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棲鴻看紅樓
-
2 # 筆下星河
你想問的是曹雪芹寫的與高鶚編的有什麼區別對吧。
曹雪芹是看透了,但是他不說破,他的態度隱藏在賈寶玉與林黛玉這對璧人身上,賈寶玉厭惡四書五經,林黛玉也支援他。因為曹公的經歷決定了他覺著四書五經是“政治的工具”,但到了高鶚整理後四十回的時候,那其實是民間自己寫的,與曹公沒啥關係,而且後四十回,根本不能確定作者是誰,但後四十回裡,賈寶玉開始學四書五經,林黛玉也說多學習沒什麼錯。
你看,其實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的最大的差距,不是文采,而是三觀。很多人詬病的也是這一點,相比於曹公看破紅塵超然物外心懷大慈悲相比,後四十回的作者,不但功利,浮躁,還淺薄。前八十回裡有一次出現幾個姑娘,後四十回幾十年後這些姑娘還沒嫁出去,還在園子裡。
看書,真的看的是作者。因為你與作者談話的時候,作者是什麼樣的人,你很輕易就能看出來。
-
3 # 北文南書
怎麼說呢,後四十回不僅在文采上相差甚遠,而且情節和情感上也沒辦法與前八十回比較。
一、黛玉之死,到底是還淚之後無怨無悔的離去還是帶著滿腔憤恨而去?
二、賈府的重新崛起,曹雪芹的本意,賈府衰落之後,大抵不會崛起。
曹雪芹是根據人生經歷創作的,而續者,是根據前八十回創作的,是根據自己的理解所創作,他的理解不代表曹雪芹的本意,也不能代表所有讀者、學者的理解,所以差距肯定會有的。需要說明一點是,我所謂的文采相差甚遠一話中的“文采”指的是寫作的風格等方面,而不是指的文筆;“相差甚遠”,也不完全是說“差”太多,但確實給我的感覺就是不一樣。
-
4 # 喜喜羊羊喜喜人
所有文學大作都有虎頭蛇尾的毛病,也恰恰是好的小說的佈局精妙之處,中國文化有畫龍最重要的是點睛,龍的睛是畫整條龍的最精彩部分了,絕無華人要說畫龍要突出龍的尾巴部分,這是絕對不符合審美的境界的,也是說創造維美作品時,作者就知道要將最美高潮的部分放在那個場景的,恰恰紅樓夢絕大多數讀者戲迷都公認,寶玉大婚與黛玉之死是紅樓夢這部作品寫得最好的部分了,也就是如果否定了高鶚對紅樓夢的貢獻,也就是否定了紅樓夢這部書的偉大。當然本人認為紅樓夢這部書是經過很多出色的作家共同參與創新的,與《聖經》也經過四十多位作家創作,可能有某些相似之處。
-
5 # 閒置紅樓
我很早就看《紅樓夢》了,它的好,拋開中心思想不計,就是特別的“真”。
雖然是大宅門裡的事兒,但那些家長裡短,卻也發生在我們尋常人家。有些事我們從小也幹過,比如黛玉解的九連環,比如大家一起猜的謎語,比如鶯兒幾個編的花籃,比如晴雯用花染的指甲。有些拌嘴的話我們從小也說過,比如“你管我呢!”、“我死,與你何干!”、“你怕死,你長命百的!”、“我還怕死?倒不如死了乾淨。”、“我說我自己死了乾淨,別聽錯了話賴人。”就是這些個真言真語真事,讓人覺得《紅樓夢》樸實可親,即寓意深遠,又接地氣,所謂雅俗共賞。
《紅樓夢》前八十回自然文采奕奕、妙不可言,曹雪芹用妙手生花的筆描述了一個又一個使人感嘆的故事,讓廣大讀者見識了林黛玉的才華、薛寶釵的大氣、寶玉的女性觀和一眾女兒的“賢”、“勇”、“俏”、“慧”、“烈”、“痴”……好像走進了一個大花園,裡面開滿了迥然不同卻都美麗的鮮花。
那麼高鶚續寫的《紅樓夢》的後四十回好不好呢?
不可否認,續書照比曹雪芹主寫的前八十回當然差。差到什麼程度呢?小時候看不出來,很多年後再看幾遍方慢慢解過味來,屬實存在一定差距,沒有曹雪芹寫的生動有血脈,也少了許多爭光添彩的詩文。也就是說續書在文采上是遠不如前八十回。
但是,不能說續書寫得不好,如果沒有曹雪芹做比較,高鶚的水平也是第一的。在他後四十回目裡的情節描寫,還真沒有哪個大作家能及,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除去文采,比起今天嘈嘈雜雜、奇奇怪怪的紅學論調,高鶚對主要人物的最終命運安排,也是比較正確的。
87版的電視劇,對寶玉和湘雲的結局處理非常不合適。寶玉的結局是乞丐;湘雲的結局是妓女,這不符合情理。寶玉、湘云為什麼去要飯和賣笑?是為了苟活嗎?我想不會。他們和黛玉、寶釵一樣,都是潔淨高傲之軀,可能會出家、會死,但絕不會要飯和賣笑!想象一下黛玉會去賣笑嗎?寶玉給她和手串都不要,說是哪個臭男人戴過的!湘雲也不比黛玉差什麼,她們都認可死也不會賣笑的。因為死是命運悲慘、而賣笑是氣節不足,氣節是高於性命的。曹雪芹對他筆下的女孩是愛護的、仰慕的,那種要飯和賣笑的結局不會是曹雪芹的初衷。還有認定湘云為妓女的人過意不去,說什麼可以是藝伎,那就更可笑了,湘雲會什麼呢?前八十回裡寫湘雲擅長唱歌了還是跳舞了!倒是沒少提到她做針線活做到深更半夜,關鍵這個“藝”在青樓裡也沒人買不是!
而高鶚續書裡給出的結局是寶玉出家;湘雲守寡。首先、這麼寫不僅合乎情理,更合乎曹雪芹的意思,因為前面第五回判曲【收尾 飛鳥各投林】裡有“看破的,遁入空門”一句,另外在第三十回和三十一回,兩次提到寶玉說做和尚去。這都是暗示寶玉的結局是和尚,又怎麼會為了苟活去要飯呢!曹雪芹寫紅樓夢的基調是繁華過後一場空的悲劇,並不是慘劇。其次,高鶚的生活年代比我們更接近曹雪芹,他更有機會捕捉到紅樓夢原著的一些真切資訊。說不定他自己讀過原著後四十回或者有聽讀過的人講過,畢竟曹雪芹寫完了整部小說,後四十回只是遺失。這樣一來,高鶚根據記憶填補成冊也說不定,高鶚的後四十回的情節與原著應該是最接近的。
以上看來,高鶚的續書雖有瑕疵,但是和原書的匹配率還是很高的。如果沒有高鶚的貢獻,真不知我們這些愛紅樓的讀者,有多失望呢!
回覆列表
關於《紅樓夢》原作者是否曹雪芹、續書人是不是叫高鶚,一直有爭論,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形成定議。
我所能肯定的,就是八十回之後的文字,絕對不是原作者所寫,雖然可能有隻言片語、個別片段,是原作者留下來的。原因很簡單,文字水平差異太大。至於說後文能夠照應前文,那是廢話:哪一個續書不是根據前文來續的?你另起爐灶,那還叫續書嗎?前後照應就證明同出自同一人之手,那是最明顯的邏輯混亂。
事實上,《紅樓夢》的續書不止一種。除了“高鶚”之外,我至少還見過兩種版本,聽說的更多。無可否認,這些續書之中,“高鶚”的續書是最好、藝術水平最高的。打個比方,高氏續書是狗尾續貂,而其他版本則是狗尾巴草。
用最高的續書與原著對比,問題就出來了:不說飽受詬病的黛玉的“赤金扁簪”“五香大頭菜”,也不說賈母對黛玉態度迥異、判若兩人,也不說鴛鴦也跟著勢利起來,黛玉病重竟不報告賈母……只看下面一個情節:
“施毒計金桂自焚身”,簡單地說,是夏金桂想毒死香菱,就命寶蟾做了兩碗湯,其中一碗下了毒藥,與香菱各喝一碗。下毒分兩次,頭一次香菱燙了手、潑了湯,夏金桂因為心裡有鬼,“倒沒生氣,自己還拿笤帚打了,拿水潑淨了地”。第二次,寶蟾端了湯來放下,受命外出,金桂下了藥;寶蟾回來,把兩碗湯換了位置,金桂誤飲毒藥而死。
下毒害情敵,是現下時髦的宮鬥戲裡常有的情節。現代人不能想象古人的生活,就像鄉下人想象中的皇帝就是“左手一錠金了,右手一錠銀子,行動人參不離口”一樣枯竭。其實別說古代深宮之中,就是現代醫藥發達、行動自由的今天,你想買點毒藥害死人,那麼容易嗎?別說害人了,就是想自殺,成功率有多高?深宮大內的皇后妃嬪,那麼容易就能得到毒藥,又那麼容易投放到敵人碗裡,並且是一擊命中?你真的相信嗎?
夏金桂的毒藥倒是有來源。寶蟾交代,是為鬧耗子買的老鼠藥。不過現在農村,也偶然會有賭氣吃老鼠藥自殺的,可不是百分之百都會死去吧?劑量、飲食衝突、當事人生理狀態,許多因素都會干擾自殺“事業”的成功。夏金桂怎麼那麼有研究,一碗湯裡放了多少,正好要了命?
潘金蓮是文學作品中有名的淫 婦加毒婦形象。在她毒殺武大的時候,尚且“手腳軟了,不得安排”,需要王婆來幫她處理善後。夏金桂雖然潑辣粗俗,畢竟是嬌生慣養“花朵兒似的”,完全自己謀劃害香菱,一次不成又害第二次(兩次喝湯),毫不慌亂,這得有多麼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別說夏金桂這個年輕婦人,就是薛姨媽也做不到呀。
同時,金桂在兩碗一樣的湯中選一碗下毒,下毒之後又輕易離開,以至於寶蟾換了位置,然後她又毫不堤防地喝下其中一碗,絲毫沒想過有弄錯的可能。這金桂的神經得有多大條?對自己的生命毫不珍惜嗎?
最可笑的,是香菱灑了湯,金桂“倒沒生氣,自己還拿笤帚打了,拿水潑淨了地”。心裡有鬼,不敢對香菱發怒,這我可以理解。但薛家再不濟,也是富貴之家,“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怎麼就到少奶奶親自掃地的程度了?就算寶蟾不聽使喚,還有陪嫁丫鬟小舍兒吧?而薛家也不可能不給新少奶奶安排丫鬟僕婦吧?香菱自己還有個丫鬟臻兒呢。難道金桂有病、特別喜歡掃地、以至丫鬟僕婦不敢插手嗎?
分析這一個情節,就可以與八十回原著對比,不難得出結論:續書人沒有富貴人家的經歷,寫日常生活捉襟見肘,只在重大情節上根據前文的暗示,所以不出大錯。反過來推想原作者,一定是生長在極富極貴的人家,耳濡目染,熟悉不過,才會寫得得心應手。寫作才能、心血精力先放下,那從出生到青少年時期的富貴,是別人難以複製的,也是對作品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