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桀驁

    其實三省長官最早都是皇帝的私人秘書

    學高中歷史的時候有一個“中朝”不知你記不記得。中朝的設立就是為了分丞相的權力。其中就有侍中、常侍、尚書中書令等官。當然這些官名出現的時間要早於漢朝。

    先說尚書省

    由於尚書在皇帝身邊走動,且能接觸到不少機密檔案,所以地位日益提高。到了漢武帝時索性廢了尚書,設立一個新機構——中書謁者,並以宦官充任令、僕射等官。這就說明中書謁者可以隨時隨地覲見皇帝(正常男性不得進入後宮但宦官可以)。

    漢成帝時又廢除中書謁者,重新以士人(有身份地位的正常男性)為尚書令、僕射,並增設三公、民、二千石、常侍等四曹尚書。這就是尚書僕射和六部尚書的來源。東漢時期尚書令的地位空前提高,無丞相之名而行丞相之實,三公也完全被架空。時間一長,皇帝對尚書令慢慢也不放心了,於是尚書令也開始走上三公的老路。

    至於漢成帝的四曹,這裡介紹一下歷代沿革

    東漢改常侍曹為吏曹、選部。曹魏改為選部為吏部、二千石為都官、民曹為左民,並增設度支、祠部二尚書。東吳也設了戶部尚書。西晉設起部尚書,主管工程事務。北魏設儀曹尚書,北齊設祠部尚書。北周設吏、民、禮、兵、工等部中大夫。隋朝改中大夫為尚書,並改都官為刑部。於是六部尚書的名稱就這樣定下來了。

    再說中書省

    前面說到中書謁者被廢除,到了曹魏時期設立了中書監和中書令。北周設立內史中大夫。隋朝為避諱(隋文帝的父親叫楊忠)所以改名內史令。唐代復原名

    最後說門下省

    門下侍中本來是秦朝丞相屬下的小吏。因為主要負責丞相與皇帝間的公文往來,地位日漸提高。西漢時期成為一個頭銜,任何官員都可以當。侍中當時的職責相當於皇帝的生活秘書,甚至還得給他端屎端尿。東漢之後侍中成為精通儒學者的要職,也逐漸不要做那些髒活了。隋朝為避諱改為納言。唐代復原名。

  • 2 # 歷史是杯酒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三生六部制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但是三省體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逐步形成了。

    中央三省體制的形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權臣對皇帝的威脅很大,權臣篡奪皇位的事情也經常發生,為了防止大臣、特別是丞相權力過重,最高統治者便將相權分散,逐步形成了三省制。

    尚書省由漢代的尚書檯演變而來。西漢時期設定尚書檯,東漢尚書檯機構日益擴大,尚書權力更加提高,但在國家體制上,丞相(或司徒)仍為中央政府的最高政務官,尚書仍屬九卿之一的少府。到曹魏時期,尚書檯脫離少府獨立出來,成為最高政務機關,長官為尚書令尚書令下有副職左右僕射。南朝梁政權把尚書檯改為尚書省,使之成為定製,尚書省為當時獨立的最高行政機關並轄六曹,形成了省曹機構體系。但是,隨著尚書省成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尚書令專權的現象也開始出現。於是,為了分尚書省的權力,中書省便出現了。

    “中書”的稱謂漢朝就有了。曹操為了牽制尚書令的權力,便設秘書令負責起草章奏之事。曹丕即位後,該秘書為中書,設中書監、中書令為長官,執掌機要,後來逐漸擴大為中書省。中書省的主要職權是承旨草擬詔書、諭旨、參與立法;傳達詔令、諭旨,代皇帝指揮政事的執行;呈遞奏章及其它官方文書,甚至代皇帝審理奏章,執掌機要。中書省雖然位列尚書省之次,但實權在尚書省之上。但是,隨著中書省權勢日增,皇帝又恐其侵犯自己的大權,所以在魏晉時期,皇帝先讓侍中參政,後設門下省,以鉗制中書省的職權。

    門下省在東晉時出現。以侍中為長官,黃門侍郎為副,屬官為給事中。南北朝時期,門下省正式成為高階謀議機構。皇帝在下達詔令職權,要先徵詢門下省意見或將成文門下省先議,門下省認為有所損益之處,可以諫議、封駁。

    三省六部制的正式形成

    隋文帝做了皇帝之後,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防止權臣篡奪皇位,他在魏晉南北朝三省制的基礎上,正式確立了三省長官併為宰相的體制。三省,即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尚書省為全國行政機關,下設六部,即吏部、度支部(後改為民部)、禮部、兵部、都官部(後改為刑部)、工部。

    唐初,沿襲隋朝。朝廷中最重要的中樞機關仍是“三省”,即中書省(由隋朝內史省改稱)、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仍為最高行政機關,因唐太宗李世民曾做過尚書令,所以尚書令僅存其名,並不實授,而以左右僕射掌管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

  • 3 # 安定郡小書生

    三省六部制算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完善、最嚴密的中央官職;它於隋朝初步形成,於唐朝進一步完善,此後,歷朝歷代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對三省六部制進行不同程度的補充和調整,但其基本構架、組織形式始終保持不變,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六部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隸屬尚書省,且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尚書省是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尚書與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稱六尚﹐漢武帝劉徹進一步強化君權﹐政事不專任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尚書因主管文書﹐省閱奏章﹐傳達皇帝的命令﹐地位逐漸重要;漢光武帝劉秀進一步削弱相權,在尚書檯設定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西晉時期尚書省,下轄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隋唐對三省加以釐定,形成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三省制,尚書省也最終發展成形。

    門下省,初名侍中寺,是宮內侍從官的辦事機構。東漢時即設侍中,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納言、左相、黃門監,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

    中書省是皇帝直屬的中樞官署。漢朝始設中書令;三國時期,魏國建秘書監,有監、令,曹丕改稱中書監、令,負責機要掌管、政令釋出;晉朝以後稱中書省,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機要、釋出皇帝詔書、中央政令的最高機構;隋唐時期成為全國政務中樞,隋初稱“內史省”,後改為“中書省”;宋代中書省與門下省合併為一個機構“中書門下”;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廢丞相、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永樂年間設內閣,機要之任開始歸“內閣”。

    六部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尚書省下屬單位,最初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但隨著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加強,六部的地位逐漸提高,到明朝以後,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成為後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其中: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禮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兵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刑部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稽核;工部掌管營造工程事項。

  • 4 # 北漂一族粥粥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 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對於三省制,其中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檯);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 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稽核與貫徹執行。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做過一些有利於加強並維護中央集權的補充和調整。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隋文帝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和內侍)。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五省之中,只有尚書、門下、內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秘書省掌圖書典籍,職任較輕;內侍省掌侍奉宮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確分工。

    三省的長官侍中、中書令、尚書令相當於秦漢時期的宰相。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為戶)、都官(後改為刑)和工六部,與諸寺、臺分別處理各類事務。每部設尚書為最高長官,總管本部政務。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稽核與貫徹執行。

    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檯設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西晉時,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屬尚書省。

    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六部:吏部、禮部、兵部、度支(後改為戶部)、都官(後改為刑部)和工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閉症兒童家長對於兒童的不同行為問題你們是怎麼處理的?