌核病的防治主要是對種子用鹽水或硫酸銨水消毒,再用溫水浸種;播種前苗床用甲基硫菌靈或多菌靈配製成毒土均勻撒於苗床底部,然後再覆蓋。對發發病田地實行與玉米、高粱、小麥輪作。加強田間管理,增加透風透光,降低田間溫度,適度提高溼度。

    在青筍發病初期用65%甲黴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者40%嘧黴多菌靈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者用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800倍液、苯甲丙環唑1200倍液等噴施青筍根莖部、老葉和地面,視病情程度,每隔7~10天用藥一次,注意輪換用藥。

    總之,青筍莖杆腐爛主要是軟腐病和菌核病引起的居多。只有採用科學的種植方法和提早預防軟腐病和菌核病的發生,才能避免青筍莖杆發生腐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在假期補課應該補哪些方面的課,才有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